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徽州地区是安徽省的南大门。地处皖、浙、赣三省结合部,是一个“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属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地带。全区辖七县二市,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9万。行署设在屯溪市。
徽州历史悠久。从绩溪县、屯溪市等地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早在商周时期,徽州这块土地上的土著先民即已相当活跃。秦置黟、歙二县,晋称新安郡,宋改徽州。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徽商以其雄厚的资本办教育、创书院、置祠产、建庙宇,曾称雄明清商界300多年,形成经济繁荣、教育发达的鼎盛时期。素有“东南邹鲁”和“无徽不成镇”之称。历史上的“新安文化”独树一帜,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和徽雕、徽剧、徽菜等,曾以其卓越的成就著称于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绚丽的一角。
徽州山水灵秀。黄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境。天目山、九华山脉间于其中。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峰峦挺秀,河溪环绕,宛如一个天然大公园。黄山72峰簇立云间,峥嵘雄奇,气势磅礴,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于一体。乃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与黄山遥遥相望的齐云山,为江南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曾被誉为“江南第一名山”。牯牛降和清凉峰两个自然保护区,终年飞瀑四溅,云雾缭绕,保存着大量的原始森林和珍稀动植物。有“山水画廊”之称的新安江,源于休宁县,流经屯溪市、歙县,注入千岛湖。被誉为“皖南翡翠”的太平湖,为水上旅游胜地。还有千姿百态,变幻神奇的石台县蓬莱仙洞等溶洞群。半个多世纪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称赞徽州大好山水时曾说:“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和它相类,这个地方就是瑞士。”
徽州人文荟萃。古往今来,徽州这块钟灵毓秀之地,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集清以前历代名人4万多人,原徽属六县名人就有747人(不含侨居外地的徽籍名人)。《中医大辞典》载有安徽籍名医118人,其中徽州84人,占71.2%,在清代安徽著名词人161人中,徽州有71人,占44%。历代名人中,主要有唐代文学家吴少微,诗人杜苟鹤;南宋史志学家罗愿,学者程大昌;明代政治家朱升,医学家汪机,剧作家汪道昆,数学家程大位;清代画家江韬,哲学家戴震,物理学家郑复光,理财家王茂荫;以及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音乐家张曙,白话文倡导者胡适,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等。徽州还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众多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驱,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据1987年统计,全区有革命烈士1529人。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形成了古朴典雅、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全区古迹遗址5000多处,列为县级、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219处,约占全省的1/4。
徽州物产丰富。全区森林资源居安徽省各地、市首位。有各类植物3000多种,茶叶、木材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2和1/3。歙县年产茶叶20万担以上,居全国产茶县之首。蚕茧、苎麻产量各占全省的1/3左右,绩溪县素称“蚕桑之乡”。全区各类干鲜果品有60多种,枇杷、雪梨、蜜枣、猕猴桃颇负盛名;香菇、木耳、香榧、山核桃、油桐、生漆、棕榈等土特产品丰盛。中药材有1400多种,较名贵的有山萸肉、蕲蛇等100多种。花卉植物资源有350余种,年产“三花”(珠兰、茉莉、玉兰)近4000担。歙县“卖花渔村”育花历史已有千年。动物资源有360多种。皖南花猪,皖南黄牛均列入全国优良地方种畜。探明的矿藏有16种,其中瓷土、砩石、蛇纹石的储量,分别占全省总储量的70.5%,74%、99.8%;膨润土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2%。徽州的传统工艺也别具一格,闻名于世。有“文房四宝”中珍品徽墨、歙砚,有民间艺术的瑰宝砖、木、石、竹四雕,以及竹编、玉竹家具等工艺品。
徽州山多田少,历来以林茶生产和其他多种经营为主,粮食不能自给,工业基础薄弱。建国前,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自然经济,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1949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207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793万元,工业总产值2285万元。建国后,逐步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稳步增长,1957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3171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0061万元,工业总产值11657万元。但是,由于“左”的错误干扰,片面强调粮食自给,企业盲目上马,几经失误、曲折,生产发展不快。到197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6314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4469万元,工业总产值28680万元。
1979年以来,中共徽州地委、徽州行署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林茶为主,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山区生产方针。继而确立了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立足于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走“旅工农”的道路,坚持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断提高经济技术强度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生产型经济为具有徽州特色的以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为支柱的旅游型经济,逐步把徽州建设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山青水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利、人民富裕的旅游经济区。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农村产业结构初步得到调整,山区生产建设逐步走上正轨,以轻工业为主的地方工业初具规模,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能源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商业流通渠道不断扩大,旅游业开始起步,文教、卫生和科技事业蒸蒸日上。1987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4.0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8.57亿元,农业产值5.44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3.25亿元,人均740.2元;国民收入11.5亿元,人均64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5.6元。(同时,开发建设了一批风景区,修复了一批文物胜迹,增建了旅游设施。全区己初步形成黄山、屯溪山城、太平湖、歙县历史文化名城,齐云山、黟县古民居、石台溶洞群、新安汪以及牯牛降、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等十大旅游景区。
徽州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也还有不利因素,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工业基础差,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国营工业企业每个劳动力创造的年产值还不到1万元。二是缺煤少电,用电量与供电量相比,每年相差两个月以上。三是科技人才缺乏,建设资金短缺,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不够。
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黄山风景资源,以黄山为中心,以皖南为重点,发展皖南旅游事业,带动皖南经济的发展,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徽州地区建制,设立地级黄山市,辖三区(屯溪、徽州、黄山),四县(歙、休宁、黟、祁门)。新的黄山市将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进一步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开发资源,振兴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途上,更加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