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业
抗日战争前,徽州工业多是从事铁、木、竹、棕、五金修配的“五匠”和提供生活需要的糕点坊、糟坊、酱坊、油坊、豆腐坊等“五坊”。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人员云集屯溪,先后开办有机械修理、纺织、造纸、火柴、卷烟、制茶、牙刷、土皂、锡箔等企业。1949年,私营工业从业人员1.2万人,个体手工业2万人,产值2285万元;主要产品产量为:精制茶6.8万担,土布109万米,线袜2万双,土皂131吨,白酒600余吨。
1949~1950年,先后建立屯溪、祁门、歙县3个精制茶厂。1951年,屯溪市最先组建竹器、缝纫两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70人。
1954年开始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新建一批工业企业。到1957年底,全区成立手工业合作社(组)371个,社(组)员15764人,占从业人员74%;国营工业企业拥有职工6199人,全区工业产值达到11657万元,比1949年增加4.1倍。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6408万元,占55%;集体所有制企业5147万元,占44.1%,
1958年“大跃进”,发展了一批工业企业,使1960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猛增到4万人,工业产值增到26330万元,比1957年增长1.28倍。由于不顾条件,不少企业盲目上马,经济效益不高,1962年工业产值下降为6796万元。经过调整和对部分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精简职工29267人,同时狠抓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1965年工业产值接近1957年水平。
“文化大革命”中,工业受到冲击,生产曲折发展。1970年前,工业产值一直徘徊在1亿元上下,1975年上升到23077万元。其间,新建和扩建了农机制造、电器、小化肥、小水泥、火柴、电池、罐头食品、塑料制品等一批企业。
1979年以后,逐步调整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工业出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1987年,全区拥有44个门类、1555个工业企业,产值达到85694万元,。比1978年增长1.72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61.1%,初步改变徽州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1985年开始,根据先用后接、边接边用的原则,分批接收上海在徽州“小三线”工业企业。到1987年底,已接收电子、仪表、电机、电力、建材、化工,机械等门类的工业企业30个,固定资产净值1.1亿元,流动资金3200万元。
1984年以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基础上,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1987年,全区有57户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商业、二轻和预算外国营工业企业也推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屯溪市、歙县和休宁县工业企业承包面都达90%以上。承包期有一半企业为三年。1986年开始,工业企业推行厂长负责制。到1987年底,有74.4%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实行了厂长负责制,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的面达到85.6%。1980年以来,工业企业之间广泛开展物资、技术、资金、设备、人才和信息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由封闭式经营向开放式经营转变。1984~1987年,达成经济技术协作项目649项,其中经济协作339项,技术协作310项。1986年,197个协作项目投产后,新增产值3875万元、营业额2211万元、利税672万元。
几个主要年份工业总产值

1.食品制造、粮油加工
现有制茶、罐头、酿酒、糖果、糕点等食品加工企业397个和粮油饲料加工企业30个,1987年产值17893.2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20.8%。
制茶现有屯溪、歙县、休宁3家绿茶精制厂和祁门、石台、黟县3家红茶精制厂,1987年精制出口红、绿茶32.4万担。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为屯溪茶厂、祁门茶厂和歙县茶厂。屯溪茶厂生产的特珍一级、珍眉一级分别于1981年、1985年获国家银质奖。祁门茶厂生产的祁红功夫茶,1980年获国家优质产品证书及金质奖章,1983年获国家出口优质产品荣誉证书,1987年在第26届布鲁塞尔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获金质奖。歙县茶厂生产的珠兰黄山芽,1979年获全国同窨次花茶窨制质量第一名,珠兰花茶1984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罐头为建国后新兴行业,主要厂家是屯溪罐头食品厂,系全国出口罐头的生产定点厂,为安徽省第一家在美国、加拿大办理FPA低酸食品登记的厂家。生产枇杷、猕猴桃、黄桃,鲜笋、蘑菇、蕃茄、荸荠、青刀豆,梨子、蚕豆等各类果蔬罐头23种,产品外销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西德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开发猕猴桃片、汁,冻等系列产品,发展饮料和婴儿儿童营养食品,黄桃罐头1980年被评为省优产品,猕猴桃汁罐头1982年获全国儿童生活食品优秀新产品奖,1984年被评为省优产品;强化猕猴桃果王汁、果王晶和果王冻,1985年获国家轻工部重大科技四等奖,并被国家经委列为优秀新产品。1987年该厂有职工1401人,固定资产1953.5万元,生产罐头7876吨,工业总产值1752.18万元,利润4.3万元。
罐头食品

酿酒建国前,多为私营糟坊经营,手工操作,规模小,出酒率低,1949年产酒660吨。建国后,相继建立县市酒厂,工艺技术、产品结构和包装装璜不断改进。1959年开始发展杨梅酒、猕猴桃酒、枣皮酒、蜂花酒等果酒生产。1987年全区生产饮料酒1.46万吨。歙县黄山酒厂是安徽省酿酒行业的重点厂,1983~1987年实现利税830万元,产品有普通白酒、酒精、大曲酒、果酒、露酒、汽酒等6类20多个品种,黄山大曲、黄山猕猴桃酒被评为省优产品。屯溪酒厂生产的黄山蜜酒,1983年开始连续三年获全省质量评比第3名。1986年以来,休宁县、歙县先后建立了啤酒厂,1987年共生产啤酒2780吨。歙县黄山啤酒厂是轻工业部定点厂,设计年生产能力3万吨。1986年开始基建,1987年9月建成投产。两条灌装线从罗马尼亚引进,到1987年底生产啤酒780吨。休宁啤酒厂同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厂联营生产的五星牌啤酒,深受省内外消费者欢迎。
糖果糕点建国前,多为前店后坊经营方式,生产的糕点主要有顶市酥、交切糖、玉条、寸金糖,月饼等,由于原料优选,制作精细,在民间颇有名气,成为节日的珍贵食品。建国后,在恢复、发展名特糕点的同时,积极研制新的花色品种,发展保健营养食品。屯溪罐头食品厂生产的金鸡奶糖,呈白色玉阁体形,光滑细腻,奶味浓郁,甜度适中,1972年在广州交易会上受到好评,外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1980年被评为省优产品。旌德县保健食品厂生产的多维素蜂乳精,以蜂王浆为主,配以维生素、葡萄糖、牛奶、可可脂等原料精制而成。
粮油、饲料加工建国前,一般采用水碓和畜力加工粮油。1950年,屯溪市在4家私营砻米厂的基础上,建立了3个粮食加工厂,随后各县相继建立粮油加工厂。1954年,屯溪市工商界人士集资新建第一座机械化面粉加工厂。1984年,歙县又新建一座规模较大的面粉厂。1987年,全区有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粮油食品企业21个,加工粮食7.4万吨、面粉2.5万吨、食用油脂3893吨,粮油食品7949吨,近年随着饲养业的发展,配合饲料开始崛起。1982年,歙县粮食加工厂建立容积式配合饲料车间。1983年开始,七县二市先后新建重量式配合饲料厂。1987年,全区9个饲料加工企业共生产混合饲料4.084万吨。
2.工艺美术品
墨砚纸笔“文房四宝”、工艺竹编和螺甸漆器等;为徽州传统工艺美术品。1987年全区有工艺美术厂40个,产值8500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9.91%。
徽墨为南唐李廷珪始创。宋时,徽州每年向朝廷进贡大龙凤墨千斤。明代,徽墨进入全盛时期,有墨业作坊120余家。清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5),出现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造墨名家。乾隆四十七年(1782),绩溪县胡天柱承顶休宁县汪启茂墨室,创设胡开文墨店。咸丰时期,墨业始衰,唯胡开文墨店独呈繁荣,当时有墨工百余人,年产高级墨2.25吨。民国4年(1915),休宁胡开文墨店生产的“苍珮室”地球墨,在美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牌奖。清末以后,徽墨业日益走下坡路。1935~1938年,歙县、休宁县4家胡开文墨店年产墨仅4吨。建国后,徽墨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4~1963年先后恢复和建立绩溪、屯溪、歙县、旌德4家徽墨厂和徽墨生产小组,1957年产墨19.46吨。1958年,徽墨首次出口2.45吨。1966年徽墨产量高达110吨,1968年下降到13.64吨。1973年以来,政府先后对屯溪、歙县、旌德3个徽墨厂投资106.8万元,建设厂房,购置机械设备,产量和质量逐步提高,品种不断增加。1987年全区产墨64.25吨,其中高级漆烟墨5.12吨,出口19.96吨。1979年和1983年,屯溪胡开文墨厂生产的超顶漆烟墨两次获国家银质奖章。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宝剑,金蝉、金龟墨,1982年获全国工艺品优秀作品奖;生产的超漆烟李廷珪墨,1983年获国家银质奖。屯溪胡开文墨厂生产的鉴真东渡墨,1984年获全国百花二等奖。旌德县墨厂生产的欢天喜地墨,1985年获全国出口旅游产品优秀奖。
歙砚创于唐开元间(713~741)。南唐时代,歙砚全国知名。朝廷在歙州设置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搜罗佳石为御府造砚。宋代为歙砚兴盛时期,被列为全国四大名砚之一。元明两代,歙石停采500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歙砚生产复兴,每年向朝廷三贡(春贡、万寿贡、年贡),每贡20方并墨海2方。宣统二年(1910)后,歙石再度停采,民国时期亦停产。1963年和1964年,歙县、屯溪相继恢复歙砚生产。1964年,产砚681方,首次出口304方。1977年后,歙砚只有歙县工艺厂(又名安徽歙砚厂)独家生产,1985年发展到3家即安徽歙砚厂、歙县文房四宝公司和歙县旅游工艺厂生产。1987年,共生产歙砚58146方,出口33122方。1979、1986年歙砚两次获部优产品、一次获雀优产品,有4个品种获轻工部和省的奖励。
澄心堂纸唐天宝初,徽州已生产麦光,白滑,冰翼、凝霜等“佳纸”。五代时,所产“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滑”,的宜书宜画纸,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珍视,于“澄心堂”贮之,故名“澄心堂纸”。北宋时,歙县生产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用于印刷佛教大藏经的蜡黄经纸,名“金栗笺”。南宋时,歙,黟、绩溪、休宁等县是“江东纸”的主要产地,20项岁贡中,纸占6项。明代的纸,多是宋纸的仿制品。清代,歙、黟、绩溪、休宁等县还生产过宣纸。清嘉庆以后,因环境变迁,原料短缺而衰退,直至失传,1984年,国家贴息贷款20万元,支持歙县文房四宝公司研制澄心堂纸、金栗笺等历史名纸。1985年7月,生产出第一批澄心堂纸。1987年生产如意牌澄心堂纸10.4吨,分为绵料、皮料、特净三大类;单料、双料、加重,罗纹、虎皮、十刀等多个品种;新安玉版、蝉衣、云母、珊瑚、泥金、墨光等多种色纸;5尺到8尺多种规格。
汪伯立徽笔宋代,制笔业遍及徽州,名工有汪伯立、吕道人等。南宋谢墍任徽州太守,向理宗岁贡的“新安四宝”中就有汪伯立笔。明清时期,制笔业依附于制墨业,胡开文,曹素功等墨家兼制毛笔,销往全国各地的笔墨庄分店。建国后,歙县、旌德县先后恢复毛笔生产,1965年产量达到12.5万支。1984年,歙县文房四宝公司恢复生产汪伯立徽笔。1987年生产宋塔牌徽笔5.1万支,分硬毫,软毫两类,有仿明青花瓷杆贡笔、“渐江精选”、“黄宾虹精选”、古法胎毫、松鼠毫、鼠须、羊须,羊毫、兔毫、狼毫等50多个品种。
工艺竹编建国前,徽州传统工艺竹编多为民间零星生产。建国后,政府引导竹编艺人组织起来,创新品种,争取出口换汇。1958年,屯溪竹器厂(后改竹编工艺厂)编织的园形小花篮送省展览,得到朱德副主席的赞赏。同年,屯溪市、祁门县和歙县生产的竹编面包篮,经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鉴定,正式对外出口,销往西欧、拉丁美洲和日本。1959年11月~1962年7月,选派优秀竹编艺人进京,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编织宽8.5尺、高6尺的大屏风4幅,竹编红木混作茶具18套、36件。1973年,面包篮产量高达321.64万只,多数出口。80年代开始,由于国际市场变化,面包篮出口量逐年减少,转向生产工艺竹编为主。1987年,全区生产工艺竹编98.57万件,出口86.68万件。1982年,屯溪竹编工艺厂生产的动物型竹编,名列全国工艺竹编评比第3名,获全国百花三等奖,并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工世竹编

螺甸漆器起源于唐,宋代有“宋嵌徽漆”之称。明代徽州著名漆工黄成所著《髹饰录》,是国内现存的古代漆工唯一专著。明代,歙人程以蕃以制螺甸漆器闻名。清乾隆年间,螺甸漆器列为贡品之一。嘉庆以后,螺甸漆器逐渐衰败以至停产。1957年,屯溪刷漆艺人甘金元、俞金海、徐丽华试制成功12件螺甸漆器,参加省手工业品展览会。1958年,建立屯溪工艺厂。1959年,该厂俞金海、徐丽华等10名艺人进京,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精制“全国各民族百子图”刻漆大屏风以及餐具,烟具等。1972年,工艺厂试制成推光漆坑几,于次年出口欧洲、美国和日本。1981年,屯溪工艺厂分为屯溪工艺一厂,二厂(后改为屯溪漆器工艺厂、竹编工艺厂)。1985年,屯溪漆器工艺厂被轻工业部列为定点生产厂。1987年,该厂有职工191人,固定资产原值49.6万元,生产各种工艺漆器9967件,出口10761件(含历年库存),总产值110.02万元,实现利润13.5万元。1982年,漆砂砚获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86年,骨石镶嵌仕女屏风,四大美女屏风获轻工业部百花优秀产品奖,并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工艺漆器

3.木竹采运、加工
1987年,全区有木竹采运、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林产化工企业349个,产值为7895.6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9.21%。
木材采伐徽州每年木材采伐量占全省70~80%,1949~1987年,向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045.75万立方米、毛竹6003万根。建国后,设立木材采运机构,统一管理木材的采、运、销。建有屯溪市湖边、祁门县倒湖两个贮木场,负责木材的集散。1972~1984年,国家投资1349万元,建成林区公路351.7公里,板车道239公里。
木材加工分属林业、建筑、轻工、交通等部门,由手工锯材逐步改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加工,并对采伐、加工的剩余物进行综合利用。1974年在屯溪市兴建徽州纤维板厂,原设计能力年产纤维板2000立方米,经过更新改造,1987年产量达到5637立方米,全面完成经济技术指标,连续二年居全省同行业榜首。屯溪木器厂是省家具公司定点生产厂,所生产的藏式多用组合柜1984年获省轻工优秀新产品奖,板式多用柜获全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二等奖,卧室组合套装家具1987年获全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第一名和省优质产品。
林产化工70年代以来,祁门县,石台县、休宁县、黟县和黄山市先后建立林产化工厂,利用天然松脂,发展松香、松节油等产品。1986年,祁门林产化工厂生产松香1789吨,产量居全省第一;生产松节油280吨,工业产值58.4万元,盈利17.97万元。
竹材消防梯1965年,屯溪藤竹器社以毛竹为原料,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胶合而成竹材消防梯。经公安部、省公安厅的功能性试验和全国质量鉴定会鉴定,在抗压,抗拉、强度、耐温、耐磨等方面优于木质消防梯。1976年改为消防梯厂,被列为公安部定点专业厂。1966年生产12部,1985年发展到6918部,品种由3.1米单杠梯,4.1米挂钩梯发展到6.1米和9.1米两节拉梯、人字梯等。1981年以来,单杠梯和挂钩梯列部优产品,两节拉梯列省优产品。1987年,有职工247人,生产消防梯7678部,总产值152.83万元,实观利润16.4万元。
玉竹家具

3.木竹采运、加工
1987年,全区有木竹采运、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林产化工企业349个,产值为7895.6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9.21%。
木材采伐徽州每年木材采伐量占全省70~80%,1949~1987年,向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045.75万立方米、毛竹6003万根。建国后,设立木材采运机构,统一管理木材的采、运、销。建有屯溪市湖边、祁门县倒湖两个贮木场,负责木材的集散。1972~1984年,国家投资1349万元,建成林区公路351.7公里,板车道239公里。
木材加工分属林业、建筑、轻工、交通等部门,由手工锯材逐步改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加工,并对采伐、加工的剩余物进行综合利用。1974年在屯溪市兴建徽州纤维板厂,原设计能力年产纤维板2000立方米,经过更新改造,1987年产量达到5637立方米,全面完成经济技术指标,连续二年居全省同行业榜首。屯溪木器厂是省家具公司定点生产厂,所生产的藏式多用组合柜1984年获省轻工优秀新产品奖,板式多用柜获全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二等奖,卧室组合套装家具1987年获全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第一名和省优质产品。
林产化工70年代以来,祁门县,石台县、休宁县、黟县和黄山市先后建立林产化工厂,利用天然松脂,发展松香、松节油等产品。1986年,祁门林产化工厂生产松香1789吨,产量居全省第一;生产松节油280吨,工业产值58.4万元,盈利17.97万元。
竹材消防梯1965年,屯溪藤竹器社以毛竹为原料,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胶合而成竹材消防梯。经公安部、省公安厅的功能性试验和全国质量鉴定会鉴定,在抗压,抗拉、强度、耐温、耐磨等方面优于木质消防梯。1976年改为消防梯厂,被列为公安部定点专业厂。1966年生产12部,1985年发展到6918部,品种由3.1米单杠梯,4.1米挂钩梯发展到6.1米和9.1米两节拉梯、人字梯等。1981年以来,单杠梯和挂钩梯列部优产品,两节拉梯列省优产品。1987年,有职工247人,生产消防梯7678部,总产值152.83万元,实观利润16.4万元。
玉竹家具

7.造纸、印刷
1987年,全区有造纸、印刷和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企业77个,产值4238.1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4.94%。
造纸徽州机器造纸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屯溪一带有10余家纸厂,以黟县人胡立冬办的庚丰纸厂和皖南实业公司办的纸厂规模稍大,生产土报纸、绿报纸和土纸。建国后,歙县、休宁县办了一些生产土纸的厂。1958年筹建屯溪造纸厂,次年投产,日产10吨机制纸。经过1964年、1978年两次扩建和改造,年生产能力达到5500吨。产品以薄型纸为主,有邮封纸、有光纸、单胶纸、打字纸,糖果包装纸、牛皮纸等10多个品种。21克邮封纸、40克单胶纸销往非洲及中东13个国家。28克打字纸、40克单胶纸分别于1979年、1983年获全省质量评比第一名。21克1号邮封纸、40克单胶纸分别于1981年、1985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87年生产机制纸4521吨,总产值882.25万元。1987年,屯溪造纸厂和歙县造纸厂生产机制纸及纸板1.18万吨。
印刷南宋时,徽州木版刻字印刷盛行。元大德二年(1298),王祯创木活字并用它印刷《旌德县志》。明末,开始用木活字印家谱。清光绪六年(1880),歙县、休宁县工商界在屯溪开办印刷业,引用铅印、石印。1949年5月,屯溪市在接管《徽州日报》社印刷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国营新华印刷厂(现徽州印刷公司),各县也先后成立印刷厂。60年代以后,印刷设备逐步更新,印刷工艺不断进步,从一般书刊印刷发展到包装装璜商标、挂历彩色印刷,由纸张印刷发展到塑料印刷。徽州印刷公司于1961年开始运用照相制版,1978年首次使用自动全张平台轮转印刷机,1979年和1981年先后增添凹板鼓轮印刷机和胶版印刷机。
8.机械、电器、电子
1987年,全区有机械、电器、电子工业企业223个,产值12959.3万元,全区工业总产值15.12%。
机械抗日战争时期,屯溪有20多家机器修理厂、坊,1949年剩下“程隆记”等几家铁工厂(铺)。1955年成立公私合营程隆记农具铁工厂,为徽州第一家机械厂。50年代后期,各县先后兴办农机厂。70年代以后,新建一批专业机械厂。1987年,全区机械工业有机床、阀门、茶叶机械、包装机械、水电设备、轴承,链条、电器、仪表、汽车配件等10个行业、194个企业。
屯溪茶机厂为机械工业部茶机专业生产厂,生产的82BJ自动真空吸塑成型包装机,1984年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称号及省科技成果二等奖;475茶叶圆筒机1986年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6CJS270轻便圆筛机1987年被列为省优产品。1987年生产茶叶机械306台,总产值400.52万元。屯溪机床厂(前身是程隆记农具铁工厂)为全区机械行业最大的厂家,拥有职工1021人。1964年以前主要生产茶叶机械,1968年开始生产C620车床,1983年生产CK6140W智能车床,1984年生产CK6140M2智能车床。1987年产量达952台,总产值691.2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139元,实现利润162.3万元。1972年成立的屯溪高压阀门厂,年产阀门300多吨,列为国家生产高中压阀门重点厂。1986年有3个品种获部优产品,7个品种获省优产品。1987年有职工776人,固定资产原值452.3万元,生产阀门388.4吨,总产值860.29万元,实现利润168.5万元。1984年起,连续4年蝉联全省“夺魁单位”称号。歙县黄山发电设备厂是机械工业部小水电设备定点生产厂,1967年开始生产水轮发电机组,1973年生产柴油发电机组。现在能生产发电机、水轮机组、柴油机组3大类、68个品种,畅销全国26个省市,其中6个品种的柴油发电机组1981年起行销东南亚各地,是安徽省唯一的小水电设备制造厂。绩溪县链条厂建于70年代中期,为全省唯一生产牙膏、食品、啤酒和饮料生产用的异型链条的厂家。黄山机床厂为制造切削机床的专业工厂,1983年研制成功集车、钻、铣功能于一体的AT—280多功能工具机,填补了我国家用机床的空白。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行销西欧、北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4~1987年出口机床3436台,创汇145.7万美元。
电器屯溪黄山电器开关厂是国家机械委员会低压电器定点生产厂,生产热继电器、主令开关、漏电开关等品种,1985年、1986年均为全省最佳经济效益单位,获得银杯奖。漏电开关被列为省优产品。1987年,以屯溪黄山电器开关厂为首组成黄山电器工业公司,向3个市属厂、7个乡办厂扩散加工零部件。
电子徽州于70年代开始生产电子元件,现有徽州无线电厂,祁门晶体管厂、屯溪无钱电元件厂和屯溪自动化元件厂等企业,生产电镀电源、晶体管、拉杆天线、光电开关等产品。屯溪无线电元件厂主要为合肥、南京、常州等电视机厂生产配套产品拉杆天线,被确认为信得过的免验产品。1987年,该厂有职工244人,固定资产原值64.1万元,产值511.72万元,实观利润86.3万元。
9.冶金、化工、医药
1987年全区有冶金、化工、医药工业企业56个,产值7086.8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8.26%。
冶金徽州冶金工业有旌德县砩石矿和黄山市钼矿。旌德砩石扩建于1958年,年产矿石2万吨以上,销往日本、欧美和东南亚各国,1983年获外经部优质产品奖。黄山市钼矿始建于1958年3月,1982年4月正式投产,1987年生产45%钼精矿161.5吨、钼焙砂93.85吨、钼轶60吨和钼酸铵30吨,产值476.93万元,实现利税70万元。
化工徽州化学工业是60年代中期逐步建立起来的,主要产品有聚氯乙烯树脂、烧碱、合成氨、环氧树脂、橡胶制品等。歙县塑料树脂厂建于1971年,年产聚氯乙稀树脂3000吨、烧碱(折100%)3500吨。60年代末、70年代初,先后新建歙县,祁门县、休宁县、绩溪县4个年产3000吨合成氨化肥厂,因能源供应不足和经济效益不佳等原因,祁门县、休宁县化肥厂分别于1979年、1985年停办。歙县、绩溪县化肥厂近年来经过技术改造,生产能力扩大,经济效益提高。绩溪县化肥厂已成为全省经济效益好的小化肥厂之一。屯溪橡胶厂以生产解放鞋为主,兼生产力车胎、橡胶杂件等。
医药全区有制药厂3个。屯溪新安江制药厂建于1958年,经过近30年发展,大部分工序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能生产中成药12个剂型、135种,成为全国重点中药厂之一。1987年生产中成药837.3吨,“六味地黄丸”为部优产品。有职工441人,固定资产原值350.3万元,1987年产值1400.21万元,居全省医药工业系统首位,实现利税198.3万元。旌德县制药厂主要生产口服四维,多维葡萄糖和浓维磷补汁等营养滋补药,1984年新建年产200吨乳酸钙车间,扩大生产复方新诺明冲剂、口服补液盐,磷霉素钙胶囊等药品。祁门蛇药厂主要生产片剂、针剂蛇药和急救包,用于毒蛇咬伤急救和临床治疗。
10.建筑材料
民国29年(1940)11月,休宁县人金慰农创办有容煤灰股份有限公司。建国后,新建了一批建材工业企业。1987年全区有企业250个,产值4334.6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5.05%。
1958年建屯溪水泥厂,1970年建徽州地区水泥厂。70年代,各县先后办起小水泥厂,1984年起,屯溪水泥厂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节能先进单位,获“特等立窑”称号。1987年,县以上9个水泥厂生产水泥15.97万吨。生产砖、瓦、石灰等建材的企业,主要有地区建筑公司轮窑厂、休宁县建材厂和黟县石煤综合利用厂等,1987年生产砖9500万块,瓦5550万片,石灰5万吨。1983年新建祁门县釉面砖厂,年产能力16万平方米。
11.电力
徽州发电始于民国10年(1921),当年歙县人程润生从外地引进电机在屯溪郊区发电照明建坟。民国11年秋,歙县吴谱明、休宁县曹芷斋等集资购买35匹柴油机和20瓩发电机,在屯溪创办永明电灯公司。至民国13年,徽属各县相继创办电灯厂。民国23年,全区12家电灯厂发电容量145瓩。抗日战争爆发,多数电厂相继关闭。建国前夕仅有屯溪和歙县两家,发电容量99.5瓩,年发电量6万多度。
建国以后,采取水电、火电一起上的办法发展电力工业。1958年,在屯溪和歙县岩寺兴建火电厂,分别于1961年和1964年建成投产,发电能力各为1500瓩。1964年,屯溪电厂经过扩建形成5000瓩的发电能力。其后,相继建成黟县东方红水电站、歙县丰乐水电站和一批农村小水电站。1971年,110千伏陈村——绩溪——歙县——休宁的大路口输变电工程投产,为安徽电网输入徽州第一条线路。到1987年,建成110千伏线路9条、406.49公里,35千伏线路31条、571.15公里,3~10千伏线路4604.1公里;110千伏变电所6座,35千伏变电所23座,使县城集镇和99,5%的乡、87%的村用上了电。全区年发电量达到7304.32万度,其中水电5563.32万度。电力生产、供应产值464.5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0.54%。
附:乡镇工业
徽州乡镇工业(原称社队工业)始于50年代后期,较长一段时间发展缓慢。1975年,全区社队企业产值仅395万元,其中社队工业产值不足200万元。1976年,地区和县市成立社队企业管理机构。1979年以来,社队工业发展加快。到1987年,全区有乡镇工业企业2341个,从业人员36763人,产值28138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52.64%;同1978年相比,企业增加1224个,从业人员增加19909人,产值增加26754万元。在2341个乡镇工业企业中,有轻工业1406个,重工业935个,分属40多个工业门类;其中食品加工业652个,饮料加工业266个,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加工业358个,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66个,机械工业73个,非金属矿采选业80个,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有46个。绩溪县上庄乡胡开文墨厂,用珍藏的老墨模精制出师古创新、古朴大方的五石顶烟、减胶墨、加香墨等7大类,其中40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行销香港、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屯溪市枧忠乡石雕工艺厂,发扬徽州石雕传统工艺,大胆探索创新,生产各种用于园林建筑的仿古石雕,产品销往江苏、江西和合肥等地。歙县徽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不仅承建区内和省内古建工程,还承建西藏自治区政府大楼、班禅行宫和西德“春华园”等省外、国外古建工程。
(二)交通
1.公路
公路建设徽州古道以府治(歙县)为起点,主要大道有6条:徽州至昌化县,徽州至开化县,徽州至婺源县,徽州至浮梁县,徽州至泾县,徽州至安庆。民国16年(1927),休宁至屯溪公路开始施工,民国18年3月5日通车。民国22年10月25日,徽杭线(徽州至杭州)歙昱段(歙县县城至昱岭关)建成试通车,11月26日全线通车。同年12月,屯溪至淳安及屯溪至芜湖分别通车。民国24年10月15日,慈张线(马鞍山慈湖至祁门张王庙)全线通车,屯溪至景德镇也同时试车(次年正式通车)。同年12月,大岩线(安庆大渡口至歙县岩寺)全线通车。建国前,境内有通车公路487公里。
1950~1952年,对境内总长313公里的慈张、大岩、徽杭三条干线公路进行整修,经过拓宽路面、加固桥涵,达到晴雨安全通车。1953~1957年,新建公路8条、150公里。1958年,全民大办交通,新建干、支线公路30条,391公里。到1965年,通车公路达808公里,形成县县通公路的交通网络。1966年10月5日,屯溪至浙江衢县通车。6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黑色油面公路和专业公路。1978年,通车公路增加到1411公里。1979~1983年,新建公路687公里。1979年9月歙县王村大桥建成,接通王村至街口、王村至小溪、王村至小川等山区公路,使歙县南乡10多个乡镇通车。1985年6月1日,世界银行贷款兴建的绩溪县荆州公路开工。到1987年,全区共有通车公路250条、2482公里,其中黑色油面公路539公里、乡村公路220公里、专业公路279公里,95%以上的乡通了汽车,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18.52公里。干线公路昼夜通车密度,由50年代200车次增加到1987年的2533车次。
桥梁建设1949年,境内公路上有木桥与石拱桥114座、3419米。1963~1967年,国家投资174万元,将木桥全部改成永久式桥梁,提高了荷载通过能力和安全因素。到1987年止,新建各式现代桥梁393座、1339.45延米。设计新颖多样,各具特色,有净跨70米、高21米、空腹式双曲拱的定潭桥;净跨45米、高31.8米、空腹式双曲拱的牛头口大桥;主孔净跨50米、高32米、空腹式大型石拱的黄山揽胜桥;单孔净跨20米、通载能力汽15拖80、双曲扁壳式、列入国家公路桥梁设计图册的北米桥;三孔、全长77米、悬臂防爆台墩式灼东亭桥;净跨33米、拱肋采用“立体浇筑、整体吊装”工艺、为全省创举的洽舍桥;净跨82米、两大主孔、上下通车的汤口立交桥。同时,对古老石拱桥分批进行改造利用。全区存有古石桥1054座,多数建于明清,少数建于宋代,造型多样,工艺精湛,荷载力大,质量坚固,历数百年而少破损。较著名的有歙县太平桥、紫阳桥、万年桥;休宁县登封桥;祁门县平政桥、仁济桥;旌德县三溪桥;黟县渔亭桥;屯溪市镇海桥和黄山市胜虹桥、大成桥、麟凤桥等。经整修改造成公路桥梁的古石拱桥有96座、3707米。经过改造的古石桥,与新建桥梁功能无异,既利于公路交通,又保护了古建筑。
歙县太平桥

公路养护50年代和60年代,主要采取“民工建勤”办法,实行义务养护。1970年改为“道群共养”,即民工包养支线,专业道工养护干线。1987年,全区有道班171个,道工1468人,养护公路2072.8公里。60年代中期以来,养路劳动逐步由人工劳作改为半机械化、机械化操作。1987年,全区有运输、施工、修理、测量等公路养护机具设备706台(件),价值644.7万元。从1965年开始,国家对机动车辆征收养路费。1974~1987年,共征收养路费10366.67万元,基本做到“以路养路”。建国以来,养路工人和沿路人民群众,坚持年年绿化公路,到1987年,已绿化公路1078公里,占养护里程52.7%。徽州公路多是盘山绕谷或旁山沿溪,每年夏秋季节易遭山洪毁坏。1969~1987年,国家拨给修复费599万元,及时修复水毁工程,保证公路畅通。
公路运输民国时期,客运由民国政府交通部第一,二运输处,安徽省公路局屯溪办事处和私营歙昱汽车公司经营。货运多为私人车辆经营。
1949年徽州解放后,政府接收交通机构、车辆、设备和人员,迅速恢复交通运输。当年底,全区有国营车辆32台,开行客运班次10个,客、货运输量分别为17.2万人次和1400吨。1965年,营业运输车辆发展到235台,客运班次增加到129个,客、货运输量分别达到223万人次和35.18万吨。60年代,先后新建歙县第四车队、祁门县第五车队、旌德县第六车队、绩溪县第七车队和太平县第九车队。到1976年,全区有营业运输车辆331台,客运班次263个,客、货运输量分别为575万人次和74.28万吨。1979年以来,汽车运输业蓬勃发展,出现国家、集体、个体一起搞运输的新局面。1987年,交通部门拥有载客汽车293辆、载货汽车320辆、挂车145辆,其他机动车29辆和货运人力车226辆,客运班次629个,客运量1979.8万人次,货运量314.6万吨。集体和个体拥有客车19辆、货车778辆、机动车248辆、挂车33辆、拖拉机1946辆和人力车226辆。
建国初期,全区只有1个车队、1个保修厂、10多个车站。1987年,发展到10个专业车队、1个汽车大修厂、10个县级车站、52个分站、69个代办站、669个招呼站。职工由300多人增加到2187人。全年客货总收入2370.6万元,利润118.1万元。
2.水运
民国10年(1921),休宁县成立屯溪至渔亭水运快利公司。30年代以前,徽州客货运输主要依赖新安江、阊江、青弋江3条水路。新安江以屯溪港为中心,30年代有大小民船五、六百艘,加上外来船只,总泊数达千艘。抗日战争期间,每年通过新安江输出红绿茶10余万箱和大量土特产品,同时输入日用工业品。主要航道有屯杭线(屯溪至杭州)、屯渔线(屯溪至渔亭)、屯上线(屯溪至上溪口)和屯龙线(屯溪至龙湾)。50年代后期,屯渔线、屯上线和屯龙线因水道阻塞,相继停航。1960年新安江水电站大坝建成,屯杭线断航。70年代以后,水运以深渡港为中心。上行屯溪55公里,下行街口23公里,拥有各类拖带驳船、木质帆船、水泥帆船400艘,载重6000吨。新安江的一些较大支流也可通航,练江通航5公里,丰乐水库库区通航15公里,巨川至街口通航6公里。
阊江以祁门港为中心,主要航道有祁倒线(祁门县城至倒湖),长53公里;祁黄线(祁门县城至黄岭),长33公里。过去多为运送窑柴、瓷土和土特产,流放山区木材。1977年,祁倒线、祁黄线停航,只是每年汛期,祁门县部分木材仍通过祁倒线流放到江西波阳。
青弋江水系没有固定的水运港口,支流清溪河、徽水、麻川河汛期可流放竹木排筏。
通航河道港口,过去主要靠自然岸坡装卸货物和上下旅客。建国后,陆续建立一些简易码头。1974年,省投资在屯溪市跃进路口江边兴建双斜坡平台式码头,全长260米。1984年,交通部拨款在深渡兴建一座斜坡、踏步客运码头和站房,全长175米。
新安江水路徽州境内各线短途客运,由歙县水运公司承担;深渡至淳安县毛竹源往返客运,由淳安县航运公司承担。境内货运由歙县水运公司和屯溪市水运公司承担。1987年,客运量32.1万人次、442万人公里;货运量17.9万吨、490.9万吨公里。
1971年6月,太平湖水库建成后,设立太平县(后改黄山市)水运公司,开展长江水运业务。太平湖旅游区全航程51公里,拥有旅游客船12艘、货运船44艘、机木船15艘,1987年客运量9万人次,货运量1.26万吨。太平湖汽车轮渡建于1975年,渡长3公里,有拖船1艘,可载车6辆。1986年改没自航轮,每次可载大小汽车10辆,1987年渡车2.6万辆次。
1979年以后,农民个体(联户)水运业兴起。1987年,全区有个体(联户)挂桨机船352艘,成为水上运输的一支辅助力量。
3.铁路
徽州境内的皖赣铁路,倡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其间两度停建,抗日战争前夕相继铺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阻止日军进攻皖南,自行拆毁。1954年和1958年两度重新勘测设计,1959年12月开始全线兴建土铁路,其中屯溪至38号桥段100公里,从宁国、绩溪、歙、休宁四县抽调1万人施工,完成投资833万元,1961年停建。70年代初再次勘测设计,1973年7月全线施工,1981年10月1日芜湖至屯溪段通车,年底,通车至祁门,同时,全线接轨铺通。1982年10月~1984年6月,实行临时管理营业运输,1985年6月1日,由上铁海路局、南昌铁路局正式开办客货运输。
境内路段由绩溪县金沙经歙县、屯溪市、休宁县、黟县渔亭至祁门县倒湖入江西境,长190.8公里。有16个火车站:金沙、际坑口、郎家溪、绩溪(二等站、区段站),临溪、歙县、岩寺、屯溪(三等站)、休宁、岩前、渔亭、金字牌、祁门(三等站)、侯潭、溶口、倒糊(分界站);6个乘降所:黄土坑、三昆、篁墩、金村、北坑、新红光。分属两个区段,岩寺站以西(含岩寺)属屯溪车务段管辖,岩寺站以南属绩溪车务段管辖。另有7条专用线:绩溪郎家溪车站接轨的永久性石碴专线,屯溪车站接轨的贮运专线、煤场专线和油库专线,休宁车站接轨的359工程指挥部专线,祁门候潭车站出岔的部队专线和倒湖车站出岔的贮木场专线。
屯溪火车站位于市东麻雀山下,为中间给水站,设有机车补煤点、列车工务段、电务段和车务公寓等。站房为线下式布置,两层框架结构,设有60座软席候车室,通过栈桥同站台联接,旅客进出站通过地道口和栈桥。全站总面积2.96万平方米,1985年6月~1987年底,屯溪火车站旅客发运75.9万人次、到达107.4万人次,货物发运14.95万吨、运入52.22万吨。绩溪火车站位于绩溪县城西南1公里处,是北到芜湖、南到景德镇的机车交路点,并担负绩溪至霞西的双机牵引补机交路和至屯溪的小运转交路业务,除直通货车外,其余列车均在这里更换机车。站房建筑面积1489平方米。
4.民航
屯溪民用航空站是徽州地区的空中门户,机场离屯溪市区5.5公里,1959年10月建成,11月11日正式通航,初为起降安2型飞机。1966年3月~9月经过扩建,能起降伊尔14型飞机。1980年5月~1983年12月,机场再次扩建,占地575亩,能起降安24、伊尔18、波音737等中型飞机。屯溪机场初航肘,航班为合肥—芜湖—屯溪往返,航程308公里。1965年7月,改为合肥—安庆—屯溪往返,航程283公里。1981年3月,改由合肥直飞屯溪,航程247公里。1981年4月,增辟合肥——屯溪——上海航班和合肥—屯溪——杭州——上海航班,屯溪至上海航程380公里,屯溪至杭州航程219公里。每年旅游旺季,根据客源需要,随时组织专机或包机。屯溪民航站还承担过国内干线和中国——巴基斯坦国际航线过境飞机导航,以及林业播种、森林灭虫、空中摄影、航测探矿等专业飞行任务。1985年,航班放行正常率97.6%,出港载运率89%,客座利用率69%,出港旅客3979人次。
为适应旅游事业发展需要,屯溪机场于1986年3月开始进行第三次扩建,飞机停航。建成后可同时停站两架波音737飞机,可供70吨以下大、中型飞机量夜起降,年旅客吞吐量35万人次,年货运能力达2500吨,并将增辟一批国内、国际航线。
5.联运
徽州联合运输始于1950年5月,承办机构为华东联运公司皖南区分公司屯溪办事处,下设祁门、渔亭、歙县、绩溪、太平、旌德联运站,取陆路联运和水陆联运两种方式。1953年7月,撤销屯溪联运办事处。
1971年7月,地区革委会成立联合运输办公室,协调新安江水陆联运,加速粮食、煤炭,石油、化肥等物资中转。1972~1974年,每年进出口物资运输量18万吨。1975年初皖赣铁路通车至宁国,徽州进出口物资改以铁路运输为主,在宁国设立物资转运办事处,开办公路、铁路联运业务。1977年,曾动员和组织社会车辆500辆,从宁国运回粮食2万余吨。
1981年,各县相继成立联运办公室,负责联运业务和管理运输市场。1982年7月,皖赣铁路通车屯溪以后,开办太平,开化等地至屯溪中转的公路、铁路联运业务。1984年3月,驻新安江物资转运办事处并入联运办公室。1985年开始,全面开展铁路、公路、水路联运业务。到1987年底,通过铁路办理进出口货物运输1.26万车,7.10万吨;办理零但货运126.92万件、3.9万吨。
(三)邮电
1.邮政
宋代,徽州设有专送文书的省递35铺,传送情报兼具侦察,防盗贼职能的斥堠38铺。府城歙县设有转运南行衙、北行衙和新安驿,为来往信使、官员提供交通工具及中途食宿。清代,徽州设县驿6个,分布于歙县、休宁、绩溪、祁门、黟县、旌德县城内,并设急递铺94个,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休宁县城及县属万安、屯溪二镇同时开设邮政局,隶属大通总局。光绪二十四至三十年,石台、太平、歙县邮政局先后成立。光绪三十四年有邮政局,代办所16个,到民国15年(1926)增加到106个。民国时期,除屯溪至杭州、芜湖邮件,委托客车代运外,其余主要靠邮差步行运递。
建国后,邮政服务网点逐步增加,到1987年,全区有邮电局9个、邮电支局(所)282个,每个局(所)平均服务人口6156人。1950~1982年9月,屯溪至芜湖、杭州的干线邮路,由邮局自办汽车担任邮件输送;屯溪至景德镇邮件,委托汽车运输公司客车代运。1982年10月开始,皖赣铁路沿线的邮件运输,改托火车站代办。1987年,区内邮赂发展到5052公里,其中汽车邮路1701公里、摩托车邮路33公里、自行车邮路2847公里、步班471公里。
1950年,全区邮电机构收寄投送普通、挂号信函117.5万件,收寄包裹1.51万件夕累计发行报刊87.5万份,邮政收入12.75万元。到1987年,分别增加到信函1547.1万件、包裹21.6万件、报刊31786.55万份,收入182.23万元。
2.电信
清宣统二年(1910),徽州第一条电信线路自殷家汇架至歙县,后延至屯溪,继由屯溪沿新安江而下与浙江相接。宣统三年,屯溪电报局、歙县电报局(设于深渡)、祁门县电报支局相继设立。民国22年(1933),设立屯溪、祁门长途电话营业处。民国23年,成立渔亭报话代办所,属祁门县营业处管辖。民国25年,设立歙县电报处。民国26年,设立太平县电报局。
抗日战争期间,南京、上海的一些机关、学校、企业内迁屯溪,屯溪电报局职工增至200多人,电信业务陡增。抗日战争结束,随着外地一些机关、学校和企业迁走,电信业务减少。民国36年(1947),区内电路有屯溪至歙县、屯溪至祁门、屯溪至绩溪;省内电路有屯溪至芜湖、屯溪至怀宁,休宁至太平;省际电路有屯溪至杭州,屯溪至江西浮梁、歙县至淳安。
建国后,各系统电信业务统归邮电局办理,电路利用率大幅度提高。1950年,收发电报1.9万份,长途电话业务8772张。1987年,收发电报134万份,长途电话业务142.9万张。电信设备不断更新。1952年,全区有自动机5部,高响机8部,长途磁石交换机4部、140门。市内电话总机容量353门,装机234户。明线杆路29.49杆公里,电揽线路0.3皮长公里。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9门,用户装机119门,明线杆路811公里。到1987年,拥有五单位自动发报机29部,全电子电传机8部,电传打字机57部,载波电报机22部,磁石长途交换机容量210门,长途共电式交换机容量120门,长话载波终端设备64部。市内电话总机容量9000门,用户装机4833部,每百人拥有电话机2.43部。市内电话明线杆路301杆公里,电揽线路177皮长公里。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550门,用户装机1773部,每百人拥有电话机0.11部。明线杆路2961公里。全区有电报直达电路26条,其中无线电路10条,通往区内各县及合肥、宁国等地;有线载波电路16条,纳入省总局自动转报系统。长途电话直达电路121条。1984年,屯溪市HJ921纵横制自动电话开通使用,初装容量2000门。1987年6月,开通屯溪至上海长途电话对端电路。同年9月,开通3000门中控纵横制三合一自动电话。同年11月,休宁县开通1000门中控纵横制三合一自动电话。
地区邮电局自动电话机房

1950年,电信业务收入21.6万元,业务支出21.99万元,加上税金和营业外净损,亏损1.85万元。1987年,电信业务收入289.88万元,业务支出255万元,加上税金和营业外净损,结余16.30万元。
1987年邮电服务情况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