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紫云岩在紫石峰下,黄山疗养院后。巨岩犹如大屏风,拦住后面的人字瀑。岩前,旧时有紫云庵,1955年建疗养院。岩壁有清人程振甲题刻“紫云岩”三字。
朱砂岩在朱砂峰半壁,可望而不可至。
佛掌岩离慈光寺里许,有三根石柱如手指,上刻“佛掌”二字,故称佛掌岩。此外普贤洞旁亦有佛掌岩。
华盖岩岩前可望朱砂洞,观洞必先到岩。
观音岩在老人峰腰中,与朱砂洞相对。岩石黝色,释家定名。石床峰南腰有观音岩。
月胁岩在天都峰下,赵州庵旧址左侧。
掐月岩在莲花洞上,耸峙凌空,有树如盖。
猿猴岩在石门峰下,岩势奇险,常有群猴出没,故名。
法水岩在大悲顶,旧时称岩水为“法水”,视为治病的“灵药”,岩因这一迷信传说而得名。
石榴岩在松林峰下。岩上有石榴树,旧传每隔十年才结果,色味均异。
将隐岩在狮子林。从绝顶南下,可见岩前二石,如寒山和尚拾级入山。黄昏时远眺二石似隐去,明人黄习远命名为“将隐岩”。
烂柯岩从狮子峰前望去,岩上有二石,如二人对弈,石棋枰方正,弈道井然。
阮公岩在上升峰下。传说为隐士阮公修炼处。
龙须岩在望仙峰下。旧志传说,轩辕黄帝乘龙升天,群臣欲随之而去,攀断龙须,后来岩石上下有龙须草丛生。
毛人岩在轩辕峰下。旧传有樵夫在此遇仙变成毛人。
和云岩在望仙峰东之尽处。石崖横亘数十丈,傍有虎垄龙潭。
石乳岩:在叠障峰下,岩中多石乳,俗称滴水岩。
白龙岩在采石峰下。石色纯白,横亘如龙,故名。
九龙岩在九龙峰下。峭壁颓岩,似欲塌崩,下临深涧,令人心寒。
虎头岩又名山君岩,在白龙桥上方半里。白云溪旁,有怪石如猛虎昂首蹲伏,岩下有石凳可坐,如同老虎张口吞人。岩上镌有“虎头岩”三字。
转身岩在玉屏楼西侧下方。
大士岩过转身岩即至。岩旁石壁刻有“大士岩”三字。

郑公钓台在锁泉桥上,汤泉溪中,友谊商店后面。有青石桥可通。郑公,名师山,元至正(1341—1360)间,隐居祥符寺,常在此垂钓,故名。
炼丹台又名轩辕晒药台。在炼丹峰下,海拔1800米处,是黄山最高的观景台。台石黝紫色,平坦旷衍,向东南方向倾斜,面积约200平方米。右侧深壑为炼丹源,对面为晒药源。台前有小峰,名紫玉屏。
文殊台在玉屏楼前,台石平坦,站在台上远眺,左前方有天都峰上的“仙人把洞门”,耕云峰上的“松鼠跳天都”;右前方为莲花、莲蕊、圣泉峰。台前空旷,下临深渊。台左有迎客松,台上有陪客松。奇松怪石,风景绝胜。
立雪台在玉屏楼后,台畔确石如鹤。在台上可远眺莲花峰、炼丹峰、光明顶,以及后海诸峰。现在立雪台上建有活动房两幢,接待游客住宿。
清凉台原名诵法台,又名法台石。在狮子峰北面。原来台方正平削,纵横丈许。台侧一松,破石而出,名为破石松,已枯死。1954年,清凉台重修加固后,宽3米,长5米,三面临渊,有石栏杆环围,游客可凭栏远眺。台右侧石壁间,有扇子松。清凉台是北海的风景窗,最宜观云海、日出。

诵法台在狮子峰右。台平坦,广方丈。台旁立一石,如人俯躬,在静心听经。
望仙台在狮子峰清凉顶后岗上,登岗远眺,黄山北麓田野,尽收眼底。台后有小路通狮子峰顶。
琴台在始信峰顶,相传乾隆末年江丽田曾在此弹琴。另一琴台在丞相源龙凤庵。
钓月台在丞相源龙凤庵。台侧刻有“月岩读书处”五字,已漫灭难辨认。
容成台在容成溪,近黄山谷口处。
观景台北海散花精舍前。1979年新建一圆形平台,高2米,直径5.2米,台前是散花坞,著名的“梦笔生花”、笔架峰、骆驼石、飞来钟等错列其间,春夏之交,这里繁花似锦,艳丽绝伦。


水帘洞在桃花峰腰。深三丈,高一丈六尺,宽七尺。洞内岩石黑白相杂,莹洁如玉。缕缕细水,从洞上下泻,犹如垂帘,冬夏不竭。宋人石应孙有诗:“珠帘费巧水晶裁,万古垂垂溅碧苔。几度月钩钩不上,孤云难入此中来。”洞内有子洞,可以居住。出洞左折,有钟乳石。在洞前可遥观天都、莲花诸峰。
打鼓洞在中沟西岸,立马桥上方,通往半山寺的盘道从洞前经过。洞内有石凳,洞上有古松。古时磴道从洞上经过。现在还可在朱砂峰看到古道痕迹。
朱砂洞在朱砂峰下,洞如仰盂,难以攀登。明人许国有“藜杖穿岚度涧松,朱砂洞口白云封”的诗句。
餐霞洞在水帘洞左侧,相距仅十余步,倚崖斜开二小洞,较水帘洞小一半,时有云霞孤映,名为餐霞洞,旧时有僧人在此修行。
飞来洞在中沟西岸,自慈光寺登半山寺道中,有巨石横卧于上,形成洞穴。游人可弯腰从洞中穿过。此石四周无依附,宛如天外飞来,故名飞来洞。
云巢洞过天门坎至天都峰脚转角处,有一石洞,洞口刻有“云巢”二字,由清人曹所书。洞内铺有石级,沿级而上走出洞口,即至天都峰脚。
普贤洞在玉屏峰仙人桥下,洞上有清泉,洞前有石笋,洞旁有石磨、石臼等,相传普贤和尚居此而得名。
卧龙洞在蒲团石上,实为涧。清人汪天与所书“卧龙涧”三字,刻于石壁。旧有古松横生,盖在涧上,如龙偃卧,故名。
转身洞在玉屏峰迎客松下,又名文殊洞、罗汉洞。游人进洞之初,只见洞壁渗水,潮湿深黑,疑无路可走,转身则见亮光,螺旋而上可至洞顶,因名转身洞。
莲花洞在莲花峰腰海拔1426米处,是莲花峰四洞之一。洞高10米,宽5米,长4米。明人许楚记述:洞下“大石罗列,瘦松凌巅,清泉环足,参差豁,各助其势,为洞前奇观。”洞前又有掐月岩,岩旁一树如对峰朝拱。
鳌鱼洞在鳌鱼峰腰,海拔1700米处。高山巨岩中有天然洞穴,呈三角形。磴道从洞中过,出洞后境界开阔。洞口刻有“天造”二字。
鳖龙洞在西海门下,洞上有钓鱼石,下有螃蟹石。洞口高约1米,进洞后渐高,可容几十人,采药材、石耳者常宿于洞中。
容成洞在容成峰下,旧传为古仙人容成子栖身处。
锦霞洞在狮子峰下。有时云霞密布,日光穿射,灿烂如锦,因而得名。
狼豹洞在石门峰下,又名苍豹洞。传说古时有苍豹栖此。
仙灯洞又名仙僧洞,在仙都峰下。从云谷寺去二道岭,约四里可至。洞高3米,宽1米,深约8米。洞畔有圆池,池水甘洌,四时不枯。洞周有竹林茶园,旧时由僧人所植。旧志记载传闻,南朝宋时,有东国高僧居于洞中。阴暗之夜,洞口有灯,朗朗如星月,人称“圣灯”。唐代岛云和尚有诗:“先朝曾有日东僧,向北乘龙忽上升。石径已迷红树密,梦龛犹在紫云凝。钵盂峰下留丹灶,锡杖泉边隐圣灯。从此旧庵遗迹畔,月楼霜殿一层层。”
夫子洞在夫子峰下。洞高丈余,形如半月,阔约10米,光明轩敞。洞中东侧有一小洞。高6米余,宽仅半米多。
神仙洞又名仙人洞,在轩辕峰腰,距福固寺5华里。洞额刻“简默洞天严四个颜体大字。洞深15米,高6米,宽3米。旧时供观音像,今已不存。尚存观音崖。崖由青砖砌成,长1米,高、宽不到1米。崖后有直径60厘米的小水池,时有水珠从石壁滴入池中,如珠落玉盘,清韵悦耳,池水常年不涸。洞后壁有小洞,人不能进,有风吹入,隐隐有声。洞前壁亦有小洞,可窥青天一角。
夹身洞在神仙洞右侧。山岩上连下分,裂缝30厘米,游人可过。但衣服擦壁有声,故名。
半边洞又名半边石室,从芙蓉岭北行,2公里即至洞口,宽约3米,游人常在此避雨。
芙蓉洞在飞龙峰下,洞前多名花异草。
九龙洞在九龙峰下,因峰得名,无路可至洞口。
弦歌洞在望仙峰下,旧传洞中常有弦歌仙乐,因名弦歌洞。
翠微洞又名麻衣洞,在翠微峰下。旧志记载麻衣禅师曾居洞中,后来隐士念于住此。
天星洞《黄山指南》记载天星洞有二处。一在汤岭下,下乾坑桥西西;另一洞在“仙人观榜”东壁。洞顶都有孔隙,如同天星。游人可透过孔隙观天。
德圆洞在粟溪坦往伏牛岭途中,上山一公里处。《黄山指南》记载:光绪初,僧德圆卓锡于此,居住三年。山民以僧名作为洞名,流传至今。
驾鹤洞在石人峰下。旧志传为古仙人浮丘公驾鹤处。
藏云洞在云际峰下。远眺洞口,常有烟雾缭绕,故名。
狮子洞在慈光寺后东沟。洞较小,形如狮蹲,故名。

天都、炼丹、轩辕,丹霞、石床五峰都有石室,以天都峰顶石室为最大。名曰室,实际上也是石洞。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