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沿革汉末初平元年至兴平二年(公元190年~195年),庐江(今潜山县境)方士左慈于天柱山中精思修炼。《神仙传》称其“明五经,通星气”、“能役使鬼神,坐致行橱,变化万端不可胜记”。《后汉书·本传》载:“能变化鲈,隐身遁形,又知房中补导之术。”葛洪《抱补子·金丹》载:“以《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授葛玄。”东汉丹鼎派道术由他一脉相传。此是天柱山中道教之始,时值中国道教开教时期。
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云游方士白鹤道人(真实姓名无考)选址白鹤岗,先结庐修炼,后建观演化道法,世称白鹤观。其时,中国道教刚刚进入教会组织时期。
唐天宝九载(公元750年),明皇遣中使王越宾、道士邓紫虚携内府缯帛,至天柱山建司命真君祠;翌年,又敕谏议大夫李抱朴(道号洞元先生)与中使道士送御额斋庆,并加赐舒州刺史独孤及拜兼郎官,总务道观。此是天柱山中的道教的发展时期。
宋开宝九年(公元967年),太祖遣使于九井河中段司真洞处,投金玉龙简,祈求有应。是年,于该处建天祚宫。同时,又遣使于真君祠建“司命三篆大醮”。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太宗于真君祠处敕建殿宇600余间,赐名灵仙观。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道士陈若清居天祚宫,大振玄风。崇宁中(公元1104年)被诏赐凝神殿侍宸。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又赐钱鼎建。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徽宗又于灵仙观处建真源万寿宫,新旧屋宇合3600多间,道风大振。此是天柱山中道教的鼎盛时期。当时民间对天柱山佛道二教有“三千道士八百僧”之称。
宋建炎间(公元1127~1130年),宋廷南渡,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沦为宋金两军的战场。真源宫、天祚宫毁于兵火,道教活动又陷入低潮。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郡守周方文命奉祠官张昌重建真源宫庆基殿。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李发新于天祚宫处建老君殿,选真源宫戒行道士董师先奉以香火。至此,天柱山中的道教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南宋末年,刘源在天柱山中结寨抗元,战事连绵15年,庆基殿、老君殿又毁于兵火。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间有所恢复。嘉靖末年,本邑道士陈大中于天柱峰北朱岭建齐云道院,香火渐盛。明末,张献忠农民军在天柱山数次与官兵激战,真源、天祚二宫又被燎劫,清康熙初(公元1670年),二宫渐次得到修整,道教活动也有了恢复。但终因宋、明两代几次较大的战争,二宫损毁严重,真源宫仅存东岳府三间,天祚宫被夷为平地。至此,全真道在天柱山终于消声匿迹,被正一道所代替,道家也由宫观活动转入民间伙居,延续至今。
法事
炼丹道教法术之一,源于古代方术。其内容有两类:一是用铅汞配制其它药物以作原料,放入丹炉中烧炼,以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即金丹。称作“外丹”。另一类将人体拟作丹鼎,炼人休内的精、气、神,称“内丹”。汉末方士左慈于天柱山中精思修炼,则是上述两类炼丹内容的结合。茶庄、马祖、良药坪,都留下了他烧炼丹药的遗迹,世称下炼丹、中炼丹、上炼丹。此后,葛洪、许逊、赵归真、白鹤道人、闾丘方远等,都曾在天柱山中结庐修炼,留下了诸如赵公岭的试剑石、葛洪井等许多遗迹和牧羊河等美妙的传说。
祷雨是在特大干旱之年举行的一项道教活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官方祷雨。这是一种规模较大的仪式。官方出资,选定日期,先设祭坛,供奉司命真君及众仙塑像,置三牲香案。由知宫道士主持,地方官员致祷雨文,然后由法师开坛诵经作法,并由有攀援绝技的药农从天柱峰绝顶上的观音井中取回“圣水”,祭祀诸天神灵。参加仪式的人群,擎香祷告。这种仪式,唐天宝末(公元775年)舒州刺史独孤及、元至正初(公元1341年)潜山知县余闽等都举行过。至今,九井河畔还有祷雨祭坛遗址。另一种是民间祷雨。俗称“求雨”。这种仪式由地方绅士主持,群众参加。请道士到当地最崇奉的宫观或寺庙设坛置供。参加仪式的人须在一天前素食。待道士诵经作法完毕后,群众抬着供奉的塑像,成群结队地到干旱的地区游行。天柱山麓附近的潜山、岳西两县的群众求雨,多到飞来峰绝壁的乌龙井取回圣水,用竹枝沾水,沿干旱地区泼洒,以示神明降雨。这种仪式在1949年前常常举行。
社会又名平安,俗称平安社会,是一项祈求或庆贺五谷丰登、社会平安以及祈祷神明消灾免疫的群众性的大型道教活动。通常在秋末冬初举行。由地方有名望的绅士做趸,邀请其他富户或大户人家出资和群众入会。设坛置供,少则六、七名道士,多则十数名道士。为期短的三两天,长的五、七天。诵经作法,先清诸天神灵,然后施舍孤魂野鬼。这种活动,民国间少则二、三年一次,多则五、六年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
大醮这是一种比社会较小的群众性的道教活动,即斋供醮神,借以求福免灾。先趸家召集入醮者聚集一堂,请三至五名道士开坛诵经,然后集体携带香纸,到当地最有盛名的宫观朝觐列仙,祈求平安顺利。民国间,因真源、天祚二宫毁废,敬香者皆到三祖寺朝觐三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
月半这是一种较小规模的群众性道教活动。通常在下元节举行,也有在上元、中元节或腊月十五举行。规模大一点的由一个居民点或自然村联合举办,规模小的一家一户单独举办,请一至三名道士诵经作法,以祈求免灾祛祸,从此昌顺。
斋丧为死者超度亡灵的一种道教活动。其内容又分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男性与女性之别。通常请一至三名道士开坛诵经。为男性死者超度要作“三元”,为女性死者超度要作“五狱”;为非正常死者超度还要作“炼”。有时根据丧家的要求,还要为死者打扫净、关灯(分满堂49盏莲花灯、半堂24盏莲花灯;还有百子灯,即百盏莲花灯;有的还依照死者的年龄一岁一盏莲花灯)、游五殿(不靠棺)、十殿(靠棺)等仪式。这种活动天柱山区常见,1958年至1978年间极少见。近年来又有恢复。而且亦农亦道的民间道士也多了起来。
节日法事天柱山中道教的节日活动,多在民间举行。
玉皇圣诞农历正月初九。各道观每逢此日举行祭祀活动,以示纪念。
老君圣诞农历二月十五。各道观每年此日作道场,诵《道德经》。
蟠桃会农历三月初三,各道观每年此日举行盛会,以示庆贺。
吕祖诞辰农历四月十四。各道观每年于此日必办斋醮,以志纪念。
民间道教习俗天柱山民间道教习俗,全是道教节日或掌故与天柱山民间风俗的结合。如下列各种:
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五,这一日为道教天官上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将春节吃剩的菜肴一次性处理,谓之“消”。晚上出灯会。灯会的内容相当丰富:舞龙、舞狮、挑花篮、唱折子戏、玩杂耍、耍流星、戏棍棒刀叉、表演气功武术等。各种花灯彻夜通明,走村串户。这一活动已成了一个固定的形式,即以各姓大户为首,以宗族派系成立起各种灯会,每一个灯会以一种花灯形式为主,有的还形成了掌门花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得到了落实,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灯会,有的发展成专题灯会,分项灯会。有的灯会还进城表演,热闹非凡。
土地会每年春秋两季,春季农历二月初二,又称花朝、龙抬头;秋季农历八月初一。这二日,山民互相邀请,携带香纸供品觐拜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这种习俗,1949年以后不多见,只是在偏僻的山旮处的民间时有持续。
三月三即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用蟠桃宴请群仙的日子。这一天,山民要来采集嫩蒿芯(茵陈蒿)做蒿子粑或采集嫩水韭做水韭把,曰:“巴魂”。黄昏以后,便不许小孩子外出,晚间家家要给小孩子“嗷ǎo吓”。做把习俗延续至今,但“嗷吓”陋习渐废。
七月半七月十五日是道教地官中元节,俗称“鬼节”。这一日中午,家家备齐比平常较为丰盛一点的菜肴。傍晚时分,要在野外烧香纸,施舍孤魂野鬼,俗称“赈孤”。
宫观
真源宫三祖寺东侧一公里的白鹤岗,汉武祭岳台北侧。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白鹤道人(真实姓名无考)创建道场,时称白鹤观。唐天宝九载(公元750年)明皇遣中使王越宾、道士邓紫虚至此,建司命真君祠。初不知祠所,适见二白鹿现于高岗。乃于是处建祠。并于岗后香泥洞中取“香泥”塑司命真君像以奉。翌年,敕谏议大夫李抱朴送御额斋庆,又复遣王越宾致祭,舒州刺史独孤及加赐章绶,拜兼郎官。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立碑,阳撰记。宝历三年(公元827年),于此处建左真人仙堂,祭祀汉左慈。开成五年(公元840年)竣工,张虚白撰记。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太祖于真君祠处建司命“三篆大醮”。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太宗敕建殿宇600余间,并赐名灵仙观,翰林学士贾黄中作记,并设官兼董观务。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徽宗敕建真源万寿宫,并亲书“真源万寿宫”和“庆基殿”御额。“工以心竞,民以悦来,役不逾时而琳宫一新”。“其经费皆出于官,为钱三千万,合新旧屋三千六百余间。广殿鼎峙,修廊翼张,飞楼复阁,延柔无际。俨应门之八袭,陋漩台之五层。真圣居中,列仙环侍,珠贝犀象,陈供交错。祥烟凝飙,成之先虚,籁发钧天之奏;灵仙挺秀,嘉木冬荣,信乎真仙之宅”。“如玉皇之寰居,次以应元宝运。紫极之从霄,列以太乙四圣。储福之命翼于左,长生保命翼于右”。“楼曰金华,门日金殿,堂曰延生,阁曰朝真,馆日期仙,亭曰五云”。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徐闳中为真源万寿宫作记。建炎间(公元1127~1130年)遭兵火燎劫。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郡守周方文命奉祠官张昌重建真源宫庆基殿,知宫道士马灵护实董营建。“增修殿前后架并两厢廊庑,立三清阁,保生门。斋堂客馆,悉皆序立;醮仪工具,焕然一新。远近观瞻,莫不赞仰,以为规模宏伟,过于往昔”。宋末,刘源于天柱山结寨抗,历时一十五年,真源宫再遭兵焚。明洪武间(公元1368~1398年)重修,明末复毁,仅存东岳府3间。清康熙间(公元1662~1723年),重修大殿,咸丰间(公元1851~1862年)再毁。民国初修复屋宇3间。抗日战争时期,为县立农桑职业学校所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屋宇分给当地村民。真源宫是天柱山区道教的象征。它的兴衰,反映了天柱山区道教的兴衰。在面积约有30余亩的真源遗址上,残存着层叠的断垣和瓦砾,足见昔日真源景象的繁荣。
天祚宫九井河中段四井崖下,俗称后宫殿。《道书》称:“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现为金龙玉简之所,常遣使投金龙玉简,祈求必应”,建天祚宫。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道士陈若清居此,道风大振。崇宁间(公元1102~1106年),徽宗诏赐凝神殿侍宸,赐改天祚宫为天休观。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又赐钱鼎建天休观。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徽宗又为天休观书天祚宫。宋末毁于兵火,唯石门尚存。“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地群众“农业学大寨”,拆石门楼及残垣砖石修建梯田。今遗址面积10余亩,遗址东面崖脚处,有用条石砌成的一米见方的涵阴洞。洞口阴冷潮湿,洞内幽深莫测,无人试探。据传,此洞可通三祖寺山门。
齐云道院俗称道院庵,天柱峰北朱岭。初为明代道士陈大中建,本地朱氏捐置山场、田地。清末,全真道在天柱山逐渐衰落,道院为僧家所用。1929年2月,中共潜山县委曾在此召开全县党员大会,改组潜山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正殿外,其余屋宇、田地、山场分给当地群众,后归生产队集体使用。1984年,村民陈凤高等6人倡首,修缮并负责护庵。今有殿堂、寮舍8间,砖木结构,面积160平方米。供奉玉皇、如来、观音、护地大王(刘源)等塑像,是一座典型释道合一的寺院。有居士一人住庵。
附:已废宫观一览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