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山志是地方志的重要支流。我国历史上就有编纂山志的传统。据文献记载,黄山有志,可追溯到北宋时的《黄山图经》,著述者佚名,今存残本,有经无图,刊于民国《黄山丛刊》。而后是明万历年间潘之恒所纂修的《黄海》。清康熙五年(1666)至三十年(1691),曾五次修志。其中有弘眉的《黄山志》、程弘志的《黄山志》,闵麟嗣的《黄山志定本》、汪士鋐的《黄山志》,黄身先的《黄山志略》,至今保存完整,成为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黄山最后一部志书,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张佩芳删定的《黄山志》。此后,虽然陆续刻印过不少黄山著述,但再未重修山志。《黄山志》的编修已中断两百余年,致使这段黄山的历史演变,缺乏可供查征的系统资料。
1983年5月,在洛阳召开的中国地方志规划会议上,把新编山志列入规划,《黄山志》被列入“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其次,黄山自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应各方面的需要,亟待有一部新山志问世。于是,中共黄山管理局党委于1983年9月作出决定,成立编委会,选调人员,着手修志。两年来,经过广征博采,勾稽史籍,实地考察,辛勤笔耕,几经讨论,反复修订,终于完成了四十余万言的新编《黄山志》。在黄山建设发展史上,这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
新编山志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作。通过对名山历史和现状的考察、记述,可以为进一步开发名山,建设名山,发展旅游事业服务,并为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因而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可以断言,随着旅游事业的日益发展,更多更好的名山新志也必将应运而生。
新编《黄山志》,在具体工作中重视探索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坚持根本指导思想。在全志中,力求体例上创新。新设的篇目有概述、自然环境、旅游和管理等,体现了时代特点,即使是在旧志亦有的胜景、宗教诸篇中,也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务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作为一部山志,既不失山志之体,又体现了创新精神。第二,力求突出黄山的特点。黄山“奇秀甲天下,伟丽冠古今”(汪晋谷《黄山志后序》),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誉。新编《黄山志》继承和发扬了旧山志突出形胜的传统,对于“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以及其他名胜古迹,用了全书四分之一篇幅,作了详细记述,“使登者见之,以为历历旧游;即其未登者见之,亦能凭虚而想见其情状”(张佩芳《黄山志自序》)。不仅如此,编者在各篇中注意分析黄山特点,详独略同。第三,力求体现时代性。新山志在记载风景名胜、自然环境时,要与现代自然、地理学科水平相适应。《黄山志》编者努力吸收新的科学成果,收录保存新的资料,无论奇松,怪石,还是云海,温泉,无论是写时景,气候,还是动物、植物,都注重科学性。为了吸收现代科学成果,数处设考,纠正前谬,给人以丰富的科学知识,一扫旧山志神秘色彩。
黄山——大自然的骄子,其奇秀景观,难以用文字描绘,各种建设,日新月异,也难以用笔墨来表达。而且新山志的体例形式,尚在实践中探索。这部山志的编纂之难,就在于此。至于设计不周,考据疏漏谬误,在所难免,谨望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匡正。
新编《黄山志》的出版,不但在中国名山志中增加新的一页,也可以兼作详细的导游之用,不但为发展黄山旅游事业提供了可信史料,更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乐于接受黄山志编纂委员会的嘱托而为序。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吕秋山
黄山志编纂委员会主任
一九八六年五月一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