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浮山佛教,始于晋梁。梁天监三年(504年),武帝推崇佛教,沿江一带寺庙大兴。浮山地处江畔,山青水秀,石窟成林,自然成了建刹的宝地。当时“浮图始昌,为室为堂”,一派生机。南陈太建七年(575年)之前,有高僧智顗在此结茅禅修,后建“浮山寺”,为有史料记载的创庙之祖。智顗南渡后,在天台山创立天台教派,影响甚广。进入隋代,炀帝赐予智顗为智者大师,故浮山寺被称为“智者大师道场”,或曰“祖庭”。此时,中国佛教处于鼎盛时期,天台宗在浮山占主导地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诏令天下没收寺院财产,毁灭佛寺、佛像,强迫僧尼还俗,出现“会昌灭佛”的局面。浮山受到波及,以致“栋宇颓弛,释子无似”。
宋代,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指导思想,而佛教的基本观点又与儒教相融合,故赵宋王朝对佛教多采取扶持政策。时有高僧远禄,云游四方,参谒过汾阳的昭和尚和叶县的省和尚。两位禅师的说法对远禄的思想归宗起了重要作用。后远禄参拜了佛教曹洞宗祖师太阳玄禅师,玄师以直裰皮履授之曰:“洞宗无人,以此传之”。远禄奉命往住浮山,成为浮山曹洞宗的开山祖师。
曹洞宗是禅宗七祖江西青原山行思之后,洞山良价禅师为曹洞第一代祖师。至远禄卓锡浮山,已传七代。远禄为曹洞宗第七代祖师。时有欧阳修等文人学士常来浮山游,与远禄十分友契,彼此酬唱诗文。远公用下围棋作比,宣讲佛法,使欧阳修大为惊叹,促使他成为护持佛法的重要人物。由于“因棋说法”而使欧公折服,招致许多社会名流,如范仲淹、杨杰、吕济叔、富彦国等前来问法,从此浮山声名远扬。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皇帝御赐匾额,并赐远禄法号“圆鉴”。在舒州知州吕济叔的支持下,重建殿宇,“废则必修……筑屋周列”,致使浮山寺庙林立,香客如云,逞一时之胜。
元代,战事频繁,香火冷落。至元末,浮山成为军事要冲,寨堡林立,庙宇所剩无几。
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朱元璋崇奉佛教,有高僧净康来山领事,苦心经营,又恢复了部分寺庙。至成化年间(1465——1487),华严寺毁于大火,僧人无力再建,残存庙宇沦为民间私产。万历年间,有邑人太史公吴应宾,因目疾告归故里,见远公道场荒废,立志修复。恰有云南高僧朗目来浮山礼拜祖师塔,二人相交默契,于是分头募化,拓土扩地,恢复旧观。吴太史集资铸塑一铜制丈六金身于金谷岩,朗目则求助于安徽巡抚刘东星,并上达朝廷,后得旨归还“远公道场”。神宗皇帝又钦差任大用来浮山颁赐《大藏经》5048册,李皇后另赐和尚紫衣袈裟及花幡与银两;沈王朱胤移捐资万金,建造“大雄宝殿”。原先散失的田产重归寺庙所有,山上一寺五岩全部得以恢复。经过重整仪轨,沙门大振,序寮成片,亭塔如林,遂成为十方丛林。明末,张献忠义军围攻浮山寨,香火逐渐冷落,殿宇也多倾圮,佛事遂衰。
清康熙年间,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无可大师方以智,接受安徽巡抚和桐城官绅之邀,为浮山十六代住持。其徒山足和尚主持重修了《浮山志》,建造了“藏经阁”。清末,太平军与清军在浮山激战多年,焚庙毁佛,只存一片瓦砾。1924年,邑人房秩五先生在大华严寺的废墟上创办了浮山公学,少数僧人迁居于新普同塔院。建国前夕,浮山各寺僧人的分布是:华严寺求度、果慧;金谷寺庙山、庙慧、永慧、慧风;会圣寺道光、了然;张公寺宝发;佛母寺常安。建国后,僧人有的还俗,有的回原籍,各自星散。残存的庙宇被毁,或改作它用。
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以落实,佛事活动逐渐恢复。除华严寺外,其它庙宇俱在修复之中。会圣寺规模如旧,由僧人修顺、开权等3人管理;金谷寺正在施工修复,丈六金身已登莲花宝座,住持先为安修,今为望山。张公、观音、佛母诸寺,已列入修复计划。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寺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