当前日期:

目录


九华街坐落化城盆地。旧志载:“九华九十九峰,独此处于山顶得平地,有溪有田,四山环绕如城”。寺宇林立,村舍井然,昔有“莲花佛国”之称。明代,九华山佛教兴盛,经济相应发展,以化城寺为中心的九华街已具雏形。清中叶,九华山寺庙150余座,近半数集中于九华街,化城寺东、西二序有七十二寮房。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华街建筑遭严重破坏。清末及民国初期多数寺庙修复,香火复旺。当时仍有十二寮房和山货、杂货、经货、红货店铺40余家。1929年档案资料记载九华街“商户丛寮不下百余家,宛然若一市镇所在……”。抗日战争时,九华街香火稀少,生意萧条。五十年代初,九华街的建设有一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街区的设施和文物古迹遭受严重损失。据1978年统计,九华街只有22座寺庙,僧尼70余人,3个生产队近百户村民;一家供销社,两家饮食店(集体)和两户理发店,商业活动甚少。街区房屋破旧,道路不整,残垣断壁随处可见,村民生活清苦。

1979年后,九华街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1980至 1987年街区建设总投资达1000万元。

新建房屋6万多平方米,其中旅游服务设施3.6万平方米,机关用房1.2万平方米,民舍1.3万平方米,九年新建面积是原九华街房屋总面积的1.5倍。

修复危房和寺庙33座,保持了街区古建筑原有风貌:新辟和恢复太白井、化城寺广场、金沙泉、闵公墓四处街区景点;整修石板道7400米;架设了高压电线;安装了自来水;新建了街区公路和水泥路。配套设施,如花房、苗圃、广场、荷花池、厕所、门坊、菜场、停车场、店铺等相继建立,使古街焕发了生机。

九华街坐落着以寺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1980年以后,按照九华山总体规划设计、施工,新老建筑互相协调,所有地段构成了一个整体。总体设计是以化城寺为中心,将几个大小、组合方式不同的广场和建筑群用一条步行石板道串在一起,突出了“莲花佛国”的宗教色彩和朴实的江南山村气氛。具体可分为以下9个小群体,别有情趣。

一、祇园寺及其周围群体

本区主要建筑有车站、门坊、祇园寺、聚龙山庄、太白书堂。进入街区的步行石板道和“九闵公路”,从这里起点,“迎仙桥”和“聚龙桥”横跨芙蓉溪,引人入胜。游人从车站下车后,过“九华圣镜”石门坊,首先看到的是雄伟壮观的祇园寺。再沿公路上行是清溪绕池塘,既可观赏古寺院建筑,又能欣赏朴实的山村风光。

二、东崖宾馆广场区

这里有东崖宾馆建筑群体、九华旅社、工艺品门市部、供销社、立庵等围成一个封闭性的广场,是以生活服务为主的景区。

三、化城寺广场区

这里是九华街的中心部分。化城寺坐北朝南,地势高峻,视野开阔。前有“放生池”,宛若山中明镜。四周店铺封闭,形成一种以主要寺庙为中心的严整格局。块石铺成的广场是举行庙会和大型佛事活动的场地。

四、化城寺广场至龙庵的商业步行街

步行街长约200米,全由石板铺砌,宽度1.5至3米。工艺门市部、芙蓉阁、邮局、银行设在这里。街房店铺开前后门,游人活动可以化线为带,走街串巷,十分方便。

五、龙庵及旃檀林广场区

步行小街至此又变成开阔地。两个广场标高不同:较高的旃檀林广场车行道从其中心穿过,较低的龙庵广场用石阶相互联系。两个广场连接四个寺庙,龙庵、新龙庵、长生庵同旃檀林相对而立,宗教气氛浓厚。

六、龙庵至念佛堂小街

街长约100米,宽1至1.5米,石板铺路。这里除科技开发中心外,全为个体店铺,门面小,商品多。民居杂于其间,是道地的山村小街景象。

七、念佛堂至肉身殿

这部分以寺庙为主。游人至此脚踏步步生莲(有古钱和莲花图案)之石阶,经念佛堂、广济寺、上禅堂、灵宫殿、十王殿,再登八十一级石阶上肉身殿。这里是九华山主要的常绿阔叶林地,高低错落的寺庙掩映在绿树丛中,神光异彩,环境清幽。

八、金沙泉、琵琶形、花房、闵公墓

这些都是在车行道北侧新开辟的设施和景点,散落在绿荫丛中,优美宁静。

九、白马亭至香炉石建筑群

这里原为坡形农田,两面依山,中为一大片开阔坡地。学校、医院、粮店、职工宿舍、变电所、税务局、农行等傍山而立,相互对应;中间开阔地已辟为荷花池,山水相映,环境优美。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