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沿革
旧山志传记,南朝宋元嘉(424——453)间,曾有“东国僧”在钵盂峰下建新罗庵。当时黄山尚属未被开发的处女地。至唐宋时,寺庙逐渐增多。唐开元十八年(731),洛阳志满和尚在汤泉结茅,随后在白龙潭上桃花涧建汤院。中和二年(882),天竺(今印度)僧包西来,在翠微峰下建翠微寺。据不完全统计,唐末时共有寺庙19座。其中受朝廷赐额的有祥符寺、翠微寺、福固寺、新兴寺、兰若寺、芗林寺、重兴寺等7座。在元以后的两百年中,仅建小庵3座,而唐宋时期的不少寺庙,又因年久失修而荒废。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普门和尚入山,创建法海禅院后,得到万历帝和皇太后的厚赐,建成雄伟的“护国慈光寺”。这是佛教在黄山的鼎盛时期。
黄山的佛教至清代日趋衰落。究其原因,一是战争破坏。咸丰三年(1853)以后,曾国藩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军,皖南地区战火频仍,寺观被焚烧,破坏很严重。如福固寺、翠微寺、松谷寺、大悲院、狮子林、继竺庵、东固寺、洋湖寺、横坑庵等,都在这时毁于兵火。民国《黄山指南》记载,“自咸同兵燹以至清末,共五十余年,寥落不堪言状”。二是经济困难。黄山地僻道险,香客不多,布施有限。僧人生活清苦,逐渐流散,寺庙失修,相继倒毁。如喝石居、旃禅林、万笏林、皮蓬等都先后荒废。三是水火灾害。明崇祯十年(1637),文殊院火毁,重建后,又遭焚毁。清乾隆二年(1737)一场大火,慈光寺大部分化为灰烬。宣统三年(1911),云谷寺又毁于大火。山洪破坏,也很严重。如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一场洪水,淹没翠微寺;清乾隆五年(1741),山洪暴发,祥符寺全部冲毁,成为废墟。至清末民初,黄山仅存有狮子林、钓桥庵等小庙僧舍,另有重新修建的翠微寺和慈光寺、云谷寺的部分建筑。民国(1912)以后,曾先后建过半山寺、紫云庵、隐泉茅蓬,始信茅蓬、清凉顶等几处寺庙。到1949年,全山僧人不足10名。此后不久,黄山景区内基本上已没有宗教活动,寺庙除慈光寺、松谷庵等几座历经整修外,其余仅仅作为地名而留存下来。
寺庵
祥符寺前身为汤院,唐开元十八年(730),志满和尚始建于桃花峰麓的桃花涧。大中五年(851),徽州刺史李敬量梦见白龙,移建于汤泉对面,号为龙堂。天祐二年(905),歙婺衢睦观察使陶雅重建,复名汤院。南唐保大二年(944),敕名灵泉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敕名祥符寺。寺为宫殿式建筑,古朴轩敞,外有回廊。四周群峰耸秀,汤泉生香,古木青翠,幽静秀雅。寺壁旧有“云谷樵夫”罗洪先所题之诗二首。其一:“紫翠林中便赤脚,白龙潭上看青天;药炉丹井知何处,三十六峰烟月寒。”其二:“何年何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欲起轩辕问九鼎,道衣重侍玉虚君。”民国《黄山指南》记载,清乾隆五年(1740)六月初三,大雨三天三夜,山洪暴发,似野马脱缰,浸漫山岭,冲毁寺宇,除幸存一小沙弥外,诸僧淹毙,名寺成为废墟。山洪毁寺时间,旧志记载不一。民国《歙县志》所载,为乾隆二年。
翠微寺唐中和二年(882),天竺僧包西来始建于翠微峰下。南唐保大五年(947),敕赐寺额。明嘉靖间(1522——1565),僧佛悟等重修。万历二十六年(1598)连降大雨,山洪暴发,寺宇淹没。弘光二年(1645),僧心空在翠微峰麓,万绿丛中,重建翠微寺,规模较原寺大。曲径通幽,环境雅秀,一时名士高僧,云集此处,香火盛旺。特别是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王圣诞朝会,届期士女如云,焚香求签,络绎不绝。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僧赵纲、大和等修寺志。咸丰间,太平天国起义军曾居于此。1949年后,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今为旅游览胜之地。
福固寺在轩辕峰神仙洞下。唐天宝六年(747),目轮和尚至此建寺,清咸同年间毁于兵火,光绪二十四年(1898),鄂僧能学重修大殿,太平县人胡继瑷手书“福固”二字寺额。寺宇已废,遗址犹存。
广福寺在浮丘峰下,旧名罗汉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重建,以“圣寿”为额。乾道(1165——1173)初,改名广福寺。
松谷庵在叠障峰下,近五龙潭。初为道观,宋宝祐中(1253——1259)松谷道人张尹甫创建。明宣德年间(1426——1435)重建,改为寺庙,名松谷庵。宁国府知府罗汝芳书额,又题“东土云山”四字。堂后“禘黄”二字,祭酒汤宾尹手笔。环境幽静,附近溪潭甚佳。

杨干寺在丰乐里。宋宝祐六年(1257)丞相程元凤创建,悬有“第一丛林”额匾。
新兴寺在飞龙峰下。宋绍兴十三年(1143)创建,高宗敕额。寺已湮没。
兰若寺在采石峰下。宋淳熙中(1174——1189)建,孝宗敕额。寺久废圯。
乡林寺在仙人峰下。宋绍定三年(1230)建,理宗敕额。寺已废。
慈光寺在朱砂峰下,旧名朱砂庵。明嘉靖间(1567——1572),玄阳道人始建,匾额“步云亭”。万历三十四年(1606),僧普门入山后,玄阳之徒福阳,将亭转给普门,改名法海禅院。后名声渐大,传入宫廷。万历三十八年(1610)秋,普门赴京。由太监马进转奏,万历帝、李太后及郑贵妃,先后赐予佛牙、金佛、七层万佛像,建寺帑银三百两。万历帝敕额“护国慈光寺”。万历四十年(1612)七层万佛像从京城运抵歙县。两年之后,才从岩寺镇运至汤口。万历四十三年(1615)夏,由汤口运往山上,众人抬挽十余日,才运至慈光寺。

康熙五年(1666),歙人黄氏等捐建大殿,并修藏经阁一百余间,四年建成,共费银四万余两。殿宇金碧辉煌,为当时徽州、宁国二府梵宇之冠。康熙四十年(1701),中洲和尚又募银二百两,维修寺宇。康熙帝御书“黄海仙都”四字,悬于大殿。当时有僧一千余人。
乾隆二年(1737)三月初一,遭意外火灾,藏经阁焚毁,大殿倒塌,仅将御匾及万佛像抢救出来。慈光寺兴盛一百余年至此衰落。次年,住持僧悟千,略作小修,大殿未再建。至咸丰间,《黄山指南》记载:万佛像毁于兵火,僧人流散,寺宇颓废,景象萧条。僧人素月、性海、明心等留守,多次修补。民国初,住持僧雪岭添造功德堂,重修门楼,塑罗汉等佛像80余尊,悬“钦锡护国慈光寺”匾于山门。至1949年,仅存山门及后殿,面积260平方米,另有东西耳房各200平方米。1963年,人民政府拨款,进行全面维修,董必武题写“慈光阁”匾额。因寺位于登山主道,游人甚多,1980年建临时活动房八幢,计500平方米,成为黄山宾馆的一个接待点。
寺内尚有千僧灶等古迹。旧有玉印两方,现存。其中明代玉印,边径7.5公分,方形,阴文篆体,文为“文殊真身宝印”,边款“嘉靖己卯年,湖州府乌程县南三桑镇弟子顾风昌敬助”。印背镌有管型把手,与印一体,高10分公。另一方为清代玉印,边径10公分,方印,阴文篆体,文为“黄山圣境大智文殊真身宝印”,边款为“大清光绪庚寅年日,依佛弟子贵筑李培真敬献”。印背镌有玉狮,高12公分。

云谷寺在钵盂峰下山坞中。此山坞俗称丞相源,原有歙人汪图南书院。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寓安禅师到此募建掷钵禅院,任住持。崇祯间(1628——1644),歙人傅严题书“云谷”二字后,改名为云谷寺,同里聂炜曾撰文记其事。道光间(1821——1850)曾设坛授戒。宣统三年(1911),一场火灾,寺宇化为灰烬。嗣后由李发周捐款,重建侧房数间,以供游人息足。又有僧人隆光,募化十年,竖起大殿数柱。民国三十二年(1943),肄老五间房等,400平方米。1967年秋,又因火灾烧毁侧房八间。
1979年,在原址新建餐厅楼一幢,面积500平方米。又建活动房700多平方米。1983年,开工兴建云谷宾馆和登山索道。云谷寺面貌,正在巨变。
龙吟寺在白龙桥龙岭石上方。太平人叶秀发曾题诗于寺壁:“竹影残灯暗,苔痕落叶深”。赵汝育和之:“雨过山如画,风生竹解吟”。寺已湮没。
重兴寺在醉翁峰北,旧名碧云庵。宋绍兴初建。绍兴十五年(1145)赐额曰“重兴寺”。寺前多松竹,有桃花流水。宋人荀完有诗,“门前春挂一壶山,修竹乔松不可攀,落尽桃花无觅处,应随流水到人间。”寺已久圮。
兴国寺在醉翁峰北,与重兴寺毗邻。宋代建,叶秀发曾有游寺诗记。寺已废圮。
半山寺在龙蟠坡下,中沟左侧,依山而筑。民国十三年(1924)夏,江宁观音庵僧人明光云游至此,建佛殿三间,名为无量庵。民国十四年(1925)秋,改名半山寺,休宁人韩寿题额。1956年,黄山管理处重建半山寺,刘伯承元帅手书寺额。

新罗庵在钵盂峰下,为黄山最早的佛庵。民国《歙县志》记载: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东国沙门结茅于此”,名新罗庵。东国僧在此枯坐三十余年,人称异僧。新罗,朝鲜古国名。东国,指新罗。康熙十三年《黄山志》记载,唐代诗僧岛云,慕东国僧掷钵之异而游黄山,留有《怀古》、《仙僧洞》等诗篇。《仙僧洞》诗中有“先朝曾有日东僧”之句。庵久废。
丁公窟在水帘洞右,唐代始建。此处山径陡绝,苔滑路险,攀涉艰难。歙人程师杜有诗:“涉险丁公庵,探幽水帘洞;长啸和松涛,万壑天风动。”庵久废。
横坑庵在云门峰下,与莲花峰相对。唐天宝六年(747)重修。庵前有一巨石,倚伏于溪涧。石上题刻,尚可辩认。庵已久废。
老庵在石笋峰下。宋宝祐中(1253——1258),道人张尹甫创建。久废。
墨浪庵在白龙潭上方,以明僧墨浪住此而得名。原有茅蓬数间,久废。清康熙四年(1665)曾重建,亦已湮没。
天海庵在平天矼,明僧心月创建。僧在一重修,已久废。
镜台庵在曹溪,面对黄山诸峰。明潘之恒命名。已废。
桃源庵在桃花峰下桃花源。相传轩辕黄帝采药于此,亦名药谷庵。内有静室,明人余书升曾隐居读书。庵前桃花溪中多巨石,洪涛直泻,浪花飞溅。因又名“狎浪”,陈眉又题“飞白”二字为庵额。已废。
卧云庵在天海,近炼丹台。明僧无相建。久废。
云涛庵在云门峰藏南壑,明代始建。面对莲花峰,峡谷中怪石累累,风涛出没,飞云变幻,因名云涛庵。庵宇废圮。
颖林庵在石笋矼。明人余书升建,二层楼阁。楼上供佛,楼下为静室。周围峰峦奇异,气象万千。旧悬陶珽题联:“自疑骑日月,我欲小蓬莱”。庵久废。
大悲庵在芙蓉峰下,元僧妙真创建。久废。
巢翠庵在叠障峰下。元大德六年(1302),僧宗茂建。久废。
吕公庵在叠障峰下。元延祐四年(1317),僧普惠建。久废。
中五台庵在北海贡阳山下,左为狮子峰,右为始信峰,前为散花坞,黄山奇秀,莫过于此。庵为黟僧所建,久废。
散花庵在散花坞,明代建。旧有联:“经残花雨外,僧散佛香中”。庵久废。民国二十九年(1940),在庵址建散花精舍。
五供庵在后海,面对大壑,已湮没。
兜率庵又名皮篷,在合掌峰下。明崇祯中(1628——1644),僧一心建。庵宇以树皮盖顶,故名皮篷。清康熙十八年(1679),僧雪庄枯坐皮篷三年。雪庄善画,曾绘黄山异卉一百二十种。歙人在庵侧建云舫山房,僧大涵住云舫山房最久,著有《黄山游草》。庵及山房均已湮没,遗址尚存。
白砂庵在白砂矼。明僧祟梵创建,久废。
九峰庵在紫石峰左。明僧毒鼓创建。毒鼓广游名山大川,爱黄山峻峭,隐居于此。庵已淹没。
宝珠庵在香炉峰下。明僧万缘建,已废。
黄谷庵在丞相东源,仙都、罗汉两峰间,明僧老巢建。小庵简陋,仅有茅屋竹篱。久废。
都赛庵在丞相源下。始建年代不详,久废。
中源庵在丞相中源,香炉峰侧。僧涵虚建。面对箬岭,地势陡峭,游人难至。庵已废圮。
继兰庵俗名脚庵,为掷钵禅院的别筑,始建年代不详。已湮没。
钓桥庵又名白云庵,在汤岭北,石人峰下。传说在明代为道院,后废。康熙间,僧神立改建为庵。光绪二十六年(1900),居士陈仁梅建亭。民国十二午(1923)重建经堂,并设茶室,庵宇几经修缮,现为护林点。
竹林庵在汤岭北,伏牛岭下,即仙坛宫旧址。康熙五年(1666),僧无几改建。已淹没。
龙蟠坡庵在青鸾蜂右,戴云乡建,年代不详。庵建子坡上,位于登天都要道,僧人通竹引泉烧茶以待游客。庵已废。
赵州庵在天都峰脚。明代建,顾锡畴题额“山邮”二字。庵久废。
指象庵在炼丹台下深壑中,又称指象处。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僧如愚建,僧亦幻扩建。庵有方池,广二尺,寒澈无痕影,相传为丹井。庵废圮。
指月庵在炼丹峰侧,明代建。因僧号一指,遂以指月名庵。已湮没。
贝叶庵在莲花洞上。明人方一藻建,僧一心住持。久废。
莲顶庵在莲花峰顶月池下。明崇祯年间(1618——1624),休宁人建。此人隐其姓名,游山捐金五百,建庵于莲花峰顶。僧心源居此。已废。
水晶庵在甜竹岭。明天顺间(1458——1464)建,歙人吴宁撰有碑记。庵宇已废。
御泉庵在双岭,明代建。相传明太祖驻兵于此得清泉,因名御泉庵。祟祯九年(1636),鲍应鳌重修,撰有碑记。庵已淹没。
挹翠庵在云门峰南。山势从云门峰迤逦而来,至此奇峰险踞,谷抱溪回。庵为览胜佳地。已废。
天海庵在天海。僧心月创建,年代不详,已废。
弥陀庵在炼丹台侧。此处偏僻,游人少至。庵已淹没。
别峰庵在天海。明崇祯间(1623——1644),僧天吾建。庵久废。
白云庵在天海,近炼丹台。明僧大量建。已湮没。
石鼓庵在石鼓峰右,始建年代不详。曹士瑾建,僧隐空住持。已废。
海湖庵在海子,明代建,冯梦祯题额。至此可观铺海。庵已湮没。
慈愍庵亦称慈明庵,在海门,始建年代不详。僧慈愍建。久废。
药师庵在海门,距慈愍庵不远,又名药师殿。庵前有小池,林峦倒影,清澈可见。庵已久废。
西明庵在狮子峰,明代鲍元则建,僧若水住持。已湮没。
半禅庵在海门,太平县人谭学份建。僧迁如住持。始建年代不详,庵已废。
松谷脚庵距虎岭折足桥半公里许,亦名松谷别筑。宋张尹甫建。久废。
净土庵在浮溪。短墙茅屋,始建年代不详。久废。
弘济庵在三宝坑。明僧柏子建,吴石庵曾题“天上尊”三字。久废圮。
引针庵在引针峰下。明未僧一心和其徒雪奇建,因峰而得名。孙鲁山题有“平乐净土”匾额,并题楹联:“引针一线衣珠露,笑指千峰觉路开。”
洋湖庵古名观音寺,在芙蓉峰、引针峰下,久废。明僧普门曾计划在湖中筑台,建金刚无量寿殿,开十门,离水二丈筑堤,堤上建十堂,接待十方,各用桥渡人。但上述计划,未能实现。
芙蓉庵距松谷庵1.5公里。“庵外栽桃千树,花时娇艳可人。”始建年代不详,已废。
莲花庵在桃花峰下桃花涧,明人鲍正元建于汤院旧址,僧印我住持。庵前五峰耸翠,众壑争流,苍松修竹,环境幽雅。黄山多石少土,唯此庵有土地二亩。庵已湮没。
紫云庵又名茅篷庵,在紫石峰麓,后依紫云岩。自清乾隆五年(1740)祥符寺被山洪冲毁后,慈光寺住持僧印闻(号悟千)选址建此庵。乾隆八年(1743)动工,历时三年建成,悟千自题匾额“黄山一茅篷”。咸丰九年(1859)九月遭兵火,大殿倒塌。同治三年(1864),程恩税、蒋龙文重修,月得和尚书额“紫云禅林”。同治十二年(1874)十月,住持僧锦云开堂授戒,又乞上海云游之僧,代募文殊法身,经太平县运至庵中。光绪三年(1877)建右侧寮房;五年(1879)建大殿;十六年至二十一年(1890——1895),又建前楼等。正面一厅三房,面对溪壑,翠竹拂;两棵木莲古树,分踞两侧。黟县王家瑞题词:“第一洞天,信然门首”。歙人蒋龙章重书“黄山一茅篷”匾额,又题楹联:“地近丹泉,岩涌飞流千嶂雪;院依紫石,门开曲径一茅篷”。1955年春拆庵,建黄山疗养院。
隐泉茅篷在光明顶西下。民国十二年(1923)僧惟开建草房四间。已废。
始信茅篷距始信峰半公里,建于路侧。民国十四年(1925),九华山僧心坚隐居于此。已废。
翠云庵在翠微峰西。清顺治六年(1649),僧印生建。已湮没。
院在曹溪。宋绍兴中(1131——1162),僧清素始建。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复建。院左旧有元代石刻。明嘉靖四年(1525)歙人吴傅芳修缮,仙源镇人汪鋐撰碑记。院已废。
大悲院在光明顶,又名大悲顶。明万历间(1573——1620),僧智空创建,皇太子赐大悲观音像。院内设大悲道场,并募款铸钟,钟上有《金刚经》文5,176字。僧普门曾说:“中观音以悲,左文殊以智,右普贤以行,三禅院鼎立,山巅缺一不可。”院久废。1955年在旧址兴建气象站。
普贤院在大悲院之西。明万历间(1573——1620)创建。已湮没。
平天院在平天矼,明代建。旧有偈言:“茅宇萧萧,镌佛石壁,洼石为炉,累石为塔,祥意天成”。已湮没。
文殊院在天都、莲花两峰间。后依玉屏峰,前有文殊台,左右为狮象二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八月,僧普门建,僧晦昙住持。崇祯十年(1637),失火焚毁。次年,休宁人汪之龙重建,歙人汪孝廉题词:“到者方知”。民国《黄山指南》记载,此院咸丰十一年(1861)遭兵火,光绪十三年(1887)新建,僧德圆住持,同年,文殊塑像由上海装运至山。院宇石墙楼房,门额上篆有“文殊禅院”四字。民国时改为慈光寺支寺,由慈光寺住持僧心定之徒智成看守,后又由游脚僧持善代管。1952年冬夜失火,化为灰烬。1955年,在文殊院旧基建玉屏楼宾馆。
狮子林在后海狮子峰下。明万历三十九年(1612),五台山僧一乘到此结茅。一乘善诗,有《黄山记胜集》。康熙二十年(1681),太平县令陈九陛与谭经远、李梦全等捐金重修,供奉观音大士,故又名观音庵,僧一齐住持。陈九陛手书明人楹联:“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此方知”。乾隆、嘉庆期间多次修缮。《黄山指南》记载:“咸同兵火,殿宇摧折。”光绪五年(1879)重建,后又废。
万笏林在炼丹台前。小庵茅舍,僧若水建,邹匡明题额。后由道士程君政改建为道院,较前宽敞。已久废。
坛林在天海林莽中,原名海胜庵,僧隐空建,始建年代不详。已湮没。
西峰堂距翠微寺250米,始建年代不详。依山筑堂,前有修竹,满壑茶花,环境幽雅。久废。
五福堂,在翠微寺左,始建年代不详。已湮没。
松谷草堂在松谷庵西,始建年代不详。僧大还居此。草堂三间,宽、长各三十步,已废。
喝石居在莲花峰茶庵之左,蒲团松右侧,始建年代不详,僧照徽建。旧传有巨石坠下,高僧一喝,突然停止,故名喝石居。今峰头有巨石如屋,嵌空玲珑,直出欲坠。旧居已淹没,现建有活动房,作为玉屏楼宾馆的分部,接待游客。
净林居在莲花庵左。始建年代不详,黄汝亨题额。其后有华严阁,内藏佛经。久已湮没。
定空室在始信峰绝顶,明僧蒲团建。蒲团在此独居三年,每日去狮子林诵经。旧室久废。
骊珠宝在丞相源,始建年代不详。竹篱茅屋,丘若太题额,又有楹联:“深隐不妨浮白兴,穷愁常抱草玄心”。室已湮没。
不立名字庵在莲花峰麓。从兔耳石向右,行经数十级,转入三石罅而至。明僧普门建,不欲命名,故称不立名字庵。后由僧元旦住持。有胜水池,一昼夜涌水可供三人用。已废。
青莲宇在莲花庵右,明人余书升建,僧一念居此。已湮没。
光明藏又名觉海庵,在光明顶,僧智空居此。已湮没。
狮林精舍在狮子峰麓,与狮子林毗邻。光绪二十一年、(1895),太平县人崔国因捐款建。崔少时读书狮子林,后出任驻日(日斯巴尼亚,今西班牙)、美(美国)、秘(秘鲁)三国大使,回国后返原籍太平县(今黄山市),捐俸银建狮林精舍,手书匾额,有石刻楹联:“狮子林中福地,清凉顶上灵山”。1960年狮林精舍倒塌。
名僧
包西来天竺(古印度别称)高僧,编麻为衣,冬夏不易,人称麻衣和尚,后人尊称麻衣祖师。唐中和二年(882),在翠微峰侧创建翠微寺。康熙《黄山翠微寺志》载:麻衣和尚风闻朝廷要毁寺庙、减僧侣,忧心忡忡,作偈一首:“敕命如雷下翠微,佛前垂泪脱麻衣。山中有寺不容住,四海无家何处归?”皇帝闻知后作答:“忍仙林下坐禅时,曾使歌王割四肢。况我圣朝无此事,直教修道又何悲!”上述对诗,出自《五灯会元》,与麻衣和尚无关。旧志所载,属于附会。
志满(714——805)河南洛阳人,俗姓康,幼时入龙兴寺为僧。后南游至黄山汤泉结茅,创建汤院。唐永贞元年(805)卒。志满简历,安徽通志馆《佛门龙像传》有所记载。
岛云唐代诗僧。唐武宗(841——846)时还俗。因慕东国僧人“掷钵神异”,来游黄山,是登上天都峰的第一人,也是唐代题咏黄山景物最多的人,旧山志中收有《黄山怀古》、《仙僧洞》、《汤泉》、《登天都峰》、《仙桥》等十首诗,《全唐诗》中录有断句,称其诗尚奇险。
行明祥符寺住持僧。宋景祐间(1034——1038),刻印《黄山图经》,记述黄山名胜与历史,并辑录唐宋人题咏。元符三年(1100)重刻,现为存世第一部黄山志书。
清素从山西五台山来黄山云门峰外曹溪结茅。宋绍兴间(1131——1162)敕建普祐院时,高宗赐号神慧永济禅师。
法通明僧,七岁出家,诵经礼佛78年,后沐浴更衣,趺坐而卒。
全宁明正统十一年(1447),为祥符寺住持僧,多次修缮祥符寺,曾广泛收集黄山题咏。
谷杨干寺住持僧。明嘉靖二年(1523),见祥符寺宇摇动,曾主动率众登山,重修古刹。
普门(1546——1625)俗姓奚,名淮安,陕西郿县人。幼时孤苦,入佛门受戒后,长期奔波访师。三十余年间,往返于少林、五台、太行、伏牛,普陀等名山禅寺。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黄山,创建法海禅院,颇有众望。万历三十八年(1610),离山赴京,为扩建禅寺而奔走化缘。四十年(1612)三月十六日,神宗皇帝赐庙额“护国慈光寺”,并赐银三百两,作为建庙经费。次年(1613)春,又赐金银,并赐普门袈裟、僧冠、锡杖、钵盂等物。中宫圣后王娘娘,亦有赐赠。普门除创建慈光寺外,尚建有文殊院、大悲院,并修建登山道路,有功于黄山的开发。其传略,安徽通志馆《佛门龙象传》有记载。普门卒后葬于黄山,立塔于慈光寺后。
如孝明僧,号敬贤。由普门推荐,继任慈光寺住持。
寓安(1574——1621)俗姓余,名广寄,浙江开化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来黄山,在钵盂峰下创建掷钵禅院。天启元年(1621)卒于黄山。安徽通志馆《佛门龙象传》中载有寓安略历。
一乘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从五台山来。探石笋矼奇景,开辟狮子林,在始信峰绝顶创建定空室。爱好咏诗,有《黄山记胜集》。
静庵明僧,四川人。个子矮小,身似猕猴,栖居莲花洞,每夜登峰顶点灯,百里可见。
阔庵明僧,陕西关中人。慕名游黄山,至慈光寺,遇普门禅师,相谈甚为投机,决定协助普门开山。曾与普门一起,攀悬崖,登绝壁,上天都峰,每遇险径,总为前导,面无难色。
墨浪明僧。安徽通志馆《佛门龙象传》有所记载。年轻时学书法,擅长草、篆等书,在白龙潭上墨浪庵静修。
如愚明僧,字璞,湖北武昌人。曾读书中举,能诗,因仕途失意而入佛门,拜雪浪和尚为师。万历间于天海炼丹台下建静室,名为指象庵。
宝相明僧。协助愚安和尚开创掷钵禅院,经常持钵募金,山中称为念佛和尚。
雪峤俗姓朱,名圆信,浙江鄞县人。二十九岁出家。明崇祯八年(1636)游黄山,登莲花峰,而后留居黄山。顺治四年(1647)八月二十六日卒于黄山。
林臬俗姓陈,名音豫,号晦夫,江苏昆山人。十九岁入佛门,诵《金刚经》,居黄山指象庵。顺治三年(1646)卒。
朝宗俗姓陈,名通忍,江苏武进人。少时学诗文,入佛门后,专心参禅,精研佛经。三十岁游天都,居别峰庵。顺治五年(1648)圆寂。
元旦俗姓邓,名音可。二十岁出家,拜愚衡和尚为师。曾遍访博山、湛然、憨山、雪峤等为师。居莲顶庵,有“黄海青莲开万仞,天都犹下未为高”之诗句。
云外俗姓汪,名行泽,法号智泽,江西婺源人,幼时因家贫入佛门。明崇祯六年(1633)投云谷禅院。顺治九年(1652)开堂讲戒法,十一年(1654)冬卒。
见月明僧,俗名读体,云南人。在华山出家,拜三昧和尚为师,持讲佛经十多年;来黄山后,在贝叶庵讲经,各地前来听经者甚多。康熙十八年(1679)卒。
无易明僧,俗姓张,江西婺源人。拜寓安和尚为师,后为掷钵禅院住持。顺治八年(1651)卒。
智舷字苇如,号秋潭,浙江嘉兴人。创建黄叶庵,自称黄叶老人。遍游黄山,触景吟诗,今存诗数首。
晦昙明僧,号水齐,陕西关中人,久居文殊院。
果然明僧,俗姓汪,安徽休宁人。创建香山庵,崇祯十二年(1639)卒。
毒鼓明僧。幼年出家,游黄山,爱莲花峰奇胜,筑庵静养。每晚下汤泉沐浴,沿途高呼佛号,次晨返庵,多年如一日。
心月明僧。慕普门和尚名而来黄山,建天海庵。
老巢明僧。在丞相东源建黄谷庵,终日喜笑,人称笑和尚。
融真明僧。结茅于狮子峰。相传每当云雾天气,融真即用瓶装白云,游客至,则捧瓶启盖,放出云雾,状如烟缕,见者称奇。
万缘明僧。栖居于宝珠庵,食野果,穿草衣,生活清苦,三十年不出山。
海运明僧。少入佛门,善诗文,居黄山,为僧十年,二十四岁时卒。
印我明僧。久居莲花庵。
文齐(1565——1630)歙县人。五十五岁出家,为僧不参禅诵经,只讲“万法俱空,一善是实”。为僧七年,崇祯三年(1630)十一月卒。
一齐明僧。俗姓寿,湖南邵阳人,自五台山入佛门,转入黄山云谷禅院,后为慈光寺住持。
印生明僧。安徽巢县人,在黄山剃度,五台山受戒。崇祯末年(1640),归居翠云庵圆寂。
心空明僧。俗名学海,在荆州惠王府禅院受戒。来黄山后,为慈光寺住持,后居翠微寺,曾重建寺宇。
檗庵俗姓熊,名开元,号鱼山,歙县人。明天启五年(1625)中进士,崇祯四年(1631)殿试第一名,授吏垣,后因直言进谏而入狱。出狱后入佛门隐居,七年不为人知。清顺治八年(1651),在掷钵禅院卒,著有《檗庵别录》六卷。
白毫明僧,俗名大时,字官球,歙县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土,后受母命还愿入佛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游黄山,住文殊院。
无知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曾任县令,被革职后入佛门,在掷钵禅院拜无易和尚为师,法名智灯。著有《净土诗集》。顺治五年(1648)卒于显圣寺。
吴山俗姓汪,名沐日、弘济,字扶光,号益然,歙县人。崇祯六年(1633)举人,次年会试第一。年幼时在黄山读书,后在福建入佛门,拜古航和尚为师。康熙十四年(1675)回黄山,次年五月三日卒。
如东明僧,号明阳。随护钦赐物品来山,居慈光寺四十余年。清顺治十六年(1657)卒。
渐江(1610——1664)歙县人,俗姓江,名滔,字六奇。入佛门后号渐江,又号弘仁。明诸生,少孤贫,后成为著名画家。明亡后,游武夷为僧。归黄山,往来于云谷、慈光二寺间。深爱黄山之胜,足迹遍全山,深得松、石、云、岩、壑之精髓,工山水,作品多“层峦陡壑,伟峻沉厚”。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合称“海阳四家”,创新安画派。所作《黄山真景册》,写山中名胜五十处。卒年五十四岁。
石涛见《游山名人》篇。
雪庄名道悟,字雪庄,有黄山野人、青溪后学、铁鞋道人等号,江苏淮安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入山遇雪,趺坐岩石达旦,积雪盈顶,山僧异之,挽留栖居。能诗善画,与汪士铉、释海岳、僧雁黄投契。康熙三十二年(1693)冬,应召入都,次年夏返山。汪辉钦其高尚,为其筑云舫居之。楼上卧室名得月轩,前有如意亭,后有五峰阁,所绘黄山图百幅,悉得山灵真面;画山产异卉120种,命名系诗,均着色彩。还为黄筠庵评定黄海真形图。居黄山三十年,终年一百岁,或说一百二十岁。墓在云舫,已不存。
海岳字菌人,号中洲,江苏丹徒人,家居镇江。清顺治十六年(1659)三岁时出家,后曾在南京主持清凉寺,又到黄山,为慈光寺住持。著有《绿萝庵诗集》、《万山拜下堂稿》等。所作《黄山赋》,洋洋万言,全用集句,上取六经,下取百氏。另有专咏慈光寺木莲的七律一百首。
大涵俗姓潘,法名大涵,江苏吴江人。清代诗画僧,因爱雁荡山与黄山风景,自号雁黄布衲,又号洞庭痴。曾断粮吃雪,故号吃雪子、江城吃雪。清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1696、1697)漫游黄山,结茅炼丹台,终年无日不诗。著有《雁黄布衲黄山游草》,收记游诗数百首,与雪庄等有唱酬交往。
弘眉见《游山名人》篇。
附录:天德圣教在黄山
民国初期,四川乐至县人萧昌明(1886——1942)在湖南衡山“修炼功满”,自称“无形宗主”,开始在岳阳、宁乡、华容等地传教。民国十五年(1926)成立“天德圣教”,受到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军阀阎仲儒、王雅之等人的支持。萧昌明野心勃勃,拟复辟帝制,“以教治国”。散发《人生指南》、《局外禅音》等小册子,鼓吹“天德圣教”是“儒、释、道、耶、回”五教合一的统一组织,集世界五大宗教之大成,以“忠恕廉明德,正义信忍公,博孝仁慈觉,节俭真礼和”二十字为教义,萧自称为五教的总教主。
天德圣教建教两、三年后,在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发展数万教徒,当时军法司长王震南、行政院长茅祖权,都是骨干和支持者。民国二十二年(1933),该教得到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公开承认,在南京创办所谓“宗教哲学研究社”,附设“东方精神疗养院”。“宗教哲学研究社”总社设在南京水西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分社。总社、分社的骨干,大都是国民党军政要人,以及地主、资本家。
民国二十五年(1936),军统头目戴笠发现萧有政治野心,由国民党行政院通令全国取缔“天德圣教”,封闭“宗教哲学研究社”的总社及各个分社。但萧昌明并未停止活动,而是把南京总社迁至黄山,建芙蓉居,设道场,指挥各分社,改头换面,转入秘密活动。
民国二十五年(1936)冬,发生“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擒,“天德圣教”骨干王震南,是蒋介石的亲戚,指派其妻到黄山,求萧教主为蒋介石设坛,祈祷神灵保佑。“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王震南又宣传是萧昌明以神法保护蒋介石脱险。萧由是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蒋委派王震南亲自到黄山向“萧教主”表示敬仰。萧受宠若惊,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夏在芙蓉居举行隆重法会,专为蒋介石祈祷“消灾降福”,不但全国各分社头目到场,而且国民党立法院院长于佑任,委员马晓军、邹鲁、王震南,行政院院长茅祖权等都来祝贺。安徽省主席刘镇华,专门调派一个保安队来保护会场。从此,该教声势比取缔前更盛,萧以“活佛”自居,指使教徒为自己兴建“纪念堂”。
民国三十一年(1942),萧昌明病死后,由各分社头目轮流来黄山主持该教。1949年黄山解放,人民政府根据广大群众的检举揭发,判定“天德圣教”为反动道会道门,予以全面取缔,惩办首恶分子。至此,“天德圣教”结束了它的全部历史。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