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明代
游浮渡山记
钟惺
游浮渡,取道大江,法当从华严入,蹑石龙峰,历会圣诸岩,而返于金谷岩。盖浮渡有二户焉,曰华严,曰金谷。各据如来峰一面,而各相背。起华严则止金谷,起金谷则止华严。此其要领也。
游,则吾友庐江令章甫导之,故从金谷入。以甲寅二月十八日,同林古度茂之、程胤兆天民,道沙溪,过罗河,去山十五里,已至樯山。樯山者,立浮渡前,如舟之有樯也。
行数里,即桐城界。又数里,渡溪村行。寻明镜塘,即金谷岩阁倒景也。仰狮子石,傍俯如来峰,一石落左右翼栈上。过九曲岩,岩居金谷左,深曲数十百丈,炬行可穿金谷、大通诸岩地中,达金鸡洞而出,若牖也,出则可横至会圣岩左。右今塞为僧厨,不可入,姑舍之。至金谷岩,岩高以轩,右俯抱龙峰,置屋弘整,最当山之豁处,悬溜数道,高寒覆人。稍左则滴珠岩,即大通岩也,深广可金谷之半。从西峡数折入其上,石罅宛转漏天者,龙湫洞也。泉从罅乱整下注,若出喷壶中。腰有石阁如螺,可周可始。其中边石击之谼然,处处皆声,知其下皆空。所谓入九曲岩可穿其地中,出金鸡洞者是也。出岩见锁云石一片,苔绣水泐,坚而藻也。其石可至垂虹井、绿萝庵矣。舍之,返金谷洞。
出紫霞关。关,石也;弓之至地而门焉,故曰关;可望诸岩。右折下,上磴,莽中得首楞岩,可望九华及长江。至此者,以为难矣。再折而上,即可登妙高峰。坐金谷顶,探大通岩水所出,舍之。仍由首楞返紫霞关,则不逾关,步其上如石梁,望诸峰焉。自金谷至此,皆不见樯山。
登岭行,广长可二里余,如大堤,可舆、可马。外见柳峰诸山,四周浮渡;内则见胡麻溪,俯穿心岩,望金鸡洞园朗壁上;其下即晚翠岩,翠深如晚,而九曲厨烟,时从洞出,若源水花片。稍折行深,则远禄公塔在焉。始见樯山双塔映对。东折五云岩,下过伽蓝洞,洞左则会圣岩也,即远禄公与欧文忠说法地。岩背金谷,又当山之豁处。望樯山,则益正两峰夹焉。稍屋之,约以两庑,右有翰墨泉,泉流枕上,以炊以茗。又右则三曲岩,云锦廊矣。舍之,左折为翠华岩,又左为陆子岩,岩额即陆子书。陆子者,陆宰也,宋宣和间人,字元钧,与黄安时辈游此,易皇甫岩为今名。事详金谷题壁中。岩内石曰枕易,泉曰活生,纵横十余丈。前有竹,一面朝阳,洞在竹外。又左则垂石覆出如廊者,数十丈。循廊出,龙虎关当廊尽处,亦一岩也,三石柱上下环生,如鼎三足,开三门焉,故亦曰关。自会圣至此岩,列如比屋也。左折稍下即雷公洞矣。舍之。蹑石龙峰,峰又一大堤也,偃仰如龙,石苔鳞如介,如昂首樯山,夭矫欲上。从此下弇中,则往华严寺道也。从人请宿华严便,僧寂教曰:“不可!宿华严即明日雨,是置张公、海岛以往诸岩洞矣。”俱善其言,舍之。从石龙下,窳中行。寂教者,金谷僧,年十二,头眼不凡,神在山水。茂之从洒扫内得之,故所在与俱。乃绕胡麻溪,入阮君洞壁行。磴受趾才半。壁高百仞,石浪如海,曰海岛岩。反而上,得蓬壶洞。会圣隔岭,在壁外望之如长城。而樯山见会圣,前者始两峰,夹之而三,至此则侧,别对一峰为两。出,息阮君洞口。寻径,疏竹数十,个如新桐,则张公岩道也。岩亦当山之豁处,出岩下,步一石桥,桥跨一涧,涧石其底,三桃花灿如三妇。大抵浮渡无岩不树,无径不竹,无石不苔,无涧不花。独抱龙峰一松最古耳。过桥稍上,则观音岩。二岩各有石楼,可登。又上,一小石洞广数尺,洞内石孔如椰子者百余,每孔刻一岩名,盈浮山之数,曰总岩,山之石史也。遂返,寻绕云梯。梯就石为磴,横坚柱直,甚有思理。磴尽升岭,即天池且见之矣。
日将夕,舍之。步莲花石,石上红文如莲瓣,不知所为。岭上行里许,随步铿然响出于足,知其下处处空也。岭尽望云锦廊,可即。日已入,舍之。
由三曲洞,返会圣岩。是夜雨,将就枕,念石廊所刻建安雷鲤诗,佳甚,志未收,相与执烛抄焉。诗曰:“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抄尽各作一诗刻于壁。
次日雨,出石龙峰侧,盖观雷公洞。洞以鲤得名,门垂飞瀑,雨后涨甚。次日雨不止,朝阳洞两日中竟以雨故不克入。仍从弇中道至华严寺,望放生池。
明日雨止,议归矣。度雨后龙湫新瀑益盛,乃沿如来峰,复登金谷。稍寻九曲,炬行数丈,度至金谷地中矣,寒,不前乃止。入寻岩壁,始从阿罗汉座隙,读陆子题字。字甚遵古,文称之,完好可拓,志亦未收。出岩仍入大通,观飞瀑,真浮山第一水也。右折则垂虹井,崖覆之,有石梁一,故曰垂虹。又右为绿萝庵,今废。在两壁中返故道,复由紫霞关登妙高峰,峰为浮山绝处。出没层深,得狮子石,盖首楞顶也。下视绿萝庵。又折而下,蹭蹬竹石,钩巾枳履,乃得龙湫洞。探大通水所出,去金谷远矣。乃出其顶,从洞中呼岩僧取笔墨,上勒“景陵钟惺、闽林古度、新安程胤兆,穷滴珠水源。甲寅二月廿二日,雨霁山朗,远青荟蔚”三十三大字于右。返至首楞,径已夷矣,乃游人所谓难至者也。遂返金谷归。
钟子曰:“浮渡无非岩也,是以称浮渡焉。今所游以此始,亦以此终之,金谷也;宜以始,不以始,宜以终而又不以终者,华严寺也。自金谷而外,正视,侧视,无所不见者,樯山也;已至而再至者,又金谷左右诸岩也、紫霞关也、首楞岩也。过其处不至而卒至者,雷公洞也;不期至而至者,妙高峰也。如屋然,已至其中,而又升脊寻檐,窥其庭室者,金谷、大通也、绿萝庵也;始未至而卒至,至而有不能至者,九曲也。几不至而至焉者,张公诸岩也;可以至,且欲至矣竟不至,至而有不详者,云锦廊、三曲洞也。身为岩而能积诸岩焉,左右前后可至、可思者,会圣也;卒不至而若至者,天池、金鸡、朝阳、晚翠诸处也。岩皆可屋而住僧者,金谷、会圣、观音、阮君、张公、三曲也。诗若文山收之,而人弃之几失而佹得者,雷鲤之纪游,陆子之题名也。
(注:本文选自清《浮山志》。作者,见《人物》章。)
清代
浮山游记
释弘智
浮山距桐城九十里。而由大江入,止六十里。合明之栾庐,为其中半。戴无忝从愚者庐,且周年矣,期游浮山未决。会沈公厚、刘王孙,邵仲子扁舟来访,仲子善形家法,拜中丞公墓,以石马、张岗夹耳,徵其中脉。愚者因言先母葬浮山,往盍观焉。乘舟而入,先尽其概。
浮渡湖在万山内,浮山自大窳山百里突起樯山,又断而起南顶,三面临湖,东为高岩、华严、金谷三壑;西为金鸡、会圣、野同、墨历四壑;北面戴土,三顿而落,即先茔也。上手五岗,下手七岗,抱之罗汉、紫墩诸水,自西北汇而东流石溪,出白荡焉。仲子曰:“水口奇矣!龙两鳍下攫拏如此,奇物何疑?”沈、刘志在探奇,谓仲子曰:“子自得向背之情,我观此得游山之路矣。湖光潋滟,凌此翡翠,谁为蓬莱尤清浅耶?”
泊吴家坑,步过南峡,怪石岝,诸子惊视诸岩,皆嵲屼不可上。惟一高岩,丙戌以前民避乱者,梯而居之,活数千人。前望一峰四削,孤立于平地者,是过峡之樯山。浮渡若舟,樯橛于岸耳。
石龙峰如剑,脊九折,凡数百步,径缘其趾而入,为龙虎关。石生长廊、乳垂二柱。盖顶如,宛委数楹,为陆子岩,俨然厅事;会圣主岩向之,俨然帐中。凿向上路,建九带堂,表远公风也。远公之塔在其左洞,其旁为阮集之读书洞。洞上复有闲洞,陟棘中又得二洞,皆不知名。最高曰一喝岩。主岩之右,架梁置楯而楼之,塑远公像于石龛,龛之脊为三曲洞。三曲之面为朝阳洞,千年藤覆之。皆无人居,杵臼在焉。流泉自其后滴沥石上,清昼如漏。会圣者,会其圣也。凡僧案、碓磨、牛圈,皆洞也。朗目有碑,实始修此。袁石公寄先外祖曰:“朗目能朗我之目乎?”答之曰:“自有通天眼在!”远公陌路相逢,别传一带,浮山合两宗之符,游者会一触否?仲子曰:“此龙珠穴,宜兼两宗。”无忝笑曰:“骨血之荫已未矣,道人何为及此?”仲子曰:“形神相感触,几皆然。”王孙曰:“通天眼何以决之?”愚者曰:“一切何与一切不遗,本无所逃,通天亦闲语也。”
乃出龙虎关,趋其阴,越栈木,为雷公洞。有泉尝滴,瓦盂盛之,茶饭取此。望其对崖,倾峭数十丈欲崩,阴溜正黑,有赭间之,若襞积然。黄公望与关同合作,其能染此玉女峰之掌痕乎?当掌痕中有金鸡洞,洞不可至。其壁之下,蹙然而敛。敛处为岩,是曰晚翠,僧篱之而居。
循桃花涧而上,有二石梁,长五丈,架涧上,曰仙人床。退而探其谷,东西窟穴不少,横岩若斗拱,或方或圆,皆洞。愚者十六时,与清公游,题曰密岩。今视而嗤之,幸为苔掩耳。
还,复坐石龙峰,老僧迎之以茶,则雷公泉也。入案围坐,视其鹿角格有纸卷,展之,曰:“不妨丘壑供蠹鱼,一任天风醉花鸟”,乃黄文成笔。讯何自得,则崇祯壬午,独游宿此,山水之兴,然孤往,真视其人。公厚曰:“此钟伯敬赏雷鲤之句也。”无忝曰:“文成末后有怀浮山诗,当题间洞,曰:“黄怀,可乎?”太息久之。秉烛洞中,相与联句,它日上石,皆付无忝。无忝无不能也。
翌日守墓仆,候余谒墓。仲子随余往,与诸子期会华严。仲子过诸岗,审其回抱,复陟后,龙以曲直岭起金峦。曲直岭上为独峰。独峰之后,凤凰石、鹦鹉石双峙,而中落焉。远观湖外之翠围,内案之周匝,确无疑矣。复告余以青龙长石下,更得一穴,不可不识也已。诸子皆来答拜草间,礼存诸野矣。饭茅屋下,藕稍荇叶,得与知己共之,岂轩车游山者所易观欤!
扶杖过佛子岭,趋华严寺,门堂三重,傍有一四阿复檐断八之殿,则先外祖吴观我公之所恢复,沈王之所施造也。神宗、李太后锡以北藏、卤簿、护送仪锽、宝幢、画扇、绣盖,今犹有存者。寺后有静室,去年始毁,松竹翠阴三里,直抵岩壁。壁之上有数岩,子远舅氏题其一,曰:“已而岩”,闻子将刻之。他小洞不可登者,比比。公安题曰:“棋声历耳”,以远公为欧阳公因棋说法云云也。徘徊山门,四围甚耸,杖人谓“当兴大阁,乃称。”仲子曰:“然。”“方丈”是子远书,颇似颜鲁公。何令宗一为香山耶?
走拜太史公之墓。父母未生前,下泪儿孙不识处,传真三一老人与山俱高,岂论世俗计哉!其上为金谷岩,岩最广,可建五丈之旗,今为一殿两庑于其中,奉丈六金身。万历辛亥,董事有记,是愚者之生岁也。出翼,仰之彤嶂,如幔长阽。尽处两幔缝开,涧水冲出,小桥跨之。沿涧而入,为滴珠岩。岩如赢旋盘空回楼。楼顶有口,瀑从中下,万斛珠飞,直似雁宕龙湫。而小耳出岩,垂沫约略。过崄,复有隐洞,可以环坐。冬雨雪时,金谷岩檐悬冰百尺,诚奇观也。方石塞其洞口,愚者题曰:“吴观我先生指天处”。无忝曰:“司马子长以外孙传杜林漆经,各随其缘,岂不信乎!”
且出,游紫霞关,石立两枨,中虚其闑。关之上为首楞岩。岩左右如来峰,狮子峰,插剑凌霄。有石曰仙枕,蹈空乃能踦之。忆壬申与曹梁父贾勇一跃,章子厚系腰未足为奇,今亦不作此举止矣。
雨下,急返谷口,砌石作楼,因偃卧于此矣。夜雨水注,瀑更可观。是时,戴无忝《咏滴珠岩》七言律一首,可谓创写。愚者隔日再坐其下,始就盖难形容也。野同海岛之瀑,亦当于此雨后赏之。
田客供具,请临施庄。天霁,沙爽、山青、水涨。念先祖廷尉公构“此藏轩”,携不肖读书于崖下。忽忽桑田,墙屋颓败,今当改为报亲庵,后建祠堂,祀三世焉。丹丘、墨历、掌岩相联,樛木蔽之,今被斩伐,皆丛竹芜草矣。此处浮山如方棱石几,路绕几下,为观音岩。岩中有一石,如露蜂房,名曰总岩。以三十六、七十二皆具也,约言之云尔。后有雨花廊,吴希之建书屋两厂,閴无其人,岂无高风者重为葺之?过桥为张公岩,相传张同之弃官隐此。壁刻嘉祐六年字迹宛然,修殿两重。岩之奥有井,四时彻骨不竭也。转而左为青岩,湿不可居。又转而左为佛母岩,门窗向南,得日最暖。岩主栽竹,置爨其下。石廊欹垂数百尺。横尽一壑,上有天门,四时出风,谓之风穴。谷之穷处为海岛岩,穴纹凹凸如漩浪,故以名之。诣此必经撒手岩,岩檐有瀑下注,人行瀑内,如复道廊;不可视,下视则坠矣。其中为野同岩,天启甲子党祸作,先祖巫得“同人于野”,故题志于此。又刻“行窝”两字,先父梦康节来,欲祀诸洞,令不肖智书之。屈指二十五年间事。嗟乎!尽大地皆行窝也。
无忝曰:“闻有天池,何不一亲酌焉?”乃备炉炭、茶具往。须上绕云梯,梯凿石壁,容趾而上,凡四折,游者难之。愚者曰:“武夷不笋,太华千尺幢,挽锁若波,有载此朽骨腐肉者在,不是担水者上下行歌,何必啮膝而狙伏乎?”上有石骨,坡陀半里许,有池,生蒲若沙筷,盛夏不涸,汲以烹所制茶,随游分酌,与雷泉无辨。迤而阿有塔三级,仲子曰:“是一道场,以塔镇之。”横步为石莲峰,石纹如莲花。凿柱穴无限,元时立寨处。稍转拍茆三间,直趋东顶。有右堤过妙高峰,是华严巅。回过金谷,巅有圩陂十亩,若厄。其中为滴珠之瀑,右结石坝以蓄水,今坏矣。金湖浸,云帆来往;龙城、柳峰,青若芙蓉。其坪种茶。若建一阁,谁享此者?王孙曰:“壑幽顶旷,凡山皆然。浮山正取其易登顿耳!”
还坐香橼树下,公厚诧黄山,无忝述泰山,缕缕可听。愚者曰:“生平游诸名山,天台惟石梁、断桥。雁宕之天柱、剪刀,削然参天,奇矣。太姥近海,其石磊落,如邹峰山。及后游桂林、阳朔,石皆拔地,如衢州江郎者。勤千百计奇,至此极矣。庐山惟悬瀑至多,不亚石门、仙岩,又在江湖之心,所以为胜。洞如七星、林屋、玉华,皆幽閟,以炬入间。王孙曰:“如齐山之洞以明入而渐趋地中。惟浮山之洞,受阳者多乎。结阶户,发圈桥起,上覆垂溜,非垒块架阁者比。略似灵隐飞来,而深厚百倍;连蜷委属更倍之。何处非山水必称其奇,此亦游者之奇情不可昧灭者欤!”
浮山之《志》,心泽湖公向有汇本,不备也。舆父许为再集,不可失约。王孙归语尊公,肯亲来一游乎?因记其概。无忝者,戴敬夫之子也。公厚者,沈眉生之子也。王孙者,刘舆父之子也。仲子者,邵漆夫之弟也。
(本文选自清《浮山志》。作者,见《人物》章。)
游浮山记
戴名世
浮山去县治一百里,其奇怪名天下,而县之罕有至焉。盖以其远且僻,车船辄穷日而至,以故游者弃之,类怅望不能至。其至者又多因他事过其下,偶一登览遂去,莫能尽其奇也。而负郭道旁之山无可观者,而相率游者甚众。呜呼,以远且僻而其奇不得售焉;其售者又止如此,岂非其地使然哉!
余尝闻浮山之胜,欣然慕之,自以生此邦,有终焉之意。辛酉之秋。与二三子者浮舟出江滨,经浮山之麓,私心独喜,庶陟而浮焉,以娱吾志。二三子者不可,曰:“去!去!及风之迅也。”先是余在舟中望见之,高不一里,广袤不二三里,若无奇焉。而其中岩壑秀丽,盖已工绝。夫以远且僻不得售其奇,而其奇又隈藏含蓄如此,此其所以至之少也。余既悔其去而不得尽其奇也。已而归过山中,登览二日而还。俟他日买田其间以终焉,而庶以写浮山之形容,而先为记之。如此,便僧诸石壁上。
(注:本文选自《戴名世集》卷十。作者,见《人物》章。)
再至浮山记
方苞
昔吾友未生、北固在京师,数言白云、浮渡之胜,相期筑室课耕于此。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
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始荷圣恩给假归葬。八月上旬至枞阳,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宁,因展先墓在桐者。时未生已死,其子移居东乡。将往哭,而取道白云以返于枞。至浮山,计日已迫,乃为一夕之期,招未生子秀起,会于宗六之居,而遂行。白云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艰,遇阴雨则不达,又无僧舍旅庐可托宿,故余再欲往观而未能。
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稀,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稀。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
余之再至浮山,非游也。无可记者,而斯言之义则不可没,故总前后情事而并识之。
(注:本文选自1984年6月出版的《桐城派文选》。作者,见《人物》章。)
癸未秋游浮山记
张英
余以丙申,始从勺园先生游浮山。是时年少精壮,颇穷登蹑,搜探之奇。后癸亥,同山足和尚一游,遂指出“浮山十坐处”。是时,余四十有六。年始衰,奇险处足迹不能至,今六十七。以八月廿三日至浮山,从游者玉笥,三子延璐。
二十四日饭于浮渡山庄,从报亲庵经戗山而南。报亲庵后奇石如屏,群峰攒立如飞;佛母岩、啸月岩、张公岩皆在望。至华严寺,约宗六和尚同行,至双桂下小息,礼无可大师及山足塔,松竹深翠中望藏经(宝藏)、凌霄诸岩。玉笥、延璐遂步登妙高峰,以为奇绝。
余幼时曾登凌霄岩、摘星岩、妙高峰,今不能矣。遂同宗六至金谷岩,石磴逶迤,舍肩舆而往。礼丈六金身,坐滴珠岩。复至紫霞关,步登鹦鹉石。指仙人床,予幼时曾到,而玉笥、延璐皆不能登。遂步至首楞岩,与宗六坐半晌。昔人云:“游浮渡而不登首楞,不如无游。”岂首楞亦非昔人常至之地也耶!过首楞,经昔人石刻,乃滴珠之顶。玉笥辈遂往,予止于首楞岩俟之。
下至金谷岩,吴天乘兄弟携一饭至,遂少息。暮归华严寺,登藏经楼茹斋。复经戗山而归于浮渡山庄。
次日,肩舆登佛母岩。观海岛岩、雪浪岩、野同岩、行窝。奇峰林立,海岛、雪浪如画。坐石楠树下,息高台斗室。复至张公岩,观炼丹台、丹井。遂坐响雪桥,观桃花涧、云锦廊。复至啸月岩,看石史岩,登小楼而去。
僮仆咸谓:“绕云梯非老人所宜登,不若从山麓迂回之。”予曰:“绕云梯但劳耳,非险也。”遂与宗六共登绕云梯,回翔石磴,颇不以为劳,遂至莲花峰。玉笥、延璐往观天池。予至会圣岩,拜远公塔,坐僧房以俟之。遂至浩笑廊,陆子岩、龙虎关。玉笥与延璐偕至,遂登石龙峰。盘桓古松间,新构一亭,颇可息。玉笥、延璐又至晚翠岩,步仙人桥,遂登九带堂、指月石。予以荆榛不便往,复至三曲洞以俟之。
天乘兄弟又携一饭至。饭毕,日将晚。从石龙峰下,觅小路,与宗六别,复过报亲庵而归。
(注:本文选自清《笃素堂文集》。作者,见《人物》章。)
浮山记
刘大櫆
浮山自东南路入,曰华严寺。寺在平旷中,竹树殆以万计。而石壁环寺之背,削立千尺入天,其色绀碧相错杂如霞。春夏以往,岚光照游者衣袂。
逾寺东行,循九曲涧,登山之半,曰金谷岩。大石中空,上下五十尺,东西百有二十尺。装岩为殿,架石为楼,凿壁为石佛,而栖丈六金像于其中。其石宇覆荫佛阁,而宇之峻削直上者犹二丈余,望之如丹障。四时檐溜滴沥。其左为僧厨,厨亦在岩石之中。岩之北壁有洞,窥之甚黑,以火烛之,深邃殆不可穷。丹障之西,障垂欲尽,石坼而水出,小桥跨之。过桥而巨石塞其口,沿涧曲折循石罅以入,至其中,则廓然甚广而圆,如覆大瓮。如蜗螺旋折而上。上有复阁,其顶开圆窍见天。飞流从中直下数十尺,如喷珠然。岩底四周皆石岸,可容百人,可步、可环坐而观焉。以石击其壁,响处处殊;燃火炮于其中,则如岩崩石裂,声闻十里外。其中承溜为石池,溢而至于岩口,则伏而不见,此所谓滴珠之岩也。若时值冬寒雨雪,或凝为冰柱,屹立岩石之下,尤为瑰丽奇绝。然不常有,盖数十年乃一得之云耳。
自滴珠岩西转,是为闻虚之峰,绿萝岩在焉。峭壁倚天,古藤盘结,石楠、女贞相与欹侧被之,无寸土而坚。而壁石中坼一罅,水从罅中出,注而为垂虹之井。自金谷而左,陟其肩,有大石穹起当道,两枨中虚,如植玉环而埋其半于地。自远望之,天光自其下,如弦月焉。其旁怪石森列,如狮、如象、如鹦鹉甚众,不可名状。而首楞岩在狮石口吻中,其中凿石为几榻,可奕、可饮,可以望江南九华诸峰,如在宇下。自首楞仄径西行,有泉滴沥不断者,上方岩也。往时泉漫流,悬注金谷之额,自岩僧凿石连枧,引其水入厨,而金谷之檐溜微矣。自上方复西行,有圩陂广可数亩,形如漏厄,其中则滴珠之飞泉所自来也。
自华严之寺西行,经山麓田野中,至松坪。入之甚深而隐,背金谷而当山豁者,会胜岩也。岩纵三十尺,横五十尺,即岩内为殿,而架阁于其右。一日坐阁上,值大雷雨,云雾窈冥,阁前老松数十株,隐见云际,森然如群龙欲上腾之状。自岩左拾级而上,为堂三间,曰九带之堂。石三面抱之。门外植四松,松下则会胜之檐溜也。会胜之右,有岩曰松涛,有洞曰三曲。洞中乳石成柱,委宛覆折。而古木苍藤,蔽亏掩映,冬夏常蔚然。有泉冷然出其下,南流入峡中。而朝阳洞在峡西石壁之半,梯之以登,至亭午日影始去。自会胜左出,石壁西向,岩洞麟次,曰栖真,曰栖隐,曰翠华,曰枕流。而五云岩在翠华之上,望之如层楼。至壁之将尽,则嵌石覆出如廊。廊西,乳石下垂,如象蹄,对峙为柱者二,如辟三门焉。金谷岩类宫廷,会胜廊成列肆。自三门南出,有石龙蜿蜒南行数百丈。人亭其上,左右皆俯临大壑,群木覆之。流水自荫翳中流去,铿然有声。自三门左转,一径至狭,垂泉为帘者,雷公洞也,中有石池,以闽人雷鲤读书于此,故名。
自会胜迤西而北,入石门,则山之顶也。其上平旷,天池出焉。有大小三天池,菰蒲被之,虾鱼群戏于其中。又有大石坦夷,上可立千人。石理成芙蕖,经雨则红艳如绘。石尽则菜畦,麦陇,弥望如在原野。畦陇尽,则又出石骨坡陀,其侧可以俯瞰连云之峡,而危险不可下。
连云峡在会胜石龙之西,峡三方皆石壁如城,而缺其西南一面。有岩在峡口之右,石罅如蜂房。架石为寺,凿石为磴而登之。冬时得南日,最暖。自寺左行,有崖巍然高覆。其承雨溜者,岁久正黑;雨所不到,石色犹赭。赭黑相间,斑驳不可名状。崖腹有岩曰野同。自野同又左,崖檐有泉悬注。侧足循危径西行,人在悬泉之内。至峡之将尽,有岩,石理凹凸纤密如浮沤,如浪波之沄沄,而崖檐之泉,铿訇击越,如闻风涛之声,名之曰海岛。
出连云之峡,又西北行,有岩曰壁立之岩。即岩内为殿,而于其前架楼以居。其上有重岩,曰石楼;其下有井,不涸;其前有石台,台之下有洞,曰鼎炉;其右为泉,自峡而出,曰桃花之涧。跨涧为桥。涧以全石为底。雨后,泉穿桥而坠。游其下者,自鼎炉以趋桃花之洞,则必越涧之委,仰见飞流喷雪,其声轰然,人语不能相闻也。逾桥而西有岩,石壁陡立,不可入,乃穴石为门,架石为楼而居之,名之曰啸月。循其西壁而转,有小洞。洞内石穴如蜂房,其数盖百有八,名之曰总岩。
壁立之右,有岩曰半月。折而北,有岩高敞,曰西封。旧有大石,可罗百席,石工采其石以去,既久而洼,积水深二丈焉。旁岩三,不知其名,皆可游。又其西则云锦廊也。壁立之左南出,石壁峭削不可攀,好事者凿石为蹬,蹬才受足,凡百余级,五折而上,名之曰绕云之梯。自壁立来者,上梯以瞷天池;自会胜来者,下梯以趋壁立。绕云之南,有岩曰披云。登其梯之半,其旁有洞,曰戛玉。
浮山在桐城县治之东九十里,登山而望之,盖东西南北皆水汇,而山石嵽嵲空虚,几欲乘风而去,故名之曰浮山。
是山也,自樯山迤逦而来,比起而为黄鹄峰。峰之西,石壁削立千尺,上丰而下敛,其势欲倾。有洞在其上,曰金鸡,大如车轮,四分石壁,而金鸡高得其三,崭绝不可登。当其蹙然下敛,有二岩,曰毕陶,临水而幽;曰晚翠,日西夕则岩受之,盖与朝阳之洞平分一日云。黄鹄之南,有岩曰摘星,地峻而险,其径不容足。岩之前有绝涧横焉,游者皆苦其难至。自摘星而下,其右有瓮岩,其口隘而其腹甚广。其左有两石屹立,高数丈,中距三尺许,若人斧以斯之者,名之曰夹桅之石。石之右,断虹峡也。峡中有洞,曰涵苍,曰横云。
自黄鹄东南,复起而为妙高峰。妙高者,浮山之最高处也。峰之半有岩曰凌霄,登之则飞鸟皆在其下。自妙高之凌霄折而下,至西北,直上又得醉翁之岩。下昨平原,其岩石覆压欲坠;有僧构而居之,窗棂皆如支柱然。中有泉,甘冽异于他水。其旁有关岩,他岩三面石,而此独四面,一户、一牖,皆以石为之。
自妙高东南再起而为余莱峰。余莱之南则华严之背,所谓石壁削立千尺者也。壁有洞二:曰定心、曰宝藏。自定心、宝藏而东,有洞二:曰长虹,曰剑谷。登妙高、余莱之巅,其间多大石,皆奇。有一石直立余莱峰上,当额一孔,如秦碑;而其下方石整立,如连屏折叠,烺然可数。
自黄鹄北迤,是为翠微之东,别起而为抱龙峰。抱龙与余莱并峙金谷之前。金谷则黄鹄东面也。登抱龙之巅,有大石,上平如砥,曰露台,四望无所蔽,而风自远来甚劲,立其上,则人辄欲仆。台之后,有洞穹然。跨峰之脊,左右豁达。自东入,则西见山之林壑;自西入,则东见野之原隰。台前有老松,枝干虬曲,盖千年物云。
自翠微西衍,是为翠盖峰。自翠盖峰转而西南,则会胜、连云、壁立、啸月诸岩也,自啸月而更西北,浮山之西面也。从其西以望之,山如石几,正方。而丹丘,一掌二岩并立方几之下。山之北,戴土,无岩洞。
而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又有鸟状类博劳,日将入则鸣,其声如木鱼。
(注:本文选自《古文辞类纂》。作者,见《人物》章。)
中华民国
游浮山记
唐问渠
浮山者钟灵毓秀之区,桐城之大观也。子切向往久矣。今当暮春谷雨日,予与戚友驾一叶扁舟,俄而抵岸。陆行数百武,竟入华严寺。沐面理发。茶毕,出游。
初至二小洞,一眺而已。绕山南行,踞虎豹,攀虬龙,越几凸凹,惟佳景是赏。直上最高峰,近测量标志而上。眼界虽宽,其景之无比,犹未见。
乃由径西下,幸见牧童驱犊归,因问曰:“是山佳景何处也?”牧童指之曰:“某也佳,某也佳。”我等振作精神,如言前往,便至龙虎关。初极狭,又数武,豁然开朗,不啻黄道真之入桃花源也。观其壁上之诗,碑中之记,悉墨客骚人所作。摩挲而读之,觉之味,正欲他往以尽大观。忽而天变一时,风而烈,雷而迅,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我等抚然曰:“苍天,苍天,何以夺我佳景,而困我之甚也!”于是,栉风沐雨,携手同行,复至寺中宿焉。拟定明日再游,以得灵秀之气。
乃天不假缘,风雨如故,使我等诗未题,赋未作,买舟而返,不将有愧是山乎!然而,名山之景,不可不观,亦不可尽观。不观则无以开胸襟,尽观则惰重游志。天故留其胜境,以待我等重游。况谷雨则雨,其谷之熟也可沾然,则天之所以困我等者,正所以爱我等也。他年我等重游是山,尽其佳景而观之;题诗作赋,亦可附前人骥尾,而并垂不朽云尔。
(本文见于手抄本。作者,字汝霖(1875——1944),枞阳县白梅乡人,一生从事教育,有文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浮山观感
刘少西
久慕浮山名,未识浮山面。近因工作之便,藉以走马观花,山水如此多娇,百闻不如一见。
浮山小巧玲珑,气势磅礴,集名山胜景,具海岛风光。奇峰异洞,怪石灵崖,清泉瀑布,险径幽谷,宝塔仙桥,陵墓书碑,名人章句,石刻浮雕,星罗棋布、点缀其间,妙趣横生。妙哉!弹丸丘壑,百怪千奇,崖泉吐秀,石壁生辉,险幽若幻,似是似非,无处不景,无景不奇,真乃人间天上,古人“非人间”之誉,不为过也。
山,何以名浮?其因有六:曰势,面江背湖,水环三面;曰形,山体如舟,兼有缆戗二山为衬;曰质,岩层溶洞颇多,上虚下实,外坚中空;曰历,汀痕显于崖巅,析为古海中孤岛;曰石,山中有石能浮,疑是海生植物化石;曰组,东北相距二十里有白云崖,《浮志》载,白云乃浮山一体,云浮于气,舟浮于水。气水同体,云舟同源。综合六因,以一浮字括之,可谓曲尽其妙。甚惜,以“浮”名命山者,不知何许人也。
浮景繁多,难穷其妙,聊记点滴,不负此游。境内有峰十一;岩三十六、洞七十二;桥二;溪二;涧一;亭八(现存二);塔二十(现存一)。据浮志载,公元五○二年始建寺宇。历代建筑,几经兴废,至今文化遗迹犹存,天然胜景常在。
浮东,金谷崖,洞厅高大,衔吞楼阁三层,巧具天堂地府之幻。飞来峰,普陀石屹立左右;一线天,九曲府显分阴阳。故有“仙凡此隔”、“灵山幽府”、“别有洞天”、“天台幻境”诸佳评。洞后有石门,躬身进,过数武,豁然开朗,状如厅堂。旁侧又一门,再躬身入,复至一厅,如此循进,斗折而前,洞厅九处,故名九曲府。内洞阴暗,光线隔绝,空气稀薄,莫测安危,是以九厅之后,无穷其妙矣。
离洞向右,至一线天。地平道坦,信步直趋,忽现巨石,阻挡于前,疑无去路。抵石边,突见幽谷深峰里,清流溢岩间,石桥横溪上,台阶垒池边。至此,“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古人诗句,不禁浮于脑际。登阶抹角,达洞中。洞形如覆缸,周壁如城廓,能容百众。中有层楼,群鸟栖居。顶开一线,可窥天日,盖一线天之由来也。缝口清泉直泻,悬瀑如帘,飞滴如珠,故名滴珠。海上蜃楼曾谁往,崖中洞府任君赏,大圣既爱花果山,缘何不来浮渡访。
浮南,奇峰巍立,削壁千丈,险径高悬,巨洞凌空,攀而生畏,望而生叹。
浮西,张公岩、啸月岩、多景洞、桃花涧、天池、龙井、仙桥、云梯,令人应接不暇。壁立岩、观音洞,洞身高大,气势雄伟,内有一井,清泉常满,不盈不沽;夕阳西下,回光反照,井中现日,如盘如银;妙景奇观,沁人心脾,桐城八景之“浮山夕照”即此。洞口旁壁又一洞,洞内小洞群集。形如蜂房,声音各异,乃“浮山会景”。
浮中,飞来峰、翠微峰、玉龙峰、会圣岩、枕流岩、松涛岩、雷公洞、朝阳洞、幽谷洞、莲花石、献花石、拜月石、龙虎关、洪武寨,浮雕石刻,百景千章,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由东向北,渡紫霞关,上仙人床,登首楞岩,经棋盘洞,攀妙高峰,居高远眺,目收千里,山水交错,云天一色。众水滔滔,江湖有岸;群山叠叠,陆地无边。青山石屋,隐隐约约;白荡风帆,漾漾悠悠。湖洲芦栖雁,江堤柳含烟,银光缀锦地,红霞染蓝天。飘飘然,如置身仙境。俯视四周,人烟稠密,林木稀疏,农村景物,别具风光。路尘车驰急,鞭声农事忙,禾苗铺锦绣,流水泛珠光;学府桃李艳,村社稻梁香,塘鱼惊倒影,林鸟妒群芳。
初次来浮,深感:观景三天少,游山半日多。
(注:本文原载1979年《枞川》创刊号。作者,桐城县人,曾任枞阳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现已退休。)
浮山初游记
罗灏白
浮山三面临水,一峰浮起,是很有些奇峰怪石,岩洞风光的;而且桐城派文学家方望溪、刘大櫆等都曾到浮山游玩过,吟诗撰文,赞赏不已。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游兴。
虽是阳春天气,早上却有重雾。距枞阳城西北三十公里的浮山,直到雾开日出,艳阳耀眼,才看到它的轮廓。浮山并不雄伟,它与缆山、戗山组成一个自然风景区。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之名还在于山本身,大自然的造化,博得世人的称赞,还在于那些奇特的岩洞,变幻的云烟,是神工而不可人工,加以历代诗人文士的渲染,留下的遗迹,相传的碑刻,久而久之,便深刻地留在一代一代的子孙心中了。
据说浮山建寺,始于南朝梁代。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浮山在这段时期建寺,是有史可证的,但真正鼎盛的时期则在宋朝,那时有了名僧远禄公,曾到浮山来讲学,兴建了有名的华严寺,远禄公便被尊为浮山的开山第一代禅师。人们为了歌颂这位名僧,用以提高他的身价,说他在天圣年间曾为太后超度,仪礼即华,群臣便问:“太后现在何处?”远禄公说:“水流源归海,月落不离天。”看来,这个爱说假话的和尚是很有些辩才的,而且也懂得怎样满足统治者的自尊心和虚荣心。
管山的人说,浮山有三十六岩,七十二洞,十九怪石,二十古塔,因而景色幽绝,洞壑遍山。但这些怪石、古塔,由于国家长期艰难,战火频频,以致多年失修,大部湮没,连遗址也难以寻找了。然而,浮山的岩洞确是可观。当我们走进山之西的会圣岩时,也不禁惊叫起来,这不是普通的岩洞,岩前千年银杏高耸,岩下万竿青竹簇立,远水含烟,近山蓊郁,气势很不平凡。会圣岩是由沿着山麓的一组形状各异的小岩洞组成的,犹如曲折的回廊,时窄时敞,或幽或明,一边有天然石柱支撑,一边尽是碑刻。古代文人雅士,常常结伴到此。有一个阳明洞,相传就是王阳明讲学的地方,幽静而又舒心,听讲学习,可坐可立,可仰观苍穹,可俯视大地,单这一点就很有点情味。王阳明是讲理学的,他提倡良知良能,与专讲鬼学的佛教口径不同,颇有点知行合一的意思。在佛教胜地讲学,还有这么点自由讨论的气派,总算是可以的了。王阳明还写过一首诗:“见说浮山好,正与浮山期,三十六岩内,为选一岩奇。”这诗就刻在岩内石壁上,苍劲秀丽的笔迹犹可辨认。
最可惋惜是大量的碑刻,除已毁坏的大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任风雨侵袭,再不加以抢救,便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想起当年的华严寺,一定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心中不免有些怅然。
在残败的壁立岩里,有一井名张公井,宋代使者张同之游浮山而弃官学道于此,因此得名。老桐城八景之一的“浮山夕照”便在此处。井深三尺,常年不竭,夕阳返照如旭日出海,满壁生辉。惜此时正值中午,我们哪能等到夕阳西下,享受那种“薄暮忘归路,盘桓指月圆”的韵味,而况变夕阳为旭日,也只是自欺欺人的幻觉罢了。
面对这古老奇幻的浮山,我想得很多、很远……
(注:本文原载1984年2月28日《安徽青年报》。作者,见《游山名人》。)
山不在高
——浮山之忆
黎佳
我在浮山徜徉半日,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浮山在枞阳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处。山不高只有百十来米。幅员也不大,占地约—千多公顷。人们把它和黄山、九华、天柱、琅琊并称为安徽省境内五大名山。黄山、九华我曾多次到过,论雄伟和深宏,浮山是比不过的。天柱山我恨未一见。比较而言,我觉得浮山和琅琊相似,有一个精巧玲珑,自然景观集中的妙处。
我们驱车驶抵浮山近处,正是晓雾初开之际。此刻,一抹晨曦照得它犹如早妆刚罢,容光焕发。而乳白色的岚气,还在依依不舍地亲吻山脚,使人恍如面对海上的瀛洲,觉得有一种超世离俗的格调。同行者告诉我,这种海上蓬莱的趣味,即使没有晨雾,也是可以领略到的。因为浮山座落在白荡湖边,你如果站在长江大堤,透过湖面朝这边看,此番情景就会在眼前呈现。此间人爱说“浮山浮水水浮山”,这正形象地反映了浮山之名的由来。
浮山最高巅是妙高峰,立足于此,近可以俯视烟波浩渺白荡湖,远可以看到九华如笋、长江如带。天柱山的山尖也依稀可辨。可惜九华和天柱距此都有百里之遥,我来时远方岚气浓重,这一切都只得在虚无缥缈中心领神会了。
浮山有五个景点,连贯起来走一趟,正常人半日之间可以完成。这其间,自然免不了要穿密林,爬山道,跨涧越溪,经历若干坎坷。然而象我这五十有五的年纪,走来并不吃力,相反,倒觉得兴味盎然。因为沿途之上,可以说是移步换景,有不少林泉幽致成趣,奇峰巧石足资赏心悦目。有时,一弯明丽的山泉,使人流连忘返;有时,一道天然的石桥使人不禁喟叹造化的神奇。
浮山最大的特色是它有许多美妙的岩洞。在浮山五个风景点中,除妙高峰外,其余的风景点都是围绕着岩洞铺陈开去。
浮山的岩洞,不是桂林芦笛岩、七星岩那样的深洞,一般都是卧在山旁洞穴。最大的一个岩洞会圣岩,充其量也只能容下三五百人吧。尽管如此,这里的岩洞却是五花八门,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愉悦。
有一个叫“滴珠岩”的地方,洞顶的穹窿撕开一条裂罅,那里常年有流水下注。我们在久晴之后来寻访它,只见那流水,若断若续,不是淌下来,好象是洒下来;洒下来的又不象是水,而象一串串晶莹的珍珠。据说这里的景致四季各有不同。春夏多雨季节,则垂的将是一条白练;而数久寒冬,又将变成一排排琉璃般的冰柱。我相信这种说法,洞内的摩崖石刻中,诸如“天河坠玉”、“冰柱擎天”、“雨花天”等等,正是对这富于变化的滴珠岩的生动写照。
有个叫“响鼓洞”的岩穴,你站在洞心无论弄出什么响动,都会引起嗡嗡叫的回声。特别是大声喊话或以脚跺地时,那回声象正在过飞机。
“浩笑廊”也很别致。洞口由几根汉白玉般的天然柱石支撑,俨然是一排廊庑模样。浩笑廊所在的这个山坞,各色洞穴鳞次栉比,壑上石刻琳琅满目,又兼青竹吐翠,泉水淙淙,是此山“林壑幽美”的所在。
在另外一个山坞里,绝壁上深印着自然的波浪,每道波浪的岩石色彩,又不同于一般,而分别呈现为赤橙褐白等不同色泽。在波峰浪谷之间,散落着一组大小不等的岩洞。岩洞本是凹入石壁的,不知哪一朝代的哪位名人墨士,却给这个地方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海岛雪浪”,仔细想想,倒真是耐人品味呢。
在浮山徜佯半日,真是目不暇接,同时也引发了一点感想。我想起世人传颂的一些话,如“××山水甲天下”,“××归来不看山(岳)”等等,作为一种夸张,而给人一种新鲜而强烈的感觉,犹如“那人漂亮得没法比”,这样的语言自有其存在的权利。但你也不必过分执着。因为自然美的表现奇巧万状,名山大川有名山大川的美,小山小水也绝不会没有独特的丰采。名山名川何尝在每个侧面都向世人提供第一流的美的享受,而非名山大川又何尝不能给人以绝妙的美的感染。李白笔下的“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夹崖丹石柱,菡萏金芙蓉”固然使人神往,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所写的一溪一石又何尝没有巨大的美的慑服力。具体说到浮山,它的美可以与名山大川相互补充,可又不是哪座名山大川可以代替得了的。难道不是这样?所以,我愿借用刘禹锡《陋室铭》开头的四个字,为小山小水帮帮腔。这就是:山不在高。
(注:原文载1984年4月29日《安徽日报》。作者为安徽省文联编审、作家、漫画家。)
奇峰异洞话浮山
吴汉卿
枞阳县之腹,是烟波浩渺的白荡湖。湖之西岸,有座山峰,形如舸舰,直伸湖中,仿佛要破浪前行。这座山峰就是号称“山之隐者”的浮山。
浮山地域小,且看来外貌不扬。但它以千姿百态、玲珑怪巧的奇峰异洞,与省内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齐山等名山相媲美。“削成绝壁千寻峭,生就悬岩万窍空”。这是古人对浮山峰如林立、洞如蜂房的高度概括和绝妙写照。面积仅十五平方公里的山上,有名可指的峰就有七十二个,全为火成岩构成,个个如刀劈斧削,却又姿态各异,迥然不同。如众峰之首的妙高峰,如舳舻矗立,峭拔千寻;石龙峰,形若虬龙,昂首苍穹;丹岩峰,色呈嫣红,与落霞一色。有的峰,路转峰异,从不同角度观看,呈现出不同姿态。如弦月峰,东看如鸟,西观如狮,南望如象,北眺如鹦鹉,其妙无穷。浮山又是洞穴的世界。这里洞穴有二称,大者称“岩”,小者称“洞”。据《浮山志》记载,全山有穴五百之多,著名的有三十六岩、七十二洞。金谷岩为全山群岩之冠,形如大厅,长达十数丈,宽过十余庹。岩底有一洞穴,名曰金谷洞,曲折幽深。洞口古树参天,荫翳蔽日。来到洞中,如入仙境。张公岩,原名壁立岩。相传宋代四川有位官吏张同之迷恋此山风景,弃官来此洞学道而更其洞名。洞后壁有一井,深过三尺,久雨不涨,久旱不涸;每当夕阳西下,日光由岩壁反射于井中,井底倒影出一轮红日,红光四射,照得满洞辉煌。这就是旧时被称为桐城八景之一的“浮山夕照”。会胜岩,以浮山岩洞奇景多会聚于此而得名。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宋代名僧远禄,来浮山游览,喜此洞之幽静。欧阳修慕名前来,与远禄对弈于岩内,远禄连胜数局,以棋理说佛教,欧阳修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岩内刻有“因棋说法”四字。旁还有对联一副:“千里瓢囊归叶省,一枰棋局付欧公。”千百年来一直传为佳话。岩前有银杏一株,虽年逾数百,却苍劲挺拔、枝繁叶茂。最耐人寻味的要算观音岩,岩中有一小洞,洞壁总面积不过几平方尺,上面竟有小孔洞百余个,大若杯盏,小似弹丸,宛如一个蜂房,人们说它是整个浮山的缩影,称其为“总岩”。至于滴珠岩、摘星岩、穿心岩、首楞岩等,形态各异,千奇百巧。更为奇特的是:浮山座座峰上佳木葱笼,个个洞边珍树繁荫,块块石上苔鲜绽绿,条条道旁绿竹送风,道道洞中鲜花飘香,真可称为“彩色植物园”。
浮山人文景观也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远在南朝梁代,这里就开始建筑寺庙。宋天禧年间,欧阳修与远禄僧在此对奕的佳话传出后,苏东坡、王安石、范仲淹、黄庭坚等著名文学家,纷纷慕名前来,寻幽访胜,写下了字字珠玑的诗章。其后,明理学家王阳明来此讲学;明末清初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因不满清朝统治,来浮山削发为僧,在华严寺当住持,圆寂后葬于浮山北麓。其墓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千百年来,游览浮山者无可计其数,留下了大量而又珍贵的石刻诗文。据初步统计,自宋、元、明、清到民国年间的摩岩石刻共有四百八十三块之多。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很多共产党员和革命者来浮山隐蔽。当时的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在浮山居住数月,发动和领导了桐庐农民运动。孙炳文、胡竺冰、吴克正、张良培、周新民、黄镇等共产党员以在浮山任教为名,宣传马列主义,开展革命活动。
历史上的浮山由于地区偏僻,交通不便,游人尚不算多。近年公路已直通浮山脚下,上级已拨款整修山上主要风景点,可以想见,浮山游人杂沓之日即在眼前。
(注:本文原载1984年12月20日《安徽日报》。作者,系《安徽日报》记者,曾任安庆、池州记者站站长。)
浮山揽胜
陶醉疏获
浮山面积不大,方圆十余里,海拔不高,最高峰仅一百六十余米。但大自然却赋给她三十六座美妙的峰峦,三十六岩,七十二洞,二十八奇石,三个大小天池,以及流泉飞瀑,再加上人工建筑的亭塔楼阁,与湖水相映,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人在画中游,画随人意好。无怪古代名人雅士联袂而来,流连忘返。“见说浮山好,心与浮山期。”海内外的游人,早就想漫步浮山,寻踪访古,觅胜探幽,一览湖光山色了。
为了旅游方便,现将浮山景区一一分述,以作导游。
灵猴迎客,金谷藏胜
如果你沿着公路而来,一入山就可以看见浮山小学之后一峰耸立,近看则见一大石猴,翘尾欠身,跃然峰顶,神态矫健,栩栩如生。这就是“灵猴迎客”。传为“浮山仙会”后,神灵造“齐天大圣”像于此,以护佛地。
经浮山中学,到“双瞻阁”。此阁乃知名人士房秩五先生别墅。沿抱龙峰山麓,循九曲洞,上达金谷岩。岩前有两棵千年古树,一叫木笔,亦名木莲、辛夷、望春,初蕾如毛笔,盛开如芙蓉,淡雅娟洁,香气袭人,初春即放,因此又叫迎春花,是名花的一种。而此树上齐金谷岩顶,有二十多公尺,其高大世所罕有。一株叫罗汉松,它象个老寿星,鹤发童颜,立于盘石之中,永葆青葱。远看金谷岩如大鹏展翅,其首即“无字碑”,其腹中空。中空处即金谷岩。岩纵二十公尺,横五十公尺左右,高达二十五公尺许。垂宇如悬,丹幛若幔,依岩建筑,实为壮观。岩尽处有“九曲洞”,据《浮山志》载:进洞后有九小弯,一弯一小门,每侧身过一小门,即豁然开朗。据传:和尚有一小猫,误入此洞,走了七天七夜,最后由金鸡洞跃出,摔死在峭壁之下,所以金鸡洞又叫“挞猫岩”。出金谷右行可见和尚死后火化处,和尚因火化升天,到了极乐世界,故此处为“极乐岩”。
过极乐岩,前面有一石,如同天上一粒宝珠,掉在这里支机兀立,名叫“天珠石”。传说游人到此,如折枝条,撑于石下,上山则腰不痛。所以此石又叫“撑腰石”。游人到此,以为山穷水尽,转身欲返,殊不知金谷胜境,尚在其后。滴珠岩就在此处,锁云巨石蔽其岩口。在石刻“进一步”的指引下,踏上石桥,两边峭壁拱立,抬头只见蓝天一线,朱作鼎飞身于壁,刻写了“一线天”三个大字。过此,豁然开朗,现一巨洞,洞高约二十五公尺,纵横约三百平方米,状如螺蛳旋顶,当顶一窍见天,如室之天窗,又如巨瓮之口,岩半有石阁周迥,中如井,瀑自窍穿井,虚悬直坠十余丈,象串串珍珠,自天河坠下,故古人刻“天河坠玉”于其壁,以示奇景。而细瀑喷珠,散作雨花,弥漫岩空,人在岩内,仿佛置身春雾之中,所以诗人雷鲤又有“雨花天”之妙评。此处瀑布与其它名山诸瀑不同,她处瀑布只能自内视外,或者自外远观,而此处瀑布虚悬无倚,可以四周绕走,环立而观。盛夏,洞内清凉宜人,是避暑的胜地。到了冬天,又是一番景象,悬泉凝成冰柱,上下相接,玉柱晶莹,尤为奇观,但数十年始得一见。
出滴珠岩,右可见文殊峰,有飞瀑一线,直垂三千尺,雨过新晴,如同彩链,景名“彩虹垂饮”。
金谷岩不仅天然景色奇观,还有一种“神鸟”栖止于此。这种珍奇异鸟,不独颜色美丽,而且声音清脆婉转,平时不易看到。据《浮山志》称:“白云青鸟,任意往还,他山不与”,因此佛家称她为白云岩和浮渡山的使者,往来两山,传递佛音。
仙床紫霞首楞观棋
离金谷,沿小路北上,转过栩栩如生的鹦鹉石,见一石如拱门,拦道而立,中可行人走马,这就是盘谷关。关高约十五公尺,上有石床、石枕,传为仙人铁拐李曾卧此处,因名仙人床。上有石刻:“梦与云游”。据说游人仰卧后,晚归床上,迷离恍忽。仿佛置身仙境,其乐无穷。仙床下石门高二点五公尺左右,宽约丈余,其形如环,半在地下,半立地上,远观如兔东拜,传说月宫玉兔下凡,在此拜月,旭日东升,由关内往外看,只见“叠叠千条红雾线,飘飘万道紫霞飞”,故此关又叫紫霞关。关之两旁,怪石林列,“雄狮”高踞张吻,“大象”垂鼻侍立;更有“鹦鹉”,一翅张开,一翅收拢,似飞、似落、似跳、似叫。后人有诗咏曰:“翠羽红喙映紫霞,如簧巧舌弄人间,个中消息知多少,呼唤游人慢过关”。
首楞岩在狮吻内,岩洞如精舍,内陈石凳、石几,几上刻有棋盘,传说南北斗二仙翁曾在此对奕。有诗曰:“古洞高峰绕白云,崎岖曲径费攀登,棋盘洞内留残局,惹得游人话古今”。洞虽不大,但很高雅,人坐洞中,可望千里之外,饱览湖光山色,别有一番风味。正如壁上所刻:“久坐苍台消世虑,白云竟绕客衣还”,“游浮渡不登首楞,不如无游”。
妙高一览气象万千
“拨雾冲云到九霄,妙高峰许四山朝”。妙高峰形如锅底,故俗名锅底峰,为浮山第一峰。
足立峰头,南望凌霄岩在峰壁之半,前俯浮山中学于万绿丛中,转目可俯视华严古刹旧址。昔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御碑亭、无可禅师爪发塔等等。这些名胜,期待将来再现于其间,以供游人佛子欣赏、礼拜。
东望如来峰上,有一巨石,如披着袈裟长舒广袖安详端坐的大佛。面前一石如香炉,再前小石百数趾下罗列,似众小佛,如蹲如拜,若俯若立,神态百出,形象各异,实是一幅“百佛朝如来”的画图。
前望飞来峰上,凌空一巨石,如海螺,似葱头。正如诗人所描绘的那样:“何处飞来石,蓝天耸玉葱”。传说浙江某山有一石,上截不知去向,因有石刻“飞向何地?”这里的飞来石旁,亦有石刻“何地飞来?”一去一来,可称巧合。飞来峰后有一巨石,上平如床,旁刻“置身天半”四个大字,字迹模糊,不知刻于何代。登临此峰,人有超然之感,此处即为缥缈峰,为昔日白居易所赞美。
北望露台在抱龙峰之巅,峻石摩天,面平如砥,人踞其上,四望无所蔽。石后有簪云洞,洞横峰脊,门左右开,东入可见西边林壑,西入可见东边田野。
西望戗山女口柱,缆山如带。“摇铃”、“猴头”、“婆猪”、“金龟”、“玉免”诸奇石,无不神态逼肖,供人欣赏。
妙高峰的绝顶为陈友谅浮山寨的点将台,东为立马峰,西为屯兵峰。立此四顾,白云、柳峰隔水东峙,青山、山遥遥相对;天柱峰、振风塔隐隐可见;龙眠山、岱鳌山俱在望中。向南远眺,可见“九华如笋,长江如带”。近观则湖水相间,缭绕回环;农舍渔村,星罗棋布;良田阡陌,纵横如枰;林鸟沙鸥,烟霞出没;轻帆片片,堤柳依依;天地清淑之气,无不收入眼底,人如置身仙境。
仙桥游龙晚翠梵音
下妙高峰,北行不远有一溪,名曰胡麻,长约里许,两旁峭壁凌空,上游有一天然石桥,双石梁长约六丈,宽各丈余,并跨溪岸,古称“仙人桥”。桥上有“游龙桥”、“天然桥”二石刻。桥下深而广,面积约六百六十平方米,名为“穿心岩”。岩内可罗列数十席。每当雨季来临,洪水奔腾穿岩而过,曲折迂回而下,仿佛白龙出峡,实为奇观。
下仙人桥,沿溪而下,左侧有两洞相连,是清时方密之之子中履、中发弟兄发现。因其家园有“杞枫连理”之祥,故名“连理洞”。左上有“谈禅岩”,石壁上有庆历年间的石刻,远禄和尚曾在此坐禅。峭壁环立如屏风,几与外界隔绝,极其幽静。“谈禅岩”之上有两洞并列,一曰“碧桃”,一日“临水”。临水洞与谈禅岩上下重叠如连环,一瀑穿二洞,直下涧底。从下仰观,形成“串”字。
溪之正东,乃玉女峰,峰半峭壁上,有一洞圆如车轮,传说有仙鸟栖此,常喔喔报晓,故名此洞为“金鸡”。又因金谷岩的猫穿山到此摔死,故又名“挞猫岩”。
金鸡洞下即晚翠岩,又名打鼓洞。洞中用脚拍打地面,即闻鼓声嗡嗡,余音长久不绝。传为昔日龙船上的皮鼓所化。又传此为千年佛地,故神仙作此梵音,以兴佛教。科学的解释是因为地壳下空,四壁回音所致。
“江南会胜”石刻会萃
由翠微峰麓,穿胡麻溪,向西而行,来到“玉龙峰”下的革命遗址。旧时这里有三间茅屋,1932年,中共桐庐县委机关迁于此。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烈士自1927年以来,曾在此开过秘密会议。
攀“龙”头,踏“龙”背,经南关,来到会圣岩。“会圣”一作“会胜”。是因为宋朝高僧远禄开山于此,住持于此,讲学于此,著书于此,坐化于此。佛子视此为圣地,浮山发祥之所;自宋朝以来,名人贤哲,又多会于此。“会胜”则谓浮山之胜,荟萃于此;而江南之胜,又总萃于此,所以前人题刻“江南会胜”,以道其真。
会圣岩,岩洞深邃空阔,面积约三百八十平方米。后有台,高三尺许,上刻“会圣岩”三大字,为宋嘉祐年间墨迹。此处为昔日大师们登坛说法的场所。岩前接屋数楹,大门石柱刻有一联,文曰“会心不远,圣域同登”。门前有母子银杏树,母树干粗数围,高约十余丈,荫翳蔽日,当有千年。树下有竹千竿,竹影婆裟,风光掩映,林内鸟鸣嘤嘤,怡情悦耳。岩之左右,大小岩洞罗列,如市井街坊。左为龙虎、马蹄、枕流、翠华、栖隐、栖真、陆子、雷公;右为松涛、三曲;前有朝阳;背有复道、炮眼、一带、五云等岩穴。
栖真岩,为远公塔院。内有石塔,上刻“远禄祖师塔”。左右有联为:“千里瓢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此塔为明朝重建。旧塔铭为范仲淹撰写。所惜铭为人毁,不见真迹。塔后石壁刻有远公像,可供佛子参拜。
陆子岩,乃是爱国诗人陆游之父陆宰,来此访胜探奇、下榻讲学的场所。“陆子岩”三个大字即其自书,旁有“山阴陆元钧书”六小字。字迹遒劲、秀丽,是书法珍品。
雷公洞,为道者雷鲤所居。雷鲤,明朝建安人,是当时的书画家和诗人,别号半窗,因此雷公洞又名“半窗岩”。半窗有脍炙人口的诗篇,刻于浩笑廊。诗曰:“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
朝阳洞,在潜龙峡西,半天得日,故曰朝阳。明王守仁寄题二首诗于壁。诗云:“见说浮山麓,松林绕石溪,何时拂衣去,三十六岩栖”。“见说浮山胜,心与浮山期,三十六岩内,为选一岩奇”。下有小字注脚,一曰“阳明山人”,一日“阳明居士”。
五云岩在栖隐岩之上,上刻“阮集之读书处”。阮大铖,字集之,桐城人(今属枞阳县)。南明时任兵部尚书。因曾依附阉党魏忠贤,又与马士英朋比为奸,故《桐志》不见记载。因寄居安庆,故称其为怀宁人,怀宁亦不承认。现其祖墓在枞阳县,应还其历史本来面目。五云之西有炮台,传为朱元璋破陈友谅山寨后所构。
会胜一地,石刻荟萃,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据调查统计,全山大小石刻有四百八十三块,此处即有二百余块。这些石刻从年代来说,自宋以来,各朝都有。以文体来说,有诗词歌赋、庵堂碑记。以书法而言,正楷、行草,篆隶、八分,无不尽有。就作者而论,有达官贵人、名流逸士、墨客骚人、和尚佛子等等。因此这里的摩岩石刻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研究价值不可估量,已为政府重视,定为省级保护之列。
石莲红艳天池倒影
出会圣岩,经伽蓝洞、三曲洞、浮远阁,越寨门,过西关,有石平旷,可容千人。万历以后,石纹红艳,形如莲瓣,是为莲花石,上有玉莲峰,含苞待放。神话传说,此花千年一开,只有王母娘娘到此仙会,她才笑脸相迎。诗人有赞:“峰顶石莲开,巍然傍帝台(朱元璋炮台)。色从声里出,香自味中来。”
石莲峰西侧,有一方池,面积约有一亩,下有二小池列于左右,三者均称为“天池”。天池水积雨不溢,久旱不涸,清彻见底,其色如蓝,微风轻拂,碧波荡漾。游人围观,倒影池中。相互晖映,引人喜跃。天上四时云影、霞光、日月星辰,倒映池中,变幻无穷。奇境异景,笔墨不能形容。游人到此,俗念俱净。
浮山夕照花洞响雪
观罢天池,弯弯曲曲绕下百步云梯,到了张公岩。张公者,号同之,字野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宋举进士,官授承议郎,知舒州,庆历元年七月除直秘阁,移江西路转运判官,后游浮山,爱不忍去,弃官学道于此,故此岩易名“张公”。张公岩面积约一百二十平方公尺,内原有楼,楼后有龙井,井深三尺,容水六石,久旱不涸,汲之旋满,天将雨,即溢出,是一个天然气象测报站。夕阳西下,阳光经夕阳楼折射岩壁,再折入井,此时可见井中一轮红日喷薄欲出,是为老桐城有名的“八景”之一——“浮山夕照”。
张公岩右为游龙峡。一水自峡出,是为桃花涧。往昔,两旁多植桃树,春来花满枝头,红艳夺目。三春时节,落红逐水,不减当年武陵桃源。跨涧为响雪桥,下有洞,因桃花而得名。人登桥上,见急流直撞桃花洞壁,浪花四溅如飞雪,而声响达于数里之外,因名曰:“花洞响雪”。
过桥,西有石壁阻绝,中现一门,门有联语:“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清道光黄文炳作。穿石门,即到观音岩,岩西有洞,长不满丈,其中有一百零八窍,形如露蜂房。若每窍燃放爆竹,则发出不同音响。窍之形状、大小、深浅无一类似,为全山岩洞缩影,所以名叫“总岩”,又叫“浮山会景”,钟伯敬诗云:“尺寸山始终,图经备于此,予请易其名,其名曰石史”。“石史”者,如实物之模型,具初形于一握,实唯此山特有。
海岛雪浪峡雾连云
由张公岩,南沿山麓小径,行百余步,向左一折,即现一峡。峡三方峭壁万仞,一方有路通“佛母岩”。过“佛母岩”,右行上石磴。磴石下空,一步一音调,如奏琵琶十八响,故曰“琵琶阶”。过此即“雪浪岩”,岩长七十二公尺,岩壁雨水常淋的地方,呈黑褐色;雨水不到的地方,则赭红、赭黑相间,如卷卷棉絮,叠叠层层,一浪复一浪,因名雪浪。岩之半有一洞,洞门半掩,传为八仙之一吕洞宾曾栖于此,所以叫“洞宾岩”。岩左有一岩,曰“野同”。系方密之的祖父方大镇弃官来此而命名的。旁有石刻“野同岩”,系其自书。另一“行窝”二字,系方密之手迹。洞内石壁上“止泓”二字,因石质分化,不见落款,传为黄庭坚所书。再左行,岩檐有瀑,菁苔连片,下离石壁,悬挂如水晶帘。人立帘内。倾听玉泉滴沥之音响,好事者名之曰“垂帘听政”。峡尽处,为“海岛岩”,气势磅礴,岩如螺壳,旋转直上;壁有无数小孔,浑如露蜂房,别具海岛风光。春夏之际,岩前峡底地气上升而成雾,雾被周围峭壁所阻,不得扩散,因之与天云衔接,形成“峡雾连云”奇景。在这烟云浩瀚的时刻,海岛岩仿佛孤屿危礁,隐约于海洋之上;而岩头流瀑,又飘忽下注;峡口溪水奔腾,澎湃之声杂着松涛呼啸;再加以山谷回音,实如惊涛骇浪,席卷岩屋。人如置身海岛,万念俱消,惟感心头震荡而已。
醉翁棋酒高岩炼丹
出连云峡,往东南上行,至普陀岩。岩前临接平原,内有方池积水,可以幽居。宋文学家欧阳修,自号醉翁者,守滁州时慕名而来拜访远禄禅师,请师说法,师以棋局为题,说明“无灭无生”之“先天无体”之理,欧阳修赞叹不已。事载《传灯录》。他来浮山后,时以棋一局,酒一壶,与客留连饮奕于此岩。所以此岩因名“醉翁”。
出醉翁岩,左登险径,得“关岩”。岩门如禅关,岩口狭小,而洞腹宽广,可坐十余人。形如覆瓮,所以又名“瓮岩”。经“龙女”、“飞蒸”、“老虎”诸洞,左行有一洞悬居峭壁之上,大胆者可以攀登,这就是左慈炼丹处。地名“高岩”,又曰“摘星”,顾名思义,可想见其险。左慈是汉末人,据传因与曹操有隙,曹操常来搜捕,左慈嫌山小,难以隐身,因此迁往天柱山。“高岩”之上有“灵芝石”,旁有倚天洞,洞深五十米。据志书记载,元末居民在此避乱,活数千人。
“空灵观不尽,一洞一蓬莱”
漫步浮山一周,探金谷之奇,览妙高之胜,看仙桥游龙,观浮山夕照,睹海岛雪浪……真是无岩不奇,无洞不幽。“人云胜景曾经目,惟有此山观不足,我欲就中赞一言,森森好景难为录。”来游者可以按图索骥。
(注:本文选自1985年10月出版的《浮山》一书。)
浮山寻梦
都君萍
一连多少个夜晚,我做着一个美妙的梦。其中,我成了个极小极小的小人儿,象安徒生童话里的拇指姑娘,驾着一片绿叶的小舟,在万顷碧波中悠游漂荡。
哦!是那个迷人的传说又在勾魂摄魄了——一位诗人告诉我的那首神奇的长诗:相传,远古时,观音大士渡海乘船来到扬子江与白荡、竹节、麻溪群湖之间的安徽省枞阳县境内,因醉酒小憩,拔下发髻上的玉簪作戗,解下头绳为缆,将小船停下。待到酒醒,小船、玉簪和头绳已化作三座山,从那以后就有了现在的浮山、戗山和缆山。观音大士飘然而去,灵山胜地留存人间——这魂牵梦萦的灵山胜地!我约了几位朋友,当然也拉上那位诗人,既然给我编织了梦境,就得当我的导游神!
诗人慨然应诺。一面收拾动身,一面讲起了浮山的历史。远在南朝的梁代,浮山就开始兴建寺庙。宋朝的河南高僧远禄公,明代桐城的吴澹宇居士,先后在浮山讲解佛学,宋仁宗、明神宗曾御赐圣旨颂扬此事。明启蒙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于明亡后在浮山削发为僧,死后葬于浮山北麓。唐时的吕洞宾、孟郊、白居易,宋朝的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元代的赵子昂,明代的王阳明、雷鲤,清人方苞、姚鼐等学者贤人,都曾慕名来访。这位“山之隐者”竟然门庭若市,我们何由姗姗来迟!
我们加快追踪的脚步,从山南迂回而上,时值盛夏,这一路又少树荫,上得山来,一个个似蒸熟的红薯一般,面红耳赤,浑身直冒热气。但见一个大青螺倚云而卧,跟着诗人,我们一头钻进螺壳去,顿觉通体生凉,全身清爽。原来,螺壳当空裂开了一道缝,彩色的雨花如丝如纱,款款飘洒,间有珍珠般的水滴有节奏地滴落。悠悠然,沁沁然,袅袅清风隐隐生发,我只觉着整个身子柔柔的,酥酥的,疑是要“化”在那里了。“洗心处”、“雨花天”、“天河坠玉”、“秋晴观雨”……满洞壁的丽词佳句,有哪一个能真切地表现出其中的清趣幽韵呢?我真舍不得离开这滴珠岩。
可金谷岩前的千年罗汉松已伸枝展臂,在热情地召唤我们了。那两百岁的望春花也为我们撑开了偌大的绿色伞盖。这个居群岩之首的金谷岩好大的气派!石壁巍巍,台阁层层,俨然玉宇琼楼,古堡城廓。内有九曲洞府,洞内曾塑有丈六金佛。我到拱形洞口,一脚跨了进去,诗人忙把我拽了出来,他警告我千万别误入那个“迷魂阵”。据传曾经有过一只老猫进洞追鼠,七天七夜出不来,最后在山北的金鸡洞口坠岩而死。天!我被吓了一大跳,在钻岩洞这方面我怕还不及老猫高明哩!观音大士的密室谢绝参观,不免叫人扫兴。
过紫霞关,越仙人床,登上险峰首楞岩,坐在南、北斗二星下棋的石凳上,极目远眺:扬子江浩荡东来,一泻千里;白荡湖万顷烟波,点点白帆;九华群峰如出水芙蓉,婷婷吐秀;近处山麓,平畴沃野,田园村落,绿树红楼。我敢说,没有那位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酣畅的笔墨。我猛地悟到,观音大士在这里停船,或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岂止观音大士?连九重天上的王母娘娘也看上了这里的洗澡池,如盛开的红莲一般,水清得令人心颤。池的前身原是火山口,据地质勘察测定,浮山在距今一亿多年前,地壳运动强烈,有过壮观的火山爆发。诗人说着,变戏法似地抖出了大网袋,弯腰捡起浮石来,艳红艳红的浮石,美极!我眼馋得没法,捡起浮石向池里扔。心想,让王母娘娘收拾他去,蜗牛似地驮着大袋,一骨碌栽倒就有好戏看了!
想不到,满载的诗人显得那么轻松,还不时在我面前一扭舞步!此行的目标是会圣岩一开山禅师远禄公的居处。岩内原有禅师圆寂葬身的“远禄祖师塔”。据说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与远禄公对弈于岩内。远禄连胜数局后,对欧阳修以棋理解说佛教,欧阳修大为钦服,故岩内存有“因棋说法”的摩崖石刻和“千里瓢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的对联。我于是提议:谁先找到这两处石刻,谁就该得到一袋浮石的奖励。谈何容易,会圣岩简直是个书法宝库!岩顶岩壁,洞内洞外,字大如斗,字小如杯;有的端正俊秀,有的龙飞凤舞,约有一百多块,令我目不暇接。陆游的“会圣岩”三个擘窠大字最为醒目。只有“因棋说法”偏偏隐而不见,原来已被朋友们围遮起来了。一袋浮石的奖励落空了,我忙猴上岩洞前的古银杏树。坐在银杏树上,可以看到左侧的龙虎关,枕流岩;右边的松涛岩,朝阳洞;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大战陈友谅的炮台和寨门,就在会圣岩正北面。
东瞧西望,啊呀!红日已西斜了,三十六岩,七十二洞,十九怪石,十一奇峰,二十宝塔,八座亭……还有多少古迹胜景没看到哟,特别是原桐城八景之一的“浮山夕阳”(枞阳原属桐城县)!诗人不慌不忙地领我们一拐弯来到张公岩——宋代使者张同之游浮山后弃官学道处。这里有一口奇特的龙井,水位一直保持在一米多深,久雨不涨,久旱不降。正当红日西沉,夕阳返照井内,如旭日出海,霞光映射岩壁,灿灿生辉。“浮山夕照”果然名不虚传,不由人不称奇叫绝。
“奇的还在后面呢!”诗人将我们“请”到一块蜂房般满是洞孔的石头前。这石头是整座浮山的缩影,称为总岩,又名“浮山会景”。
当我们默然肃立于方以智先生的墓地(墓冢已于1982年修葺完好),久久瞻仰“博学清操垂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的碑联,神圣的情感油然而生。历史已庄严地宣告:正如水常碧,山常青,神州不朽,我们炎黄子孙的清操亮节,中华民族的文明遗风必将光辉永照,千秋长存!
(注:本文原载1991年8期《旅游》。作者,女,桐城人,现在马鞍山地方志办公室任职。)
媲美黄山的浮山
宋化宣
浮山位于安徽桐城东乡,《寰宇记》:“山下有水穴,去水一丈,淮水泛滥,其穴即高,水退,其穴还低,有似山浮,故名。”苏轼过浮山诗:“人言此地是鳌宫,升降随浮与海同,共坐舟中那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其意或本此。
华严寺,应是游浮山第一站,宋法远禅师募建,明洪武三年,僧净康主修,后毁于火。万历间僧朗目再建,宋,高僧圆鉴禅师居华严寺时,欧阳文忠公慕名往访,禅师槌鼓升座说法,文忠公喜叹久之,谓同僚曰:“修,初疑禅师语为虚诞,今见此老,非悟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寺后石壁千仞,石呈紫碧色,望之如彩霞,蔚为奇观。过华严寺向东,经九曲涧,仰望金谷(又名选佛岩)起于半空中,游人从石窦中进入,拾级而上,佛在三窟中,宏敞如大龛,高约五、六丈,宽约十余丈,有丈六金佛,岩檐外覆,檐上峭壁约二丈余高,檐下承以平台,金谷岩倚翠微峰。岩之西峭壁延互,与右旁文殊峰相连接,两岩联合,上面裂开一缝,缝之两旁,伸缩掩护,乃滴珠洞洞口,又名一线天。曲折而上,过小桥到达滴珠洞,洞如螺壳,圆形,下面宽,上面小,洞顶有复阁,开圆窍,与一线天相连,飞瀑从窍中下泻,约数丈,下为石池,水从石池溢出流到洞口,再从小桥下注于壑,此处名大通岩,又名飞雨岩。出金谷岩右行有曲径通往紫霞关,左折到首楞岩,上平敞,有石几,可坐、可奕、可远眺;西边是上方岩。再西行,从金谷滴珠洞顶端约里许至山椒平冈,折而下,过天然石桥,此桥非常奇特,天然双石并架,桥长约数丈。恐是世界独有的长石,此桥名仙人桥。下临胡麻溪,沿溪行,金鸡洞在望,赵孟頫有金鸡洞诗:“金鸡天上种,何年降此山,只因鸣有候,流落在人间。”金鸡洞在黄鹤峰下,缘山趾迤南抵石龙,所谓石龙,乃长石绵亘数百丈,窄处尺许,宽处五、六尺,蜿蜒屈曲如龙形,龙首略昂。左右与前皆深壑,由壑而上至雷公洞。过洞口北行,路径极狭,经蜿蜒窦至陆子洞。洞很大,圆形,一名枕流岩。东西两面皆石壁相对,壁上岩洞甚多。两壁之间是壑,东壁尽处有大岩南向是会胜岩。岩在翠盖峰下,内有佛殿,深约三丈,宽约五丈,华严寺圆鉴禅师晚年在此修真。诗人雷鲤有题会胜岩诗:“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读此诗,有飘飘欲仙之感。由会胜岩迤西而北入石门,有大石广十数丈,如平台,石上文理若芙蕖,雨后色红碧,人称莲花石。北折而下,凿石为蹬,凡百余级,名绕云梯。右折至祖师岩,一名张公岩,又名壁立岩,与元元峰相近。岩内为神殿,可容数百人;顶端天然石阁,纵横各二丈许;后壁有龙井。岩之右方有泉自峡出,名桃花涧。跨涧为桥,过桥西行至观音岩,又名啸月岩,在翠屏峰下,唐诗人孟郊有观音岩诗。岩前石壁陡立,有天然石门,仅容一人出入,游人必先从石门进去,才能到岩内。岩内架楼阁。楼之右壁有一小岩,高深约丈余,可谓岩中岩,架楼阁,或为供游览。岩内四周,都是石窟,其形状若罐、若杯、若丸,约一百零八状。观音岩是会三十六岩,七十二洞之最,故又名总岩。出啸月岩,过石桥,东行左折入连云峡。峡两面皆石壁,筛子岩在峡口之右,左右壁高削,色丹墨条列,野同洞在这里。左行循危径至峡之尽处有大洞,岩圆,五、六丈,望之如悬于天半。鸟道难行,匍匐而上,洞内石理凹凸,纤密如浮沤,如旋涡,上下周围以万计,叹为奇观。出洞循来径至峡口,平野遥望,石壁上有洞峻而险,非人所能攀登,据云洞中可容二千人,那是摘星岩。
浮山名胜尚有妙高峰、抱龙峰、如来峰、寒石峰(白居易有诗纪游)、和风岩、栖真岩、招隐岩、谈禅岩、藏春岩、丹霞岩(孟郊有诗纪游)、蛾眉洞、九曲洞、朝阳洞、戛玉洞、水濂洞(王安石有七律诗),所谓三十六岩、七十二洞,是浮山一百零八景。三十六岩见王守仁诗:“见说浮山麓,深林绕石溪,何时拂衣去,三十六岩栖。”王守仁并没有游浮山,只是向往浮山,笔者认为浮山媲美黄山,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何以黄山驰名而浮山无名?那也只能说造物有幸与不幸耳!
(注:本文原载台湾1992年10月13日《中央日报》。作者,系台湾企业家,原籍桐城。)
悬崖异洞浮山奇
吴昭谦
枞阳县西北五十里处的浮山,离我的家乡不远,中学时代曾在这里读书、游览。阔别三十多年后,有机会故地重游,又获得一番新的领略。深感此山是——
一座历史名山
在一个“梧桐落叶已深秋,金菊芳菲花正浓”的日子里,我冒着蒙蒙的细雨,绕过兀立如船桅的樯山,来到浮山脚下。映入眼帘的是峭壁上一圈圈深浅相间的绿色青苔,还有那裸露的褐红色岩壁间张开的一座座岩洞,我不禁内心惊呼起来:这不就是往昔曾在此不知流连过多少次的浮山吗?怎么以前未体会到它还具有油画的色彩!
说起浮山的历史,应早于黄山。远在南朝的梁代(公元502——507年),浮山就建有寺庙。宋天禧间(公元1017——1021年),河南郑州名僧远禄禅师来浮山讲佛。当时,在滁州任太守的欧阳修也来浮山游玩。欧阳修是不信佛的,当他与客下棋、远禄在一旁观战时,欧阳修便故意停手,请远禄以下棋为题谈佛学。远禄当即擂鼓升座说法,他联系下棋的道理谈了一通佛法之后,问欧阳修:在黑白棋未分胜负时,那一着棋应落在哪里?欧阳修一时被问得无言对答。大文豪舌战不过和尚,这使远禄公成了浮山第一代开山法师,浮山也因此声名大噪。
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黄庭坚等也先后来浮山游历,留下了字字珠玑的诗句。明万历年间,皇帝曾诏令当时的华严寺(现浮山中学)为印行佛经之处,一时庙宇香火特盛。桐城居士吴澹宇在浮山建寺讲佛,和尚竟达千人之多。
浮山在过去,不但以奇岩古刹闻名,而且还是一座“无岩不树,无径不竹,无石不苔,无涧不花”的彩色植物园。为了迎接各方的游人,很早就从四方开凿厂登山石级。在它的鼎盛时期,山上曾建有二十四尊宝塔、八大凉亭,可想见当年游人如云,车水马龙的场面。
浮山,曾经是安徽省四大名山之一。它曾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并列。它的自然之美首先在于——
奇岩异洞
远看浮山象条船,浮在白荡湖水边。它的山顶狭长而平坦,貌不惊人。进入浮山后,才可窥见其“削成绝壁千寻峭,生就悬岩万窍空”的卓绝风姿。
据浮山志书记载,全山有洞穴五百多,著名的有三十六岩,七十二洞。最大的金谷岩,长十三丈、宽五丈,解放初岩内尚有庙宇,现洞口仍留有罗汉松,古木参天,浓荫蔽日。金谷岩附近有两壁夹峙的“一线天”和被称为“浮山第一水”的滴珠岩。岩壁森森,中露一孔。奇妙的是它曾经常年不断地滴渗下一串串的水珠,形成“白日晴飞雨,散瀑溅冽珠”的特异景象。会圣岩即相传欧阳修与远禄和尚因棋说佛法的岩洞。它附近还另有不少岩洞,蜿蜒曲折相连成狭长的“岩廊”,别有一番风光,这里岩壁上留存历代的石刻,有题词,有诗文,令人目不暇接。纹岩前壑深林茂,繁花簇拥,流水淙淙,鸟鸣声声,真是幽雅的洞天福地。张公岩,又名壁立岩。相传古时四川有位官吏张秉传迷恋此山风景,弃官在此洞中隐居。此岩附近还有洗墨池及夕阳楼旧址。观音岩也是较大岩洞之一,岩中有一小洞,在几平方尺面积内,竟有一百多个蜂房般的孔洞,称为总岩。以它上面的每一个小孔洞,代表浮山的一个岩洞。其他如连理洞、三曲洞、佛母岩、凌霄岩、连云峡、龙虎关、天然桥、仙人床等石景,莫不形态各异,千奇百巧。
浮山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洞穴呢?莫非它也是石灰岩岩溶洞穴?不然,石灰岩是古代海洋中沉积的碳酸钙组成的,而浮山却是远古时代火山喷发的产物。你能想象得到吗?一亿一千多万年前,地质时代叫做白垩纪,浮山地区曾经有过一次猛烈的火山爆发,烟尘滚滚,烈焰冲天,炽热的岩浆和火山灰尘,被抛出地面,这样的火山活动,以后又经历了好几次。当火山平熄,流出的岩浆即凝固成各种火山岩,就成了后来的浮山。浮山上大大小小的洞穴大都分布在一个水平面上,洞穴多位于火山角砾岩层中。这些岩层容易破裂风化,先成为一些较小的洞隙,后经流水的不断冲蚀扩充,变成较大的洞穴。
浮山是安徽省保存最明显的一处古火山遗迹。那直立如桅杆的戗山,乃是一口火山岩岩钟,那山内的深壑溪涧,则是火山口四周放射性和环形裂隙侵蚀而成。近年常有外省地学工作者来此考察火山遗迹,游人也逐渐增多。不久的将来,浮山会成为又一个——
大有发展前途的旅游胜地
现在,浮山已列为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摩岩石刻尚保存有483块,自宋、元、明、清到民国年代的都有。
在浮山脚下,还保存有明末著名启蒙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的墓。方以智,字密之,安徽桐城人。明之后,出家为僧,隐居浮山,号浮山愚者。他的著述很多,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学、文学、音韵都有研究。他的《物理小识》传后世至今。清康熙十年,方以智谒文天祥墓时,殁于途中。后来,他的家人将他葬在浮山。
1962年,枞阳县政府曾将方以智墓整修一新。但是,在十年动乱中,方以智的墓葬亦遭劫难。粉碎“四人帮”后,方以智墓已再次重修。墓前的对联依然闪耀着方以智思想的光辉:“博学清操垂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当人们瞻谒先生古墓时,联想到他强调实验科学、主张哲学不能离开科学等学术观点时,不是仍然可以从中得到现实的和有益的启迪吗?
清朝桐城派文学家戴名世在游过浮山后,曾恨相见之晚。他在游记里分析了浮山游人少的主要原因是地区偏僻,交通不便。可是从那时到现在,历史又已前进了一百多年,情况大变了。现在,已有公路直通浮山脚下,并有客车自浮山通至枞阳、安庆。不久,还要架上高压电线。浮山的繁荣,想是指日可待的。
(注:作者,枞阳义津人。安徽省地矿局高级工程师,安徽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上一篇:第一节 诗歌
下一篇:第三节 楹联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