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疏获搜集整理)
“浮渡”与“石小姐”
很久很久以前,浮山是一片汪洋的东海稍。不知什么年代,天上的玉皇与东海的龙王结了亲,玉皇的小姐嫁给了龙王的太子。
到了吉日佳期,龙王派一条龙船,吹吹打打到东海岸的岱鳌山去迎娶新娘。船从龙宫出发,一路顺风,来到了现在的枞阳县境。适值观音大士去南海,途经此处,耳闻脚下喧闹之声,她停住云头俯看:见下面巨龙飞驰,浊浪排空,泛滥两岸,百姓哭叫,苦不堪言。大士遂发慈悲,顺手拔一根头簪,往下一插;又扯下一根青丝发,把船拴在头簪上,于是这条船就永远定在这儿的水面上,成了一条不动的大船。
几乎与龙船出发的同时,天宫里的玉皇小姐也坐了玉辇。携了箱柜嫁妆,来到了东海岸边,等候龙船来接。等了很久很久,不见船到。随行的人认为新郎负约,劝小姐回宫。可是小姐太痴情,不听劝告,她始终站立岸头,探身远望。望着望着,久而久之,竟然化成了一个石小姐,身边的箱柜俱化成石箱石柜。
而今的浮山,古名浮渡山,她就是龙船的化身。你看上面还有“桨桩石”、“夹桅石”呢!船头的戗山,孤峰矗立,那就是观音头簪化成的。戗山、浮山之间的矮山,弯弯曲曲,如带相连,那就是缆山,系观音青丝所化。山上“打鼓洞”(脚踏声如鼓)、“琵琶阶”(一阶一音)就是当年迎娶用的乐器。站立浮山之巅,隔水相望岱鳌山,那石小姐栩栩如生,正在探身向浮渡眺望呢。
浮山仙会
浮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每千年仙人要来聚会一次。上届神仙会是在宋朝仁宗嘉祐元年(即公元1055年)召开的,距今已有九百余年了。那时节,从河南郑州来了一位高僧,法名远禄。他佛法无边,与当朝的名人欧阳修、范仲淹往来甚密,仁宗赐号“圆鉴大师”,声名上达天廷,如来佛、王母娘娘都知其人。
那一年八月十五日,远禄公在会圣岩坐禅,忽然心血来潮,他掐指一算,原来今天是“神仙会”佳期。于是擂鼓聚众,上“望仙台”,亲摇“神铃”,以迎仙客。不消片刻,霹雳一声,西天门大开,只见红霞万道,彩莲万朵,由内而出,向浮山方向飘然而下。仙乐声由远而近,远禄公焚香礼拜。不一会,但见孙悟空,猪八戒鸣锣开道;南北仙翁和八仙等护着如来法驾,徐徐而行;王母,观音偕众仙姑谈笑风生;金凤、玉龙前后舞,鹦鹉、灵燕歌升平;雄狮、巨象伏地拜,金龟、玉兔各逞能。转眼间,众仙走下“渡仙亭”,过“仙人桥”,齐集“会圣”。远禄率众参谒,并汇报了在浮山洞天阐扬佛事的业绩。众仙听后大悦,俱赞扬圆鉴大师劳苦功高。大师以浮山茶、果招待,众仙品尝。茶罢,各仙自便,山前山后任意观光。如来佛移坐妙高峰下的金谷岩旁,观看“天河坠玉”,忽有东方百佛来朝;大士落坐“观音洞”讲经说法,青鸟亦来助兴;王母娘娘上“天池”,观看千年一放的“芙蓉花”;南北二仙爱下棋,上了“棋盘洞”;铁拐李因腿病发作,仰卧“仙人床”;悟空,八戒巡山;金龟、玉兔赛跑;……一日盛会,好不热闹!只有玉龙和金凤不守清规,私下相约,留在会圣岩旁,演了一曲“龙戏凤”。不想被当日护法正神——“雷公”所察,发了一雷,龙、凤现了原形。
浮山仙会,尽日而散。众仙在鼓乐声中,腾云驾雾,离开佛地回天宫。临行时,远公有依依惜别之情。如来察其情,勉慰说:“浮山一局,请善为之,不必伤情,后会有期”。
众仙走后,远公为了纪念这次盛会,特命本方土地,连夜赶造仙洞,仙像。一夜功夫俱各造就。只见山前有纪念“大圣、八戒”的“灵猴”,“仙猪”二石;妙高峰下有“百佛朝如来”的造型;望仙台上“摇铃石”,铃口朝天,招迎百仙再来聚会;“棋盘洞”内,棋盘依旧,虚席以待二仙翁;紫霞关上“仙人床”,期待铁拐李重来躺卧;天池侧畔“石莲花”单等王母来观赏;“雷公洞”旁“玉龙”露形,“金凤”现“花”;“金龟”、“玉兔”、“鹦鹉”、“灵燕”、“青狮”、“白象”各得其所,安然无恙;仙人桥、仙人亭、观音洞、佛母岩,一应俱全。正是:满山仙迹道不尽,莫若亲临见更真。据说下届仙会期为公元2055年。诸位若感兴趣,到期切莫错过良机。
烂柯石
浮山西麓,有一石台,台上平整,光滑如玉,这石台就是“烂柯石”。
很古以前,有一童儿,上山打柴归来,见两个鹤发童颜、银须拂胸的老人,对坐在此大石上下棋。于是放下柴担,丢下斧头,在此观看。一棋尚未结局,童儿见夕阳西下,转身回家,弯身去拾斧头,谁知斧已锈蚀,柄已腐烂;再去挑柴,扁担和柴俱化成灰烬;回头再望二老者,已不知去向。童儿回到村庄,找不到家门,见不到亲人。原来朝代已改,亲人已故了。真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后人认为:童儿所见,乃是南斗、北斗二仙翁。“柯”者,斧柄也。有晓事者将烂斧柄的地点取名“烂柯石”,并建“烂柯亭”。唐朝诗人孟东野在上面刻“烂柯石”三字,并作了一首诗,诗曰:“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双棋未变局,万物了皆空”。
左慈戏曹操
浮山妙高峰西,有一摘星岩,生于峭壁之上,大胆者可以登攀。此处为“左慈炼丹处”,又名高岩。如今洞内有石炉,为左慈遗物。
左慈字元放,是汉朝末年的庐江人。时浮山在庐江郡境内,他爱浮山岩洞景色,隐居于此。
那时,他与曹操很要好,常为曹操的座上客。有一次曹操想吃松江鲈鱼,问在座的众宾客,“有谁能求得!”左慈离席,命人取铜盘一只,盛水于堂上。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然后伸手去盘中捉了一尾活跳跳的大鱼。煮之,其味与松江鲈鱼一样鲜美,曹操赞不绝口。
过了一个时期,左慈当着众人的面,揭了曹操的奸。曹操大怒,命左右捉而杀之。左慈即隐身不见。左右四顾无人,只听见墙壁中有左慈戏弄曹操的声音,气得曹操七窍生烟。
后来,曹操去皖城攻打张绣,途经浮山,见左慈在此采药,又命武士去捉拿。只见左慈走入羊群之中,转眼又不见了。武士伸手只抓来一只羊,推到曹操身边。曹操一看,却变成一只石羊。如今这仙羊石,正卧在缆山上翘首东望呢!
远公神槎
浮山之东,隔水相望,有一石溪小镇。镇上有一束秀才,酷爱浮山景色,年年来游,游而忘返。
嘉祐三年八月十五日,秀才又来游山,兴趣愈游愈浓,直至金乌西下,玉兔东升,他才走下迴龙峰,寻船渡河。秀才走至九曲涧边,只见一小船停在岸边,但不见艄公,只好上船坐等。不知什么时候,小船悄悄地离了岸。秀才发觉后大惊,连忙呼喊求救。然而,人们都在欢度中秋佳节,谁也没有听见秀才的喊声。说也奇怪,小船行得十分平稳,象有人在船后推的一样,笔直地向上游飞去。秀才坐在舱中,只得听天由命,任其摆布了。但见明月高悬,皎洁异常,湖水发光,涟漪荡漾,不觉心旷神怡,倒忘了孤舟单身之苦。中秋佳节逢此佳境,只可惜缺少美酒佳肴,不然,他也要“举杯邀明月”了。
小船不知行了多少时刻,走了多少路程,来到了一个去处。只见岸上,隐隐约约现出许多房子。但见楼台栉比,宫殿嵯峨,耳闻人声隐约,钟鼓悠扬,仿佛是一座皇城。此时秀才想弃舟登岸,忽见岸边有一人,戴着笠篷,牵着一只老牛,在河边饮水。秀才起立,拱手相问,牵牛者笑而回答:“客人是浮山来的吧?回去可问圆鉴大师,便知分晓”。话音刚落,忽见城门边有二武士,持金爪铖斧而来,询问究底,秀才一一作答。武士听罢,不准秀才上岸,并拨转船头,推向河中,于是小船如箭,又顺着原路,回到了九曲涧。此时,天色已明,秀才连忙上岸,回头一望,小船已不知去向。秀才心里狐疑,自言自语:“奇哉,怪哉!”为释疑团,秀才不回石溪,急忙过紫霞关,到会圣岩去拜访圆鉴大师。见了远禄公,秀才讲其经过,远公惊叹,说道:“我昨夜观看星斗,见有客星犯牵牛星,原来是先生到了天河。这也是老先生的造化,实属缘分不浅!”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远公每年八月十五,要派神槎去天宫,汇报下界阐扬佛事情况,秀才坐的这只船,即是远公所遣,秀才所见牵牛者,就是银河边的牵牛星。后来,秀才为了纪念这不寻常的旅行,特在浮山迴龙峰建了一座“泛槎亭”。如今亭虽不在,但遗址尚存。
水漫浮山,乌龟讨“封”
浮山位于白荡湖滨,三面皆水绕,北达巢湖、合肥;南出湖口,上至安庆、九江,下通芜湖、南京,历史上是个军事要地。元朝末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为了争夺江山,曾在此大战呢。
那时候,朱元璋已经夺取应天府(今南京)建都称王。陈友谅为了阻止朱兵西进,所以在浮山扎寨,等候朱元璋的到来。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九月,朱元璋一路斩关夺隘,来到了今枞阳县的岱鳌山。于是派大将徐达作先锋,陆路进攻浮山寨。徐达距浮山三里,安营扎寨。此地因徐达屯过兵,后人叫它屯兵山。
且说徐达在此安营以后,即派员侦察浮山地形。第二天拂晓,士兵饱餐一顿,来到了浮山脚下。徐达见浮山峭壁万仞,真是天然的城墙,嗟叹不已。他朝山顶上一望,不见一兵一卒,但见云雾之中无数旗帜在飘扬。徐达下令分兵四路,沿着九曲涧、断虹峡、胡麻溪、潜龙峡上攻浮山寨。谁知兵行峡谷之半,忽然杀击四起,不知兵从何出,一齐杀下山来。但见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原来陈友谅在岩石上钻了许多圆孔,遍插旗帜,乃虚张声势;却藏兵于三十六岩,七十二洞之中,待徐达兵至,以奇兵突袭,使对方措手不及,因而徐达大败。现时浮山岩石上圆孔比比,就是那时留下的旗迹;山下浮石紫如猪肝,那就是人血渗入其中的缘故。
朱元璋陆路进攻失利,又派水师将领王胜走水路进攻。王胜是会宫人,家距浮山很近,熟悉浮山水路,于是驾战船直攻北寨。谁知陈友谅早有准备,在河里下了一道道的麻布网,以绊敌船桨舵,使之不能靠岸。因此,这条河而今还叫它“麻布河”呢!当王胜战船进入网区时,舵桨俱被网裹住,船在水里团团打转。这时北寨守将赵普胜见了,居高临下,指挥战土一齐射箭,因此,朱兵伤亡惨重。于是王胜只好还师岱鳌,向朱元璋请罪。
朱元璋见水陆两师俱败,正在纳闷。忽然军师刘基来到,说是“香案已经摆好,请主帅祭天”。朱元璋只好沐浴更衣,焚香礼拜,祷告曰:“天下江山,若我朱元璋有份,请皇天护佑,立即水漫浮山寨。”说完,朱元璋叩了一个响头。这一响.非同小可,只见浮山上空顿时腾起黑云,九条巨龙张牙舞爪,一刹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大雨倾盆而下,湖水猛涨一丈,那麻布网早已沉入水底,失去了作用。朱元璋趁机率领战士,乘坐大小战船,一鼓作气,杀上浮山,破了陈友谅的大本营——会圣寨。
朱元璋水漫浮山寨后,连忙下山乘船,继续西进。刚刚下山,陈友谅、赵普胜又从山上杀了下来,朱元璋大惊,以为是天兵天将,连忙上船逃跑。诸位有所不知,在浮山绝顶处,有一倚天洞,洞深60米。可容数千人,外面不见洞口,无路可通,只能悬索攀援。当朱元璋水漫浮山寨时,陈友谅等避入此洞,因此朱元璋没有发现,还以为他葬身鱼鳖之腹呢!话又说回来,陈友谅见朱元璋挂帆逃跑,于是立身棋盘洞中,“嗖”的一箭,向朱元璋的大船射去。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见“咔嚓”一声,一块大板漂了起来。原来这一箭正好射中朱元璋坐船的大舵。说也奇怪,这船仍然行走如飞。陈友谅不舍,与赵普胜等分乘快船追赶。快船越追越近,朱元璋急了驾,连忙将宝剑往水面上一划。这一划不打紧,只见剑划处顿时升起一座座的青山。这些青山将白荡湖分成了两个湖,两条河,一在东,一在西。如今西边的河叫做西河,西边的湖叫做菜子湖;东边的河叫做东河,东边的湖仍叫白荡湖;那剑划处,在今官桥区境内,地名叫做分水岭。在下不会撒谎,如果你不信,可来枞阳县实地考察考察。闲话少说,言归正传。那时陈友谅走了西河,一天追到晚,一晚追天亮,始终没追上朱元璋。而朱元璋那时却松了口气,还同马氏娘娘在现名会宫的地方宿了一夜呢!怪不得这地方如今叫做“会宫”了。
第二天,朱元璋出了白荡湖,沿江而下,一路顺风,很快到了应天府。下船之际,朱元璋忽然想起了陈友谅射舵一事,下令将士验舵。战士抽取大舵一看,不见舵板,却见一只簸箕大的乌龟咬住舵柄,怪不得船行如故!朱元璋高兴地说:“原来是元大将军保驾”。那乌龟似懂人言,绕船三周,摇头摆尾而去。诸位,这个故事,就是民间流传的:“水漫浮山,乌龟讨封”;“朱洪武剑分二河,马娘娘夜宿会宫”。
朱作鼎飞刻“一线天”
浮山金谷岩西,滴珠岩旁,峭壁凌空,高不可攀。但是就在这样的峭壁之上,却有人刻写了三个斗大的字——“一线天”。
原来这三个字,是朱作鼎所刻写的。朱作鼎是清朝康熙年间人,出身绿林豪侠,能飞檐走壁。少时家贫,常与富豪为敌。他练就一身的硬功,深夜飞入富豪之家,窃取金银财宝,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
安庆府内有一个姓周的班头捕快,是桐城东乡的名教之一,善于用铁弹伤人,百发百中,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叫做“周铁弹”。在进府之前,周铁弹是大富翁周百万家的保镖,朱作鼎背部曾挨过周铁弹的暗弹。为报一弹之仇,朱作鼎在大小朋友的帮助下,用金银买了一个官,当上了安徽的臬台(负责治安司法的官)。这样一来,他既能保护那些绿林朋友,又有机会报仇雪恨。他上任后,白天断案,夜里出外作案;豪绅来告状,他就限期命周班头去破案。限期一到案子破不了,就打班头的屁股。臬台老爷去作案,谁也料想不到。因此周铁弹屁股越来越肿。周铁弹到了这一步,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深悔当初不该干这个倒楣的差事。
后来,周铁弹通过明查暗访,对臬台老爷产生了怀疑。一天三更时分,他躲在大堂暗处,见一人自内而出,来到了天井边。他借助星光一看,见此人身穿夜行服色,身段象是臬台大人。一刹那间,又见那人腾空而起,飞出了天井。周铁弹心里更有了底,于是持弹以待。到了五更天,天井上落下一人。周铁弹一见,说时迟,那时快,一弹飞出,正中那人左眼,只听“哎哟”一声,那人转身不见。周铁弹急中生智,连忙擂鼓,要老爷升堂。后衙闻鼓声,传出活来:“老爷生病,不能升堂理事。”但是周铁弹哪里听这一套,擂鼓不歇,鼓声就是王法。朱作鼎只得包扎眼睛,升了大堂。命带击鼓人上堂,周铁弹上前:“报告老爷,有贼!”老爷问:“贼在哪里?”周铁弹高声回答:“远在天边”四字,下文就不说了。朱作鼎一惊,但强作镇静,命左右:“明天务必捉拿归案”,随即退堂。
当天晚上,朱作鼎悬印于梁,题诗于壁,离了安庆府。诗曰:
人生事事有天罗,莫把心机太用过。
富转贫来贫转富,江河成路路成河。
强人又遇强人手,奸巧还被奸巧谋。
莫说老天无报应,十年前后看如何!
朱作鼎弃官不做以后,就来到风景如画的浮山,栖身岩洞,当了和尚。在浮山挂锡期间,他练就了一笔好字,如今崖壁上多处可见他的笔迹。“一线天”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就是他那时一个单飞,“贴壁挂画”,刻写而成的。至今游人到此,都仰赞不已。
姚康伯天池遇仙
明代有个秀才姚康伯,他是何宰相的密友。祟祯末年,史可法镇皖时,聘他为记室,参谋军务,为史可法所景仰。他生前自题挽联一副,史可法亲为书写。联曰:“吊有青蝇,几见礼成徐孺子;赋无白凤,免得书称莽大夫”。该联刻在姚康伯的墓碑上,至今保存完好。他的家在浮山西边的麻溪河畔,其墓距浮山约十公里。
传说,他少时常坐在浮山岩洞中读书,勤奋好学,但脑子很笨,心不开窍,四书、五经总是读了记不住。一日,他坐在天池边苦读,夕阳西下了,却忘记回家。天黑下来了,他才站起来往回走。然而在天池周围走来走去,却寻不到下山的“百步云梯”。夜幕笼罩着浮山,他正在焦急之中,突然西边亮出了灯光,他向灯光走去,却见一所漂亮的房屋,正门半掩半开,见一美妇坐在灯火之下,看着一本无字之书。姚康伯立在门外,干咳一声,妇人抬头起身相迎,问其来历,姚康伯实情相告。妇人先以酒食招待,后取凉水一盆,命其清洗胸背。姚康伯洗毕,自觉全身透凉,心胸豁然开朗。即问妇人:“此水为何水!”妇人答曰:“此天池之水,可洗心!”言毕即关上房门不出。姚康伯坐堂中读书达旦。天亮后,蜡烛、房屋和妇人都不见了,自己坐的地方却是一个高高石台。从此,人们称这地方为“遇仙台”;称大天池为“洗心池”。自那以后,姚康伯变得十分聪明,读书时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后来成为有名的才子。
挞猫洞
九曲洞在金谷岩后,“每侧身过一小门,即豁然开朗”。长数里,共有九弯九小门,蜿蜒起伏于地下,直通山那边的金鸡洞。金鸡洞,在唐宋时期,因有金鸡在洞中报晓故名。此洞后来又叫挞猫洞,它生在悬岩峭壁之中。洞距下约三十米。
传说,明代万历年间,有一文士想探九曲洞的深浅,他想了一个办法,用了一只活老鼠先放进洞内,然后驱赶一只白猫进洞,人跟踪其后。谁知猫入洞内即追捕老鼠,刹时不见猫、鼠;人进四道门后,因寒气逼人而退出,在洞口等待猫还。谁知一连等了六天,也不见猫回。到了第七天,有一樵夫在金鸡洞下打柴,见一物从头顶掉下,吓了一大跳,他走进落物处一看,原来是一只白猫,已经摔死在石头上了。打那以后,金鸡洞有了一个俗名,叫作“挞猫洞”了。
“凤凰”
在浮山之北的湖中,有一个美丽的小岛,小岛上长满了许许多多的花草。在那万花丛中,唯独生长着一株高大的古松。她的枝干如虬龙,她的树冠像凤凰,头东尾西。栩栩如生,这就是浮山的凤凰松。
传说民国初年,芜湖市某柴行老板娘,经常在日落前,发现厨房的水缸里有一树影,干如龙,冠如凤,摸不着,心不解,久而久之,忧郁成病。老板到处求医问卜,求神拜佛,但是妻子的病始终未见好转。一日老板娘,昏睡不醒,在梦中突然有一只金凤凰自西飞来,连呼“速来浮山救我!”双翅直扑老板娘。老板娘惊得一身冷汗,立即坐了起来,告知了丈夫梦中所见,并催促丈夫到浮山去烧烧香,拜拜佛。老板见妻子的病突然好了一半,心里也轻松了一半。他在妻子的催促下,就雇了一只大船,往江北而来,好在一路顺风,很快到了石溪河,进入了浮山境界。但见山上楼台栉比,亭塔林立,山浮水,水浮山,好一派蓬莱风光!老板正在船头欣赏湖光山色之际,大船不知不觉靠近一个小岛,眼前出现了一棵大树,她干如虬龙,冠如凤凰,头东尾西,正如缸中树影一样。又见树下一群人,有的拿斧,有的拿锯,正准备砍伐呢!老板即命船靠岸,问明情况,原来当地一个姓鲍的财主,要砍这棵古松去芜湖做柴生意。老板诉说了家中的奇事,愿意拿一百块大洋保这棵树。主人认为一者是他家祖坟上的风水宝树,二者又意外的得了一笔钱,乐得做个人情。如今这棵古松独立岛上,展开双翅,正在迎接五湖四海的过客骚人呢!
小牛误入“无底洞”
浮山之西,有一孤峰兀立,这就是樯山,雅名叫作天柱峰。峰之半,有一穴,古时为井,后人称为“无底洞”。
不知哪一朝,哪一代,峰下住着一位老人,靠种田为生。一日,他牵着老黄牛在放牧,贪玩的小牛仔离开母牛,爬到了峰半的古井去喝水,一失足就掉到井里去了。老人不见小牛,急忙跑到井边来捞。然而井很深,什么也看不见了。只听见里面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老人找来了麻绳,下面吊一个大枰砣,想探一探有多深。结果他用一丈八尺长的麻绳十八根接起来还探不到底,老人失望了。过了几天,有人在东海梢发现了一条小黄牛,还活蹦乱跳的,据说她就是误入无底洞的小牛仔呢!
岁月流逝,不知到了哪一朝哪一代,人们在无底洞的上方加了一块石板,修了一座土地庙。如今,那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的屁股就落坐在那块石板上呢!
“飞来石”
妙高峰峭壁万仞,上有一巨石,形如海螺;由下观之,岌岌可危,势欲腾飞。古人刻“何地飞来”四字于其上,这就是飞来石。
说起这块石头的来历,世界上只有一人知道,他就是女娲氏。
传说很古很古的时候,西天突然出现了一个漏洞,那女娲氏坐在昆仑山中烧炼五彩石,准备补天,这块石头亦在选用之列。然而这顽石生来古怪,不愿随仙人去天上,却偷偷地飞到杭州某山。由于该山离杭州太近,喧嚣之声使得她不得安宁,于是一夜之间又飞到了浮山。她觉得浮山远离都会、城市,算是理想的清静之地了。打那以后,她就在浮山定住下来了。如今那杭州山上有一块巨石,人们不知她上半截的去向,故刻上了“飞往何地”的字样。殊不知这块石头就是当年浮山飞来石的落脚之点呢!
乌金渡与拔毛山
在浮山的东南,有一个古渡口,叫做乌金渡。乌金渡的河对面有一座山,叫做拔毛山。
传说明朝崇祯年间,乌金渡附近的丁家山麓,住着一位大富翁,家有金银财宝九万贯,人们送了他一个绰号,叫作“丁九万”。
“家要败,出妖怪。”一夜之间,丁家的财宝全都不翼而飞了。丁九万检查房屋门窗俱无损坏,夜间也没有任何响动,这么多的财宝一晚上的功夫,就是盗贼也不能一下子搬走。俗话说:“瓮缸不走鳖,船底不漏针。”然而这些财宝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后来,经吴老九一说,此段“公案”才算了结。
说起吴老九,浮山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家住在乌金渡口,从小就在这儿摆渡,那时节,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船翁了。就在丁九万家走失财宝的当天晚上,他睡在后舱里,朦胧中听见有人喊叫,他急忙起身钻到舱外一看,只见黑压压的一队人马要过河。他心里一喜,连忙搭好跳板,请客人上船。先上来的是一个身着黄衣服的大汉,月光下金光闪闪,落座后便开口:“今晚我们要到百宝山去开会,人马很多,船钱统一付。走在最后的是一个小老头儿,他牵着一头小毛驴,你找他讨钱好了”。于是吴老九浑身使劲,摇动双桨,往来渡人。划来划去,一共渡了九趟。最后上船的果然是个牵毛驴的老头儿,船靠岸了,老头儿刚下船,吴老九大叫:“你们船钱还没付呢”!话刚落,小毛驴翘起尾巴,在船头上拉了一堆粪便,就跳上了岸。老九见了,连忙将驴屎铲到河里,跟驴屁股后就追。谁知那老头儿已进了山,毛驴也往山里钻呢!说时迟,那时快,他连忙抓住驴尾往外拖,尽管使足了力,还是没有拖住。结果只拔了牛尾巴的三根毛。此时天已亮,一看手中毛,沉甸甸的原来是三根金条;回到船上,一看船头上的驴屎屑,原来全是乌金;那铲下河里的驴粪,却变成了几堆大乌石,直到如今还露在水面上。从那以后,这儿的渡口就叫乌金渡,这座山就叫拔毛山了。如今这山上出金、银、铜矿,真的成了百宝山了。
“一滴泉”
美丽的白云山,有一个神仙洞府,她的名字叫做白云岩。这岩洞十分宽敞,洞壁上的石纹也十分奇特,东头如龙鳞,西头如虎斑,人们说她是虎踞龙盘之地。这个龙虎之地,早在唐朝就成了佛祖道场,宋初的义青禅师——浮山佛教二祖的方丈室就设在这里。
传说义青和尚住这里时,庙里有一百个和尚,食用开支很大,就香油这一项也不简单,点佛灯和食用每月需要香油数百斤。一日,义青禅师坐禅,蒲团下突然有一股香气钻出来,味同菜油,他挪动蒲团,只见石壁中有一根香粗细的小孔,孔中流泉,泉如香油。于是他命小和尚收集贮藏,日供佛灯、和尚饮用。从此,庙里再也不愁香油了。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小和尚收集的香油除了食用外,还略有结余。一日,师父叫小和尚上街买香,他在一家小酒馆门前经过,刚开坛的酒香,使他诱惑徘徊,于是他鼓足了勇气进店开了个荤。后来他利用上街之便,常来这家酒店受用,没有钱便偷偷地用庙里的香油来换。久而久之,这油泉渐渐地少了,最后只是一滴一滴往下滴,人们称它为“一滴泉”。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代,这一滴油泉变成了甘冽可口的泉水,如今还源源不断地向外流呢!
“无字碑”
金谷岩巅有一块长方形的巨石,其形如碑,据说当初苍颉造字时,那第一个字就刻在这上面。
斗转星移,这块碑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也不知有多少人前来瞻仰礼拜这天下第一个字。后来上界有个老神仙,认为这第一个字是天下奇宝,于是就收进仙库里保管起来。从那时起,这有字碑变成了“无字碑”。但是,这神仙怕人有意见,每年来浮山一次,将这个字放在原处,供人们参观。然而她的出现却一瞬即逝,谁要是看到这个字,他就会羽化升天,成为仙人。据说吕洞宾得道之前,曾在浮山见过一次。打那以后,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样子?何时何刻开放?直到现在始终是个谜。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二、旧志序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