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贝叶经

是古印度佛教徒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的音译)树叶上刻成的经文。据史料记载,宋高僧圆道从西域归来,得梵文贝叶经四十札,藏西安大雁塔。九华山所藏贝叶经,大约即源于此。

九华山今存梵文贝叶经二札。一札内藏10叶,每叶长52.4厘米,宽6.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楚,墨色未褪。每叶距叶片两端17厘米处有装订小孔。夹贝叶经册页上有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竹禅题跋。此经为画僧竹禅捧呈九华。另一札夹板上画有红黑二色相间荷花瓣,内藏73叶,每叶长39厘米,宽 5.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楚,墨色未褪。叶片距两端12厘米穿孔处,有线绳贯穿,可系可解。此经始传至九华山年代无考,但肯定较为久远。以上两札《贝叶经》均藏九华山历史文物馆。1988年2月1日经国家文物局章津才、台立业二同志鉴定,暂定为二级藏品。

二、明《藏经》

其一,即明万历十四年三月,神宗朱翊钧之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颁赐的《藏经》。其颁经谕文1件,始藏拱金阁,清嘉庆二年(1797)不慎失于火。

万历十四年颁经,为明正统五年(1440)刻版,“大明万历二十年七月吉旦,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印造”。共计677函,6771卷。经书长35厘米,宽13厘米。一律用长66厘米、宽35厘米的白开化纸粘折而成。每版5页,每页5行,每行17字。上下印有双边。全部函号编码以《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顺序排列。

明《藏经》始藏景命阁,后移置化城寺藏经楼,分藏四个大藏柜中。清咸丰七年(1857)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华山,化城寺前殿、中厅、大雄宝殿均毁于兵燹。唯后殿(即藏经楼)幸存。今全部《藏经》藏于677个樟木盒中。1988年2月1日经国家文物局章津才、台立业二同志鉴定,定为二级藏品。

其二,万历二十七年(1599)闰四月二十四日,神宗颁赐《藏经》一部。颁经谕文(即圣旨)保存完好。经文函卷数尚未清点。每卷上印“大明万历戊戌年七月吉日奉旨印造施行”。经卷规格与正统版本相仿。

三、血经

明代高僧海玉,字无瑕,在九华摘星庵苦修。一共耗去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故有《血经》和《明代血经》之称。崇祯三年(1630),明思宗朱由检派员朝圣并敕封无瑕和尚肉身为“应身菩萨”,装金供奉。这部《血经》遂即被僧众护如至宝,倍加珍藏。后几经战乱,《血经》保存完好,朱色未褪,今全部藏于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全经81卷。每卷由15张白宣纸粘合,每张纸60.5厘米×33厘米,上抄经文20行,每行15字。每卷共折60面。1988年2月1日,经国家文物局章津才、台立业二同志鉴定为一级藏品。

四、清《藏经》

其一,清光绪五年(1879),百岁宫住持僧释宝身入京请回《藏经》一部。藏百岁宫,保存完好。

其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甘露寺住持僧大航晋京请回《藏经》一部。原藏甘露寺,今藏祇园寺。

其三,1916年黎元洪赠百岁宫清《藏经》一部。今藏百岁宫经楼。

清版《藏经》,简称“清藏”。因封面和封底有描金“二龙戏珠”,故又称“龙藏”。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三年(1738)的北京版本是以“明藏”为底本增补而成的,每部《藏经》共718函7168卷。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其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