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外出进修

民国初年,九华山释洪尚被派到常州“学阶堂”学习,为期一年。

1934年释洪志、煜山到闽南佛学院学习,学期3年。

1956至1965年间,普全、正果、晓悟、惟和等被分别选送到北京中国佛学院专科(学制2年)、本科(学制4年)、僧伽学习班(每期半年至一年)学习。

1982至1985年,九华山佛教协会选送14名年轻僧尼赴北京、南京、苏州、成都等地佛学院学习,学制2至3年。

建国后,僧人外出进修学习,提高了佛学和思想水平,回山后一般都成了学习和工作的骨干。如普全、惟和、晓悟多年来一直担任九华山佛教协会的领导工作;年轻僧尼学成归来后,多数参加寺院管理和外事接待工作。

二、日常进修

1950年9月24日,为响应北京巨赞法师(时为全国政协委员)关于“佛教徒要生产化、学术化”的号召,临时成立“九华山佛教徒学习会”。学习会以北京出版的《现代佛学》及上海出版的《弘化月刊》为教材,参加学习的有僧13人,尼3人。学习会开始较有成效,后因学员文化水平悬殊,流于形式,一个月后就解体了。

1962年5月开始,规定每星期六为佛教徒学习日,以寺庙为单位坚持学习。对于不便行动、难以集中的僧尼,采取分片每月作一次学习报告的形式,边学边议,主要是学习时事政策和宗教有关知识。

1979年以来,佛教协会成立了学习领导组,僧尼的学习逐步走向制度化。僧尼一般采取分片学习的方法,每月学习一次,除学时事政策外,主要是学习佛教知识。不少僧尼还购阅有关学习材料,坚持自学。据初步统计,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年轻僧尼中有 14人达到中专文化水平,43名由文盲达到初小文化程度。
上一篇:第二节 办学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