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盘道
历史上形成的登山盘道,主要有四条:一是从温泉经慈光寺、玉屏楼至天海;二是从苦竹溪经云谷寺、白砂岭、白鹅岭、狮子林到天海;三是从辅村经芙蓉岭、松谷庵、十八道弯到北海;四是从焦村经钓桥庵、汤岭关到温泉。1950年后,全山盘道都做过全面整修,并新建了一些盘道。到1984年底,全山盘道总长已达40,788米,石阶26,073级。
紫云路从温泉翻眉毛峰,经万松林、梅屋至云谷寺,全长3,533米,高差700米,路宽约1.2米,石砌台阶。始修于民国二十年(1931)。
温(温泉)平(玉屏楼)路从温泉经慈光寺、半山寺,过天门坎,穿云巢洞,至天都峰脚,再过小心坡、一线天、文殊洞,经迎客松至玉屏楼。全长4,094米,高差1,060米,是南路登山的主干线。明代之前,磴道沿人字瀑中间岩壁直上,称“罗汉级”。徐霞客游黄山,曾有“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的记述。民国二十八年(1939),黄山建设委员会利用赈济款三万五千余元,招集民工,以工代赈,废古道“罗汉级”,新开温泉至慈光寺宽1米左右的石阶盘道。1950年后,逐年整修,改建青鸾峰盘山磴道,在险处增设拦杆扶手,加宽路面到1.5米。全路有石阶6,178级,其中:上6,030级;下748级。

平(玉屏樱)北(北海)路从玉屏楼右行,经蒲团松,攀莲花沟八百石阶至莲花峰脚,下百步云梯,穿鳌鱼洞,过天海,从光明顶至北海,全长4,135米,是南路主干线。此路形成于古代,民国二十八年(1939)重修。1950年后,逐年整修,加宽加固了路基,重铺了路面。在莲花沟一线,增设了栏杆扶手和休息观光点。全路有石阶6,178级,其中,上6,030级,下748级。
芙(芙蓉岭)北(北海)路从芙蓉岭往松谷庵、刘门亭,过“仙人铺路”,登十八道弯至北海。路长8,090米,有石阶6,369级,是登山北路干线。古时仅有路形,十分简陋。民国二十八年(1939),黄山建设委员会用赈济款三万二千多元雇工修成。
紫(紫云村)焦(焦村)路从温泉沿白云溪,过五里桥,翻汤岭关,经钓桥庵至焦村。路长13,000余米。其中:温泉至钓桥6,125米;钧桥至焦村6,875米。此路形成于古代,为登山的西路干道。清代太平居士陈珊瑞,曾捐款修石阶路。民国二十八年(1939),黄山建设委员会用赈济款四万八千元雇工整修,成为民国时期由太平县向黄山运输大米的主要道路。
苦(苦竹溪)云(云谷寺)路从苦竹溪“黄山胜景”坊,沿九龙瀑右侧,经开门石、仙人观榜,穿竹海到云谷寺。路长2,200米,是古时登山东路干道。乾隆皇帝拟游黄山,两江总督高普于乾隆三十一年(1767),整修此路,建筑石坊,手书“黄山胜景”四字。1963年,该路曾全面整修。
云(云谷寺)北(北海)路从云谷寺经白砂矼、入胜亭,上四百踏,翻白鹅岭,绕黑虎松,至北海。路长4,659米,高差740米。古时为砂石小道,民国二十三年(1934)开始修建石阶路。1950年后,逐年整修,拓宽加固。全路现有石阶5,336级,其中:上4,735级;下541级,是东路登山干道。路沿山谷而上,绿树成荫。1984年沿此路架设云谷寺至白鹅岭的空中客运索道,1986年交付使用。索道全长2,804米,有揽车一对,每车容量41人,8分钟往返一次。已形成立体通道。
天都磴道从天都峰脚,沿峰壁危岩直上;经“天上玉屏”,翻鲫鱼背,过天都石室,到天都绝顶。磴道十分险要,宛如一条悬梯,故俗有“天梯”之名。全长650米,高差300米。磴道坡度多在50——60度;鲫鱼背处,竟达80——90度。民国二十三年(1934)开始凿石修路,费时四年,至二十六年(1937),方通过鲫鱼背至峰顶。磴道有石阶1,400级,石栏194根,铁链600米。1984年,又凿石加宽了路面。
天都新道从半山寺上行,老人峰对面,沿天都峰壁新修了一条磴道。蹬道穿“三姑洞”和“通天线”,沿峰壁危岩,时隐时现。该路由黄山管理局园林处1982年组织勘测施工。30余名浙江石工,苦干两年,于1984年6月修成。路长1,000米,高差450米,宽0.5至1米。沿途设有石栏,形如石槽,人行其中,险而不危。鉴于1972年游人在天都峰顶抽烟,失火毁林的教训,除在峰顶立有碑记外,沿路设有7个消防池。
莲花磴道从莲花峰脚沿峰壁直上,穿孔而出,计过四洞,始达峰顶。路长434米,高差255米。磴道石阶,多在峰壁凿石而成,宽约1米。
北(北海)西(西海)路从北海宾馆至西海排云亭。路长1,130米,宽约1.5米,石阶与平路相间。小道曲径,有上有下,相对高差不大。昔日有古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修。1950年后,逐年整修。
北(北海)始(始倌蜂)路从北海宾馆右行,绕黑虎松向左,过仙人桥至始信峰顶。昔日有古道,民国时修成石阶路。路宽1.5米,长500米,高差90米。中途从龙爪松右行,可至石笋矼。
皮篷路东路“喜鹊登梅”处有“T”字岔道,左行过小桥至金炉峰,即为皮篷。路长390米,宽1米。昔有古道,民国时修砂石路。1950年后,多次翻修,现为石条路。
天(天海)西(西海)路从天海光明顶前左行,经飞来石至西海排云亭。路长1,500米,宽1.2米,高差100米,石砌台阶路。1978年由黄山管理处园林科组织设计施工。
丹霞峰磴道从西海排云亭,沿丹霞峰壁至峰顶,回折右行过“披云桥”,下至杜鹃坞。路长1,100米,宽1米,高差190米,全部石砌台阶。由黄山管理局园林处组织勘测施工,1982年修成。
松林峰磴道从西海排云亭右行,至松林峰顶,石坡路,长500米,宽1米,高差20米。由黄山管理局园林处设计,1982年开通。
狮子峰磴道从清凉台,沿狮子峰避直上至峰顶。路长400米,高差40米,石砌台阶。黄山管理局园林处设计,1982年建成。
附录:景区内人行道路一览表
前山路

后山路

公路
黄山外围公路,始通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民国二十三年(1934)由汤口修专线至逍遥亭,全长3公里。1954年由逍遥亭延伸到大礼堂,长3公里。景区内公路有温慈路、温云路和观疗路。
温慈路从温泉至慈光寺。公路沿桃花峰麓,跨白云溪、朱砂溪、洗药溪,曲折盘旋,全长5公里。1959年修通大礼堂至观瀑楼,长1公里。1960年开通观瀑楼至慈光寺4公里路基,建成青化桥。1964年铺观瀑楼至桃源亭路面。1975年铺修桃源亭至慈光寺路面,并在朱砂溪、洗药溪和听涛亭旧址建三座桥梁涵洞,温慈路全线通车。
温云路从温泉至云谷寺。途经“百丈泉”,沿眉毛峰,绕马鞍山,从香炉峰上穿过,全长7.5公里。1960年开挖路基,建成百丈泉公路桥。1979年开始续建,1980年全线竣工。共建有18个涵洞和云谷寺公路桥一座,工程造价722,236元。此路由安徽省公路局王发明工程师主持施工。
观疗公路从观瀑亭至黄山疗养院,属于支线,全长0.6公里。建于1973年,文明施工,少炸山,多填砌,未损坏风景。由老石工胡义和负责测量并主持施工。
桥梁
1984年底,全山共有公路和人行桥梁约40座,现选记30座。
紫云桥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单孔石桥,横跨汤泉溪,长20米,宽6米。从汤口至温泉的登山盘道经过此桥。当时造价38,000元。
揽胜桥1981年9月动工,1983年9月28日举行通车典礼,历时二年。石拱大桥,长135.4米,高35米。中间大孔跨度50米;10个小孔,每孔跨度5.5米。桥面宽7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5米。由安徽省交通厅工程师郭继堂设计,徽州地区公路总站承建,投资1百万元。桥位于紫石、桃花两峰之间,横跨汤泉溪,是登山揽胜的交通要道。站在桥上可饱览桃源诸胜,故名揽胜桥。
名泉桥在温泉楼前,横跨汤泉溪上。1960年建成单孔石桥,长20米,宽7米。原名跃进桥,后名锁泉桥。1979年秋,邓小平手书“天下名泉”四字后,更名为名泉桥。
小补桥原名卧龙桥,又名胜泉桥、汤泉桥。横跨汤泉溪,连接温泉与古祥符寺。游人登山过此桥,可小补揽胜之兴,故名小补桥。桥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年(1740),被山洪冲没;道光四年(1824)复建。1956年6月,山洪暴发,冲塌小补桥南段。嗣后曾改用木材修补,成为南段木桥,北段石桥。1960年,名泉桥建成后,拆除南段木桥,成为断桥。桥上建有翼然亭,亭额为董必武1963年手书。
白龙桥白云溪和桃花溪汇合而成汤泉溪,桥横跨汇合处。溪水奔涌,浪花飞溅似白龙赴壑,故名白龙桥。民国二十二年(1933)建成,单孔石拱桥,造型古朴雅致。

回龙桥在人字瀑前,原有古桥已废,1954年重建石砌平桥,长15米,宽5米。从温泉上山去玉屏楼,须经此桥。汤泉溪与人字瀑在白龙潭汇合,有向北回流之势,故名回龙桥。
青化桥在桃源亭西侧桃花溪上。单孔石拱公路桥,建于1961年。1965年,董必武陪同胡志明在黄山休养,见郭沫若手书的桃源亭楹联是毛泽东的两句诗:“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便取其中“青化”二字,命名为青化桥。
洗药桥在虎头岩上方,因横跨洗药溪而得名。1980年修建,两孔石砌平桥,温泉至慈光阁公路通过此桥。
五里桥在温泉上方2.5公里,白云溪与云门溪交汇处,单孔石桥,长10米,宽3米。桥形简朴。
百丈泉桥因位于百丈泉下而得名。单孔石桥,造型古朴,是从温泉登眉毛峰的盘道桥。长10米,宽3米,高5米。立桥上可观百丈泉瀑布。距桥30米处,另有单孔石拱公路桥,砂石路面,温泉至云谷寺公路通过此桥,未命名。
续古桥在钓桥庵东南侧,单孔石拱桥。据陈少峰《黄山指南》记载,此桥由清代太平人焦秀捐银修造。
延寿桥在钓桥庵西下侧,单孔石拱桥,桥台较高,古时常有人在此垂钓。桥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
立马桥又名青鸾桥,在青鸾峰腰,立马亭右上方,横跨中沟。石砌桥墩,木制桥面。桥长30米,宽5米,高15米。始建年代不详。1950年后逐年检修。
度生桥在青鸾桥上方约100米处。民国十三年(1924)春,始建长条石平桥。1955年重建,选用4米长的花岗岩条石铺面,工程艰巨。
度仙桥在“一线天”下边。游人过小心坡后转身度桥。单孔石拱桥,长4米,宽2米,始建年代不详。
丞相桥在云谷寺檗庵大师塔西边,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1969年被山洪冲毁一角,1983年拆除重建。因桥位于丞相源,故名丞相桥。
盘溪桥在云谷寺上方500米处,始建年代不详。此桥曲折筑于山溪之上,游人从南岸到北岸,再回到南岸,在溪上盘曲而行,故名。是桥造型古朴,单孔,桥体较薄。
石板桥位于入胜亭上行1,000米处,由四根巨大的花岗岩条石铺成。长8米,宽1.5米。此处观赏“喜鹊登梅”最佳。
披云桥在丹霞峰上,建于1983年。桥从丹霞峰腰横跨深壑,为山间旱桥,长15米,宽4米,单孔石拱桥。造型别致,与周围景色相映衬。此桥由黄山管理局园林处设计。

仙人桥在始信峰山腰。此桥由一条石,横架两崖间而成。下临深壑,北侧有接引松。古时这里“架木为桥”,何时改为石桥,不详。桥长4米,宽1米,有扶手。1950年后,几经修整。
慧明桥位于黑虎松至始信峰道中。石砌平桥,长15米,宽3米,始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1962年重建。
芙蓉桥在芙蓉岭北坡,古桥,始建年代不详。
陈公桥芙蓉峰南下第一桥,清康熙二十六年(1937),太平县令陈九陛捐款修建,故名陈公桥。
益寿桥芙蓉岭南下第二桥,始建年代不详。
一道亭桥在松谷庵温泉上方100米处。建于1956年,为人行小桥。
保成桥在松谷庵上行500米处,民国十一年(1922)建。
志成桥在松谷庵前,民国十一年(1922)建。
麟趾桥在福固寺前,又称状元桥,始建年代不详。
重兴桥在福固寺左侧,去神仙洞盘道经过此桥。民国二年(1913)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