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程灵洗(514~568)
程灵洗,字元涤,海宁黄墩(今歙县篁墩)人。梁侯景之乱,灵洗集黟、歙乡勇保卫地方,抗拒景军,梁元帝授谯州刺史,领新安太守。归陈后,武帝嘉其义,授兰陵太守,封遂安县侯。后以功授都督南豫州刺史、左骑将军。天嘉四年(563),灵洗率部击败周迪兵寇,迁中护军,都督郢州刺史。废帝即位,封灵洗为云麾将军,后又以平叛有功封重安县公,安西将军。灵洗治军严明,与部众同甘苦,颇受将士拥戴。性好播植,精于耕耘,常亲临田间劳动,且“妻妾无游手,并督之纺绩”。
汪华(586~649)
汪华,字国辅,一字英发,歙县登源汪村(今属绩溪县)人。幼丧父母,寄居歙县舅父家。成年后,应募为郡兵,以英武智勇,深得将士拥戴。隋末大乱,汪华发动兵变,一举占据歙州。旋又率军攻下宣州,相继克杭州、睦州、婺州、饶州。“六州既辑,从者如云。”遂建号吴王,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唐武德四年(621),汪华上表归附,唐高祖嘉其顺潮流、合人心和保障六州的功勋,授以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任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武德七年,汪华奉召晋京,累封左卫白渠府统军、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太宗征辽,委汪华为九宫留守。后病卒长安,永徽三年(652)第八子俊扶父棺回新安,安葬于歙北云岚山。
吴少微(659~743)
吴少微,名远,字仲芳,又字仲材,号邃谷,歙县人。唐著名文学家。周武则天长安元年(701)中进士,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县尉,与武功(今陕西郡县)人富嘉谟同官友善。鉴于时人写作文章都以徐(陵)庾(信)为宗,文势甚弱,格调不扬,唯少微与嘉谟独以儒家经典为楷模,一变旧文体,作文气势雄迈,高雅,深受后学者爱慕,争相仿效,遂开一代新文风,被称为吴富体。特别是少微所撰《崇福寺钟铭》,嘉谟作《双龙泉》及《千烛谷颂》,尤为世人推重。时人称谷倚(太原主簿,亦以文词著称)、富嘉谟、吴少微为“北京三杰”(唐以太原为北京)。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吏部侍郎韦嗣立荐少微为左台监察御史。少微秉公办案,以法治国。太极元年(712)唐睿宗曾亲笔嘉勉。天宝二年(743),少微于洛阳病逝,唐玄宗诏书赞輓。少微著有文集5卷,经籍志10卷。
方清(?~766)
方清,歙州人。唐农民起义领袖。宝应元年(762),江南疫灾,时荒世乱,方清率领饥民起义,迅速发展到数万人。次年与起义于广德县的陈庄、陈五会合,屯兵秋浦(今贵池县西南)乌石山,四处出击,连克县邑。永泰元年(765)正月,方清进驻石埭县,攻下歙州,杀刺史庞浚,在黟县赤山镇筑城设垒,置阊门县。永泰二年,唐王朝派李光弼进剿,阊门县大豪吴仁欢亦带领民团数千人配合围攻。方清率义军凭险扼守,屡创官兵,终因寡不敌众,失败被害。
杜荀鹤(846~约907)
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石台县贡溪乡)人。晚唐著名诗人。早年他曾热心求取功名,多次应试不中,致有“头白未登科”之感。在他30岁左右,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避乱,自谓:“一入烟萝十五年”,漫游各地。直到唐大顺二年(891),始以第八名登进士第,人称“第八枝”,然未授官职。天复三年(903),受宁国节度使田派遣入梁,得到朱全忠的赏识,授以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荀鹤一生写了不少深刻揭露唐末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赠崔道士》、《山中寡妇》、《乱世逢村叟》、《再经胡城县》、《蚕妇》、《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等。有《唐风集》、《绿窗锁翠》等著作传世。
李廷珪(?~967)
李廷珪,河北易水人,原姓奚,南唐制墨名家。父超,唐末避乱来歙,以歙多松,留居造墨。廷珪在总结前人造墨经验,运用“易水法”的实践中,改进捣松、和胶技术,掺以珍珠、犀角等珍贵原料,制成造型精美,质地优良,闻有异香的名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封为墨务官,赐姓李。李氏造墨,远近闻名,时称“廷珪墨”。其墨存放五六十年,仍“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廷珪弟廷宽,宽子承晏,晏子文田,皆以造墨著名。
方腊(?~1121)
方腊,歙县人。北宋农民起义领袖。出身贫苦,以种田和作箍桶匠为业,曾到淳安帮工。北宋末年,封建盘剥加重,百姓终年不得温饱。方腊利用明教(秘密宗教团体)组织,号召群众,“仗义而行”,反抗封建统治,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方腊和杨八桶匠等在歙县七贤村,杀掉大地主方有常,首倡起义。接着移师帮源(睦州),举行“漆园誓师”,树起义旗。数天后,起义队伍发展到10万人。同年十一月一日,自称“圣公”,年号“永乐”,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十二月初,起义军攻克睦州(今浙江建德县),相继克休宁,杀东南将郭师中,并占领歙州城。十二月二十九日再克杭州,遂以杭州为起义军指挥中心。仅半年时间,起义烽火遍及两浙、皖南、赣东北,先后占领6州52县。宋王朝对此极为惊恐,一面以“招抚”进行政治诱降,一面派童贯等领兵15万前往镇压。因义军兵力分散,战斗接连失利。宣和三年(1121)二月十八日杭州失守,方腊退守帮源。四月下旬,宋军攻入帮源,又因叛徒告密,方腊和他的家属以及30余名义军将领被俘,八月二十四日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英勇就义。
胡仔(1110~1170)
胡仔,字元任,号苕溪渔隐,绩溪城东人。以父荫补将仕郎,授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升从仕郎。南宋绍兴六年(1136),随父赴任至广西,为广西经略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转文林郎承直郎,就差广西提刑司干办公事,居岭外7年。绍兴十三年,父遭冤狱死,胡仔卜居浙江湖州之苕溪,“投闲二十载”,“日以渔钓自适”,因自称苕溪渔隐,著有《苕溪渔隐丛话》前集60卷。晚年,起任福建转运司干办公事,3年任满,于乾道元年(1165)复归寓苕溪,续成《苕溪渔隐丛话》后集40卷。是书,以历代人物为纲,按人物年代先后排列,撷各家诗话及有关材料达100多种,涉及作家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格律、掌故等多方面,为我国有名的诗话总集之一,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谭正壁在《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认为这部书“去取谨严,为诗话中杰作。”钱仲联认为“今天所编的宋代诗话辑选本,其材料很多是取自胡仔书中”,受到人们较高的评价。此外,胡仔还编著有《孔子编年》5卷。
罗愿(1136~1184)
罗愿,字端良,号存斋,歙县呈坎人。宋史志学家。自幼好学,7岁能诗,作《青草赋》贺父寿。早年荫补承务郎。乾道二年(1166)中进士,历任饶州鄱阳知县、鄂州知事,人称罗鄂州。为政清廉,颇具政绩。文章精炼醇雅,有秦汉古文风格,朱熹称其文有经纬。罗愿对地方文献极为重视,于公牍之余,杂采诸书,“访故志,求遗事”,在州守赵不悔帮助下,于淳熙二年(1175)撰就《新安志》10卷。并提出编纂方志要注重民生,“同民利”,深为后世学者所重视。《新安志》体例完备,章法严密,舍取并合随主旨而定。除地理以外,增设有物产、人物、艺文、风俗等项,取材丰富,叙今述古,具有地方性和实用性。罗愿著作还有《尔雅翼》20卷、《鄂州小集》7卷,《四库全书总目》均有著录。
程大昌(1123~1195)
程大昌,字泰之,休宁县会里(今洪里乡)人。宋名学者。赋性聪颖,勤奋好学,29岁登进士。历任主簿、教授、著作佐郎、知州、代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等。南宋初期,他任浙东提点时,因奏请朝廷减征税收被贬为江西转运副使。任内修复清江县破坑、桐塘二堰,造福人民。并广泛搜集战国,宋代资料,深入探索,对《禹贡》山川作全面论证,撰写《禹贡论》及《禹贡山川地理图》,成为传世名著。绍熙五年(1194)“告老”回乡,在会里家乡创办“西山书院”,亲自讲学,培育人才。大昌著述丰富,尚有《毛诗辨证》,《演繁露》,《考古篇》、《北边备对》、《尚书谱》、《雍录》、《易原》、《诗论》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现代科学家李约瑟博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曾多次引用《演繁露》中的内容。大昌词作亦多,收入《全宋词》的有46首。
方岳(1199~1262)
方岳,字巨山,号秋崖,祁门县城北何家坞人。南宋文学家。7岁能诗,人称“神童”。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南康军教授。后历任滁州教授,礼、兵部架阁,大学正,宗学博士,秘书郎,知南康、绍武军及袁州知州等职。方岳性刚正,平生疾恶如仇,因先后得罪权相,累遭弹劾。潦倒的仕途生活,疾俗愤世的感情,使方岳愈趋磊落刚直。他常以不受命或罢官挂印为手段,向朝廷,权贵们进行斗争与抗议。方岳诗文,不拘古律,以意为之,“一奇二怪”,不落窠臼。其诗与刘克庄齐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其词风格近于苏东坡、辛弃疾,吐语清旷,不避俚俗。所著《秋崖集》40卷,尤为人们喜读。
张尹普(1245~1300)
张尹普,号松谷,甘肃天水人。元初名道人。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曾在天水为官,因朝政混乱,不得志。入元后,遂不复仕,独身远出外游。元至元十八年(1281),游安徽梅根江(今贵池梅根河),至太平仙源馆田,曾为塾师四载。后棲居黄山南斗庵,建松谷道场,勤修苦炼,人称张真人。居庵16年,常采山间草药,为民治病。元大德四年(1300)五月二十日,松谷坐化,就地建造浮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后人在松谷道场遗址建松谷庵。
方回(1227~1307)
方回,字万里,一字甫,号虚谷,歙县人,宋末元初诗论家。出生官宦之家,幼时父遭诬劾,谪死封州,遂从叔父学。方回天赋聪敏,颖悟过人,赋诗为文,才华出众,乡人咸相称赞。时郡守魏克愚,读其诗,器其才,延为郡府幕宾。景定三年(1262),以别院省元登第,调随州教授。历任严州知州,建德路总管。罢官后,寄寓钱塘,徜徉湖山之间20年,轻财豁达,嗜书至老不倦。所著《瀛奎律髓》,评选唐宋以来律诗,颇有见地。在诗歌上极力反对宋末的四灵诗派和江湖诗派的卑俗诗风,标榜江西诗派,并侣“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他的诗较为通俗、朴实,不少诗歌反映了宋亡以后人民生活的痛苦,表达了同情民众疾苦和抗议民族压迫的思想感情。有《虚谷集》,已失。今存《桐江集》、《桐江续集》。
朱升(1299~1370)
朱升,字允升,休宁县回溪人,著名学者、政治家。元至正元年(1341)举人,至正五年任池州学正。后辞官隐居于歙县石门山,讲学不倦,人称枫林先生。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入徽州,召见朱升,垂问时务,朱升建议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为朱元璋所采纳。朱升后被召至南京,官授“中书咨议”衔。至正二十七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为朱元璋起草诏书、礼乐制度等。明洪武元年(1368),进翰林学士。次年以年迈和祭扫祖坟为由,辞朝还乡。朱升博览群书,穷研极虑,于《五经》皆有旁注,著有《前图》2卷、《枫林集》10卷等。
汪克宽(1304~1372)
汪克宽,字德辅,一字仲裕,别号环谷,祁门县桃墅人。元末明初理学家。自幼聪颖,6岁时,能日记数百言,10岁时,读“四书”能自定句读(逗)。英宗至治元年(1321),随父赴浮梁,从吴仲迂学,业益进。泰定三年(1326)秋,乡试中举。翌年春,参加会试,因触犯时忌,被黜而归。自此,他笃志于经学,与郑玉、汪泽民讲论学问,教授于宣、歙二州,从学者甚众。明洪武二年(1369)初,被礼聘至京城应天(今南京)协助宋濂编修《元史》,时已66岁。8月,书成,授以官职,以年老有病,力辞不受,遂赐白金、彩缎,送归祁门。克宽著作甚丰,有《经传附录》、《程朱传义音考》、《集传音义会通》、《礼经补逸》、《周礼类要》、《通鉴凡例考异》等10种。洪武五年十一月十二日,病逝于桃源里,葬于县东九都盛村。
程敏政(?~1499)
程敏政,字克勤,休宁县城内陪郭人。祖居黄墩(今属歙县篁墩),故以篁墩为号。明代著名文学家。自幼聪敏,酷爱诗书。10岁时随父入川,四川巡抚罗绮视敏政为“神童”,向明英宗推荐,因殿作《瑞雪》诗一首及《经书义论》文一篇,文采出众,备受英宗赞赏,破格准入翰林院读书。以其知勤自勉,才学冠群,受到大学士李贤的钟爱,而成为李贤的女婿。明成化二年(1466),敏政应殿试,中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他治经治史,一丝不苟,善于联系实际讲解经史大义,深得宪宗器重,被提升为侍讲学士。孝宗继帝位,称敏政为“先生”,而不直呼其名。敏政才学华瞻,为人所忌,旋被御史魏璋以暖昧之词弹劾,罢官归南山读书。后经郎中陆容等为其辩白复起用。再迁礼部右侍郎。弘治十二年举行会试,敏政与李东阳担任主考,有考生徐经、唐寅(伯虎)所作文章恰与试题吻合,给事中华昶劾敏政泄题,致敏政、徐经、唐寅皆下狱。后查明华昶所劾不实,敏政出狱,坚请辞官,终因悲愤成疾而卒。追赠礼部尚书。敏政秉性刚直,文学与李东阳齐名。传世著作有《宋遗民录》15卷、《篁墩文集》41卷、《程篁墩诗存》15卷。另撰有《新安文献志》100卷。
汪泰元(?~1523)
汪泰元,道号养素,休宁县蓝田村人。自幼信奉道教,出家云游,明正德十年(1515)至齐云山,在紫霄崖下结“退思庵”以居,故又号紫霄道人。并建玉虚宫于其上,任住持、齐云山道长。据明《齐云山志》记载,养素积10年所募化,建阙1、宫殿2、石坊3、祀楼5;依紫霄崖飞泉筑池,池上建钟、鼓楼各1;于风虎关辟石阶26丈,起星台于插剑峰钟鼓楼之左;于云龙关凿天梯120丈,筑雷坛于展旗峰上。及在华林坞栽果树数百株,挖塘垦地供香火之需。对齐云山的基础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后止息于棲霞洞,棺藏舍身崖。
汪机(1463~1539)
汪机,字省之,号石山居士,祁门县城内朴墅人。明代医学家。出身于世医家庭,少时勤攻经史,后因母病,弃儒学医,凡歧黄仓扁诸书,靡不探讨。汪机注重医德,认为“不可轻视人之生死”,对病人“竭力治之,至忘寝食”。嘉靖年间,祁门瘟疫流行,汪机倾囊购药,免费施治,受到人民敬仰。著有《石山医案》3卷、《医学原理》13卷、《读素问钞》及《补遗》9卷、《针灸问对》3卷、《伤寒选录》8卷、《推求师意》2卷、《外科理例》8卷、《痘治理辨》1卷、《本草会编》20卷、《医读》7卷、《内经补注》1卷。学术上上溯《灵枢》、《素问》,下及金元各家,不拘一格,在阐发中医基础理论方面颇多建树。
程君房(约公元1560年前后在世)
程君房,名士芳,歙县岩寺人。明制墨名家。自幼习制墨,法古而不泥古,首创“烧漆取烟”制墨法,墨质特好。他重视制墨质量,讲究配方,不惜投资,在漆烟中加入麝香、冰片、珍珠等贵重原料,制成超漆烟墨,受到明万历皇帝称赞:“能入木三分”。著名书法家董其昌赞道:“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后代的收藏家、鉴赏家曾用重于程墨一、二倍的黄金价款购买它。君房制墨品类繁多,特制的“玄元灵气”墨,“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现已成为稀世之珍。他还很重视墨模和装潢艺术,邀著名画家丁云鹏、吴左干、郑重等为其绘图;请雕刻大师黄璘、黄应泰等为其手刻,刻有《程氏墨苑》12卷,用五色赋彩印刷技法印制,与当时另一制墨名家方于鲁的《方氏墨谱》同为艺林珍品。
汪道昆(1525~1593)
汪道昆,字伯玉,号太函、南溟,歙县松明山人。明戏曲作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相继出任义乌县令、襄阳知府、福建和宁海兵备、兵部左侍郎等职。为官清正,抗倭有功,政绩显著。在福建与当时的爱国将领戚继光密切合作,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大败入侵的倭寇。在任兵部左侍郎时,采取积极措施,改革弊政,提出不少加强国防实力的建议。与同在兵部任职的“后七子”首领之一王世贞,并称“汪、王司马”,或“南北两司马”。所著《太函集》收有诗歌1500余首。杂剧有《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唐明皇七夕长生殿》等5种,前4种均1折,合称《大雅堂乐府》。这些杂剧具有“清新俊逸之音,调笑诙谐之致”,被誉为剧作中的“上品”。
郑之珍(1518~1595)
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又号高石山人,祁门县清幽(今渚口乡清溪村)人。明代戏曲作家。他博览群书,善诗文,尤工词调,因屡试不第,遂弃举子业,以写作自娱。著有《五福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尤以后者称著,全文分上、中、下3卷,共100折,体现了褒善惩恶的主题,因名“劝善戏文”。剧本创作中吸取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演出时又掺入民间习俗、情趣和爱情,穿插筋斗、跳索、跳火圈、蹬坛等杂技,唱、做、念、打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剧种,很受观众欢迎。今徽剧、川剧、汉剧、婺剧、昆剧、湘剧尚保留有《双下山》(也叫《僧尼会》)、《哑背疯》、《王婆骂鸡》等折子戏。
何震(?~1604)
何震,字主臣、长卿,号雪渔,休宁县人。明代著名篆刻艺术家,皖派(也称“徽派”)篆刻创始人。他深究古籀,精研六书,力主治篆“应以六书为准则”,摒弃当时金石界出现的庸俗、怪异、杜撰、擅改的恶习,矫弊正本,实现了书法与刀法的一致,内容与风格的统一,达到“刀随意动,意指刀达”的境界。所作印章,端重、清新、典雅、古朴,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着力仿古,摹拟汉印,其仿汉满白文,刀法猛辣挺拔,苍劲浑厚,疏密均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与明中叶“吴门派”篆刻创始人文彭齐名,并称“文何”。旧志载:“何震以高雅游名公卿间,工金石篆刻,海内图书出长卿手争相传宝之”。其作品,至今尚为国内外研究古籀的学者和金石家所称颂。著有《续学古编》2卷。

程大位(1533~1606)
程大位,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今屯溪市前园村)人。明代著名数学家。少时随父外出经商,有感于以筹记数的不便,即利用“商游吴楚”之机遍访名师,“遇耆通数学者,辄造诣问难孜孜不倦”,并“不惜重资以购求遗书”,悉心攻读,获取数学基础理论知识。40岁后弃商归家,埋头数学著述。60岁时写就《算法统宗》一书。该书共17卷,集16、17世纪数学之大成,确立了珠盘式并完善了珠算口诀。其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加减乘除,丈量土地,计算稻米布帛,开方、立方,方程的运算,以及用勾、股、弦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等。书中列举的595道演算题,均附有详细解法。此书又多用口诀、诗歌的形式写成,通俗易懂,浅显易记。明末,日本人毛利把它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后相继传入朝鲜、东南亚和欧洲。为利于推广和应用,大位又将《算法统宗》缩写成《算法纂要》4卷,使其更臻完善,系统简明。
程以蕃(生卒年不详)
程以蕃,歙县人,明代髹漆名手。善制螺甸漆器,用螺蛳壳、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虫鱼、花草、山石等,镶嵌在雕镂或髹漆器物上,形态逼真,色彩鲜艳,工艺精湛。精品有银胎嵌甸、红黑退光多种。其制作一般以竹木为骨,络以丝麻,布漆其上,雕镂花纹,嵌以物象,美观华丽。程氏还善于“缀补旧物,无迹可寻”。
汪廷讷(1573~1619)
汪廷讷,字昌期(一作昌朝)、无如,号坐隐、清痴叟等,休宁县汪村人。明代戏曲作家、出版家。万历年间由贡生授官盐运使,久居金陵,曾任宁波同知,后辞官隐退,以写戏、刻书自娱。廷讷爱好诗词歌赋,尤善填词。曾投师戏曲作家、理论家吴江派首领沈璟,与汤显祖、王穉登、李贽等友善,常在金陵坐隐园居所与之抚琴讴歌,诗酒往还,探研戏曲创作。著有《环翠堂集》、《人镜阳秋》、《环翠堂乐府》等书。《环翠堂乐府》收传奇17种,其中《狮吼记》影响最大,是明、清最杰出的讽刺喜剧之一。另著有杂剧《广陵月》、《太平乐事》、《青梅佳句》等8种。在金陵设有“环翠堂”书坊,刻印书籍多种。
普门(1546~1625)
普门,俗姓奚,名淮安,陕西郡县人。明名僧人。幼时孤苦,遂入佛门为僧。曾云游海内,遍访名山大刹。万历三十四年(1606)至黄山,创建海法禅院。万历三十八年,为扩建禅院,赴京募化。万历四十年三月十六日,得神宗皇帝亲题“护国慈光寺”庙额,并赠银300两。次年春,又赐金银,并赐袈裟、僧冠、锡杖、钵盂等物。普门除创建慈光寺外,尚建有文殊院、大悲院,并修建登山道路,对开发黄山作出了贡献。
程冲斗(1561~?)
程冲斗,字宗猷,又字伯嘉,号新都耕叟,休宁汊口人。明著名武术家。少年有志,热衷武术,先后到河南嵩山少林寺拜洪纪、洪转法师学习棍法,又得同辈宗恕、宗岱的指点,后师事广按(墨堂),虔诚恳切,广按尽出其技,传授无隐。其单刀法则学自浙江刘三峰,得倭刀真传。长枪学自河南李克复,授予杨家枪的技艺。冲斗以少林白眉棍法驰名,精于长枪、单刀,复习古代弩法而变通其制。他改制的弩,或束诸腰,或悬诸肘,携带方便,使用捷利。曾自称:“吾于此道(射弩)留心最久,至老不倦”。著作有《少林棍法阐宗》、《蹶张心法》、《长枪法选》,《单刀法选》,总名《耕余剩技》,近代曾影印出版,易名为《国术四书》。另有《射史》一书传世。
金声(1598~1645)
金声,字正希,号赤壁,又名子骏,休宁县瓯山(现徽光乡)人。明末抗清义军首领。出身于商人家庭,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殿廷召对,写成《廷试策》,痛斥时弊,忠言直谏,得到崇祯帝的赏识,相继升任御史、监军。清军初犯北京,上书建议破格用人御敌,未纳。旋即辞官归里,并讲学于还古书院,广集乡勇,习射演武。弘光帝曾擢他为左佥都御史,辞不就。清兵陷南京,他即与学生江天一(歙县人)等起兵抗清,以“杀虏者昌,降虏者亡”为口号,先后收复旌德、宁国、泾县、宣城等县,声震一时。被福州隆武帝授为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后大批清军拥至,皖南外围诸县相继失守,金声等仍固守绩溪,依凭丛山关险隘,使清兵久攻不克。后因兵力悬殊并为降吏黄澍所诈,被俘。清顺治二年(1645)十二月五日,金声、江天一就义于雨花台。有《燕诒阁文集》10卷行世。
江韬(1610~1664)
江韬,字六奇,法名弘仁,号渐江、无智、梅花古衲,歙县桃源坞人。明末秀才,著名画家。少时丧父,家境清贫,明亡后曾参加“复社”进行反清活动,后在福建随古航禅师为僧,云游四方,潜心作画,将家国之恨,寓于山水丹青之中。时人说他“寸缣尺素,点点墨痕,尽是辛酸之泪”。江韬是新安画派的开创人之一,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合称“海阳四家”。以描绘“峻岭奇松、悬崖峭石”为特点,独具一格。他对元朝山水画家倪云林十分崇拜,自谓“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但他师古而不泥古,重视艺术实践,敢于创新,常往来于黄山、庐山、武夷山之间,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他的画笔墨瘦劲简洁,清古淡远,风格冷峭,能“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所画黄山岩壁之雄奇,丰溪两岸之平远,古刹侧畔的秋林渡口,练水旁的晓雾风帆,无不意境深远,引人入胜,有“笔如钢条,墨如烟海”的艺术特色。现存作品近200件。其中《黄山图》60幅,深得松云岩壑之奇。兼擅诗文,后人辑得他题画诗100余首,编成《画偈集》。
胡正言(约1584~1674)
胡正言,字曰从,休宁县人。明末著名印人、出版家。自幼颖悟,精究六书,以篆籀名世。万历末年,寓居南京鸡笼山下,庭院植翠竹10余竿,故又自号“十竹主人”,名其寓为“十竹斋”,后并以寓所名开设文物商店,兼营刻书业。经过27年的磨砺,创造了饾版、拱花等制版法,将徽派版画艺术推向新高峰,奠定了我国民族版画创作的基础。其中拱花凸凹印法,更为世所珍。天启七年(1627),第一部套色版画巨著《十竹斋画谱》出版,内分书画谱、墨华谱、果谱、翎毛谱、兰谱、竹谱、梅谱和石谱8种,每种40幅。崇祯十七年(1644),另一杰作《十竹斋笺谱》问世,共4卷,收入作品289幅。这两谱的编绘、出版,一直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曾一版再版。民国22年(1933)鲁迅与郑振铎曾委托北京荣宝斋翻印。1952年郑振铎任文化部副部长时又再一次主持翻印。福王朱由松称帝时,正言曾任武英殿中书舍人。清军攻陷南京后,誓不仕清,足不出户,专心从事出版业。另有《印存》2集传世。
张小泉(生卒年不详)
张小泉,黟县人。生长于制剪世家,自幼随父张思家学习制剪,心灵手巧,从锻打、出样、泥磨,到装钉、抛光工序都极为精熟,技艺出众,在古黟颇富名气。明末崇祯年间,张小泉率子到杭州开设“张大隆”剪刀店,选用上等钢材,采用泥砖研磨,所制剪刀刃口锋利,光泽照人,经久耐用,由此生意兴隆,名噪远近。清康熙二年(1663),改“张大隆”为“张小泉”牌号,制剪工艺不断提高,质地愈好,声誉益增。乾隆年间,张小泉剪刀被列为贡品。张小泉逝世后,其子近高继承父业,在“张小泉”三字下加“近记”二字。由于张小泉剪刀销路广,同行纷以其名号制作冒牌剪刀。直至光绪二年(1876),由钱塘知县布告,刻石立碑,假冒事始渐减少。张小泉剪刀于宣统二年(1910),获南洋劝业会银质奖,民国4年(1915),获美国巴拿马博览会二等奖,建国后3次全国民用剪刀评比会,均获第一名。
吴谦(生卒年不详)
吴谦,字六吉,歙县人。官至太医院判(太医院副院长)。乾隆期间,奉旨与御医刘裕铎纂修医学全书,乾隆七年(1742)成书,钦定书名《医宗金鉴》。全书90卷,分15门,订注释义,简明扼要,有法有方,切合实用,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深受学者推崇。其中《订证伤寒论注》、《订证金匮要略注》二种为吴谦所编。
马曰琯(1687~1755)
马曰琯,字秋玉,一字嶰谷,祁门县城人。其弟马曰璐,字佩兮,一字半槎。马氏兄弟侨居扬州,经营盐业,为当地徽商巨富,人称“扬州二马”。马氏兄弟慷慨好义,惜才礼贤,曾捐资开扬州沟渠,筑渔亭孔道,设义渡,造救生船,名闻遐迩。雍正年间,在扬州筑小玲珑山馆,广结四方名士,全祖望寓玲珑山馆时,得恶疾,马氏以千金延医诊治。著名文学家厉鹗、大画家郑板桥等均为马氏门客。马氏家内附设刻印工场,以千金刻朱彝尊《经义考》,校刊《说文》、《玉篇》、《广韵》、《字鉴》等书,时称“马版”。家有丛书楼,藏书甲大江南北。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馆,曰琯子振伯(裕平)进藏书776种。乾隆皇帝赐《古今图书集成》1部、《平定伊犁金川诗图》1幅,还亲笔题《鹖冠子》诗以赠。曰琯由附生援例候选主事,著有《沙河逸老集》、《嶰谷词》。日璐著有《南斋集》。
汪士慎(1686~1759)
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歙县富溪人。清代名画家。长期寓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与黄慎、金农、高翔、李
,郑燮,李方膺、罗聘并称“扬州八怪”。士慎平生酷爱梅花,所画梅花,枝桠繁茂,千花万蕊,冷香清艳,潇洒秀劲。又善画竹。于书法、篆刻亦有较深的造诣,隶书习于汉碑又有发展,篆刻承徽派传统又独具风格,与当时的名家高翔、丁敬等齐名。士慎一生清贫,安贫乐道。双目失明后,仍顽强坚持写字作画,“工妙胜于未瞽时”。著有《巢林集》7卷传世。
吴鲁衡(1702~1760)
吴鲁衡,原名国柱,休宁县万安镇人。自幼习制罗经,精通制作罗盘日晷工艺。雍正年间,在万安上街创立吴鲁衡罗经店。所制罗盘、日晷既能秉承古法,又能刻意创新,工艺精湛慎密,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其产品畅销国内各地,并远销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国家,民国4年(1915),获北洋政府农商部1039号奖凭,并获美国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戴震(1724~1777)
戴震,宇东原,又字慎修,休宁县隆阜(今屯溪市)人。清著名学者。小时就读私塾,18岁随父到江西贩布谋生,曾在邵武设馆讲学。两年后回乡,拜婺源江永为师。33岁,为避仇人进京师,寄居徽州会馆。40岁,乡试中举。后曾6次参加会试,因其志不在科举,均未及第。51岁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53岁赐同进士出身,任翰林院庶吉士,旋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戴震所学极广,“凡天文、历算、推步之法、测望之方、宫室服饰之制、鸟兽草木虫鱼之名、状音和声限古今之殊,山川疆域、州镇郡县沿革之由,靡不悉心探索”。当时驻京的知名学者纪昀、钱大听、王鸣盛等都亲临走访。戴震以学问精深、知识渊博“声誉京师”。他将《永乐大典》中的《九章》、《五曹》、《海岛》等算经7种加以整理并著成《迎日推策记》1卷、《策算》1卷,总结了前人的数学成就;在音韵方面,著有《声韵考》4卷、《声类表》10卷等;创立了古音9类25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他根据“由声音文字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的方法,对古代经书作了见解独到的考据和疏证。著有《毛郑诗考证》4卷、《诗补注》1卷、《仪礼考证》1卷、《尔雅文字考》10卷、《大学补注》、《中庸补注》各1卷等;另著有《释天》、《历问》、《古历考》、《方言考证》13卷、《水地记》7册,以及《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原象》《绪言》等,其中不乏宇宙观、人性论、知行论的精辟见解,多富有哲学内容。戴震51岁前,还曾帮助尚书秦蕙田纂《五礼通考》,为扬州都转运使卢见曾校刻《大戴礼》,应直隶总督方观承之聘修《直隶河渠书》,应汾州太守孙和相之聘修《汾州府志》。他毕生专心致志于学问,思想精湛,著广述博,为“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之一。
奚冈(1746~1803)
奚冈,字纯章,号铁生、蝶野子,别号蒙泉外史等,黟县际村人。清篆刻家。寓居钱塘(今杭州)。20岁时,书画出众。乾隆皇帝巡视杭州,知府依湖山之胜建造园林、行宫,要奚冈为之作书画,奚冈不就。遂又派人将其押往作画,奚怒斥:“岂有把人押来作画的?头可断,画不可得!”押者叹道:“尔非童生,乃铁生也。”从此,奚冈就以“铁生”为号。自后绝意仕进,毕生钻研篆刻、书画艺术。其篆刻以汉为经,博采文彭、何震、巴慰祖、胡唐之长以为纬,在丁敬的影响下,善用切刀,于枯涩中寓有坚挺之意,开创了浙派阳刚风格。与丁敬、黄易、蒋仁号为“西泠四家”,加上陈鸿寿、陈豫钟、钱松、赵元琛,又合称“西泠八家”。其书画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深得人们的推崇,名满大江南北。著有《冬花盦烬余稿》。
胡天柱(1742~1308)
胡天柱,原名胡正,字柱臣,号在丰,绩溪县上庄人。胡开文墨业创始者。与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合称清代四大墨家。胡天柱出身商贾之家,少年从业于休宁城汪启茂墨店,娶汪启茂之女为妻,乾隆四十七年(1782),承继汪启茂墨店。因曾见徽州府孔庙内悬有“天开文运”匾额,乃撷取“开文”两字,改“汪启茂墨店”为“胡开文墨店”。在其苦心经营下,墨质不断提高,声名日盛,销路日广,并在屯溪设立分店。所制零锭墨,品种繁多,著名的有“马丽龙珠”、“古隃麋”、“千秋光”、“万寿图”、“金壶”、“乌金”等。制作的“集锦墨”,则长期被当作贡品进入宫中。墨镌“苍珮室”者,为胡家老法制造,最受人欢迎。其子胡馀德所制“地球墨”,民国4年(1915)曾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胡天柱贾而好儒,致富后,捐资得从九品,赐奉直大夫。8个儿子中有3个为国学生。在乡里多行善事,先后修建石板路和竦岭半岭亭等。
鲍漱芳(约1763~1807)
鲍漱芳,字席芬,一字惜分,歙县棠樾村人。自幼随父在扬州经营盐业,聚资百万,颇富声誉。清嘉庆八年(1803),川楚陕三省乱平,漱芳集众商输饷有功,被任为盐运使。嘉庆十年,洪泽湖堤涨决,淮黄继发大水,漱芳集议公捐米6万石、麦4万石赈济,使数十万人获救。此外,还先后为抢险护坝、疏浚河渠等集众输银300万两,为疏浚江都芒稻河捐银6.5万两,受到清廷的一再优叙晋级。漱芳于乡里亦多施善行,兴里社,筑水坝,置义学,修道路,周济贫困、婚葬,并遗命其子鲍均捐修府学,重建忠义祠。现存歙县棠樾牌坊群之一的“乐善好施”牌坊,就是嘉庆皇帝为旌表鲍氏父子而立的。漱芳尤酷爱书画,所居斋名“安素轩”,多藏宋元书籍、法帖、名墨、佳砚、奇香、珍药、古器物等。毕生搜集唐宋元明诸贤书法墨迹,经鉴定评跋,选其精者,汇为《安素轩法帖》,于嘉庆四年(1799)邀请扬州著名篆刻家党锡龄钩摹镌刻。逝后,其子继承父志,至道光九年(1829)刻成,为清代著名书法丛帖,流传甚广,影响颇大。
汪莱(1768~1813)
汪莱,字孝婴,号衡斋,歙县瞻淇人。自幼聪慧,7岁能诗,对数学、天文、经学、训诂,音韵、乐律都有很深的造诣,尤以数学为最。早年屡试不中,清嘉庆十年(1805)始被徽州府学训导夏銮所识,荐为优行督学,经过岁试,成为廪生。次年,为治理黄河水害,受命完成测算任务。复经夏銮举荐,以优行第一贡生赴北京国子监学习。后被授以八旗官学教习。当时,国史馆奉旨纂修天文等14志,汪莱和徐准直、许沄一起纂修《天文志》、《时宪志》。书成,被选用为“内廷行走”。嘉庆十五年调任池州石埭县教谕。在任期间,因尽心办学,池州知府曾撰文勒石“明伦堂”以表彰其功绩。嘉庆十八年,赴江南乡试,不中,得疾回石埭,逝于任上。汪莱潜心数学研究,著有《参两算经》、《校正九章算术》及《戴氏订讹》各1册,和《衡斋算学》7册等。《衡斋算学》指出:方程不只有一正根,亦可能有负根,并设有96道例题加以证明,是中国数学史上关于方程根研究的一个突破。同书还提出用分解因式的方法,解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三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以及关于级数的研究,颇富创见。
程瑶田(1725~1814)
程瑶田,字易田,又字易畴、伯易,号葺荷、让堂,歙县城东人。清著名学者。与戴震、金榜同为江永的学生。曾九应乡试,直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45岁时才考中举人,授任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教谕,寻告归故里,专心著述。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瑶田毕生献身经学,著述甚多。主要有《禹贡三江考》、《仪礼丧服文足徵记》、《周髀矩数图注》、《周髀用矩法》、《数度小记》,以及《宗法小记》、《释宫小记》、《考工创物小记》等26种,统名《通艺录》。84岁时,“左目久盲,右目亦瞽”,仍口授《琴音记续编》成书。凡数学、天文、地理、动植物、农田、水利、农具、兵器及文字、声韵等,均有研究。他注重实学,从小学入手,精研古文字,熟读十三经注疏,又广为搜罗古器,“用实物以整理史料”。这种治学方法,“开始了史料学同考古学相结合的新阶段”,对考古学和生物学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曹振镛(1755~1835)
曹振镛,字俪笙,号怿嘉,歙县雄村人。清名宦。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父曹文植曾任户部尚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为侍讲官。嘉庆帝即位后,累迁侍读学士、经筵讲官、文渊阁直阁事,并参与撰修高宗实录。在嘉庆帝宴集词臣的诗会上,获得第一名,被擢为工部尚书,又累迁太子少保转掌吏部事,拜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外巡,常命其留守京城,总理国务。道光初年,再拜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赐在京城内建造府第。又因平喀什噶尔,进升太傅。道光十五年(1835)逝世,帝亲临其丧,下诏褒。著有《纶阁延辉集》、《话云轩詠史集》、《宋四六选》、《一罫轩诗钞》等传世。
俞正燮(1775~1840)
俞正燮,字理初,黟县人。幼年随父在江苏句容县读书,天资聪敏,过目成诵,作文援笔立就。年约20时,作《左邱明子孙姓氏论》、《左山考》、《左墓考》等文。向兖州(今山东)著名经学家孙星衍就教。孙极为赞赏,于是知名。不少地方请他前去教书讲学,得以出入各藏书家,饱览群书,潜心研究,遂成为著名经学家。正燮通经史百家,擅长考据。一生游历、考察过许多地方,熟悉水文,关心水利,曾与治河名臣黎世序一起,编辑《续行水金鉴》156卷。平生著述甚多,主要有《癸已类稿》15卷,内容多为经义、史学、诸子、医理等考释。其他著作尚有《癸已存稿》、《说文部纬》、《校补海国纪闻》、《四养斋诗稿》、《宋会要辑本》等,并纂修嘉庆《黟县志》、《两湖通志》。此外,还校勘了著名地理学家项祖禹的《读吏方舆纪要》。正燮47岁中举,59岁、64岁两次赴京会试,均未得中。礼部尚书、大学士祁隽藻器重其才,曾赠一“经师人表”题额。晚年主讲江宁惜阴书院,卒时家无余财,仅存书7万余卷。
郑复光(1780~约1862)
郑复光,字元甫,又字浣香、瀚香,歙县人。著名物理学家。精通数学、物理和机械制造,在光原研究方面成就最大。他少时游扬州,看见取影灯戏,归而大究光学,穷毕生精力,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著成《弗隐与知录》,道光二十六年又著成《镜镜詅痴》。内分:明原8篇,释圆5篇,述作13篇。末附《火轮船图说》。这部著作集我国光学和西方光学知识之大成,并加以系统化,详细说明望远镜、放大镜和各种透镜的制造及应用原理,是当时一部比较完整的光学著作。

王茂荫(1798~1865)
王茂荫,字椿年、子怀,歙县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户部、工部、兵部、吏部侍郎,并两度出任御史。前后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在京居官30载,不携眷属,一直独居歙县会馆,以清风亮节,直言敢谏著称。他致力币制改革,疏陈钞法,以求缓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咸丰元年(1851)即上了《条议钞法折》,建议清政府发行钞币;咸丰三年又两次奏请改革币制,均未被清政府采纳。他认为发行钞币固然有弊,但在财政危机时必须采取这种“不得已之计”。为防止弊端和贬值,他主张“用钞以辅银而非舍银而从钞”。同时,疏请兑现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并限定数目和最高面额,以“通商情、利转运”,“保持币制,制止通货膨胀”。遭到咸丰帝的“严行申饬”,并被调离户部去兵部任左侍郎。这件事被帝俄使节写进《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一书中。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在一附注中记述了王茂荫的货币改革主张。遗著有《王侍郎奏议》。
汤球(1804~1881)
汤球,字伯玕,笏卿,黟县人。清著名学者。早年拜汪文台、俞正燮为师;博通群经,对天文、历法、数学等自然科学都有很深造诣。但无意科举,不愿为官,以侍父、授徒和著述为乐,毕生致力于史籍研究,著述甚丰。先后补辑汉郑康成逸书9种,刘熙《孟子注》、刘珍《东观汉记》、皇甫谧《帝王世纪》、谯周《古史考》,以及《傅子》、《古今注》等。对于《孝经》、《论语注》,则尽力搜集完备。尤精晋史,认为《晋书》多有琐碎、异闻之事,遂广搜典籍,补缺正谬,成书23种(即《晋书》9家、《晋纪》9家、《编年》5家)。鉴于北魏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早在北宋时散失,乃取明代何镗《汉魏丛书》中收录的原《十六国春秋》为底本,汇集散见于群书中的有关史料,写成《十六国春秋辑补》100卷,补辑《年表》1卷,《校定纂录》10卷。此外,还辑有《两晋诏钞》等19种,《太康地记》、《邺中记》、《林邑记》等地理专著3种,《晋诸公别传》、袁宏《名士传》、郭颁《世语》、裴启《语林》、《山公启事》言论集5种。同治六年(1867),被举为孝廉方正,辞不就。以著作终其一生。
胡光墉(1823~1885)
胡光墉,字雪岩,绩溪县湖里村人。少时家贫,由人荐往杭州阜康钱庄学徒。肆主病危,无后,以钱庄赠之。后因辅助左宗棠有功,授江西候补道,“亦官亦商”,富甲江南。清同治十一年(1872),在杭州创办“胡庆馀堂国药号”。重金延聘江浙名医、药工,收集古方,总结前人经验,精心选配400多种中药。其时,江浙一带,疫疠流行。光墉研制了“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良药。并广为宣传,雇人着“胡庆馀堂”字号马甲,伫立杭城水陆码头、街巷,施药治病。一时声誉大振,成为与北京“同仁堂”并称的南北药业两巨头。光墉十分讲究经营之道,广招贤能,尊医爱徒。“制作务精”是光墉的座右铭。对配药选料,尤为严格,缺味宁愿不制,不作凑合而欺世。为制作急救药品“紫雪丹”,曾不惜工本,特地锻制了银锅和金铲。他不仅使“胡庆馀堂”药品饮誉中外,百载不衰;也为发掘、继承祖国中医中药遗产,推进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黄士陵(1849~1908)
黄士陵,字穆甫,号倦叟,别名黟山人,黟县黄村人。幼承家学,年20已名噪乡里。父母去世后,偕胞弟厚甫去南昌谋生,士陵专研篆刻,为江西学政汪鸣銮赏识,得以结交当时的学者名流,并从盛昱、王懿荣、吴大澂游,遍览各地所藏金石彝器著录,以及书画珍品,学识大进。后吴大澂任广东巡抚,被延入幕府,遂留广州。其篆刻从浙派入手,以徽派为宗,融徽浙两家之长,章法自然贴切,富于变化,运刀刚健,简练传神,创立了独具风格的“黟山派”。他还是一位书法名家,篆书师承邓石如,转入钟鼎;隶则从汉碑入手,吸取前人神髓,自成一家。
杨文会(1837~1911)
杨文会,字仁山,清末石埭县岭下杨家村(现属黄山市)人。著名佛教学者。曾经理过曾国藩饬办的谷米局、汉口盐局工程,赴西方考察过列强发达的工业。因清廷腐败不堪,不愿涉足政界,遂潜心研究佛学。清同治三年(1864),他得阅“金刚经”、“大乘起信论”和“楞严经”。次年,在安庆营造屋宇,从事佛经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广交国内佛学人士,相互探究宗教渊源。同治五年在南京筹办刻经处,亲自勘校刻印。后又聘请画师绘制10万余张“极乐世界”、“大悲观音”等图象。并先后访普陀、走洞庭、赴南岳,到古刹名寺搜求经卷。光绪四年(1878)受聘任参赞,随曾纪泽出使英法两国,后又随刘瑞芬出使英国,仍不忘搜集佛经,并得“东瀛小字藏经”。光绪十六年,在日本名僧南条文雄相助下,又从日本得到300余种我国佛教逸经,并择其善者加以翻刻。光绪20年,与英人李提摩太合作,把“大乘起信论”释成英文,介绍到西方国家。此后,又相继筑室贮存经版10余万片,开办佛教学堂“祗洹精舍”,与同人共创佛学研究会,被举为会长。其著述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阴符道德庄列发隐》、《佛教初学课本》、《十宗略说》、《观经略论》,佛教散论《等不等观杂录》等。

程家柽(1874~1914)
程家柽,字韵荪,又字豫荪、下斋,休宁县汊口村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志士。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两湖书院官费留学日本,同孙中山相识,并加入“兴中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与秦力山等认先后成立“励志社”、“恳亲会”、“青年会”,创办《译书汇编》和《国民报》,宣传革命,公开提出反对满清统治,并积极参加“拒俄”、“拒法”反帝爱国运动。光绪二十九年秋,一度潜回国内,策动革命。清廷发觉后,始以高官厚禄收买,继以“逆竖程家柽倡乱革命”罪名,饬令取消其官费,并悬赏缉捕,家柽再次东渡日本。光绪三十一年初,邀黄兴、宋教仁等在东京与孙中山会晤,推进联合,统一革命思想。同年农历6月28日,成立同盟会,公推程家柽为外务科(外交部)负责人。是年,与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并任编辑长。光绪三十二年回国,任京师大学堂教授、邮传部主事,营救过革命党人。后因起义未成,再次去日本。宣统元年(1909),载沣摄政,家柽应陆军部之聘,回国编纂陆军教科书,与程梦余等创办《图风日报》。武昌起义成功后,被孙中山授予幽燕招讨使之职,后改授安徽省军政府高级顾问。民国2年(1913),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家柽在《国风日报》发表《袁世凯黄粱梦》一文,揭露其阴谋。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家柽不畏环境险恶,潜入北京与熊世贞等组织血团,决心刺杀袁世凯,不幸事泄被捕,于翌年9月23日英勇就义。灵柩运回葬于休宁县临溪林竹村。
汪渊(1851~1916)
汪渊,字时甫,号诗圃,原籍绩溪县郎家溪村,寄籍休宁县商山村。晚清词人。青年时考中秀才,以学行俱优,被举为贡生。后无意仕进,坐馆授业,弟子甚众,时知名人士歙县江彤侯、休宁县吴尔宽皆其得意门生。汪渊授馆之馀,潜心诗词,尤长于集词为词。由他集句、其夫人程淑校注的《麝尘莲寸集》,则集宋、元人词作而成,全书4卷,共集词284首,156调。所集各词,不集同调;一词不用两句,一语不作两用;不割裂原句式,不掺入己句或诗句。声律严谨,对仗工妙,流畅自然,宛如己出。原版谭献序言有:“夫捣麝成尘,芳馨之性不改;拗莲作寸,高洁之致长留”。王晓湘《词曲史》说它“工丽浑成,亦词家之别开生面者”。汪渊诗词作品颇多,尚有《藕丝词》、《瑶天笙鹤词》、《齑盐词》和《味菜堂诗集》、《味菜堂外集》等。程淑亦著有《绣桥诗词存》一稿传世。
崔国因(1831~?)
崔国因,字惠人,太平县(今黄山市)甘棠人。幼年家贫,在族人资助下始得就学。他攻读刻苦,好学不倦,常以优异成绩博得师生们赞赏。及长,为秀才,外出谋生。经堂侄崔澄举荐,在安庆李鸿章府中任塾师,深得李的赏识。同治九年(1870)中举,十年登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侍渎,授国史馆编修。光绪十五年(1889)三月,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今西班牙)、秘鲁大臣,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任满回国。著有《出使美日秘三国日记》16卷,对3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及华侨生活和人民友好交往,都作了客观记述,是研究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宝贵资料。梁启超曾将此书列入《西学书目表》。崔国因归国后,辞官从商,寓居芜湖。在他早年重游黄山时,曾在始信峰顶题刻《游黄山宿狮子林》七律二首。后并捐输千金,在狮子峰下建筑“狮子林精舍”。
胡元龙(1835~1924)
胡元龙,字仰儒,祁门县贵溪村人。祁门红茶创始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在家乡开辟荒山种植茶树,自制干茶。后因绿茶滞销,于光绪元年(1875)建胡日顺茶厂,雇请宁州(今江西修水)茶工舒基立,按制作“宁红”经验,改制红茶。由于生产工艺不断改进提高,加上祁门良好的自然条件,遂使祁门红茶跃为红茶之魁。光绪八年(1882),“祁红”进入国际市场。此外,元龙还于同治四年(1865),在祁门东庄岭开发太和坑瓷土矿,对祁门瓷土生产作出很大贡献。
胡林根(1909~1927)
胡林根,祁门县人。上海“商务七烈士”之一。6岁丧母,随父就读于上海,后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所零件部当学徒。受革命思想薰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6年(1927)3月21日,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总指挥部设在商务印书馆。林根被挑选为交通队员,为总指挥部传递作战命令和战地消息。3月22日,起义进入决战骱段,林根毅然投入夺取火车站和东方图书馆的战斗。在最后向宝山路冲刺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18岁。起义胜利后,上海总工会举行殉难烈士追悼大会,林根等7人被授予“无产阶级革命先锋”和“商务七烈士”称号。
汪大燮(1859~1929)
汪大燮,字伯棠,黟县十都宏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人,历任内阁中书、侍读、户部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留日学生总监督、外务部左参议等职。北洋军阀时期,先后任教育总长、平政院院长兼参政院副院长、交通总长、外交总长,外交委员会委员长。黎元洪任总统时,曾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及平政院院长兼文官高等惩戒委员会会长等职。并先后出使过英国与日本。他毕生从政,以明敏、谨慎著称,外事政绩卓著。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和议初具头绪,帝俄提出在山东享受特权,以决裂相要挟,迫签专约。大燮洞察形势,陈述利害,指出不能于和约外另订专约,为清廷所采纳。民国6年(1917),欧美各国对德宣战,促我参与,议会不决,大燮力主加入,从而提高我国际地位。欧战告捷后,帝国主义在巴黎和会上无理拒绝我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特权的要求,决定日本继承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北洋政府屈于列强势力,密令中国代表在“和约”上签字,大燮得知后,立即告知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并与之商议对策,引发了轰动全国的“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民国11年,大燮代表中国签署协约,收回胶州湾与青岛。民国17年,张作霖撤兵出关,他又同王士珍等组织北平临时治安维持会,维护北平秩序。晚年,致力于平民教育,红十字会等社会公益事业。
吴淑娟(1853~1930)
吴淑娟,女,字杏芬,自署杏芬老人,晚号杏芬女史,歙县昌溪人。是著名画家吴子嘉(鸿勋)之女,少时随父学画,工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性喜游历,探胜觅奇,即景为画。宣统二年(1910),其画被送往意大利罗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倍受好评,中西报刊誉为“当代大手笔”。民国6年(191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曾在上海慨然捐献佳作10余幅,售款1000余元,悉数捐赠国际红十字会,民国9年,我国中南地区严重灾荒,湖北义赈会向淑娟求画充赈,她义毅然作画捐献,以济难民。淑娟主要作品有《吟华阁画稿》、《十八省名胜及西湖、黄山各图》等。安徽省博物馆藏有淑娟松鹤立轴一幅。
谭梓生(1898~1930)
谭梓生,原名德贵,学名栋,化名吴继先、王克萍,旌德县下洋村人。民国7年(1918),随父就读于宣城省立第四师范。次年因参加五四运动,险被开除。在宣师读书期间,受任教的恽代英革命思想影响,毕业后,回乡在日新小学任教,热情地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第二年考入南方大学,后转入上海法政大学,并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受中共党的指派,回旌德开展革命工作。按照上级指示,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先后在全县建立5个国民党区分部,成立县党部筹委会,以合法身份,掩护共产党的地下工作。民国16年初,北伐军抵达旌德,梓生被任为县长。“四·一二”政变后,梓生毅然带领部分同志撤离旌德,转去武汉。不久被派往湖北通城县任民政科长。在当地中共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农民自卫军,收缴县团防局枪支,发动武装起义。旋又进军鄂赣边的修水县境,与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团。随后,率部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转战井岗山。是年冬,工农革命军攻占湖南茶陵县,谭梓生被派为县长,是为井岗山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县长。民国19年初,奉命密返旌德通报苏区情况,后带领中共党员谭冰瓯、谭铁肩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不幸在上海四马路中华旅社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旋押解南京,于当年9月26日在雨花台殉难。
胡国宾(1848~1931)
胡国宾,又名详源,字殿臣,艺名杨林山人、黄柏山樵,绩溪县上庄村人。童年即在胡开文墨店从师学刻墨模,20岁雕刻技巧趋向纯熟,在墨界崭露头角,逐渐成为浮雕式、深立体雕刻和版面设计的高手。字画也精,擅正、草、隶、篆,能把金石篆刻艺术巧妙地移植到墨模上,集雕刻、书法、绘画于一体,所制墨模及墨雕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雕刻普通墨模,不打画底,直接以刀作笔,信手勒画,即成佳品。艺成后,一直在上庄家中起桌,各地墨庄多登门求刻。胡开文、曹素功两大名店墨模则多为他承揽。有印谱24册,共集存自作的墨印拓片318幅。
吴荣寿(1873~1934)
吴荣寿,又名俊德,字永柏,歙县岔口人。自幼随父在屯溪经营茶行。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阳湖开办吴怡和茶号,制作少量外销高档精茶。数年后,又新建吴怡春、吴永源两茶号,投入精茶制作。民国7年(1918),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国际市场“屯绿”滞销,国内茶市萧条,荣寿以赊欠方法大量收购茶叶,复制精茶。同年秋后,国际市场销路转畅,价格回升,他将精茶售出,当年获利10余万两银。翌年,他又在屯溪增建华胜、公兴等茶号,年产精茶万余担,占外销“屯绿”之半。荣寿还重金聘请“婺源帮”制茶高手,在选料配方上揉“婺”、“歙”两帮为一体,保持茶叶的天然色、香、味。所制新品“抽珍”、“特贡”、“珍眉”等名茶,在上海相继夺魁。吴怡和茶号自此誉满沪港和南洋,久盛不衰。宣统二年(1910),他捐资建办崇文学堂,并曾与茶商洪朗霄等筹组公济局,向贫苦百姓施助医药、棺木、育婴等,对发展屯溪公益事业起了一定作用。但政治比较保守,曾指使杀害北伐军政府参谋长胡孝龄。
宁春生(1898~1935)
宁春生,字懋行,江西省上饶县人。民国18年(1929)由方志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上饶特委委员、上饶县苏维埃政府和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闽浙赣省消费合作总社主任。民国23年8月初,受中共闽浙赣省委指派带领部队开赴皖南,支援太平中心县委领导的柯村暴动。因暴动已提前于8月21日进行,并获得成功。春生月底率部到达柯村后,随即主持召开太平中心县委扩大会议,传达闽浙赣省委的指示。10月,皖南苏维埃政府在柯村成立,宁春生任主席。同时,举办了土地改革、工会、农会、白区工作等训练班,成立了皖南游击队,扩大农民团、赤卫队,并多次击退安徽省保安团和黟、祁、石、太县自卫队及壮丁队的围剿。民国24年4月21日,宁春生率部在太平地里溪附近与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激战,因弹尽突围未成被俘,不久被害于屯溪。
王文藻(1875~1937)
王文藻,黟县人。清宣统元年(1909)南洋政法学校毕业后,投身辛亥革命。宣统三年,组织敢死队起义,光复上海,任沪军都督府警卫军司令。不久改任江苏省警卫宪兵司令,辞职未就,并呈请编遣所属部队,受到嘉奖,补授陆军少将。民国2年(1913),率师讨伐袁世凯,孤军作战,坠马受伤,仍坚持战斗。民国6年护法战争和此后的援桂、北伐之役,跟随孙中山奋勇征讨,智勇过人,深受器重。民国16年南京政府成立,受任文官处参议。后因旧创复发,医治无效去世。
张曙(1909~1938)
张曙,原名恩袭,小名五喜,歙县坑口柔岭下人。爱国音乐家。自幼喜爱音乐,熟悉民族管弦乐器,重视收集整理当地民间乐曲。民国15年(1926),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后又转入南国艺术学院和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先后参加南国社和左翼戏剧家联盟等进步文艺团体,在田汉、萧友梅的指导下,进步很快。学生时代,因积极参加进步的文艺活动,曾两次被国民党当局罗织罪名,投入监狱。民国22年,参加“苏联之友社”,与聂耳、吕骥等共同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歌曲研究会,从事革命群众歌曲的研究和创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3年,被党组织派往长沙,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创作《抗战进行曲》、《还我山河》、《保卫国土》等表现人民强烈救国热情的歌曲。民国27年在武汉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武汉失守后去桂林,在敌机轰炸中不幸遇难,年仅29岁,葬于桂林七星岩下。张曙先后创作歌曲200多首,现存70余首,以《保卫国土》、《丈夫去当兵》、《壮丁上前线》、《日落西山》、《洪波曲》等流传较广。周恩来曾予评价:“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乎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的两员猛将”。

吴承仕(1884~1939)
呆承仕,字检斋(絸斋),号展成,又号济安,歙县昌溪乡沧山源村人。著名学者。早年受业于章太炎,和章氏另一弟子黄侃被称为南北两大经师。曹锟贿选大总统时,承仕不避风险,参加昆曲《击鼓骂曹》的演出。军阀张作霖绞杀李大钊,他惊闻噩耗,停餐示哀,第二天就辞去司法部佥事之职。从此绝意仕途,从事教育,历任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大学、东北大学等校教授和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国文系主任。民国25年(1936)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联合数十位教授通电全国,要求国民党政府奋起抗日。在中大与共产党员齐燕铭、张致祥等研读马列主义著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学,创办《文史》、《盍旦》、《时代文化》等进步刊物,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民国26年北平沦陷,承仕被列入黑名单,避居天津英租界。后日军、汉奸又以高薪收买他担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遭到拒绝。民国28年秋,承仕秘密回到北平,因积劳成疾,不久逝世。次年,延安举行吴承仕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吴玉璋等送了挽联。毛泽东挽词是:“老成凋谢”。周恩来挽联为:“孤悬敌区,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训导;重整国学,努力启蒙,足资后学楷模”。其著作主要有《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经籍旧音序录》、《经籍旧音辩证》、《六书条例》、《三礼名物》、《礼服释例》、《释车》、《淮南旧注校理》等。
徐谦(1871~1940)
徐谦,字季龙,歙县徐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进士,入翰林院仕学馆攻读法律政治。光绪三十三年仕学馆毕业,授翰林院编修。曾历任法部参事、京师地方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审判厅检查长。不久,赴英、法、德、俄等国考察司法制度,在巴黎加入同盟会。随后,奉孙中山之命前往南洋为革命党筹款,深得华侨信赖。辛亥革命后,任唐绍议内阁司法部次长。旋离北洋政府,赴广州先后任护法军大元帅府秘书长,和广东军政府司法部长、最高法院院长等职。民国12年(1923),孙中山准备北伐,徐谦受命往北京进行联络工作,参与策动冯玉祥废除帝制的“北京政变”,被孙中山派任国民军第一军军代表。民国15年1月,国民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徐谦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北京政治分会主席。曾与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领导“三·一八”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同年3月,曾随冯玉祥赴苏联考察,会见过加里宁、伏罗希洛夫等领导人。民国16年3月,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中央常委,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司法部长、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等职。蒋汪“宁汉合流”后,徐被诬以“媚共卖党”受到排斥,出走香港,以律师为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从香港到南京,后到武汉、重庆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和国民参议员。著有《民法总则》、《刑法丛编》及《季龙先生遗诗》等。逝世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送了挽联。

汪采白(1887~1940)
汪采白,原名孔祁,号澹盦,义号洗桐居士,歙县西溪汪里人。著名画家。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后就读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国画手工科。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研求绘画30余年。初受聘于武昌师范大学,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学校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民国21年(1932)秋,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校长。民国23年复返中央大学,任国画系主任。后又应邀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携眷返回歙县家乡。采白授课之余,常观赏临摩历代诸家佳品,并与徐悲鸿、张大千、吕风子、张书旗、潘玉良、陈之佛等为画友,画境日渐开拓,曾先后出版《采白画存》、《新安画家二十八人画册》等。其《风谷支节图》藏于南京博物院;《风柳鸣蝉图》为法国驻华使节以重金购去。民国25年春,他从自己所画的1000多幅黄山图中选出36幅编为《黄海卧游集》彩印出版。民国28年夏,为支持抗日救亡工作,日夜作画,举行义展。不幸被毒蚊所咬,医治无效,于次年7月16日逝世,公葬于歙县西干披云峰北麓。
吕碧城(1883~1943)
吕碧城,女,原名贤锡,字圣因,号遁天、信芳词侣等,旌德县白地人。出身官宦门第,自幼受家学薰陶,禀赋聪颖。5岁即以“秋雨打梧桐”和对其父“春风吹杨柳”,7岁能绘巨幅山水画,12岁诗文成篇,19岁只身赴津,经严复推荐,任天津《大公报》编辑。曾任天津北洋女子学校总教习、监督及校长。余暇时攻读外语,懂英、法、德三国文字。曾三次漫游欧美,并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居沪时,参加“南社”,多与词坛名人交往,诗词益发精进。诗人柳亚子赞她“足以担当女诗人之名而无愧”。碧城与革命女侠秋瑾友谊深厚,亲为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撰文,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中年后专治佛学,晚年转居香港,寄身佛堂,著作有集生平诗词、游记诸作而成的《吕碧城集》5卷,以及《观无量寿佛经释论》、《观音圣感录》,英文译作有《普贤行愿品》、《十普照道经》、《阿弥陀经》、《法华经普门品》等。

许承尧(1874~1946)
许承尧,字际唐,一字芚公讷生,号疑庵,芚叟,晚年自号婆娑翰林,歙县唐模村人。幼读家塾,肄业于紫阳书院。清光绪二十年(1894),乡试中举,从江南著名学者汪宗沂先生问学。光绪三十年中进士,殿试后,授翰林院庶吉士。未几,请告回籍办学,在歙县城创设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自任监督。又佐其祖父办敬宗小学堂、端则女子学堂于歙县唐模村。光绪三十三年秋,复入京,授职翰林院编修,兼国史馆协修。辛亥革命军兴,许承尧返歙家居。后受甘肃督军兼巡按使张广建之聘任省府秘书长。不久,补授甘凉道尹、代理兰州道尹,后调署省政务厅长。民国12年任渭川道尹,次年辞职后归故乡。民国22年,倡修《歙县志》任总纂,历4年志成。晚年寓居沪上,闲游山川,作游记、诗文。著有《疑庵诗集》14卷,《歙故》31卷等。他一生收藏书帖古籍颇丰,逝世前嘱家人将其献给国家,建国后存安徽省博物馆。
康达(1877~1946)
康达,原名特璋,小名培坤,祁门县南乡礼屋村人。自幼丧父,由叔祖父康水心抚养成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拔贡,授内阁中书。因参加戊戌变法,被谪往江西景德镇监制御瓷。光绪三十年,由许世英襄助赴日留学,翌年加入同盟会,不久被日本政府驱逐回国。旋协助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宣统元年(1909),与波阳吴简炎、都昌陈庚昌等人筹办浮梁县景德镇总商会,任会长。次年主持创办江西省瓷业公司,用祁门瓷土生产高级精细白瓷。并在波阳创办中国窑业学堂,培育新式陶业人才,开始实验用机器制瓷。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光复了九江之役,任饶州知府兼节制赣北各属巡防事宜。民国元年(1912),作为南方代表团成员,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南北议和”谈判。并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讨袁战争。后相继任北洋政府交通顾问、甘肃省政治咨议、国务院咨议,安徽省名誉顾问。民国11年,因双目失明辞职回乡。康达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曾将祖传的茶号赠给地方,倡议有关人士兴办祁门梅南高等小学等。

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原名文濬,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最后改名行知,歙县黄潭源村人。是中国现代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起,先后就读于歙县崇一学堂、杭州广济医学堂、南京金陵大学。民国3年(1914),以金陵大学第一名毕业,赴美留学。初入伊利诺大学,后转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随杜威、孟禄研究教育,先后获政治硕士学位和“都市学务总监资格凭”。民国6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科主任和教育系主任,北京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等职。早年就抱有教育救国的思想,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五·四”运动以后,热心于科学、民主、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民主教育运动。民国15年,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乡村教育宣言》。次年,创办晓庄师范,后又支持兴办湘湖师范和新安小学。在实践中开拓出“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民国18年被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科学博士荣誉学位。“九·一八”事变后,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民国21年,创办山海工学团,并先后组织普及教育助成会、生活教育社、国难教育社。提倡“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一·二九”运动后,积极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并与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邹韬奋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此后,以国民外交使节身份赴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主张。翌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民国34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编《民主教育》和《民主》周刊。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周恩来和中共南方局的领导和支持下,与李公朴、史良、邓初民等,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自任校长。同年7月25日,因劳累过度,猝然逝于上海。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赞他是“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尊他为“万世师表”。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集》、《行知诗歌集》等。
江炜(1877~1950)
江炜,原名开炜,字彤侯,晚号蜷翁,歙县城内小北街人。幼年就学私塾,后在紫阳书院、江南格致书院求学。毕业后,曾在安庆代理省视学职务,任教于芜湖职业中学,旋游学日本。历任安徽省教育司长、厅长,省党部监察委员、省通志馆馆长、省府委员,省参议会参议长。早年与陈独秀、江梦州结识为友。东渡日本后,加入同盟会。回国后,积极参与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的活动。抗战初期,协同中共党员周松甫、余华、范治农、邹云枢等,在屯溪成立皖南民众动员委员会,并任副主任。同时在各县相继组织青年、农民、妇女等抗战协会,建立抗战宣传队,战时服务团、抗战剧团,积极推动皖南地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在此期间,常以公务往返大江南北,曾受到新四军叶挺、项英的热情护送。他还先后两次拒绝参加行政院为筹集内战粮食而召开的会议。拒绝国民党当局邀他赴香港、台湾之行。民国38年(1949)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他积极劝说和力促屯溪留守处主任兼守备司令方师岳率部投诚,和平解放屯溪。江(炜)能诗擅词,书法亦佳,曾主持编纂《安徽通志》。
汪孟邹(1878~1953)
汪孟邹,学名练,行名邦伊,绩溪县城内白石鼓人。曾入江南陆师学堂学习,毕生致力新书业的发展。光绪二十九年(1903),集资1200元(银元),在芜湖创办安徽省第一家新书店——科学图书社,传播新文化书刊,承印和发行陈独秀编辑的《安徽俗话报》。“五·四”运动时期,书社成为革命党人和学生交流新文化思想的活动场所。民国2年(1913),接受陈独秀建议,赴上海创办亚东图书馆,先后任经理、董事。经售北京大学出版的书籍,发行《建设》、《少年中国》、《新潮》等杂志,出版《孙文学说》、《尝试集》、《三叶集》、《胡适文存》,《吴虞文录,》等书,以及蒋光慈等人的革命文学作品。还出版过由汪原放标点分段的《水浒》、《红楼梦》、《西游记》等10多部古典小说。民国12年,科学图书社开业二十周年纪念时,蔡元培、章士钊、陈独秀、胡适、陶行知等均题词祝贺。陶行知称图书社“赈济了二十年的学术饥荒”。
许家朋(1932~1953)
许家朋,绩溪县戈溪乡磡头村(今家朋乡)人。革命烈士。因家境贫寒,11岁就随父母开荒种山,砍柴卖柴度日。1951年5月,家朋光荣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后赴朝鲜作战。1953年7月6日,在朝鲜涟川西北岘洞北山反击战中,家朋从九连调到六连一个突击排,该排在接近主峰时,突遭暗堡中敌人火力的堵截,目睹战友一个个倒下,家朋不顾负伤的双腿,咬紧牙关,从战友孙球伦手中夺过炸药包,冲向敌人的暗堡,不料炸药包因受潮而未爆炸,于是跃身扑上前去,用胸膛抵住敌人的机枪口,为突击排和后续部队掩护了攻占北山主峰的道路。家朋牺牲后,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荣誉,并颁发金星奖章及一级国旗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党委、政治部分别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授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

黄宾虹(1865~1955)
黄宾虹,原名质,字朴存(朴人),别号予向、虹庐、虹叟,中年更号宾虹,歙县潭渡村人。因父母避兵乱浙东,宾虹出生于金华。光绪二年(1876)返歙应童子试,嗣后往返于徽浙之间,研习书画。光绪二十五~三十二年长居歙县老家,协修歙东庆丰坝,并受聘新安中学堂国学教员,秘密进行反清活动。光绪三十三年,被人告密,遭清政府通缉,遂潜逃上海,继续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和邓实合编画报《神州国光集》,出版《美术丛书》,后任上海艺术学校教授。民国26年(1937),离沪赴北平任教,平津沦陷后,伏居北平10余年,“闭门著述,谢绝酬应”。曾拒绝日伪为他八十岁设堂祝寿。民国36年秋,宾虹南返杭州任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国画教授。建国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曾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的荣誉称号。1954年12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宾虹6岁从师,一生勤于绘画。与张大千兄弟交谊很深,共同组织过“漫烂画社”。他师古人兼师造化,遍游名山胜境,曾九上黄山,四登岱岳,写图作记,积稿盈万。并创立“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及“浓、淡、破、泼、焦、积、宿”七字墨法,对国画的研究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享有“南黄北齐(白石)”之誉。他一生编著宏富,主要有《黄山画家源流考》、《中国画学史大纲》、《虹庐画谈》、《古画微》,《黄宾虹画语录》、《宾虹草堂藏印》、《古鉥印存》、《印说》等。逝后,遵其遗嘱将一生所藏文物、遗作近万件,全部献给国家。
金慰农(1882~1955)
金慰农,名猷澍,晚号眇翁,休宁县瓯山(今徽光乡)人。17岁中秀才,次年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学堂学习。光绪二十九年(1903),赴美国留学,结识宋蔼龄、马寅初、胡适等人,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上海任《民立报》、《英文大陆报》和《神州编译社》主编,常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撰稿。还任过殖边银行上海分行,东三省分行经理,华仪商业银行总经理。在段祺瑞执政时,任过国务院秘书。北伐胜利后回到安徽,任安庆市政筹备处处长,主持建造吴樾街。此后,他怀“实业救国”抱负,任省建设厅技正(总工程师),因主张“皖人治皖”,被军阀陈调元借端扣押10个月。后任湖北电政管理局局长、芜湖工务局局长、芜屯路督修专员,黄山建设委员会驻山办事处主任等职。主持建成屯溪至休宁段公路,开辟屯溪至杭州水上航线,集资重修休宁古城岩胜迹,并最早建议筑造新安江电站。抗日战争期间,出任皖南民众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战区党政分会委员、皖南食盐调剂处副主任等职。抗日胜利后,被选为省参议员。1949年春,参与策动屯溪国民党城防司令方师岳部起义,促成屯溪和平解放。建国后,任省第一届人大特邀代表,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
梅大栋(1901~1957)
梅大栋,又名养天,字良楷,化名陈铁如,旌德县梅村人。早年就读于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民国10年(1921)暑期陪同教务主任恽代英到旌德县进行革命活动。毕业后,由恽代英介绍到江西萍乡安源路矿职工子弟学校教书。民国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在刘少奇身边工作。民国14年10月被派回安徽,任中共皖南区委书记,带回马克思银像一座,在家乡梅村举办农民补习夜校,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徽州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旌德三都补习学校支部,并任支部书记。同时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继又在旌德县城开办“辅仁书店”,掩护革命活动。民国15年11月,奉命去武汉任共青团湖北省委秘书。次年,调芜湖市委,负责筹建工会。民国17年9月任皖南特委书记,再次回到旌德,成立中共旌德特别委员会(中共旌德县委的前身),着手组织皖南农民秋收暴动,因事机泄露,于11月18日同弟大墚等被捕入狱。12月初经农民营救越狱,其弟大樑惨遭杀害。大栋越狱后至上海,后入东亚大学读书。民国19年毕业后,在中共《红旗日报》通讯社工作。民国20年1月,因交通员叛变,10日晚大栋与其他30多人被上海巡捕房捕押。民国22年春,被转送苏州反省院,次年夏自首出狱,先后在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任教。民国28年,在成都考入国民党中央军校任教官。建国后在四川彭山县文物管理所工作。
周贻春(1883~1958)
周贻春,又名诒春,字寄梅,休宁县南塘乡周村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学院,自费留学美国,先后就读威斯康星大学、耶鲁大学,曾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圣约翰学院及吴淞口中国公学教授英语。辛亥革命时,曾在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任秘书,后任清华学堂校长,民国7年(1918),因与外交部意见分歧,愤然辞职。其间,曾参加中国医学会工作,对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建设有所贡献。还协助其师颜惠庆编就《标准英汉双解大辞典》。20年代初,任中孚银行北京分行经理、天津仁立地毯公司董事长、永利化学公司顾问等。“南北议和”时,任北方代表团的顾问、秘书,并参加过华北五省的救灾工作。民国12年,任全国财政整理委员会秘书长。次年,受聘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董事兼总干事,先后建立“静生生物调查所”,资助一批留学生出国,创办北京图书馆等,为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民国24年12月,至南京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政务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贵州省财政厅长、重庆国民党政府农林部长。民国36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长。翌年冬辞职赴港。1950年回到北京,1956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后病逝于上海。
程士范(1892~1960)
程士范,名敷模,绩溪县仁里村人。15岁去上海复旦公学、南洋公学求学,19岁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民国7年(1918)后,历任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安徽甲种工业学校校长,及河南、上海、江苏、安徽、杭州等地副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建设厅技正等职。民国23年,任上海邮政储金汇总局副局长,同年,出任建设淮南铁路总工程师,后任淮南矿路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应邀出任贵州省府顾问。民国28年至上海,接触中共地下党员,受中共委派开始在沪、芜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民国35年,任芜湖明远电厂总经理,其寓所成为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站,和配合解放大军渡江的秘密活动场所。建国后,历任皖北行署顾问、省人民政府委员、省工业厅厅长、省参事室主任,并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普、科联主席。士范一生,建树颇多。尤其是他勘测、设计建成的淮南铁路为当时世界上造价最低、质量较高的铁路,受到国外的称赞。编著有《皖省轻便铁路刍议》、《淮南煤矿六周年纪念专刊》。

胡适(1891~1962)
胡适,原名嗣,又名洪驿,后改名适,字适之,绩溪县上庄村人。著名学者。早年肄业于中国公学,清宣统二年(1910)赴美留学,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民国6年(1917)4月获哲学博士学位,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中国哲学史。“五·四”运动前后,他提倡白话文,参加《新青年》编辑,写出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民国8年先后发表《实验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有用便是真理,宣扬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民国17年,同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提倡“为艺术的艺术”。次年发表《人权与约法》,对国民党侵犯人权的行径进行揭露。接着又发表《知难行亦不易》等文,批评孙中山“知难行易”说,主张专家治政。“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独立评论》,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爆发,他相继发表文章,对学生运动横加指责,斥张学良“叛国”、“是国家民族的罪人”。民国26年9月以非正式使节身份赴美,进行国民外交,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次年任驻美大使,民国31年9月辞去大使职务,仍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与讲学。抗日战争胜利,曾发电给毛泽东,劝其“放弃武力”,受到国民党的欢迎。民国35年7月,由美返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民国38年4月赴美,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1958年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因心脏病猝发在台北逝世。胡适一生获35个名誉博士学位,是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著作主要布《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胡适之先生诗歌手迹》、《红楼梦考证》等。
洪范五(1893~1963)
洪范五,原名有丰,本籍绩溪县人,父亲洪百寿起移居休宁县万安镇。图书馆学家。幼年就读歙城崇一学堂,民国5年(1916)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旋任金大图书馆副馆长及代理馆长。民国8年赴美留学,曾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编目员,是最早在该馆任职的华人。民国10年6月,获图书馆学学土学位。同年回国,受聘南京高等师范(后并入东南大学)图书馆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历任东南大学、政治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任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教授。1952年12月起,先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业务指导和副馆长,并被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聘为图书组组员。范五一生致力于图书馆事业,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和专家。民国13年筹资建成新型东南大学图书馆。民国18年为清华大学购得杭州“丰华堂”藏书4.7万册,其中宋、元、明刊本有7511册。他还极力支持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帮助规划筹建万安省立二中(今休宁中学)图书馆。抗日战争爆发,全力组织抢运中央大学图书,亲自押送到重庆,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解放前夕,将自藏图书10余箱嘱女运回屯溪,建国后全部捐献给安徽省图书馆。著有《图书馆组织与管理》等书。
焦鸣銮(1902~1964)
焦鸣銮,字少岩,太平县(今黄山市)焦村人。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他弃学从政,参与国民党太平县党部的筹建工作。“四·一二”事变后,因涉嫌左派,被迫离乡,活动于安庆、芜湖、南京、上海等地。历任国民党太平县党部指导委员、常务委员,安徽省党部委员、省政府参议等职。因受国民党右派排挤、打击,曾被撤职、入狱和流亡外地。民国27年春,他在屯溪协助戴戟、周松甫成立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皖南办事处,并任常务委员。随后又回太平组织县“动委会”及各种抗日团体,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民国35年,任太平县参议长、省参议员。次年,被选为“国大”代表。其间,与上海地下党组织和皖南游击根据地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利用合法身份和社会地位,为游击队筹募物资,保护游击区交通联络点,多次掩护革命志士,营救被捕同志。解放后,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安徽省委副主任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省体委副主任。
胡子良(1900~1965)
胡子良,乳名志仁,祖籍绩溪县,生于屯溪黎阳。出身贫寒,少时随父学习木工、油漆技术,后以收购破旧为业,悉心钻研旧货修复技艺,并善鉴别历代文物、古玩,仿制古漆、古瓷,精于漆雕、砚雕。仿制古瓷工艺是屯溪古玩行业中的独创流派,俗称“老徽州”,久负盛誉。子良仿制明、清五彩、古彩、三彩制品,精致古雅,几能乱真。所雕石砚,刻工精致,规范端庄,所刻佛像、山水、祥禽、瑞兽、珍卉异草,栩栩如生。配制徽漆砚匣,古朴大方,成为文房之珍。曾撰有诸多砚雕拓本及瓷、漆图稿等珍贵资料,惜“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原赠友人的“一串钱”、“垂杨双禽”、“溪山渔艇”等砚雕图案的拓本,现为安徽省博物馆珍藏。1959年,受聘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建设,曾博得好评。
柯庆施(1902~1965)
柯庆施,又名孜史,学名尚惠。在上海搞地下革命工作时,曾用名怪君,何乃康等。歙县杞梓里西村水竹坑人。民国9年(1920)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俄文,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在上海团中央工作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2年,奉派到安庆做恢复地方团组织工作,任执行委员兼秘书。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在芜湖加入国民党。民国15年,受中共中央指派,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秘书长。此后,历任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河北省委前委书记和组织部长。抗日战争期间,调延安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期间,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财委副主任,石家庄市市长。全国解放后,主要在华东地区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华东局第一书记、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后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叶以群(1911~1966)
叶以群,原名元灿,又名志泰,歙县溪头乡蓝田人。8岁时举家迁杭州,18岁时因写进步文章曾被捕,后经保释,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政法大学经济系,喜爱阅读文艺论著,并以“华蒂”笔名,翻译高尔基的一些作品。“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从事新文艺运动,任《青年文艺》杂志主编。民国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组织部长,与茅盾结有深厚友谊。抗日战争初期,在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抗战文艺》编委。皖南事变后,根据组织决定去香港,主持“文通社”,开展对海外华侨文艺社团、报刊的文艺通讯和联络工作。后又相继到重庆、上海从事新文艺活动。建国后,先后担任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文联、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文学》、《收获》杂志副主编等职。1961年开始,参加高校教材的编写工作,负责主编《文学基本原理》。主要著作有《创作漫谈》、《旅程记》、《文学的基础知识》、《战争的素描》、《文艺阅读与写作》、《文艺思想问题笔记》、《文艺思想战线上》、《鲁迅的文艺思想》、《文学问题漫谈》、《读有关文学特性的几个问题》、《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发展方向》、《今昔文谈》等。译作有《苏联文学讲话》、《新文学教程》等。
吴景超(1901~1968)
吴景超,名纪谦,歙县岔口人。曾在清华学堂读书,懂英、法、德、俄语,后留学美国,获明尼苏达大学学士、芝加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民国17年(1928)回国,先后任金陵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等。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经济部秘书长。抗战胜利后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顾问。曾主编《新经济》、《社会研究》、《新路》等刊物,揭露和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民国36年1月,来安徽视察,曾取道回乡,支持创办歙县医院。民国37年,蒋介石请他去南京研究金元券对策,并劝他去美国任联合国官员,均被拒绝。建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52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第二届中央委员和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第四种国家的出路》、《都市社会学》、《劫后灾黎》和《按比例、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等。
余介石(1901~1968)
余介石,字慰慈,又名竹平,黟县人。数学家。自幼酷爱数学,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先后任东南大学教员,中央大学助教、讲师,四川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教授,兼任国立编译馆馆员,中央军校、通讯军官学校数学教官。建国后,继续在四川大学从事教育工作,被选为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调任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数学教授、教研室主任。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材。编译、著述有《高中代数学》、《高中平面几何》、《高中立体几何》等。并先后和孙克定、胡术五等人合编高初中数学教材20余种,大学专业书籍多种。迄今部分书籍仍在海外再版。晚年从事珠算史研究和珠算改革,主编《珠算教学研究通讯》,著有《筹珠联合使用法》、《算盘上见子直拨法(初稿)》等,还和他的儿子宁生、宁旺合编有《速成珠算法》、《简易珠算法》。他被公认为现代珠算界的权威。1954年3月,他同珠算协会顾问殷长生,在北宋《清明上河图》上发现珠算盘的模式,证明珠算在宋代已经应用。1965年,在北京图书馆发现明代著名数学家程大位所著、几乎失传的《算法纂要》,受到学者的重视。
吴守一(1916~1968)
吴守一,名承恕,黟县横岗人。民国29年(1940),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后在重庆军政部电信机械厂技术研究室工作。民国34年7月,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进修。回国后,任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总工程师直至解放。建国后,吴守一任广西大学教授。1953年,调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亲自参加教学活动,培养研究生,多次被评为学院的积极分子。编有《无线电理论基础》、《脉冲技术》等教材。学术报告《二次发射管脉冲产生器》,受到较高评价。1958年以来,曾主持黑龙江省鹤岗市广播电台的设计、安装工作;与苏联专家合作,为林业部在带岭原始森林区设计修建无线电台;参与北京地下铁道部分工程设计与施工;随陈赓大将到成都设计西南无线电通讯网等,为无线电事业作出一定贡献。
吴文瑞(1919~1970)
吴文瑞,歙县西溪南村人。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时,曾化名张扬、汪惠、吴建德。民国25年(1936)冬,中共党员吴立奇由沪回乡,开展组织民众、抗日救亡运动,文瑞积极参加,旋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溪南党支部书记、岩寺区委书记,歙县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及休、绩、歙县委副书记。民国30年春,在“皖南事变”中突围后去江北,先后任皖南财委副主任、货物局局长,贵(池)东工委书记,桐(桐城)、贵(贵池)、青(青阳)县委书记。抗战胜利后,随军北撤山东,先任师干部队队长,后奉派往上海从事地下工作,负责贸易和交通联络。民国36年秋,调皖南地委工作,与胡明等坚持皖南根据地斗争,曾参与接收国民党保五旅起义,率部消灭祁门大刀会叛匪,活捉过国民党师长,在多次军事行动中表现出顽强和智勇。建国后,任中共徽州地委委员、徽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一任专员。不久,调任皖南行署工商处处长。1954年调任安徽省委财贸部部长,后历任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副秘书长等职。1956年,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胡浩川(1896~1972)
胡浩川,原名本瀚,六安县张家店胡家湾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曾赴日本学茶,先后在上海,安徽等地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任过重庆复旦大学茶叶系教授、系主任,茶叶研究室主任,中国茶叶公司和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总技师,中国茶叶协会第一届理事。民国23年(1934),浩川任祁门茶叶改良场场长,直至建国初期。对茶树栽培、茶叶采制和工厂管理等,进行系统地研究与改进。培育优良种苗20多万株,购进国外制茶机器,添置化学检验设备,引进国外红茶室内发酵技术,吸取绿茶优良传统制作工艺,使“祁红”的品质不断提高。抗日战争期间,茶叶改良经费中断,他以“个人不离场,工厂不空废,茶园不生荒”自励,带领全场员工苦干,使祁门茶叶改良场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试验场。抗战胜利后,拟就《复兴安徽外销茶区茶园工作计划书》,成立复兴茶园工作队,深入祁门、至德、休宁、歙县等地,以工代赈,支持茶农垦复荒芜茶园。民国35年10月~次年4月,仅在祁门县就恢复整理荒芜茶棵1400万丛。其论著主要有《祁红复兴计划》(与吴觉农合撰)、《祁红的毛茶怎样复制》、《祁红复制述评》等,并校勘了陆羽《茶经》。
戴戟(1895~1973)
戴戟,名光祖,字孝悃,旌德县大礼村人。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滇军、粤军中任过排长、连长、团副、团长,并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团长、第十一军师长,以及上海淞沪警备司令,曾与蔡廷锴等进行反蒋抗日活动,是“一·二八”淞沪抗战将领之一。民国22年(1933)冬,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联合全国民建李济琛,陈铭枢及第三党(农工民主党前身)力量,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戴戟辞职赴闽,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政府委员及兴泉省(当时将福建省划为四省)省长。后福州政权被蒋介石扼杀,戴戟流亡香港。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戴戟任国民党第三战区中将参谋。次年,国民党皖南行署在屯溪成立,戴戟任主任。在进步人士和中共党员的协助下,成立第三战区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皖南办事处,戴戟兼任主任,对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积极作用。他营救过中共党员范治农,在恢复皖南公路交通,扩建学校,救济难民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他还设立戒烟所,严禁鸦片。日本投降后,目睹国民党腐败,愤然辞职退役。民国37年冬,在上海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再次秘密进行反蒋活动。翌年春,曾协助中共进行国民党部队策反工作。全国解放后,戴戟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体委主任、副省长等职。担任过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安徽省主任委员。
纪林庆(1905~1975)
纪林庆,绩溪县和阳乡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自小随父学习植树造林,钻研造林技术。1953年春,和纪锦介等21户农民办起徽州专区第一个林业生产合作社“前进林业社”。并在化树湾山场试验成功四季造林。1955年7月,又试验月月插杉成功,教授98入学会四季造林、月月插杉的技术。1952~1958年多次被评为县,省林业劳动模范。1955年5月,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专程拍摄纪林庆插杉造林的纪录片。1956年1月,参加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同年,荣获全国林业劳动模范称号。
陈光升(1914~1977)
陈光升,太平县(今黄山市)三口人。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回乡。民国28年(1939)应聘执教于屯溪隆阜女中,次年在南京安徽中学徽州分校任教。后受聘为皖南行署建设科技士,兼任安徽省生产促进委员会皖南分会委员,曾为皖南行署拟定多种小型工厂规划。民国32年10月出任省立黄山造纸厂厂长,因拒不参加国民党和反对在厂内建立国民党组织,被黄山警察局长袁克南借故逮捕下狱,取保释放后,决心终生执教。建国后,光升任教于屯溪中学(今屯溪一中),担任自然教研组组长,为徽州专署文教局特约教研员。教学中颇富创造,将化学教材处理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六大部分,实行知识归类教学,开展化学实验,并有机穿插介绍科学家的治学精神,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励学生奋发学习。1955年起,发表《接触法制硫酸的演示》等关于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的文章,指出苏联教材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1959年,省教育厅在屯溪中学召开全省化学教学现场会,推广光升的教学经验。1960年,屯溪高中(今一中)被评为全国文教先进单位,光升代表学校出席全省和全国文教“群英会”。同年,光升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为屯溪市第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的教学经验,多选入《安徽中学教学经验汇编》中。著有《中学化学问题解答》和《初中化学实验》。1985年,光升被收入新编《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教育卷。
刘奎(1910~1979)
刘奎,江西省安福县人。民国17年(1928)冬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0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副排长、副连长、副营长、新四军参谋处参谋、教导总队工兵连连长等。皖南事变突围后,奉命留在皖南坚持游击战争。民国30年建立黄山游击队,任队长。后调任新四军皖南沿江纵队队长、苏浙皖赣边区副司令员。曾亲自指挥谭家桥、蓝田等著名战役,创建休歙太游击根据地,有力地策应和配合江北新四军作战。他身经百战,9次负重伤,人称“打不死的刘奎”。国民党曾悬赏两千块银元要他的头颅。建国后,历任皖南军区副参谋长、安徽省军区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后勤部皖南基地主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78年,任安徽省军区顾问,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汪原放(1897~1980)
汪原放,名家瑾,又名麟书,笔名白石、士敏、严约、方泉等,绩溪县城内人。13岁进芜湖科学图书社当学徒,16岁到上海亚东图书馆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攻读,学习英文,旋任亚东图书馆编译。同时受《新青年》、《向导》、《前锋》、《中国青年》等刊物影响,积极要求进步,向往光明,于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春,去汉口任中共组织主办的《民国日报》国际编辑,后任经理。不久,任中共中央出版局局长。是年9月,回上海仍任亚东图书馆编辑,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原放热衷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整理,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是我国第一个用新式标点、进行分段整理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工作者。民国9年出版《水浒》标点本,以后陆续标点出版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10多种古典名著。还先后翻译出版高尔基的《我的旅伴》、《流浪人契尔卡士》,以及《伊所伯的寓言》(即《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鲁滨逊飘流记》等外国名著。建国后,继续在亚东图书馆从事编译工作。1956年1月,任新文艺出版社编辑。同年8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继任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文献资料编辑所编辑。
戴锦荪(1905~1980)
戴锦荪,屯溪市隆阜人。园艺科学家。南京金陵大学农学系毕业。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园艺教员、技术员、歙县园艺场副场长、工程师,歙县园艺科学研究所所长,县农学会名誉主任、科协副主席,徽州地区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园艺学会理事、省人大代表。抗日战争爆发后,受聘绩溪县徽州农业中学兼职教员,参加中共地下党员杨惠庄,骆耕漠等组织的“皖南农村经济研究会”,担任“皖南生产团”技术负责人,首次把苹果引过长江;利用蜂蜜加工,提炼出酒精、鱼肝油、糖等20多种药品;用山芋渣制成浆糊,用次果酿成蜜酒,深受赞誉。中共地下组织内部刊物《力报》,曾撰文宣传他的事迹,题为“新中国青年科学家——戴锦荪”。1950年,赴北京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座谈会。1953年,到歙县创办园艺场,先后培育出防治枣疯病的无病苗,防治梨树黑星病的“6871”抗菌代谢物,达到国际标准的徽梨新品种杂交徽早“6号”、“9号”,一年两熟的苹果,以及早实柑桔、矮化梨树、无核蜜桔等。1958年出席中华全国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1979年出席省科技大会。其专著有《梨星毛虫防治浅说》、《养蜂》和论文30余篇。
郑曾同(1915~1980)
郑曾同,黟县石亭村人。清华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昆明西南联大,厦门大学、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中山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任教。民国35年(1946),赴美国留学,获硕士、博士学位。民国38年回国,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数力系概率统计教研室主任、数力系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63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学会理事。曾同专攻测度论与极限理论,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和研究。其概率论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在数学界享有盛誉。建国前,与同人合编过《实用微积分》一书,他的《关于独立随机变数的和》等论文,曾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发表,建国后,深入研究“平稳过程”和“马尔可夫过程”理论,发表多篇有独创见解的论文。1956年、1962年先后两次被聘为全国十年科学规划组组员、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历任《数学年刊》、《人民教育》、《数学学报》编委。1958年,在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的概率论统计进修班,担任概率论、测度论等课程讲授。1977年,受教育部委托,在广州中山大学举办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师进修班,亲自讲课,为培养数理科技人才作出了贡献。
李文俊(1893~1982)
李文俊,乳名来富,屯溪市黎阳新亭下人。自幼随父习纸扎,擅长制作徽州民间焰火,被誉为“焰火大王”。民国12年(1923)农历九月,屯溪观音山“菩萨开光”,承制的一架六、七十根落地柱的满架焰火,四面观赏,各具新奇,纵横上下,无不别开生面。并首次采用红绿火柴,配以彩色烟花,制成10余丈长的大型双龙。燃放后,双龙从焰火架上腾空飞起,十分壮观。民国18年,杭州举行万国博览会,浙江省建设厅派专人来屯溪邀请文俊制作焰火50架。燃放时,中外观众达数十万人,轰动杭州,蜚声中外。随后,又到上海新世界、半松园、黄家花园、浦东等地制作燃放,继而进入上海大世界。民国25年冬,文俊及其夫人朱文君,应新加坡邀请,去南洋献艺,外人观赏他制作的焰火后,赞誉不已。当局愿出高薪留他入籍授艺,被辞绝,抗日战争前夕,文俊携眷回国,定居上海。
程梦余(1883~1982)
程梦余,原名饭牛,又名贤孙,字幼鲁,黟县城里人。22岁,考入北京京都法政大学,结识中国同盟会会员程家柽等。大学毕业后,去东北延吉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后到北京,与程家柽等创办《国风日报》,担任主笔。旋任《中国报》总主笔。因在该报发表讨袁(世凯)文章而被通缉,潜去南京、上海。民国3年(1914),受派去六安,策动白朗进攻安庆未成,遂返家乡黟县。家居期间,发起组织黟县自治研究社、公益维持会,被推为社长、会长。民国16年,北伐军贺耀祖部到黟县组建国民党县党部,梦余被选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因思想进步,两次遭官署拘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梦余为中共地下党做了不少工作,一些党员和革命同志,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得以摆脱国民党的缉捕。并为促成黟县和平解放,作出一定贡献。1953年起,历任省一至三届人大代表、一至五届省政协委员,应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82年病逝,终年100岁。著有《回忆录》、《述怀》诗稿等。
程开贵(1903~1985)
程开贵,原籍绩溪,后定居旌德县仕川村。全国林业劳动模范。中共党员。曾任仕川大队林业管理委员会主任、林场场长和旌德县林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建国以来,他带领群众采种育苗,垦山植树,摸索推广“四季插杉”法,使杉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带动了全县林业生产的发展。1952年起,程开贵和仕川村先后14次荣获省,县林业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的称号。1958年12月,他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荣获全国林业劳动模范称号。
汪民视(1906~1984)
汪民视,歙县西溪南人。民国19年(1930)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民国23年赴德国汉堡大学进修,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从事寄生虫病学研究工作。解放后,历任大连医学院教授,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中国医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寄生虫病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寄生虫病学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血吸虫病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8年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64年参加中国卫生代表团,访问阿富汗。他毕生献身于寄生虫病的防治事业,经常深入疫区进行调查研究,善于结合国情,民情,提出科学防治措施。对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进行防治血虫病工作,有独特见解。在他深入皖南血吸虫病流行区调查研究时,对徽州山丘型地区,提出结合农田水利,改水田为旱地,消灭稻田钉螺的措施;对芜湖沿江沿湖地区,提出芦苇滩翻耙、火烧灭螺的方法,对安庆的江湖洲滩地区,提出治水、垦植、改建河堤,以及养鱼灭螺等综合性措施,卓有成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不顾年老体弱,仍多次深入贵池、东至、安庆等地,研究和提出新的灭螺措施,探索机械化灭螺途径。并参加《寄生虫病学》等专著的撰写,发表有关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和消灭钉螺方面的论文多篇。为寄生虫病学的研究和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做出了贡献。
汪发缵(1899~1985)
汪发缵,祁门县侯潭村人。现代植物分类学家,单子叶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学结业后,他考入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一度回乡任教。后应植物学家胡先骕和动物学家秉志之邀,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先后到四川巴郎山、小凉山等处实地调查,致力于中国单子叶植物的研究。民国24年(1935)10月,他与好友唐进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襄助,到欧洲各国进修、考察。三年中走访了英、法、德、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和新加坡等国的博物馆、标本室、植物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归国后,随胡先骕去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任副所长兼研究员,并先后在云南大学、复旦大学农学院、林业部林业实验所从事教学和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原静生生物调查所),与唐进一起开始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发现许多新植物,纠正不少前人的谬误,个人或合作发表论文数十篇,受到国际上的重视。1953年发缵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曾任中国科学院民盟支部委员,植物研究所工会主席。
朱剑农(1910~1986)
朱剑农,旌德县朱旺村人。现代经济学家。民国21年(1932)毕业于上海法学院,后赴日本留学。先后任国立商学院、四川大学、安徽大学和湖南大学经济学教授。建国后,历任湖南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教授,中南财经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顾问、研究员等。早在民国15年冬,他在家乡投身农民运动,后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大学读书期间,曾任上海法学院中共地下组织的支部书记。“七·七”事变后,积极从事战地文化服务工作,潜心研究我国抗战时期的经济问题。在大学任教期间,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参加校内外“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群众斗争,屡遭解聘。建国后,剑农继续经济学术研究,先后发表学术专著近20部,论文100多篇,主要著作有《自耕农扶植问题》、《土地经济学原理》、《用历史观点考察商品的概念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研究》等。
沈泰然(1936~1987)
沈泰然,出生于马来西亚,17岁时归国求学,就读于上海。1957年高中毕业,支援皖南山区建设到绩溪县扬溪中学任教。1967年调深山区筹建板桥中学,新校建成后,留任英语教师。1977年因教学需要,再度调回扬溪中学任教。他热爱山区教育事业,关心学生的成长,先后教过语文、数学、生物、英语、音乐、体育等课。担任初一班主任时,利用课余时间,为年龄小的学生缝补、浆洗衣服;让离家远、生了病的学生住到自己的宿舍,照顾饮食、医疗、帮助补课。对后进学生,谆谆善诱,耐心教育,促使上进。他关心别人胜过自己。在板桥中学10年,有9个春节是在学校单身度过的。校工徐老六,年迈无依,体弱多病,他曾买来鹿茸、高丽参相赠。他自己的生活却很俭朴,家里没有一件象样的家具。寓居广州的母亲和绩溪县人民政府,曾多次打算调整他的工作,改善生活环境,均被谢绝。泰然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和全国归侨先进工作者。逝世后,人们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扬溪锦屏山上。校长书送的一幅挽联,是对他短暂一生的总结,“三十春秋,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堪称教坛赤子;一朝永诀,黄泉隔路,高风安仰,痛失挚友良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