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国共产党
1.地区组织
中共徽州工作委员会民国20年(1931)11月10日,中共徽州工作委员会(简称“徽州工委”),在秋浦县仙寓山雁落坡(今石台县珂田乡)建立,书记储峻滨。先后辖贵池、秋浦、东流、祁门、黟、歙、休宁、太平、石埭(今石台县)、旌德、绩溪、浮梁、鄱阳、彭泽等14个县的党组织。次年10月,徽州工委机关迁至歙县小练村。民国21年冬,徽州工委改为中共皖南特委,书记宁春发。次年6月“小练惨案”发生,特委机关遭破坏。
中共皖南特委民国22年(1933)冬,中共闽浙赣省委派李杰三到屯溪建立皖南特委,书记李杰三。特委机关设屯溪“合记春”药店内。次年12月,方志敏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皖南,改派聂洪钧任皖南特委书记。特委先后辖歙县、石青太、太平、宣宁泾旌、泾旌宁宣、贵秋东、祁秋贵等中心县委及黟县县委、淳安县委、绩溪支部、旌德特支、代管浙西工委。民国24年,因领导人变动和环境恶化,皖南特委消失。
中共皖南特委和所属徽州中心县委民国27年(1938)4月,新四军军部从南昌移至歙县岩寺。中共皖南特委在歙县潜口成立,李步新任特委书记。同时,特委派统战部长余华到屯溪建立中共徽州中心县委,余华兼任书记。中心县委辖休宁、歙县、黟县县委、绩溪特支、屯溪工委、祁门区委及婺源等4个直属支部。民国28年7月,中心县委改组,汪宪任书记。同年10月,徽州中心县委分设黟祁和歙绩休两个中心县委。
中共皖南秘密特委民国29年(1940)12月在休宁建立,书记黄耀南。辖泾旌太、徽州、南芜宣,铜繁芜中心县委。泾旌太中心县委书记胡明,徽州中心县委书记崔思权,南芜宣中心县委书记孙宗溶,铜繁芜中心县委书记张伟烈。民国30年5月,黄耀南调任皖南特委(白茆洲成立的)副书记,皖南秘密特委解体。随着革命新区的开辟,民国32年1月泾旌太中心县委改为皖南山地中心县委。
中共皖南地委民国35年(1946)1月,以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和沿江中心县委为基础,成立中共皖南地委,书记胡明。先后辖沿江中心县委、黄西工委,苏浙皖边工委、皖浙边工委、皖浙赣前委、皖赣边工委、皖浙赣边工委、沿江工委、歙绩旌工委、泾旌太县委、泾旌宁宣县委、黄东工委、皖浙赣工委等。地委机关曾先后驻长圩、板桥、涌溪、樵山、汪满田等地。1949年5月上旬,皖南区党委在屯溪成立,书记谢富治(兼),副书记牛树才、胡明、马天水。辖徽州、池州,宣城、芜当地委。
中共徽州地委1949年4月底,徽州全部解放。5月5日,成立中国共产党皖南区徽州地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徽州地委),机关设在歙县,属皖南区党委领导。7月,徽州地委迁屯溪,屯溪市委属徽州地委领导。1952年4月,撤销皖南区党委,徽州地委属安徽省委领导。1956年1月,徽州地委与芜湖地委合并,称芜湖地委,机关设在芜湖市。1961年4月,重设徽州、芜湖地委,徽州地委机关设屯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地委的正常工作被迫停止。1968年7月,成立徽州专区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合一,取代地委职权。1969年3月12日,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党的核心小组,行使地委职权。1971年5月,召开中共徽州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徽州地委,与革委会合署办公。1979年4月,地区革委会改为徽州行政公署,地委与行署合署办公。1980年6月5日,地委、行署分开办公。
徽州地委1949~1987年领导人更迭表


徽州地委工作机构1949年5月,设秘书处、政策研究室、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6月设党校。
1956年1月,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财贸部、工业部、监委、审干办公室、整党工作队、专直党委、党训班、徽州报社。
1961年4月,设办公室、组织部、监委、宣传部、统战部、工业交通部、财贸部、农工部、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党校、专直党委、徽州报社。1962年1月,设政法小组。1963年11月,监委改为中共安徽省监察委员会驻徽州地委监察组。1965年,设整党工作队、讲师团、档案室,改财贸部为财贸政治部,改工业交通部为工业交通政治部。
1966年11月,因“文化大革命”,地委机构瘫痪。至1968年7月,为专区革委会的办事机构取代。
1971年6月1日重建地委,与地区革委会合署办公,直至1976年2月,地委日常工作主要由革委会办事组,政治工作组担负。政治工作组下设组织、宣传、统战、纪检等小组。1969年以后,相继设立专区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红徽州报社、专直党委。
1976年2月,地区革委会撤销四大组,地委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地委办公室仍与革委会(行署)办公室合署办公。地直党委、地区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红徽州报社隶属地委。1977年,改地区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为地委党校。1978年,设政策研究室。
1983年10月,设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老干部局、农工部、政法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政策研究室、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信访办公室、讲师团、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党校、档案局、地直党委,徽州报社。同时设置中共徽州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地区纪委),列为党政领导班子之一。至1987年底,先后增设地区人大工作联络处、地区政协工作联络处,撤销农工部,地区档案局改为行署档案局,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改为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基层组织和党员
中共旌德三都补习学校支部,为徽州第一个基层党组织。民国14年(1925)10月,中共党员梅大栋从江西安源路矿回到皖南,在旌德创办农民补习夜校,组织农民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11月,建立中共旌德三都补习学校支部,有党员7人,梅大栋、曹宣天为支部负责人。民国15年,梅大栋等又在旌德仕川发展党员11名。
民国20年(1931),中共徽州工委成立后,立即开展建党活动。
民国27年(1938)2~4月,上海党组织相继派余华、吴立奇等一批党员来徽州秘密建立党组织。民国28年6月,大批党员调往新四军,徽州党的基层组织一度缩减。
民国29年(1940)以后,徽州党的基层组织逐渐扩大。民国32年秋,歙县、旌德县、绩溪县、太平县的山区已有225名党员,建立10余个党支部。淮海战役以后,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很快,到1949年徽州解放前夕,全区农村已有党员1733名,党支部70个。
建国后,党员逐年发展,分布面逐渐扩大。1950年12月,全区共有党员3698名,设有285个党支部。其中工厂1个、企业9个、农村177个、机关97个、其它1个。到1952年12月,全区党员增加到4515名,建有党支部341个,其中工厂4个、企业16个、农村237个、机关76个、学校2个、街道6个。1954年起党员发展较快,到1962年6月,全区共接收新党员2.73万名,其中1960年就发展新党员5154名。由于发展过急、掌握不严,影响了党的队伍的质量。据1961年1月~1962年6月的统计,全区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有431名。1965年底,全区共有基层党委165个,党总支122个,支部2295个,党员27653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党组织瘫痪,党员停止组织活动。1970年党员恢复组织生活,1978年以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积极稳妥地发展新党员。1986、1987年两年中,全区共发展党员6485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59名。到1987年,全区共有基层党委285个,总支部116个,支部4516个,党员70346名。
1987年党支部和党员分布情况

3.党员教育
党员教育工作由地委和县市委组织部、宣传部主管。除坚持支部党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外,主要是进行理论培训,组织整顿和评选表彰。
理论培训根据干部管理范围,由地委党校和各县市委党校分别举办短期党员训练班,对党员干部进行轮训。学习内容主要是党的基本知识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以及根据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学习党的有关文件和政策规定。不属党校轮训对象的一般党员,以业余训练为主,建立党员教育阵地,有时采取短期集中训练的形式。1987年底,全区有城镇业余党校16所、农村业余党校184所、农村党员活动室1112个。从1985年开始,各县还开展党员电化教育,组织广大党员观看电视录像,辅导党内学习。
组织整顿1950年11月~1951年3月,结合土地改革运动对党组织进行整顿,全区劝告退党22人。1952年5月起,结合“三反”、“五反”进行整党建党。到1955年春,全区有355个党支部、5135名党员先后开展了整党教育,处理出党486名,占党员总数9.5%;其他党纪处分249名,占党员总数4.9%。1957~1958年,结合农村整风整社,整顿农村党的组织。1961年春~1962年春,全区党组织分三批进行整党,整顿思想作风,纯洁和巩固组织,健全党的生活。1963年,在对党员进行普遍教育的同时,着重整顿了185个农村后进支部。1963~1966年,在“四清”运动中,广大党员受到了教育,也错误地批判了一些人。“文化大革命”中,进行过“群众整党”,一批为党工作多年的老党员受到错误处理,蒙受冤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一批受到错误处理的党员进行了平反。1984年12月开始,全区先后分四批开展整党。参加整党的党员有64189名,占党员总数99.93%,到1987年2月基本结束。通过整党,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纠正一些突出的不正之风,促进了党风的好转。党员贪占挪用113万多元,退赔86万多元,占76%。据1987年2月统计,受到组织处理的党员共478名,其中开除党籍26名、留党察看118名、撤销党内职务15名。不予登记的党员111名,缓期登记的358名,取消预备期党员资格14名。
评选表彰1982年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开展评选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活动。1986年,祁门县横联乡莲花村党支部被省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旌德县兴隆乡湖田村农民余长水被省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同时受到省表彰的先进党支部5个、优秀共产党员7名。1987年,全区评选出先进党支部545个、优秀共产党员4789名,受到县、地、省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213个,优秀共产党员464名。
附:中共徽州地委党校概况
中共徽州地委党校于1949年6月创建。校址设在屯溪阳湖。当时有工作人员5名,任课主要由地委负责同志承担。1952年校址迁屯溪郊区三门呈,1953年迁高枧。1956年芜湖、徽州两地区合并,党校设在芜湖市。
1961年3月,重设徽州地委,在屯溪市阳湖建立徽州地委党校,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1962年全校有教职员工4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党校的轮训工作被迫停止,1968年,绝大多数教职员工被下放干校劳动,参加“斗、批、改”。
1969年,成立徽州专区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校址设在隆阜师范。1970年迁回阳湖原校址。1972年动工兴建一幢1440平方米的学员宿舍兼办公楼,1975年投入使用。
1976年,地委决定将地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和地区一○四干校合并,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内设党委办公室,组织教育科,行政科,第一、第二、第三教研室,行政编制46人。1977年将学习班改为中共徽州地委党校。
1981~1985年,省、地先后拨款57万元,增建1400平方米的教学楼、图书阅览室,1100平方米的办公楼和110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1987年又新建4层500平方米的教学楼。全校建筑面积扩大到近1万平方米。图书馆拥有图书资料2.2万多册。
1949~1984年,地委党校共举办各类训练班96期,训练党员、干部1.5万多人次。1985~1987年先后举办3期两年制大学专科班,招收学员148名。1987年,又分别举办两个二年制专业函授大专班,及两个学制一年半的函授中专班,招收大专班学员61名、中专班学员665名。同年12月,还举办两期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文件轮训班,轮训区、乡、镇党委书记和区,乡长184人。
1987年底,全校共有教职工58人,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13名、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2名。设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哲学、文史等6个教研室和办公室、组织科、教务科、图书资料室。
4.纪律检查
1950年6月,地委设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纪委),主管党纪工作。1950~1956年,纪检工作主要是围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粮食统购统销、农村互助合作等中心工作和政治运动,向党员进行遵纪守法和发扬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传统教育,对违法乱纪的党员进行处理。
1950~1955年党员违纪案件处理情况

1957~1961年,先后开展反右派、“反右倾”和整风整社等运动,全区受批判,处分的党员有7898人。1961年9月~1963年底,进行复查甄别,并作了一些改正。其中原批判处分正确和基本正确的1776人,占22.5%;部分错了的1625人,占20.6%,错了和基本错了的4497人,占56.9%。同时,改正党员中错划右派分子151人。
1962~1966年上半年,结合城市“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处理了一批虚报冒领粮食、违反财经纪律、生活特殊化、商品“走后门”、贪污盗窃、毁林开荒等违法乱纪的党员。
1979年下半年开始,对“四清”、“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中受党纪处分的案件进行复查,到1981年审查结案527件,其中全错全平反216件,部分错部分平反57件。1982年,地、县、市纪委对建国以来的历史老案进行了复查,其中恢复党籍84人,减轻和取消原处分67人,维持原处分124人。此外,还复查了“清查”(即清查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有关的人和事)运动案件19件,其中定性不当、处理过重、撤销原处分7件(恢复党籍2人),从轻处分3件,维持原结论9件。
1981年以来,对党政机关和干部中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进行了认真查处。全区注销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农转非”(农村转为城镇)户口38人;退出多占住房2208.46平方米,超面积住房6506.5平方米,停办或与单位脱钩的党政机关经营的企业15个,清理滥发奖金、补贴和实物折款80.21万元,退款和补缴奖金税68.74万元;还清理、销毁一批伪劣药品、淫秽录像及禁片等。
1982年,纪委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狠狠打击经济领域中走私贩私、行贿受贿、投机诈骗、贪污盗窃等严重犯罪分子。到1985年,全区查结各类经济案件322件,追回赃款赃物折款38.44万元,给予刑事、党纪、政纪处分304人。
1986年以来,各级纪委积极协助党委抓党风,搞整党,狠刹不正之风,查处违纪案件,维护政治纪律,支持和保护改革,发挥党的监督作用,先后开展了两次党风大检查。1987年上半年,侧重检查各级干部用公款请客送礼和超标准分房建房等不正之风。据旌德、休宁、黟县、祁门、石台5个县市和42个地直局级单位统计,1986~1987年,用公款请客招待的费用达45万余元。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了退赔和批评教育。此外,还查处了一些单位和党员干部严重官僚主义等问题。
1979~1987年全区党员受党纪处分情况

5.统一战线
人民政协工作1950年上半年,屯溪市和歙县分别,召开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政治协商委员会,作为地方权力组织。1955年,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建立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简称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1959年5月,屯溪划属休宁县领导,改称休宁县政协。“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协活动停止。1980~1981年,休宁县、歙县、屯溪市政协相继恢复活动,其他县先后建立政协组织,并协商推荐出16名省政协委员。1987年,县市政协共有委员1230人。其中:中国共产党85人,中国国民党章命委员会10人,中国民主同盟25人,中国农工民主党16人,九三学社8人,中国人民主建国会3人,无党派爱国人士23人,工会22人,共青团21人,青联2人,妇联23人,农林界109人,工商界108人,文艺界42人,科技界174人,社会科学界11人,教育界143人,体育界12人,新闻界13人,医药卫生界104人,少数民族21人,侨眷30人,台胞台属91人,宗教界10人,工商联10人,特邀人士114人。县市政协建立后,积极参政,协商大计,抢救了一批文史资料,经推荐为省文史馆馆员的有16人。
工商业者工作1956年1月,屯溪市率先实现各行业公私合营,引导小商、小贩走互助合作道路。1956年底,全区基本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79年开始,按照中央政策,把原工商业者中的劳动者从剥削阶级中区别出来。全区原有工商业者882人。至1981年,经审查,划为小业主303人,小商197人,小贩46人,小手工业者63人,店员、工人等55人。对在职的工商业者,在政治、工资福利待遇上一视同仁,有4人担任了企业的负责人。
民族工作建国后,各级党组织重视民族工作。1979年以来,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各级干部和群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生产,生活有困难的,积极帮助就业,拨款扶持、救济;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对代表性人物作适当安排。1987年,全区少数民族有14人当选为县市人民代表,21人担任县市政协委员(其中4人为常委)。
宗教工作建国初期,遵照“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引导和支持天主教,基督教开展革新活动,建立“三自”(自传、自治、自养)组织,帮助宗教职业者走上生产劳动的道路,保护正当的宗教活动。1979年以来,认真贯彻新时期党对宗教的方针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宗教房产,恢复正常宗教活动,做好宗教人士的安排。1984年,恢复屯溪市基督教堂,组建休宁县齐云山道教协会,先后拔款整修了祁门县妙莲庵,歙县雄村慈光庵、屯溪市龙山寺,黄山市乌石乡永庆庵。1985年,歙县桂林乡基督教徒自筹资金兴建宗教活动场所2处,全区设有教徒活动点24处,家庭聚会点9处。到1987年底,有13位宗教人士担任了县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
对台(湾)工作据1987年底统计,全区有台胞46人,其中第一代5人;去台人员1608人,其中中上层人士92人。去台人员在大陆的亲属1557户,5391人,其巾46%的户有通信、汇款联系。1983年5月,全区完成落实
台胞、台属政策241件,撤销错误处分,退赔被抄财物,清退被挤占的私房,对生活困难和年老体弱的,实行救济或补助,还为受株连的21人安排了工作,17人恢复了城镇户口。1987年台属中有15人当选为县市人民代表,42人担任县市政协委员,台胞中有1人当选为市人民代表,3人担任县政协委员。1981年,接待安置去台回归人员胡溥元。1987年接待回大陆探亲的去台人员21人。1981年来,还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党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台通讯报道工作。至1987年,全区被中央对台广播部、“海峡之声”电台、中国新闻社、福建省对台广播部等采用的稿件有428篇、照片26幅。
纠正错划右派案件1958年,全区共划右派分子1941人。1978年以前改正388人,其余人员经过复查,到1983年,已按照政策作了处理改正。其他错划错处理的“反社会主义分子”、“中右分子”和因右派言论受处理及株连的家属共有924人,1978年以前改正271人,其余人员也于1983年得到改正。
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全区共有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军政人员216人,其中师级1人、县团级14人。对因追究历史问题受到处分的64人,已于1984年全部纠正。对失去公职的19人,除死亡抚恤2人外,重新安排工作7人,办理退职退休10人。原任国民党县团级以上职务的人员中,当选县市政协常委1人,委员3人。1985年,给起义投诚人员颁发了证明书。
(二)中国国民党
民国16年(1927)春,北伐军贺耀祖部途经徽州,曾先后派人至祁门、休宁、黟、绩溪、石埭、旌德、歙等县组建国民党县党部,隶属安徽省党部。“四·一二”政变后,省党部派员到各县进行“清党”,于民国17年将各县县党部改为指导委员会,重新登记国民党党员,在县以下开始设立区党部、区分部。民国16年,休宁县设立屯溪、溪口两个区党部。民国17年,石埭县设立1个区党部、3个区分部。
民国21年(1932),安徽省划为十个区,祁门、黟、休宁、婺源、歙、绩溪等县隶属第十行政督察区,石埭和旌德县分属第八、九行政督察区。每个督察区设国民党党务指导员1人,专司“督察党务之责”。第十区党务指导员驻屯溪。各县党部改为干事制。
民国22年(1933)和23年,休宁与婺源、黟县与祁门、太平与石埭县党部先后合并,成立休婺县、黟祁县、太石县党部。民国24年,休婺县党部重新分设。民国26年,黟祁县、太石县党部也先后分设。民国23年,省党部曾派员到休宁县,主持训练各县党部干事。
民国26年(1937),各县县党部改组,委特派员1人,设计委员若干人,徽属各县县党部特派员是:歙县黄叔鸾,休宁县黄冠民,黟县吴德寿,祁门县汪亦俊,绩溪县周公卿。次年,实行书记长制,设立县党部书记长1人,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若干人。为支援抗日战争,各县党部曾建立抗敌后援委员会,开展抗日宣传、募捐、劳军等活动。民国27年,国民党实行“安内然后攘外”的政策,各县先后建立军警联合稽查处、戡乱委员会、绥靖区署等组织,搜集中共情报。
民国27年(1938)8月,安徽省党部决定设立皖南办事处,佘俊云、程中一任正副主任。同时,在屯溪设立直属区党部,并在屯溪、黎阳、隆阜、榆村等4处办理党员登记总报到。同年10月,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由立煌(今金寨县)迁移屯溪,皖南办事处撤销。民国28年3月,省党部迁返立煌,皖南办事处恢复。各督察区仍设有国民党党务指导专员办事处,辖管属县县党部党务工作。
民国28年(1939),第十区党务指导专员办事处组织工作队,分赴各县协助县党部工作,了解党务、政治、教育、建设、社会动态,定期向专员办事处汇报。同年7月30日,第十区党务指导专员办事处由屯溪迁往休宁。民国26年7月,国民党第十区党务指员专员办事处撤销,专员程中一调任八区党务指导专员,各县党务由皖南办事处直接指导。同年8月,屯溪直属区党部书记张纯健调省,书记由省党部皖南办事处主任宋振榘兼任,民国30年,改由曾愈接任。
民国29年(1940)各县国民党员数

民国31年(1942)7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屯溪成立东南办事处,并发行中央日报(安徽版)。
民国33年(1944),国民党在屯溪先后建立皖南通讯社、皖南新闻社以及中国日报社和复兴日报社。
民国34年(1945),各县党部设调查专员,下设情报组长、情报联络员,专事反共活动。
民国35年(1946)8月13日,安徽省党务会议决议,全省设6个党务督导区,省党部执行委员会胡郁文兼任屯溪区督导,并设督导委员会办公处于屯溪。同年11月,休宁、歙、祁门、旌德、绩溪等县国民党组织开展党员总清查。
民国36年(1947)10月,撤销直属屯溪区党部,划归休宁县党部接管,设立屯溪办事处。同年12月16日,恢复直属屯溪区党部,书记刘育之。
民国36年(1947)11月,国民党与三民主义青年团合并,各县进行党团员登记,成立党团统一组织委员会。休宁县党部书记戴瑞,歙县书记江文彬,黟县书记汪珩之,绩溪县书记胡惠天。民国36年统计,石埭县有国民党员900人,祁门县有国民党员924人。民国38年,黟县有国民党员1624人。
(三)民主党派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简称“民革”。1951年8月,在屯溪发展10名成员,建立民革安徽省分部屯溪小组。1953年3月,有成员24名,成立民革安徽省分部屯溪支部筹备委员会,配备专职干部1名,辖5个小组。1956年发展到成员38名。1957年6月,成立民革屯溪市第一届委员会,设秘书、组织、宣传3个小组,配备专职干部,辖3个支部和1个小组。1958年10月,选举成立第二届委员会,辖3个支部。1962年9月,选举成立第三届委员会,增设社会人士联系工作组(简称社联工作组)。1963年4月,第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将原支部筹委会改为第一届委员会,原各届委员会依次递改届次。1964年9月,有成员24名,选举成立第五届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9年恢复组织活动。1981年6月,选举成立第六届委员会,设秘书、对台工作组、社联工作组,辖4个支部。1985年1月,选举成立第七届委员会,设办公室、四化工作委员会、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辖5个支部。至1987年底,成员发展到68人。主要分布在地区、屯溪市、歙县直属机关和科技、文教、卫生、财贸、交通、建筑、农林、工商等部门。黄山市建有民革省直属支部1个,成员8人。民革各级组织积极发挥成员专长,面向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献力。屯溪市委专门成立会计咨询服务所,先后举办8期、共1100多人参加的英语、乡镇企业等补习班。成员夏震东响应民革组织智力支边号召,1985年赴宁夏回族自治区石租山市第一中学任英语教师。民革还与市民盟、农工党组织一道,于1983年成立新安书画社,先后举办3次书画展。
2.中国民主同盟
简称“民盟”。1951年8月在徽州发展盟员8名,建立民盟安徽省芜湖分部屯溪临时小组。1952年2月设屯溪,歙县、休宁3个临时小组。1952年10月,建立民盟屯溪分部工作委员会,辖6个直属小组,1名成员实行个别联系。分部工作委员会设办公室,配备1名专职干部。1953年2月,建立民盟安徽省支部屯溪市分部筹备委员会,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文教委员会,辖2个区分部和2个直属小组。1956年10月,盟员发展到42人,召开了第一次盟员大会,选举成立民盟屯溪市委员会。1958年10月和1963年8月分别进行换届选举。“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0年3月恢复组织活动,至年底,盟员发展到51名。1981年2月,召开第四次盟员大会,决定主委副主委办公会议和办公室为常设办事机构。1985年1月,召开第五次盟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委员会。1987年全区有盟员125名,辖7个支部和6个直属小组,石台县、黄山市的盟员实行个别联系。市民盟曾多次组织成员参加教育改革专题调查,写有《关于教育现状和改革设想》、《稳定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等调查报告,先后召开教改经验交流会,座谈会,举办过4期、共209人参加的全日制文、理科复习班和2期、98人参加的初中毕业文化补习班。
3.中国民主建国会
简称“民建”。1957年2月成立民建屯溪小组,有会员5名。同年4月发展会员1名,民建屯溪小组与屯溪市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办公。“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9年10月恢复组织活动。1983年民建屯溪小组扩建为屯溪市支部,1987年7月成立民建屯溪市委员会,辖5个支部,会员发展到40名,均为原工商业者及其有联系的知识分子。
4.中国农工民主党
简称“农工党”。民国37年(1948)9月,农工党南京市支部特派员吴子培来屯溪发展党员,10月在屯溪秘密成立农工党皖南特派员办公室,至民国38年(1949)4月,发展党员438名。与此同时,农工党芜湖临时工作委员会也派员到屯溪开展活动,设立屯溪直属小组(组长丁方拓)。建国后,屯溪这两个农工党组织活动即告结束。1951年8月,农工党芜湖市工作委员会派员来屯溪市建立临时小组,时有党员11名。1953年5月,成立农工党屯溪市支部,有党员15名。1966年6月,党员发展到28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9年10月恢复组织活动。1981年10月,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农工党屯溪市委员会。1985年1月,召开第二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1987年,党员发展到83名,辖8个支部。黄山市建有省直属支部1个,党员24名。农工党成员主要分布在地、县(市)医药卫生、工程技术、文化教育界。屯溪市委除成立屯溪市前进咨询服务部,开展医药卫生、设计,农林茶等咨询服务外,还与市民建、工商联成立中药和茶叶咨询服务组,组织医务人员为市福利院五保老人防病治病。
5.九三学社
1983年9月成立九三学社屯溪市支社,有社员13名。1985年1月,成立九三学社屯溪市委员会,辖5个小组,有社员40名,均为地、县(市)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界知识分子。
(四)群众团体
1.工会
1949年8月,成立徽州专区工会办事处。1950年,各县、市召开首届工人代表会,选举产生县、市工会委员会,并建立邮电、教育、机械、搬运、茶叶等40个产业工会和214个基层工会,接纳会员11244人,占成立工会组织的单位职工数的67.68%。1955年,工会会员达到19276人,占职工总数的64%。1956年1月,徽州专区工会办事处与芜湖专区工会办事处合并。1958年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工会停止活动。1961年4月,重设徽州专区工会办事处。至1962年,恢复基层工会124个,改选基层工会105个,新建基层工会214个,共有会员28862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会再度停止活动。1968年7月,召开屯溪地区工人首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徽州专区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1968年9月,屯溪地区第一批“工人宣传队”分别进驻屯溪中学、隆阜中学、黄山林校、徽州报社、专区医院、专区京剧团等单位。1970年1月,实行“专—区三代会(工人代表会、贫下中农代表会、红卫兵代表会)常委轮流值班制”。1973年6月,召开徽州地区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徽州地区总工会。当年,全区有会员39770人。1977年,全区91个工矿企业派出的225名。“工宣队员”撤回原单位。1980年5月,徽州地区总工会改名为安徽省总工会徽州地区办事处。至1987年底,全区有基层工会1708个,会员100432人,占职工总数的87.6%;基层工会配备专职干部377人;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的单位1080个;建立劳动保护委员会87个,有专职干部和监督检查员1386人。
附:徽州地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生产)者简况
1956年5月,出席全国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李天德(屯溪市花纱布公司营业员)、吴润华(女,屯溪新华书店营业员)、程应鸣(屯溪中学教师)。
1959年11月,出席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的先进集体:祁门瓷土厂矿区(代表刘秉虔),绩溪县林业局第二采伐队(代表陶代文),歙县人民银行(代表江福海),祁门茶厂精制车间(代表曹毕旺);先进生产者:卢友襄(徽州汽车运输公司驾驶员)、倪光辉(休宁县税务局商业组长)、许传贵(太平县林业局第五采伐专业队队长)。
1960年6月,出席全国教育租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先进单位:屯溪高级中学(代表陈光升)、歙县中学(代表凌建予)、黄山林校(代表章根培)、歙县棠樾农业中学(代表吴仁安)、歙县岔口公社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代表吴继根)、休宁县电影放映二队(代表程宏修)、歙县展览馆(代表何炳华),歙县除害灭病指挥部(代表许志平)、休宁县屯光公社除害灭病指挥部(代表刘大兴),休宁县柳州小学(代表余兴业)。
1979年,石台县气象站测报员刘长忍,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国务院表彰;徽州汽车运输公司驾驶员程建勋,获交通部授予的“安全运输标兵”称号。
1983年,屯溪市第一建筑安装公司工人郑荣根,获建工部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石台县横渡中学校长吴多义和祁门县溶口小学校长郑安东,获全国总工会、教育部授予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称号:徽州地区人民医院干部陈树林获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太平县黄山机床厂车间主任王金贵获全国工会积极分子称号。
1985年,屯溪市电器厂厂长汪排红和黟县宏潭乡五溪小学教师邵诵信,分别获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
1987年,黟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瞿文玉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49~1987年,全区各条战线出席全省历次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会议的有180人。其中:1980年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4人;1984年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16人;1987年获省“五一”劳动奖章11人。
2.农会
民国16年(1927),徽州开始建立农民群众组织,各革命根据地建有农民协会、贫农团和农民赤卫队,配合工农红军作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有农抗会、农民赤卫队,在农村开展减租减息和抗丁、抗粮、抗税斗争,配合游击战争。
建国初期,专区设农民协会办事处,各县市设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到1949年底,全区有1131个村建立农民协会,会员17.96万人。1949年9月~1950年9月,各县市相继召开农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市农民协会,配备区乡农协专职干部。农民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剿匪、减租减息斗争,维持社会治安,改善农民生活,改造乡村政权等。1950年10月~1951年10月,农协主要是参与领导土地改革运动。土改开始,专区成立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地委与农协合署办会,县市委与农协、土改委员会合署办公,土改大队由农协领导。经过土改,全区农协会员发展到33.76万人。1952年,各级农协主要是协助党委开展互助合作运动。1953年以后,各级农协工作逐步由农委和农村工作部所取代。
1963年4月起,黟县、歙县、旌德县先后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公社、大队成立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生产队成立贫协小组,发展会员17.33万名。“文化大革命”开始,贫协组织活动停止。
1969年和1973年,地区召开过两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地区贫下中农代表会(简称“贫代会”)和贫下中农协会的领导机构。1973年以后,对基层贫协进行了全面整顿。到1976年底,全区(含宁国县)有235个公社、1503个大队、11046个生产队建立了贫协组织,会员60万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贫代会和贫协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农民开展“学大寨”,实行“四管一教”(管理社队财物,管理农村学校、商业,合作医疗和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1979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基层贫协活动基本停顿。1981年5~6月,地委和县市委农村工作部相继成立,贫协与农村工作部合并办公,保留贫协名义,未再独立开展活动。
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简称“共青团”。1949年10月,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皖南区徽州地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团地工委),并在歙县岩寺镇和休宁县芳干村、陈霞村进行建团试点工作。同年11月,建团工作全面展开。1951年,团地工委设有秘书室、城工部、学少部。1956~1961年,徽州团地工委与芜湖团地工委合并。1961年4月1日,重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徽州地方委员会(简称团地委)。“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团组织瘫痪,活动停止。1972年,成立徽州地区共青团工作小组。1973年1月,召开共青团徽州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共青团地区第一届委员会。1983年,团地委设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少部。1979以来,广泛开展新长征突击手(队)活动。绩溪县自来水厂团员胡广义和绩溪水电局团员邵名孝、歙县黄备乡团员徐浩年分别获1979年和1984年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太平县仙源镇石桥团小组获全国造林先进集体称号。1984年,黟县渔亭乡考川行政村青年林场、歙县小洲乡团委和歙县黄备乡团员徐浩年、黄山市新华乡团员陈光友获全国绿化新长征突击队(手)称号。全区2000多个基层团组织,在1984年开始的整党中同时进行了整顿,普遍开展“学雷锋”、“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普法宣传等活动,先后举办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览,“我爱徽州风光美”散文大奖赛、歌舞大赛等。全区建立青年之家1020个,使农村青年有了活动中心。1986年开始,各级团组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近千期,有20万回乡青年参加学习。广大青年工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增产节约监督岗、“让团徽在企业闪光”等活动,一批团员青年成为生产经营的突击队和突击手。1987年“五四”青年节,全区有289名青年被省、地团委评为“七五”建功者,其中有32人获得团省委颁发的一级“七五”建功者奖章。
几个年份团组织和团员情况


4.妇女联合会
简称“妇联”。1949年6月,成立皖南区民主妇女联合会徽州专区分会。1950年,各县市相继召开妇女代表大会,成立县市民主妇联,并开始组建基层妇联组织。同年底统计,全区1151个村建立了妇联会,会员11.44万人,占妇女人数24%。1956年,徽州专区妇联与芜湖专区妇联合并。1961年,成立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徽州专区办事处,设宣传部、福利部和秘书室。1963年开始,生产大队设基层妇女代表会(简称“妇代会”)。到年底,全区有基层妇代会451个,其中设在大队的有314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妇女组织活动停止。1972年,全区各公社建立妇女工作委员会,大队建立妇女委员会或妇女代表会。1973年6月,召开徽州地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徽州地区妇女联合会。县市也相继召开妇女代表大会,成立妇女联合会。1980年5月,地区妇女联合会改为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徽州地区办事处。1983年9月,地区妇联设组织宣传部、儿童少年部、妇女权益工作部和办公室。1987年,全区有1584个行政村和56个乡镇企业建立妇女代表会。1979年起,开展“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和“五好”(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好,努力工作、提高素质、勤劳致富好、计划生育、教育子女、民主持家好,文明礼貌、清洁卫生、美化环境好,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好)家庭活动,发挥妇女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至1987年,全区有38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4个单位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116人获省“三八”红旗手称号,12个单位获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评出“五好”家庭50706户,有21户获全国“五好”家庭称号。
附:获全国荣誉称号的个人与集体名单
1979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祁门县储万娣,黟县方丽荪,休宁县方有娣、程海仙、潘玉仂,屯溪市纪春兰、施人桂,歙县胡早娣、吴春英、吴惟安、程凤、杜佩秋、梅来娟,绩溪县张婉霞、章杏娟、旌德县黄发娣、项松莲、太平县丁秀珍、陈爱琦、胡聪明,石台县李翠女、汪友兰。
1979年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祁门县历口公社妇联、歙县郑村大队妇代会。
1983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祁门县金月仙,黟县瞿文玉、潘金女,休宁县范寿荣,屯溪市陈春琴、胡羽仙,歙县吴舂英、张昌濂、胡丽霞、储菊兰、江荣仂,绩溪县曹林珍,旌德县季春香、项松莲,黄山市陈爱琦,徽州报社印刷广苏小妹。
1983年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休宁县海阳幼儿园、歙县富竭乡富竭村妇代会。
1983年全国“五好”家庭:石台县查玉荣,祁门县高其尚、李艳琴,黟县张宝斗,休宁县汪珠绿、余兰英、汪积后,屯溪市陈秀兰、程侧,歙县吕明珠、叶胜芝、朱丽仙、鲍竹花、黄芝仙,绩溪县程时菊、吴梅花、陈银娥,旌德县李金根,周荷英,黄山市张密荣、蒋桂娥。
5.科学技术协会
简称“科协”。1961年4月成立徽州地区科学技术协会,1962年下半年撤销,1963年恢复科协。1965年2月,召开全区第一届科协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专区科协第一届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协停止活动。1977年10月,地区科协组织恢复,与行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合署办公。1981年,地区科协与行署科委分开,内设学会工作部和科技普及部。1983年10月,地区科协与行署科委合并。1985年5月,地区科协与行署科委再度分设,科协设学会工作部,科技咨询服务部和科技普及部。
自1978年开始,恢复和建立学术团体,开展科技学术活动。到1987年,先后建立26个学会,有会员3192人。各学会普遍编写应用技术“手册”、“简报”,不定期印发、交流技术资料,组织会员开展学术讨论。地区建筑学会还对外开展联谊和技术交流活动,两次接待日本专家,就古建筑设计、施工等技术问题进行切磋。
1987年,全区已建立基层科普协会230个,有会员11996人。建立各种研究会、协会和专业技术组织82个,会员有1761人。建立科普学校8所、科普活动室2个、农村咨询服务站218个。1983~1987年,全区农村举办专业技术讲座12439次,举办各种类型的种植,养殖业培训班4875期,接受培训的有206733人次。向农村贫困户开展科技扶贫,已经脱贫860户。广泛开展科普红旗竞赛活动,评选出17个科普红旗单位和23名科普红旗手。1985年,歙县科协和旌德县科协主席金雍育,石台县科协会员王多森受到中国科协表彰。1986年,歙县科协受到全国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的表彰。1987年,旌德县苎麻专业研究会和歙县大里西瓜专业研究会吴新权受到全国农村科普工作会议和农村科技致富能手经验交流会表彰。
1984~1987年,地直和县市建立咨询中心,公司38个。县市学会和基层科普协会普遍建立了综合性或专业性咨询服务组织。全区科协系统还承接落实471个咨询项目,对企业开展咨询服务,实现经济效益4600万元,其中14个项目获省优秀科技咨询成果奖。1985年,全区有32件作品在省首届青少年科学小发明论文展览会上获奖,名列全省团体第2名,徽州地区、屯溪一中被授于“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科协所辖学会简况

6.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简称“文联”。1961年4月建立徽州地区文联。1964年5月召开徽州地区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地区文联领导班子,同时成立地区文学工作者、戏剧工作者、美术工作者、摄影工作者和音乐工作者5个专业协会筹备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地区文联及所属专业协会筹委会停止活动。1978年起文联恢复活动,积极开展联络、协调和服务工作,各协会每年都组织专业活动。1984年,地区文联在南京鼓楼举办“新安画旅”画展,展出国画、油画、版画130余幅。同年,还举办了“徽州风情”摄影展览。1985年1月,徽州地区文联与宣城地区、芜湖市、马鞍山市文联联合举办“皖南风貌”摄影艺术展览,展出作品120幅,其中2/3为摄自徽州地区的作品。这个展览还应邀和推荐到承德避暑山庄、北京“中国画廓”展出。同年2月,地区文联与文化局联合举办徽州地区美术作品展览,展出近百名作者的150幅作品。地区文联还于1986年举办首届漫画展,1983年举办花鸟画展。截至1987年,省文联各协会在徽州发展的会员已由“文化大革命”前的26名增加到210名。
7.社会科学联合会
简称“社联”。1980年12月30日召开徽州地区社会科学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徽州地区社联。同时,成立徽州地区哲学、经济学、教育学、人口学等4个学会,均为社联团体会员。次年1月,地区社联创办《徽州社联》(双月刊)。1982年7月成立徽州地区法学会,1983年9月成立徽州地区农村金融学会,1984年6月成立徽州地区档案学会,并先后加入社联。1985年5月,地区社联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同年6月,《徽州社联》改刊为《徽州社会科学》(季刊),并经省出版部门登记,作为综合性学术内刊发行。至1987年底,又先后吸收地区财政会计学会、歙县社联、地区家庭教育研究会、地区统计学会、地区税务学会和地区中共党史学会等6个团体会员。
8.工商业联合会
简称“工商联”。民国元年(1912),以屯溪为中心,包括万安、海阳、龙湾、上溪口5个镇的休宁县商会在屯溪成立。民国28年12月,休宁县商会由屯溪迁至县城,同时成立屯溪镇商会,辖屯溪附近5个乡镇商店。民国33年,商会改为理事,监事制,基层组织为同业公会。民国34年,屯溪镇有同业公会50个,其中茶业,漆业等公会创建于民国13年。
屯溪解放后,镇商会一度改称屯溪市商会。1949年8月停止活动,9月14日,成立屯溪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接收原镇商会的财物和档案,着手整顿筹建各同业公会。至1950年6月,全市共成立工业同业公会17个、直属小组3个,商业同业公会31个、直属小组2个,摊贩公会1个,共有会员3771户、从业人员(含制茶临时工)10141人。1950年7月16日,屯溪市工商业联合会正式成立。1959年2月,市工商联与休宁县工商联合署办公。1960年12月,市工商联撤销,1961年8月恢复,1963年再次撤销。1965年1月,休宁县工商联屯溪分会成立。“文化大革命”开始,工商联停止活动。1980年10月,成立屯溪市工商联筹备领导小组。1983年4月,屯溪市工商联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与民建屯溪市支部会员大会联合召开,选举产生屯溪市工商业联合会第八届执行委员会。1987年7月,屯溪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与民建屯溪市第一次会员大会共同召开,选举产生屯溪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九届执委会。1979年以来,市工商联协助政府落实工商业者政策,成立茶叶、中药材、调味品三个专业咨询服务组,开展经济咨询服务。并于1984年4月与市民建联合成立经济咨询服务部,同全国各级两会经济咨询服务组织建立联系,向各地介绍推销土特产品和地方工业品,帮助解决紧缺原材料;与屯光乡合资兴建“小天鹅饭店”,发展旅游事业,与有关部门配合,举办工商专业培训和高中文化补习班。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