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资源
黄山山高林密,植被复盖率大。除风景点、旅游线路外,没有人群活动,构成野生动物良好的栖身环境。
据康熙八年《黄山志》记载,黄山有白鹇、鸳鸯、碧鸡、猴、白猿、兔、熊、虎、豹、獐、鹿、麂、山羊、音乐鸟、神鸦等野生鸟兽。民国时,亦有零星资料报道黄山珍禽异兽。解放后,曾进行过两次系统的资源调查。到1983年,正式报道的动物名录有:鱼类24种,两栖类20种,爬行类38种,鸟类170类(隶属17目40科),脊椎动物300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梅花鹿;二类保护的有白鹤、白颈长尾雉、猕猴(黄猴)、短尾猴、黑麂(毛额黄麂或称乌金麂)计5种;三类保护动物有白鹇、穿山甲、大灵猫(狸)、小灵猫(香狸)、云豹、金钱豹、獐、毛冠麂、鬣羚(苏门羚)、黑熊计10种。珍贵禽鸟有音乐鸟、红咀相思鸟、夜莺、三宝鸟、白胸翡翠、白胸苦恶鸟、燕子、白鹤鸽、暗灰鹃鸡、画眉、黄腰柳莺、暗绿绣眼鸟等。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约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二。
据黄山脚下黄山市、歙县医药公司购销数,平均每年产龟板100公斤,鳖盖100公斤,尖吻蝮蛇108公斤,乌梢蛇53公斤。又据山麓南坡汤口、北坡焦村两个土特产收购点统计,1974、1975、1976年,三年共收黄鼠狼皮共382张、狸皮79张、貉皮200张、松狼皮56张、獾皮28张、黄猪皮34张、青皮20张、香狸皮49张、九江狸皮2张、松鼠皮179张、山兔皮1,488张、麂皮(包括黄麂和乌麂)141张、梅花鹿皮2张、云豹皮1张、獐皮2张、苏门羚皮12张、猸子皮379张等。北坡焦村多于南坡汤口。在上述19种动物中,有8种属国家保护动物。对鸟类的围捕,也相当严重。目前销售的笼鸟中,以红咀相思鸟和画眉最多。1973年至1976年的四年中,黄山毗邻的太平、歙县,共收购红咀相思鸟11,619只,年均2,905只。盲目捕杀,生态环境改变,使珍禽异兽逐年减少。近年,温泉一带林地,悬有人工鸟巢,以保护部分飞禽越冬、繁殖和生存。
珍禽
白鹇(Lophuranyelhemara)又名白山鸡。雄性羽毛洁白如雪,行止闲静,体态端庄,面部和脚呈红色,嘴绿色,上体与两翅的羽毛,布满着整齐的“V”形黑色花纹。尾甚长,中央尾羽纯白,十分美丽。白鹇分布在南方各省山区,常在溪旁、灌木林或竹林觅食,不善飞行,而善奔走。食以昆虫、浆果、嫩叶等。性温驯,可喂养。
康熙《黄山志》记,唐诗人李白,曾以一首《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的诗篇,换取了当时黄山胡公家养的一对白鹇。白鹇已被列为国家三类保护动物。
音乐鸟(GarrulaxPoecilorhynchus)即棕噪鹛,又名山乐鸟、八音鸟,历代都受到游人赞美。元人汪泽民、明人杨尔曾在黄山游记中,均有记述。郭沫若《黄山之歌》中也有“时闻八音鸟,林间音乐师。鸣声谐琴瑟,伉俪世间稀”的诗句。
据鸟类资源考察,音乐鸟是一种泛称。实际有三种鸟:一是棕噪鹛(GarrulaxPoecilorhynehus),俗称琴鸟或山道士;二是乌鸫(Turdusmerula),又名百舌,通体黑褐色,嘴黄色;第三是红嘴相思鸟(LeiothrixLutea),羽毛五色,丹嘴赤足。三种鸟的鸣声均悦耳动听,丰富多变,叫时能连发三、四个或七、八个音节,如唱歌弹琴。在温泉、云谷寺、皮篷、北海、松谷庵等地阔叶林中广泛分布。
红嘴相思鸟(LelothrixLutea)是一种珍贵的观赏鸟。体态盈巧,背面呈橄榄绿色,两翅上有明显的红、黄色斑,眼周围呈淡黄色,喉、胸部呈鲜明的橙黄色,腹部浅绿色,脚绿黄色,尾具小叉,羽黑色,嘴色鲜红。红嘴相思鸟是夏候鸟。春天成群到黄山定居,成双成对地在林间翩翩起舞,雀跃歌鸣,鸣声清脆婉转悦耳。深秋,沿常绿的灌丛向南,或南偏西方向低飞,迁往南方过冬。
异兽
短尾猴(MacacaSpeciosa)又名金丝猴。黄山猴身材高大,四肢粗壮,肌肉丰满,眼光有神。大者体重在35——40公斤左右,最大的有50多公斤。全身披着长毛,有时站起来行走。尾短,约二寸(古称“猿”,见黄汝享《黄山记胜》)。模仿人的动作准确而灵活。常成群活动在尖刀峰、莲花峰、十八道弯,石笋矼、皮篷、半山寺、云谷寺、松谷庵、钓桥庵、桃花峰、紫石峰等处。栖息于800——1500米的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带的悬崖石壁上。冬季向下迁移,常在600——800米的山地阔叶乔木林中觅食。短尾猴(青猴)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黑麂(Muntiacuserinifrons)一种生活在高山森林中的稀有鹿科动物,为我国特产。全身近于黑色的暗褐色,以其额顶部有鲜棕色的长毛,易于其它麂类辨别。分布在芙蓉居、桃花峰和周围山麓。栖息在针阔混交林,或针竹混交林内,常在林中灌丛稀疏而有草的地方活动,有时也到农民菜园内觅食。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鬣羚(Capricornissumatraensis)又名苏门羚,俗称“四不象”。康熙《黄山志》有关于天马的记载:“康熙壬寅秋,慈光僧同客登文殊院,远望群山,峰顶有天马,银鬃金毛,四足皆捧以祥云,须臾跃过数十峰,每峰隔数十丈,一跃便过。”又载“天马常飞腾天都、莲花诸峰。”古籍中所说的“天马”并非马,而是头象羊、蹄似牛,耳如驴,颈背又象马的鬣羚。耳长而尖。有尖短而向后弯曲的角。全身毛色棕黑,脚下部毛色棕黄,鬃毛银白色。蹄底构造特殊,四周环以角质,中央柔软,极象吸盘,能立于陡壁,有奔跃如飞的本领。属于国家三类保护的稀有珍奇动物。
灵猫(Viverrazibetha)亦称大灵猫,哺乳纲,灵猫科。体比家猫大,长约65——85厘米,尾长40厘米左右。毛色灰黄带褐,背部有黑纹和斑点,颈部有黑白相间的波状纹,尾部有黑白环纹。雄兽在睾丸与阴茎间,雌兽在会阴部均有囊状腺,分泌油质液体,称“灵猫香”,可作香料或供药用。前后山山麓均有分布。属于国家规定的三类保护动物,但山脚下汤口、焦村均有捕杀。
特产
鲵鱼(Megalobatrachusdavidianus)名蝾螈,又名娃娃鱼、四脚鱼。《本草纲目·鳞部四》引陈藏器曰:“鲵生山溪中,似鲇,有四足,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儿啼。”两栖类动物。头扁口大,身呈紫黑色,尾部侧扁,尾梢钝圆,腹部朱红色,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有光泽。眼圆,脚有五趾,喜静,惯于生活在清澈的水幽和石隙间。游泳时,靠四足划水,叫声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分布在前后山各山谷溪中。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石鸡(Ranaspinosa)亦称棘胸蛙,两栖爬行动物,形似青蛙。其眼突出,背部呈褐色,密布疙瘩;腹部光滑,色白。平时散居在深山溪间,有时也群居于岩洞。夏夜,石鸡成群,发出呱呱叫声,入秋后则藏入石缝。
黄山石鸡,肉细嫩,味鲜美,无论红烧、清炖,都香郁扑鼻,为黄山有名的山珍佳肴。石鸡亦可入药,《本草》记载,石鸡有清热、解毒、滋补之效。
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亦称“鲛鲤”,哺乳纲,穿山甲科。体和尾被有覆瓦状的角质鳞。体长一般约40——55厘米,尾扁而粗,较体为短,长约27——35厘米;头小,吻尖,口、耳和眼都小,无齿,舌细长,能从口孔伸出舔取食物。四肢短,爪强壮锐利,用以搔地觅食或掘洞穴居。主食蚁类。产于我国南部,亦为黄山特产。属于国家三类保护动物,中医以鳞片入药。
附录:黄山动物的区系分带
黄山动物中,属于南方热带动物所占比重较大,本地繁殖鸟有120种,其中东洋界型87种,古北界型33种,分别占繁殖鸟的72.5%和27.5%。兽类东洋界型34种,古北界型14种,分别占兽类总数的70.84%和29.16%。呈显南北种混杂的区系组成。
根据地形、植被、生态情况,野生动物分布有一定规律。
兽类的分布山北坡多于南坡,啮齿类动物种类数量较多,各海拔高度均有鼠科动物活动。人群密集的温泉区,鼠科动物活动更著。在区域性分布中,桃花峰面积大,植被情况好,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多。兽类如猴子、鹿、麂、山羊等,蛇类有竹叶青、蝮蛇、祁蛇等,鸟类更多。是景区内动物分布最多的区域之一。
鸟类的垂直分带明显:
1、马尾松林带:海拔200——400米。以马尾松林为主,夹杂竹林,以及丘坡灌丛、溪流河滩、耕作区,居民点等环境。分布鸟类有丝光椋鸟、黑枕黄鹂、绿鹦嘴鹎、发冠卷尾、红嘴蓝鹊,以及短翅树莺、棕扇尾莺等。
2、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400——600米,南坡从汤口至温泉,北坡松谷庵以下,常有黑枕黄鹂、暗灰鹃、绿鹦嘴鹎、红颈穗鹛、蓝翡翠,白脑雀鹛、白鹇,白颈长尾雉等。以及竹鸡、画眉、棕颈钩嘴鹛、白脸山雀、红头山雀、金腰燕等,还有乌鸦和喜鹊。
3、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海拔600——1,200米,代表性鸟有棕脸、黑鹎、红嘴相思鸟、松鸦、白胸翡翠、毛脚燕等。
4、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200——1,500米。常有红嘴相思鸟、松鸦、黄腹山雀、冠纹柳莺、毛脚燕、针尾雨燕、黄腰柳莺等。
5、山地矮林带:海拔1,500——1,700米。代表鸟类有蓝、煤山雀、白腰雨燕、棕颈钩嘴鹛、黑验噪鹛、山树莺等。
6、山顶草丛带:海拔1,700——1,860米。鸟类有白腰雨燕、毛脚燕、虎斑地鸦及红嘴相思鸟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