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古代帝王对天地鬼神、名山大川的祭祀,极为重视且名目繁多;其礼仪一般称作“祠、礼、郊、类、旅、祭、祀”等。司马迁《史记》将此类祭祀活动悉数记入《封禅书》。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刘彻登基,是为武帝。他效先世“皇王能事”,以封禅祭祀活动彰明帝德,改制应天,宣告太平。封禅前,先振兵择(释)旅,安邦定畿,扬威天下,后行祭天地鬼神之事。武帝在位54年间,从北到南,巡视各郡,并沿途礼祭名山大川,仅到泰山祭祀就有七次之多。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初,“武帝与公卿诸生议封禅”。三月,遂东幸缑氏,礼中岳太室(嵩山别名),封太室奉祠。四月,至奉高(今山东泰安东),封泰山,禅梁父。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武帝又效封禅泰山、梁父故事,耀兵南境,亲率群臣南下,巡狩南郡,望祀九嶷,登礼天柱。
武帝登礼天柱山,史不绝书。司马迁始为记实,班固也载入《汉书》。《史记·孝武本纪》、《史记·封禅书》:“其明年(元封五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汉书·武帝纪》:“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始任太史令,武帝南巡,太史令随驾记事。武帝此举,司马迁核简精记。170年后,班固《汉书》所述较为具体。汉武帝是从水路还是陆路“登礼潜之天柱山”,后世学者,看法不一。一般认为,武帝至江陵东下,舳舻相拥。先至盛唐(今安庆市西南有盛唐湾,南郡无盛唐故迹),由皖口(今怀宁县山口镇)入皖河转舟潜水,进抵谷口(今潜山县野人寨),舍舟登陆。是时,皖、潜二水皆深一阔,宜行大船,且舒州治所在皖城,武帝从水路登礼天柱山,实为顺应自然。旧志对此也多有记载:“法驾到谷口。”舍舟登陆向北登山,约1里,过旌驾桥(旧志载:在善士坊。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法驾到谷口,由此登山礼祀,后人因此名桥),再上2里许,在白鹿岗上,设坛礼拜,(后名祭岳台,又名汉祀台,今野寨中学后墙边台地为其遗址)。祭台高筑两丈许,共3层,基层占地约400平方米,最上层为汉武帝祭台,中层为文武百官陪祭处,下层则为护卫(台基尚存)。上有极厚的石础,下有石雕门神像两面。像为勇士,短衣带剑,衣纹古朴。祭台上旧有“汉燎亭”,明末毁于兵火。武帝在祭岳台播柴祭天,巨典辉煌,号天柱山为南岳。臣民山呼万岁。礼毕,欲登天柱峰。继续北登,至天柱寺前,山陡路险,鸟道难越,始回驾南归。后人修石桥,称“回龙桥”。汉武帝回驾至驻辇处(在今野寨粮站附近)而后,“薄枞阳而出”,“并海上,至琅琊”。汉武帝登礼天柱山之后,当地官府即建有五岳祠(明末毁于战火)、拜岳台,历代每年至此四祭,后改三祭。
自汉武帝登礼天柱山,此山“号曰南岳”达700年之久。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后,志在南疆。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天柱山“南岳”称号,改称湖南衡山为南岳,但邑人至今仍称天柱山为“万岁山”,简称“万山”。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