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炼丹源在炼丹峰丹台之下,源水流入洗药溪。
香谷源在天都峰下,源水注入香泉溪。“色澄,味甘馥,非尘世山泉可并”(《黄山史概》)。
洗药源在钵盂峰下,又名掷钵源,源深30余里。传说宋代有丞相隐居于此,俗名丞相源,左侧又称丞相东源。
桃花源在桃花峰下,与朱砂源汇合,水流入桃花溪。传说桃花峰下旧有桃树万棵,花盛时,满山皆赤;花谢时,落红满溪。
溺泉源在紫石峰下,源水流入汤泉渡。
朱砂源在朱砂峰下。自天都峰之耕云落脉为朱砂源,源水入朱砂溪。
香林源在狮子峰下。源中佳木林立,古树参天。旧时传说,时有浓香,随风散溢于林中。
莲花源在莲花峰下,源水流入莲花沟,汇入白云溪。
白鹿源在石人峰下。旧志记录传说,古时有白鹿出入其间,猎而未获。
乳水源在云际峰下。源水清澈,传说味如甘乳,下有布水,流入白云溪。
阴坑源在叠障峰下。源水东流入白云溪,源内时有凉风习习,寒气袭人。
五云源在浮丘峰下。源水入浮丘溪,合曹溪而下,入丰乐河。
紫烟源在容成峰下。常有紫烟笼罩,源上有百步云梯、鳌鱼洞等名胜。
紫芝源在轩辕峰下。源水入紫芝溪。
浮丘源在仙人峰下。
阮公源在上升峰下,源水入阮公溪。
布水源在清潭峰下。源水喷泻,注入清潭,水声喧啸如雷,流入锦鱼溪。
翠微源在翠微峰下。源水清碧,流入青牛溪。
仙都源在仙都峰下。
龙须源在望仙峰下。源中盛产龙须草,长者可织席。
九龙源在九龙峰下。水入九龙溪,虽晨朗雾霁,亦有山雨欲来之势。
甘泉源在圣泉峰下。水味甘美,流入甘泉溪。泉声淙淙,如奏笙簧,芳草茸茸,如铺绣绮。
石门源在石门峰下。源口双岭对峙,石峡如门,水夺门而出,流入石门溪。
棋石源在棋石峰下。源水汇入石门溪。
石壁源在石柱峰下。源中石壁峭立,云雾缭绕。
云门源在云门峰下。常有云雾触石而起。源水入云门溪,合浮溪水入丰乐河。
百药源在布水峰西下。奇花异草,遍生源上,可以入药,人称百药。源水入红泉溪。
石室源在石床峰下。源内有石室,深十余丈。
红术源在丹霞峰下。源中丛生红术。晚霞照射源水,闪烁流动,称为流霞。
杏花源在云外峰下。源内杏树无数,开花时节,满源粉红,清香扑鼻。
黄连源在松林峰下。源中盛产黄连,源水入松林溪。
柏木源在紫云峰下。源中多古柏,源水入榆花溪。
白马源在芙蓉峰下。源里有马蹄石。
百花源在飞龙峰下,奇花异卉丛生,花时五彩缤纷,香气沁人心脾。
白龙源在采石峰下。布水飞溅,倾注成潭,其声澎湃如雷,远闻源外数里。

洗药溪在炼丹峰下。桃花溪又名洗药溪。
香溪泉在天都峰下。东沟与西沟合流处为香泉溪。
汤泉溪在紫石峰下。《歙州图经》载:“汤泉溪中有汤泉”,“热可点”。
桃花溪在桃花峰下。莲花、朱砂、白云、阴坑诸水,汇入桃花溪,下注汤泉溪。
朱砂溪在朱砂峰下。溪水东流入桃花溪,汇入汤泉溪。
白云溪在云际峰下。溪水东流,并入桃花溪。唐人吴巩有诗:“山径入修篁,深林蔽日光。夏云生嶂远,瀑水引溪长。秀迹逢皆胜,清芳坐转凉。遥看玉尊夕,归路赏前忘。”
浮云溪在浮丘峰下。俗称浮溪。溪穿西山之腹。溪水向东南流入曹公溪。

曹公溪在黄山东南面,俗称曹溪,近双岭,旧传曹公在此修炼成仙,但其公不传。
容成溪在容成峰下,俗称容溪。溪水蜿蜒曲折。下有容成台。
紫云溪在轩辕峰下,水面常有紫云,飘浮不散,因此得名。
逍遥溪又名锦鱼溪,在清潭峰下,旧传溪中有锦鳞鱼,容成子曾在此垂钓。清人金之麟有诗:“锦鱼溪上炼丹峰,轩后当年此豢龙,一夜寒风涛忽涌,晓来鳞爪是苍松。”溪上多洞,溪下多潭,洞奇潭尤奇。

青牛溪在翠微峰下。旧时传说山民追逐青牛,青牛入溪即不见。
弦歌溪在望仙峰下,传说溪中有步虚声与溪水相应和。
九龙溪在九龙峰下。溪流曲折,水色清丽。
甘泉溪在圣泉峰下。溪水清澈,饮之甘醇。
石门溪在石门峰下。水入丞相东源。
云门溪在云门峰下。溪水从峰中流向东南。合浮溪水入练江。
红泉溪在布水峰下。溪水泛红色,旧志故而讹传水中含有朱砂。
丹霞溪在丹霞峰下。夕阳西下,晚霞映溪,水色艳丽。
榆花溪在紫云峰下。溪谷两岸,榆花纷飞.水入汤泉溪。
飞泉溪泉出高源,冲击巨石,水花四散,飞溅入溪。
松林溪在松林峰下,峰丽溪多,最宜听涛。峰峭不可攀,只可眺望。
白龙溪在采石峰白龙源下,《黄山指南》述:“溪水明莹,若贮水壶,山光树影,咸摄于水。”
阮公溪在上升峰下。水汇入浮溪,由传说中的仙人阮公而名。
苦竹溪又名古迹溪,在罗汉峰西侧。丞相源水经九龙瀑注入此溪。

人字瀑位于紫石、朱砂两峰间,海拔660米。瀑布一源两流,以26°夹角相交,形如“人”字。瀑长50米,宛如两条白龙飞奔岩下,声震山谷,溅珠喷玉,气势磅礴。瀑布中间的岩壁上,有明代登山石级,游人拾级而上,有如罗汉升天,故名罗汉级。桃花峰半的观瀑楼,为观看人字瀑的最佳位置。

百丈瀑又名百丈泉,位于紫石、清潭两峰间,瀑高近百米。晴日,涓涓细流,如轻纱薄雾;雨后,急流直下,如白练长垂。观百丈瀑,以观瀑亭为最佳处。

九龙瀑在丞相源和苦竹溪之间,天都、玉屏、炼丹诸峰之水汇后,自香炉峰的悬崖上九折而下,一折一潭。两潭之间相距不等。转折九次,形成九段飞瀑,宛如九条飞龙。山僧心智有诗纪胜:“一泉分九叠,万仞落高峰;一叠一潭雪,潭潭似有龙。”

白龙潭在桃花溪白龙桥下,传说曾有白龙显现,故名。“潭方广十余丈,深不可测。”巨石开采后,潭水已浅。但大雨过后,桃花、白云、朱砂诸溪之水奔腾而下,流注白龙潭,水势依然湍急。潭旁悬崖上,旧有元代郑师山题刻“龙潭”二字,现已湮没。清初吴嘉纪题咏:“悬泉蜿蜓向潭落,仿佛白龙游碧空。竹木溟濛聚水鸟,岩峦飘洒吹天风。”
桃花潭在白龙桥左上方,又名小灵池。潭近似圆形,直径4米,深约2米,由流水旋转磨蚀而成。岩壁刻有“桃花潭”三字。桃花潭水在潭中盘旋后溢出,流入桃花溪。
百丈潭在紫石、清潭两峰间,百丈瀑自悬崖奔泻汇注入潭。明人方大治有诗:“东风敛夕霏,出色霭晴晖。天上银河落,潭边白练飞。”
清潭在清潭峰下,百丈潭上。峰水下泻,需经此而入百丈潭。
九龙潭在丞相源下,苦竹溪上。九龙瀑曲折九折而成九潭,或方或圆。清人张超游后题诗:“天半银河谷口垂,龙潭九折滚千丝。雷轰奔溅无虚日,黄海泉飞第一奇。”
铁线潭又名赤线潭,在石鼓峰下,丹霞峰和狮子峰间。两道夹谷流水的汇合处,有一巨石阻挡水势,形成长方形深潭,长17米,宽6米,面积约100平方米,水深12米。溪水飞泻,浪花四溅,隆隆有声。旧志载有传说:轩辕黄帝在黄山炼丹时,曾在潭中探得玄珠一颗。旧时久早不雨,山民还来此求雨。
五龙潭在松谷庵附近的松谷溪。溪水急速奔腾,在落差大的地方,长期冲蚀而成5个深潭。洪流过后,潭水平静,清澈见底。微风轻拂,涟漪泛起,闪动如鳞,因而古称龙潭。又因水色各异,深浅不同,分别为赤龙潭、青龙潭、白龙潭和老龙潭。《徐霞客游记》载:“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腾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如论五潭风景,尤以乌龙潭、老龙潭为最美。
逍遥溪诸潭盈溪皆石,石隙皆潭。游人在行走中或止步观看,各潭水色有所不同。行进时看,潭水白似银;止步时看,潭水碧如黛;从高处望下,潭中似有群星闪烁不定。尤其是白沙、孩儿、棺村、锅底四潭,景色更美。
石井潭在新罗源口,近九龙潭。潭阔水深。
石门潭在乌泥岭下,潭较弘阔。
洪潭在谭家桥小河口,由汤泉水汇而成潭,与箬岭水合,水面增大。
滴翠潭在麟趾桥上方,距神仙洞不远。轩辕峰,神仙洞诸水汇入此潭,绿树映入,碧水青翠欲滴。
汪波潭又名老龙潭,在芙蓉峰下。后海诸溪之水汇于潭,水深而澄清如镜,须发可鉴。上游大石星罗棋布,石上有不少石刻。
钵盂潭,在钵盂峰顶,两潭相并,水色澄碧。晴日登天都峰顶可以望见。
鱼鳞潭在吊桥下,近双河口。传说古时潭中常有鱼鳞漂浮,大如杯,光泽耀目。

法眼泉在慈光寺后,附近有千僧灶、披云桥等占迹。
锡杖泉在云谷寺前,钵盂峰下,又名灵锡泉。旧有传说,南宋时,有一“东国僧”用锡杖捣石,即有泉水涌出,故名锡杖泉。
天眼泉在狮子峰。泉小,细流滴沥,久旱不涸,水味甘美。
瀑布泉在云外峰下。旧传轩辕黄帝曾汲此泉炼丹。
澡瓶泉在石门峰半壁。有石如瓶,泉水从中流出。

圣水泉在莲花峰腰。民国《黄山指南》记述:“微有泉脉,安公疏泉成池。朱白民取经胜莲义,题以胜水。”
千秋泉泉水清澈,泡茶品饮,相传有清脑提神之功。
鸣弦泉从虎头岩上行二里至鸣弦桥,可见山麓有一石横卧,长约9米,高约1.5米,石崖中空,左端略厚,状似古琴,受泉水冲击,发出音响,宛如琴声。从前有人秉烛夜游,至此赋诗:“石崖悬琴琴最寒,五更三点是谁弹?清声流出相思泪,日照风吹竟不干。”泉侧岩上有石刻。
三叠泉近鸣弦泉。泉水下泻,沿石壁流经三个陡坎而成为三折,故名。泉旁有题刻。
落星泉从停雪石入谷,鸣弦涧上。水自悬崖直下,势如游龙,冲击五道石坎,水珠四溅,如陨星落地,故名落星泉。泉旁有题刻。
洗杯泉在醉石旁,泉水自石壁淙淙而下。传说李太白曾在此饮酒赏景,于泉中洗杯。
丹泉在炼丹峰仙人桥旁。旧志记载传闻,说此处泉水无定形,无定色,亦无定名。
秋泉在石笋矼左壑台下,有两小池,蓄水约二担。明人余书开于立秋日发现此泉,故名秋泉。
三味泉在天海。水清味美。

天池在玉屏楼狮石附近。水池天成,后加工建成蓄水池。深7米,直径10米,椭圆形,蓄水1000立方米。池水清碧,须发可鉴。
月池池又称香砂池,在莲花峰绝顶。池形呈半月形,池水常年不涸。
袈裟池原在翠微寺内,池水常清,传说为唐代麻衣禅师洗袈处。
流杯池在仙人峰神仙洞观音座后,大旱不涸,久雨不溢。
翡翠池在叠障峰下,松谷庵附近,又名古油潭。长15米,宽8米,深10米。池水碧绿,色如翡翠,池旁有台阶,岩壁有题刻。
洗心池在松林峰下,池面不大,但数百人饮之不竭。

蟹眼池在仙都峰,泉水涌出,似蟹眼,可供数十人饮用。

大详湖位于黄山北,洋湖矼上。湖面50余亩,碧水盈盈,波光粼粼。周围峰峦起伏,春日山花争艳。山水相映,增添秀色。附近有九龙峰、引针峰、九龙洞等名胜。
小洋湖位于大洋湖东北面,较大洋湖为小。两湖相距25公里。自小洋湖向东下行至芙蓉岭、芙蓉亭,与辅村至松谷庵的山路相接。

在虎头岩附近、白云溪滨,巨石上有一个圆穴,称为“丹井”。旧志记载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名”。丹井直径0.6米,深1.7米,口小底小肚子大,最深处为螺形尖底。旁刻“丹井”二字,为明汪道昆手书。距丹井30米处,又有“药臼”,直径1.5米,深1米,臼口向下游倾斜。据说黄帝在此捣药,故成臼状。其实所谓“丹井”、“药臼”,都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