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军事体制
1.军事建置
汉元封二年(前109),歙县设都尉,管理军事。汉建武六年(公元30)军事由太守兼掌。
晋、隋,军事由刺史兼掌。
唐武德四年(621),置歙州总管府,总管歙、睦、衢三州军事,其后改置都督府、观察使、节度使、团练使、都团练观察处置使。
南唐置歙州副兵马统帅领郡兵。
宋置节度使都督防御团练师。
元设徽州路万户府管军事,由达鲁花亦职掌军事实权。
明由徽州守御千户所、新安卫指挥使掌军事。
清军事归东山营,由安徽巡抚兼理提督统辖军务。
民国18年(1929)以后,各县先后设团防局、政府三科、军事科掌管军事,负责兵役等事宜。民国21年,国民政府第十行政督察区在屯溪设立保安司令部,负责军事。民国27年,保安司令部隶属皖南行署。民国28年,屯溪设立皖南行营,隶属安徽省保安司令部,下辖江南三个区保安司令部及各区独立中队和大队,负责皖南区域内军事、武装事宜。
1949年4月下旬,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某支队为基础,在合肥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徽州分区(简称徽州军分区)。5月初,部队南下,徽州军分区机关驻歙县,并吸收皖南游击队充实扩大军分区机构。同年7月,军分区机关由歙县迁屯溪,隶属皖南军区,军分区设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给处、卫生处(后合并为后勤处)。各县市同时成立人民武装部。
1952年春,撤销县、市人民武装部,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县市人民武装部。5月,县独立营与县人武部合并,同时成立区武装部。6月部队缩编,军分区机关撤销司令部、政治部、后勤处;宁国、石埭、太平县人武部划属徽州军分区建制。1955年,各县市设兵役局,与县人武部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56年4月,徽州军分区与芜湖军分区合并。1959年各县兵役局撤销,保留人武部。1961年,重设徽州军分区,置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处,辖祁门、黟、休宁、歙、绩溪、旌德、太平、宁国、屯溪八县一市人武部。1974年,太平县人武部划属池州军分区。1980年,宁国县人武部划属宣城军分区。1985年10月,黄山市人民武装部划归徽州军分区代管。同年底,徽州军分区辖绩溪、旌德、歙、休宁、黟、祁门、石台7县及屯溪、黄山2市人武部。1986年6月,县市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并定为副县级单位,其军事业务仍受军分区领导。
1949~1987年徽州军分区司令员更迭表

1949~1987年徽州军分区政治委员更迭表

2.地方武装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9),在屯溪洋湖(今阳湖)设营兵300名,建立屯军,后减为172名。万历二十八年(1600)调赴徽州府操营。
清嘉庆八年(1803),徽州营设屯溪,隶属江南提督,后改归安徽巡抚统辖,为徽州六邑防御机构。
民国元年(1912),原徽属各县(歙、绩溪、休宁、婺源、祁门、黟)合办六邑民团,维持地方秩序,总部设屯溪。
民国16年(1927)以后,各县先后成立自卫团,后改为警备队。民国21年10月,行政督察区设立保安司令部,由专员兼任保安司令。同年,将各县警备队、商团、民团及其他民间武力,改编为保安队,由县指挥。民国23年冬,将各县保安队改编为团,由区保安司令部指挥。是年,各县18~45岁的男性编入壮丁队。
民国26年(1937),成立屯溪戒严司令部,次年称徽屯戒严司令部。民国31年改称徽屯警备司令部,隶属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
民国27年(1938)春,皖南行署建特务一中队,次年2月混编为一分队。民国29年恢复一中队,并成立警察队,维持屯溪治安。同年,在屯溪设立皖南。防空指挥部,下辖屯溪防护团。民国31年4月,调整皖南行署及第七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部直属部队,皖南行署设有保安独立一大队,第七行政督察区设保安独立一中队。次年,皖南行署独立一大队扩编为保安第五团,隶属省保安司令部。
民国27年(1938)1月,各县成立抗日人民自卫军,辖常备队、后备队,县长兼任司令。次年,改为县团民兵自卫总队,县长兼任总队长。民国29年,各县自卫队改为国民兵团,县长兼任团长。
民国30年(1941)设立贵徽师管区,隶属省军管区司令部,下辖贵池、东流、至德、石埭、太平、铜陵、青阳、旌德、绩溪、黟、歙、祁门、休宁等县团管区、负责接送壮丁。民国35年易名为皖南师管区。
民国30年(1941)6月,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在泾、旌交界的朱家坑组建皖南事变后的第一支武装——黄山游击队。至年底,发展到近百人。到抗日战争胜利,游击队发展到400多人。
民国33年(1944)2月,皖南行署成立绥靖总团,下辖2个大队。
民国37年(1948)12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赣支队,支队长倪南山,政委杨明,受中共皖浙赣工委领导。1949年4月,整个皖南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皖赣边司令部。
民国38年(1949)4月26日,成立屯溪守备司令部,方师岳任司令,下辖独立一、二团。1949年4月30日,屯溪解放,该部起义投诚。
1949年4月底徽州全境解放。5月,各县设县大队,隶属徽州军分区。县以下,区设中队(1个排)、乡设小队(1个班)。5~7月,各县市及专区先后组建公安队。12月,以徽州军分区独立营为基础,成立警备第三团,下辖3个营,驻屯溪阳湖。1950年底,县大队改为县独立营,同时撤销区中队和乡小队。1952年部队缩编,撤销徽州警备第三团和各县独立营。同年7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徽州专署公安大队,辖各县市公安队。1955年7月,改为徽州专署公安处武装民警大队。1956年1月,徽州、芜湖两专署武装大队合并。
1961年4月,重设徽州专署公安处武装民警大队,辖各县市中队和直属中队、黄山中队。1963年,改称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徽州专区大队。1966年,徽州公安大队移交军分区改建独立营,县市中队划属人武部领导。1975年,县市中队复改为人民武装警察中队,并建地直中队。1982年,撤销独立营。1983年,地区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徽州地区支队,辖县市武装警察中队。
3.驻军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汰厦巡检司由休宁县城移驻屯溪镇。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皖三旅南路四营一连驻屯溪扼守浙、赣通衢。
清宣统三年(1911)冬,新军三旅巡辑队两营驻屯溪华山,担负徽州六邑防务。
民国9年(1920),北洋军阀安武军第三混成旅旅长王普所部一连开入屯溪,驻华山。
民国10年(1921)10月,安徽巡按使李兆珍决定休宁、祁门为省驻军县。
民国15年(1926)11月,皖浙苏赣闽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所属赣三师刘宝祖部、江西陆军第九混成旅李德铭部,和苏浙联军、新编陆军十五师等数万人,退驻休宁县城,屯溪、万安、龙湾、上溪口一带,达数月之久。
民国16年(1927),北伐军贺耀祖部毛炳文旅陶峙岳团,由江西浮梁入祁门县,经黟、石埭、休宁、太平等县;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师师长戴岳、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肖劲光率部由浙江衢州沿新安江入歙县,经绩溪、旌德等县。
民国23年(1934)12月,方志敏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皖南,转战绩溪、旌德、太平、歙、屯溪、休宁、黟、祁门、石埭等县,于次年1月离开。
民国23年(1934),浙江保安处长兼“剿匪”捐挥官俞济时,调长兴驻军至屯溪增防。同年12月,国民党第十军军长刘恩茂率六十四、六十五两个师入皖,司令部设屯溪镇郊。同月,安徽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刘镇华派第三军七师二十一旅旅长李文彬率四十二团驻屯,协同省保安团等部堵截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民国23年(1934)8月,在黟县柯村建立皖南红军游击大队。12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柯村留下一个侦察营,与皖南游击大队合编,成立皖南红军独立团,下辖3个营,800余人。民国25年4月,皖南红军独立团改为皖浙赣红军独立团,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同年年底,独立团发展到3000余人。
民国25年(1936),国民党独立四十六旅鲍刚部移驻屯溪,所属部队驻祁门,休宁、歙县,担任“剿共”任务。同年冬,独立四十五旅张銮部接防四十六旅。民国26年春末,新编第十二旅接防四十五旅,驻屯。
民国26年(1937)冬,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由苏州迁来屯溪,驻休宁潜阜,司令长官顾祝同,副司令长官唐式遵。1938年冬移驻江西上饶。所属第十九集团军、第三十二集团军先后于民国26年11月,民国27年秋移驻歙县棠樾,负责皖南防务。民国30年秋改由二十三集团军接替。民国33年1月,改称苏浙皖边区挺进军总司令部,直至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撤销。
民国26年(1937)10月2日,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十多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隶属国民党第三战区,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四个支队,1.03万余人。次年3~4月,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奉命到达歙县岩寺集中。军部于4月4日由南昌移至岩寺。5月5日,新四军军部离开岩寺,向太平进发,投入抗日战争。
民国28年(1939)9月,省保安一团迁驻屯溪,由第三战区指挥。民国30年6月改编为兵站监护团。
民国35年(1946)2月,四十四军一六二师四八六团一营盂德麟部进驻屯溪协防。
民国38年(1949)春,国民党第四绥靖区司令刘汝明部,辖五十五军、六十八军,从江防退驻屯溪、榆村一带。同年4月解放前夕,离境溃逃。
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进驻屯溪。5日同中共皖南地委及其游击队在歙县县城胜利会师。
1952~1955年,省军区警备三营驻屯溪阳湖。
1966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121(今80302)部队先后驻防祁门、石台、休宁和屯溪等县市。
(二)兵役制度
1.募兵、征兵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仿效西欧,编练新军,实行募兵制,招募汉人入伍,称“绿营兵”。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均行募兵制,常备军服役3年,期满后列为续备军,3年后转为后备军。
民国22年(1933)6月,国民党中央政府颁布《兵役法》,规定自民国25年开始实行征兵制。兵役分国民兵役和常备兵役两种。常备兵役分现役、正役、续役。名为征兵实为“抽壮丁”、抓兵,规定(弟兄)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富家大户大都花钱“买壮丁”,逃避兵役;贫苦百姓则被强行征兵,时称“抓壮丁”。
2.志愿兵役制
建国后至1953年,实行志愿兵役制,即由志愿参军的青年报名,由乡、区、县人民武装部统一组织体格检查,办理入伍手续。在“抗美援朝”中,参军者尤为热烈涌跃,1950~1951年6月,被批准入伍的青壮年,全区计有11051名。
3.义务兵役制
1955年国家颁布《兵役法》,依法实行义务兵役制,对年满18~22周岁的青年,采取自愿报名,按照国家、家庭、个人三满意的原则,经过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最后由县征兵办公室批准入伍。1978年起,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1955~1987年,全区共征集新兵27411人,其中女兵135人。
4.预备役制
1955年实行,1958年撤销。1979年恢复预备兵役制,实行复员退伍军人登记,并将预备役同民兵制度相结合。1980年12月起,徽州地区结合每年退伍军人的接收安置工作,进行预备役登记,将28岁以下的复员退伍军人转入一类预备役(即基干民兵),29~35岁的转入二类预备役(即普通民兵,专业技术兵年龄可适当延长)。县市人民武装部每年核对两次,并适时调整。
为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自1978年起,还注意应征青年的文化水平,到1987年,征集的9254名新兵中,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0%以上。1985年开始,由原来部队派人来地方接兵,改为地方送兵和新兵自行报到。1987年,改为部队接兵与地方送兵相结合。1985年以来,全区连续3年无退兵,受到南京军区表彰。旌德县连续18年无退兵,屯溪市连续16年无退兵,受到国防部表彰。黟县连续15年无退兵,受到南京军区表彰。
(三)民兵建设
1.组织
民国16年(1927)后,徽州各县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农民自卫军、农民团等民兵组织,配合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进行活动。民国36年,全区民兵发展到1万多人。
1949年9月,遵照皖南军区“关于结合群众运动建立民兵组织”的指示,全区开始正式组建民兵,县设民兵大队,乡设民兵中队,行政村设民兵分队,自然村设民兵小队。1951年土改后,区设人民武装部,乡设民兵大队部,村设民兵中队部,下设分队和小队。民兵编组工作由各乡、村根据民兵的数量和质量,分别编成大队和中队。大队配备正副大队长、指导员和文书,中队配备正副队长。一般是8~15人编为一个小队,2~5个小队编为一个分队,2~5个分队编为一个中队,若干中队(自然村)编为一个大队。每村均配有一定数量的步枪和子弹。1953年4月,全区普遍建立民兵组织,90%以上的适龄青年参加了民兵。建乡后,正式成立民兵乡队部,由乡党委书记兼任政治指导员,乡团委书记任副指导员,并配备正副队长。
1958年9月,县组建民兵师。公社组建民兵团,将原民兵队伍改为班、排、连、营、团建制。1962年6月,毛泽东主席发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此后每年冬春季节,民兵组织都要进行一次整组。“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提出对民兵实行“全面改造”,妄图建立“第二武装”。1969年在基干民兵的基础上,组建武装基干民兵。1974年县和公社相继成立民兵指挥部。1978年,撤销民兵指挥部。1981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全区对民兵组织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缩小组建民兵的范围,除人民公社及厂矿企业单位继续建立民兵组织外,其他机关、学校、街道等不再建立民兵组织。参加民兵的年龄,由1979年以前的16~45岁,改为18~35岁,其中基干民兵为18~28岁。民兵组织层次,由原来的普通民兵、基干民兵、武装基干民兵三种组织,改为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两种组织,同时取消县民兵师、公社民兵团建制。
1987年民兵组织情况表


2.训练
1951年起,根据“劳武结合,以劳为主,军政并重,不脱离生产”的训练方针,全区民兵进行了有组织的军政训练。训练对象以民兵基层干部和基干民兵为主。基层干部由县人民武装部统一组织训练,或由军分区教导队代训,基干民兵由乡(公社)负责训练。民兵每年集训时间,1958年为10天左右,1969年为30天左右,1978年为15天左右。1981年起,民兵训练两年为一个周期,训练时间为30天。1985年,改为年度训练,以县为单位集中,训练时间为30天。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技术战术基础、作战基础知识和民兵任务、守则的教育。建国以来,重大民兵训练活动有:1964年12月,在屯溪市举行全区民兵大比武,1000余人参加;1965年12月,在歙、旌德、太平、休宁四县结合部进行反空降演习,参加民兵3000余人;1977年1月,在歙县许村进行反空降演习,参加民兵2000余人,群众疏散演练人员2000余人,1984年7月,在歙县召开有1600余人参加的扩大技术兵组训、改革成果现场会,参加表演的民兵110人。1987年,徽州卫校被列为安徽省学生军训试点院校。
3.战备执勤
徽州地区民兵在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区民兵配合部队和单独作战150余次,参战民兵5000余人,歼匪794名(其中击毙29名,捕俘765名),缴获武器400件,手榴弹32枚,子弹3万余发。1950年,歙县黄山乡民兵程嗣禄在多次剿匪战斗中,一人先后俘获土匪18名,缴获长短枪11支,被誉为“模范民兵”。1960年2月,组织休宁、绩溪、太平等县民兵4万余人,深入丛山密林,开展大规模清山活动,搜捕空降敌特。1958年,歙县街口区民兵分队长张开卷出席南京军区建军先进分子代表大会。1959年,祁门县际联乡民兵宋小九赴北京参加首都国庆十周年观礼。1960年3月,祁门县际联乡民兵李金淦、歙县大谷运乡民兵叶元良、绩溪县扬溪乡民兵赖民生等8人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1968年,祁门县历口区民兵程义芳出席南京军区民兵代表大会。1983年,全区民兵在抗洪抢险中,抢救国家和集体物资1400吨,木材200立方米,涌现出先进集体21个,先进个人145名。黟县红旗乡横岗大队民兵营和西武乡星火民兵营,受到省政府的通报表扬。
(四)重大兵事
徽州地形复杂,险阻天成,易守难攻,便于活动,历为兵争之地。历史上徽州人民多次举行起义,清代太平军转战皖南达10年之久,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民国16年(1927)北伐军路过徽州,民国23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皖南,都曾播下武装斗争的火种。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的革命斗争,更是风起云涌,影响深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皖南游击队,长期坚持武装斗争,为徽州人民的解放做出了贡献。建国后,驻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在打击敌人、保卫新政权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扫平了道路。
1.林历山之战
林历山位于黟县城西南10华里,高数十丈,方圆30余里,四面陡峭,仅有几条狭小的通道。东汉时,黟县山越宗帅陈仆,祖山率两万户屯驻这里。建安十三年(208),孙权派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征伐陈仆等。山越居高临下,以巨石抗击,吴兵久攻不下,贺齐暗察地形,以精锐士卒为前锋,选择隐蔽险要之处,凿山开道,夜潜上山,悬挂布绳,使数百名兵士沿绳而上,贺齐率大队从山下强攻,登山的兵卒则四散呐喊,击鼓鸣角。陈仆等夜闻鼓角之声,误为吴兵大队已到,一时军心动乱,指挥失措,驻守山口要道的山越士兵,也纷纷回防大营。吴兵趁机攻上山来。残杀山越7000余人。
2.邓愈智设空城计
元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明大将邓愈、胡大海攻入徽州府(歙县),元将福童、阿思午弃城逃跑。小明王韩林儿命邓愈为枢密院判官镇守徽州。胡大海继领大军攻占休宁、婺源县。元苗帅杨完者趁隙率兵数万进攻徽州府,府城军民大恐,邓愈镇定自如,命令大开四门以待元兵。杨完者兵至城下,疑有伏兵,不敢入内。胡大海闻元兵来犯,急速回还,与邓愈合兵,内外夹击,大破杨完者,斩裨将吕才等。
3.太平军上溪口大捷
上溪口位于休宁县城西24公里,四周环山,率水蜿蜒其间。清咸丰年间,为两江总督曾国藩祁门大营西境的重要门户,由己革副将杨名声驻守。为打通浙、皖、赣通道,咸丰十年(1860)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率部4万余人进攻上溪口。战斗首先在率水南岸开始,经过激战,太平军很快占领通向北岸的河沿阵地,并涉水攻占北岸清军营垒,遭清军都司谭加耀部顽抗,杨名声又督带马队赶来策应,太平军力攻不克。这时太平军着一支武装绕到北岸街市之后,突袭清军营垒。千总胡明昭猝不及防,弃营而逃,士卒随之溃散。杨名声见状驰马过桥接应,被太平军马队尾后追击刺伤落水而逃,清军顿时土崩瓦解,南北各营相继被破。
4.仕川农民暴动
旌德县仕川村,位于旌德、绩溪、宁国三县交界处,为一个群山环绕的小盆地。民国16年(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安徽省政府委派唐绍尧任旌德县长,各种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共党员、原县长谭梓生等被迫转移。为打击国民党右派的气焰,营救被捕同志和群众,中共旌德地下党组织负责人王廷甫、程朝干等,分赴东乡什川,西乡庙首、孙村,北乡三溪、朱旺等地组织农民自卫军800余人,决定联合攻打旌德县城。并由王廷甫任总指挥。以喻运火、汪守仁负责的仕川自卫军为暴动主力。5月15日晚饭后,仕川农民自卫军108人扛着自制的、刻着“拥护唐梓生,枪杀唐绍尧”字句的两门檀树炮,从株树岭(距县城35华里)向县城进发。与此同时,西乡、北乡等地农民自卫军也陆续集中开往县城。近黎明时,仕川农民自卫军到达县城东门瑞市桥。因暴动计划泄密,当晚总指挥王廷甫及其他6名自卫军负责人被捕,加之自卫军缺乏临阵实战经验,各路援军又未及时赶到,国民党守备兵力早有加强,双方隔城对射一个多小时后,自卫军即主动撤退。这次战斗,仕川自卫军除一人小腿负伤外,余无伤亡。由于暴动失败,王廷甫等13人于16日被杀害,自卫军枪支被收缴,仕川农民大部逃亡外地。
5.朱富润入徽
民国18年(1929)3月31日,东流县八都湖朱家村人朱富润(又称朱老五),率部众100余人,号称“天下第一军”,越大亦岭到达祁门历口镇,烧毁商店茶号40余家。4月1日,进入祁门县城,焚烧县署、公安局及王永顺木器店,放出狱中犯人。朱公开发表演说:“我部以铲除贪官污吏,打倒土豪、资本家为宗旨,平民百姓无须惊慌。”2日进驻渔亭,烧毁富户4家。3日,攻入休宁县城,火烧县署,打开监狱,释放囚犯70余人,没收布店、衣铺等富户资产,捕绅商10余人押往屯溪。4日,朱部进入屯溪镇,留住3天,没收富商资产,救济贫苦群众,纵火焚烧商会、商团、公安局,东镇、西镇及河街三大商业中心亦遭毁。6日黄昏,朱部向休宁龙湾开拔。7日晨,焚龙湾盐栈3所、商店10余家,龙湾对河之下溪口村130余家亦遭焚烧,7日夜至石田,焚屯溪商团长汪仲容兄弟住宅。8日入婺源界。
6.小练惨案
小练位于歙县西南部,南邻屯溪,西毗休宁。民国21年(1932)10月初,中共徽州工委(后改为皖南特委)机关迁驻小练村。民国22年5月底,革命秘密活动被当地地保甲长发现,密报至歙县县长石国柱及屯溪保安司令部。6月1日凌晨,保安副司令汪汉会同县长石国柱带领军警200余人,从罗田、草市、篁墩三路包围小练村。拂晓,保安军警冲进村庄,焚烧公房,砸门捣户,搜捕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惊醒的人们,立刻拿起刀枪、长矛、棍棒与军警奋战,终因寡不敌众,除特委书记宁春发携部分重要文件越出重围外,当场牺牲20余人,40多名党员、群众遭逮捕。在押往屯溪途中和屯溪车站时,先后被枪杀27人。共产党员刘柏林等5人坚贞不届,英勇就义,牺牲前高呼“共产党万岁”等口号。


7.柯村暴动
柯村位于黟县东北部(原属太平县),是黟、祁门、石埭、太平四县的边陲。境内山脉连绵,重峦迭嶂,道路崎岖,交通闭塞。民国23年(1934)夏,柯村地区遭受特大旱灾,土豪劣绅加紧逼租逼债,农民反抗呼声日渐强烈。7月底,中共太平中心县委经闽浙赣省委同意,决定因势利导,组织柯村农民武装暴动。暴动指挥部设柯村拜祭堂,韩锦候任指挥。8月21日晚到次日凌晨,杨家墩至柯村一带中共党员百余人、群众3200余人,首先举行暴动,镇压了黟县自卫团团总汪晓堂和豪绅胡炳希、恶霸汪炳才等,推翻了国民党基层政权。到8月底,东起黟县方家岭,西至石埭县赤岭(今属祁门县),南到祁门县历口,北达石埭县七都,纵横百余里的范围内掀起了暴动高潮。9月2日,中共闽浙赣省委派宁春生带领300多人的红军游击大队,到达柯村支援武装暴动。不到一个月时间,暴动区域农民团发展到4000余人,地方游击队发展到600多人。10月在柯村召开农民代表大会,成立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宁春生。民国24年上半年,皖南中共地方组织遭严重破坏,革命又受到挫折。
8.蓝渡西馆之战
蓝渡西馆位于休宁县城西5公里。民国23年(1934)12月7日下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两名侦察员,化装进入兰渡街侦察敌情。8日上午,红军先头部队进入蓝渡,占领山头,布设岗哨。当日下午三、四点钟,红军大部队进入西馆村。不久,从黟县渔亭方向先后开来4部卡车和四十九师1个营兵力,守卫在蓝渡桥、西山头的红军当即进行阻击;驻村的红军也迅速占领东北面山头和西馆河堤,用树木横栏在公路上,并烧毁公路木桥。国民党军前后被堵,乱成一团,经过激烈战斗,一个小时即告结束。战斗中,被红军击毙敌副官2名、士兵50余名,俘虏80余人,缴获步枪80余支、迫击炮3门、机关枪5挺,烧毁汽车4部。
9.平鼻岭伏击战
平鼻岭位于休宁县西部部公山东北,与江西接壤。登上石屋坑小岭头,顺着山腰大道,越过平鼻岭,便抵江西境内。民国26年(1937)1月下旬,皖浙赣红军独立团由江西进入休宁高坑桥一带,甩掉尾随的国民党五十五师后,来到石屋坑宿营。根据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的意见,在离开中心根据地之前,为了狠狠地打击国民党四十六旅的锐气,决定组织一次伏击战。独立团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在农民团负责人陪同下,登上石屋坑附近的小岭头,在平鼻岭布置好兵力,以便将国民党军队引进山沟的田里、岭脚消灭。安排就绪后,熊团长命令警卫人员在平鼻岭方向连放三枪。约半个多小时,驻休宁汪村的四十六旅依仗人多势众,大模大样地开进山沟,妄图追截红军。当进入伏击区后,独立团战士立即四面围击,国民党官兵被打得晕头转向。躲在田里碉堡内的国民党军迅速强占山头,与独立团对持,以掩护被围部队突围。在熊刚、刘毓标的分头指挥下,红军战士连续打退国民党军四次冲锋。四十六旅损失惨重,被迫撤退。此战共击毙国民党军数十人(其中连长1名),俘虏连副1名,缴枪100余支。战斗结束后,红军独立团按订计划向高潮山方向转移。
10.夜袭庙首之战
民国30年(1941)7月9日晚,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游击队13人,在队长刘奎的率领下,向旌德县庙首乡潜行。夜半时分,游击队到达设在大祠堂内的乡公所门前。在刘奎指挥下,9名战士立即从祠堂后面包抄过去,两名战士从左右两侧向大门冲去,打死门前哨兵,战土一涌而入,冲进祠堂,战士们打亮手电筒,命令乡兵:“举起手来!”乡兵有的穿着裤头,有的赤身露体,狼狈不堪,一名小队长当场被游击队击毙。不到10分钟,战斗即告结束,游击队共缴获步枪7支、手榴弹10多枚,子弹200余发。这是“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皖南地区的第一仗。
11.鸡公关伏击战
民国33年(1944)6月28日,皖南游击队司令员兼政委唐辉,接到绩溪县镇头饭店老板黄义成(中共地下党员)的报告:国民党五十二师某连1名军官和11名士兵,将于次日押送镇头兵站的部分弹药到临溪一五六团。唐辉决定组织武装截取弹药,并把伏击地点定在鸡公关。鸡公关位于绩溪县城西10公里,距镇头10公里。岭头有隘口,山路曲折,盘旋于悬崖峭壁之间;关下临峡谷,地势险要,山上林木繁茂,易于隐蔽,能攻易守。28日晚,唐辉率游击队和民兵30多人,于天亮前赶到鸡公关埋伏。第二天上午7时左右,国民党军出现在鸡公关,当全部进入伏击圈后,山坡上两个化装成砍柴人的侦察员把右手的柴刀一举,游击队员和民兵一齐冲向公路,把护送的国民党官兵和弹药车(手推车)团团围住,一枪未发就缴了械。整个伏击战前后不到10分钟,共缴获子弹29箱,手榴弹50箱,俘官兵5人。
12.保五旅起义
安徽省保安第五旅(简称“保五旅”)组建于民国37年(1948)11月底,旅长王汉昭。下辖十四、十五、十六3个团和1个保安独立团,官兵5900人。王汉昭在嘉山县第五行政区任专员兼保安司令时,即与中共华东局地下党员郑汉有过联系,受到共产党政策的感召,有心起义。民国38年初,为避免保五旅被国民党正规军吞并,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全旅3个团和1个军官大队于1月移驻绩溪县,并与中共皖南地委接上关系。同年4月中旬,保五旅决定正式起义,营团以上军官在起义通电上签了名。4月22日晨6时,中共皖南地委书记胡明召见王汉昭,告以渡江战役已经开始,建议他立即宣布起义,配合皖南游击队消灭沿江国民党军队。王汉昭接受指示后,把300多名亲近的广西军组织起来进行警戒,处理多余枪支,转移军官家属。24日,王汉昭正式签发了起义通电。同日下午,皖南地委与保五旅旅部及十六团在绩溪县旺川汇合,举行盛大宴会,宣布起义成功,并将保五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部队独立旅,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五十八师。保五旅十四团团长麦镇涛,在安徽省政府主席张义纯的策动下,于起义前三天将中共联络员郑汉、李荣康扣押,擅自将团部移至岩寺,准备逃往浙、赣方向。后因解放大军迫近,在一营长胡明玉和所属连长的胁迫下,麦镇涛始释放郑、李,率部赶到屯溪以南与十五团汇合。另两营因麦的叛逃而自行逃散。副旅长宋家祚率领的十五团接到起义通电后,即赶至屯溪、婺源之间截击张义纯等省府要员,并在屯溪以南同渡江解放军汇合。
13.丁香围剿战
民国38年(1949)夏,武装土匪洪国顺聚众2000余人,盘据石埭县西无塘岗山区的丁香胡村,自称“中国人民自济军池徽边区游击指挥部”总指挥,活动于东流、至德(今合并为东至县)、贵池、石埭、祁门等县交界地区,延及20多个区乡。同年7月,洪国顺乘石埭周围地区解放不久,守备力量比较薄弱,先后袭击杨坑、横渡、丁香、葛公、小河等乡公所,杀害干部、群众20余人。是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5军221团进驻贵池,9月初,在池州军分区配合下,对洪国顺土匪武装展开围剿。部队分两路进入丁香山区,一路经贵池县牌楼,先头连在牌楼上街头遭土匪伏击,牺牲1名指导员和3名战士;另一路经贵池县高坦,很快就抓获洪部的一批骨干分子,两路部队会师于小河口。经过激烈战斗,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洪部迅速瓦解,残匪逃窜龙泉、库柏山一带。221团又采取化整为零办法,组成战斗小组,日夜追歼散匪。到10月上旬,流窜各地的残匪基本被肃清,但匪首洪国顺尚未擒获。221团决定派张参谋坐镇贵池县莘田乡(今属石台县),由团侦察排和步兵队组成搜索队,化装成群众,日夜侦访搜查。10月28日下午,侦悉洪国顺躲藏在莘田乡东庄一亲戚家屋后的阴沟里,张参谋立即带领20余名战士赶往捕捉,洪当场被围毙。
附:(一)太平军攻占徽州各县县城次数及日期表
(二)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皖南行动示意图
太平军攻占各县县城次数及日期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