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盛度
盛度(970~1040),字公量,本县石洞耆(今董店乡)人。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进士。初任济阴尉,后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扰犯大名(今冀、鲁、豫部分地区)时,他数次上疏朝廷,陈述戍边之策。旋奉使陕西,详览疆域,并参考汉、唐故地,绘成《西域图》,呈献宋真宗,且应答咨询如流,真宗称其博学。继入翰林为学士,任兵部郎中。后几经谪起,于景祐二年(1035年)任参知政事,四年任知枢密院事。曾奉旨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并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四集和制书二集。后任应天(今南京)知府。宝元二年(1039年)辞官归里。
陈翥
陈翥(982~1061年),字凤翔,号虚斋,咸聱子,桐竹君,本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5岁读书,14岁入县学,曾有悬梁苦读跻身科举的愿望。后因父亲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余年之故,至40岁时,方“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一面闭门苦读,一面参与耕作,坚持不辍。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桐树(泡桐)数百株专事研究,除悉心钻研前人有关著作外,还“召山叟,访场师”,尤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撰成《桐谱》书稿约1.6万字。全书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叙源”、“类属”、“种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杂说”、“记志”、“诗赋”,凡十篇,《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6篇专论植桐技术,为全书的精萃。
佘翘
佘翘(1567~1612),字聿云,号燕南,本县合二耆(今大通镇)人。4岁即能授书成诵,稍长,遂工习诗文,研究经史。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赴应天府乡试中举。后屡赴京会试不中。归里后,遍访名胜,潜心著书。有诗集《浮斋百韻》、《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记》、《白下游草》、《齐山奇记》、《三忠传》,传奇剧本《量江记》、《赐环记》,杂剧《锁骨菩萨》等刊行于世。其中以《量江记》成就突出,笔法奇特,假借神鬼,借古讽今。时戏曲评论家吕天成在其著作《曲品》中称“量江记全守韵律,词调俱工,一胜百矣。”冯梦龙称《量江记》为罕见珍本,能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并立。万历四十年(1612年),佘翘应池州知府李思恭聘请编修《池州府志》,编次未几,于同年八月病逝。
徐一科
徐一科(生卒年不详),字瀹盈,江西弋阳县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出任本县知县。四十一年大水淹没县境诸圩,他一面筹划籴谷平价、发食赈济之事,一面召集贤士耆老谋议堤防大计。议决在百家墩(今城关镇江滨村)至胭脂峡(今和平乡沿船沟下)间筑都埂。洪波初退,即踏勘阡陌,察址量工。筑堤劳力由受益田亩户派赴。工程经费则由其捐俸募谷。同年十月开工,翌年三月竣工,全长80余里。旋洪潮复至,江北诸圩尽没,唯都埂无损,仁丰诸圩庄稼有收。四十三年徐一科复命诸圩加高增厚,疏水道,掘圩河,利蓄泄,堤外植柳为障。时县人称其“万民之事,操自一心”。为感念惠政,将都埂易名为“徐公堤”,由繁昌县参政李万化撰《徐公堤记》,勒石两方,分竖于沿船沟、丁家洲坝埂。后徐一科升任两淮都运使,县人建“徐公去思祠”,昭其政绩。
王世漋
王世漋(1695~1762),字麟洲,号杏圃,本县钟鸣狮子山人。他深研医道,尤精于幼科,常以药品赠人,不论贫富,概不取酬。时县令王锡蕃幼子患疾,延请他施诊,药到病除。王锡蕃作诗,备极称道。王世漋将其幼科医治经验编辑13卷医方书稿,初名为《幼科金针》,后经精心修订,于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1757~1762年)成书,易名《怀少集》行世。
夏思沺
夏思沺(1798~1868),字涵波,号少(),本县钟鸣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应乡试中举,选任芜湖县训导。后升任颍州府教授。思沺博学广闻,喜作诗、文、赋。先后有《少()诗稿》、《少()文稿》、《少()赋草》、《少()改课》刊印行世。时安徽按察使吴坤谓夏思沺著作刊行后“异域亦多购之,近世以来,最为罕有”,称夏思沺为“铜陵之杰出也”。夏思沺70岁告老还乡,居钟鸣泉水坑上山岭东麓,日以文章山水自娱。病逝后,其著作大都散佚。现仅存刊本《少()赋草》。
李宗煝
李宗煝(生卒年不详),字爰得,又名辉庭,安徽黟县人。清同治年间来本县和悦洲经商,后为盐法道员,并在和悦洲开设“利和钱庄”。时为大通商界“金融巨子”。人称“李老徽”。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一月,知县陆显勋筹集修筑唐山峡(今城关镇钱家冲附近)至胭脂峡(今和平乡沿船沟下)间的江坝经费,和悦洲盐商共捐银1500两。此款仅敷修建斗门和补浪刷坝段2000余丈之资,而其余5000余丈险要江坝培修费尚无着落。李宗煝知悉,与陆显勋同往实地勘察后,慨然允诺独力捐助。光绪十四年三月十日江坝开工,五月六日竣事,耗费银8805两,李宗煝实捐银7305两。光绪年间,李宗煝还与大通盐务督销局总办徐庚陛共同向当地商界发出“集资购置趸船扩建码头”的倡议。得款后,即率人赴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订制趸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这艘长91.4米,宽16米的趸船(名以“功德”轮)泊碇和悦洲港口。自此,该港口客货运量骤增。
江材
江材(1871~1925),又名积漠,字淦澄,号晓村,本县石洞耆(今董店乡)江村人。少时家贫,枵腹求学。后入县学应试,录为优廪生。20岁时,曾游学河南、南京等地,并应聘为塾师。清宣统元年(1909年)应清廷特考,以“论策宏博,经义湛深”之成绩考取第一名拔贡生员,录为候选直隶州判。后返乡设私塾执教。民国元年(1912年),江材在石洞耆江村东祠堂创办石洞耆东二区学堂,开设国语、算术、英文、体育科,自任校长兼教师,另聘教师2人任教,成绩斐然。青阳、南陵、繁昌、枞阳、无为及本县县城的学子纷纷慕名来此求学,注册生达百余人。为弥补办学经费之不足,江材率师生在草山、眉顶头一带开垦果园近80亩,另辟茶园20余亩,开本县勤工俭学之先河。江材挚爱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在返乡执教期间,好友许世英(曾任安徽省省长)曾数次来函保荐为官,江材俱婉言谢绝。江材病逝时,学生俱从外地赶来为其送葬。
张东
张东(1917~1941),又名张芝美,江西省进贤县文港乡张罗村人。16岁考入南昌乡村师范学校。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南昌参加新四军。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随新四军三支队来本县凤凰山一带从事民运工作。历任铜陵县抗日运动委员会委员兼组训股股长、中共铜陵县二区区委书记、中共铜陵县委青年部部长和宣传部部长、中共铜陵县委书记。民国29年3月,张东组建铜陵青年抗敌协会。后在青年抗敌协会下组建独立营,独立营下成立猎户队,组织民间猎手抗击日军。猎户队由小到大,至11月有队员1000余人,拥有武器数百件。是年11月,日伪军分三路“扫荡”凤凰山、三条冲一带,交战中,猎户队牺牲5人。张东主持召开追悼大会,褒扬烈士抗日救国精神,号召军民团结抗日,并组织护送伤员去新四军军部治疗。同时,动员300余人参加了新四军。由于扩军成绩显著,曾受到皖南游击三支队队部的表彰。在每次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张东都指挥若定,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民国29年6月,青黄不接,广大农民生活困难,张东组织发动泉水坑、凤凰山、三条冲、闸口汪一带农民向民国县政府开展大规模的借粮斗争,获得成功。时中共中央来电称赞:“铜繁的群众运动已经走上了正规的道路。”民国30年1月张东在“皖南事变”中突出重围行经南陵县何湾区水龙山时,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后在南陵、铜陵交界处涧滩杨遇害,年仅24岁。
巫希权
巫希权(1911~1943),别名希贤,福建省宁化县城关镇人。9至11岁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2岁即在镇上一家杂货店当徒工。民国20年(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2年任班长,后升为排长、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3年红军主力北上,巫希权奉命留守闽浙赣边境坚持斗争。民国26年任新四军二支队新三团三营营长。民国30年元月,巫希权在“皖南事变”中率部300余人突出重围,17日夜在繁昌县油坊嘴北渡归队。同年5月奉命返回皖南,任铜陵大队大队长,率部打击日伪,铲除汉奸,屡立战功。民国32年7月16日,巫希权率铜陵大队两个排在埂塘伏击日军后,宿营顺安焦家埠目连庵。是夜,中共铜(陵)青(阳)南(陵)县委书记张伟烈在此召开工作会议。由于叛徒告密,次日拂晓遭日伪军500余人合围。巫希权立即率部还击,掩护张伟烈等安全转移后,被迫退至范家湾河畔,弹药告罄。时正值夏汛,水深流急,巫希权振臂高呼:“同志们,游过河去,宁死也不做俘虏!”巫希权及27位战友在突围泅渡时全部壮烈牺牲。为纪念巫希权等28烈士,铜陵县人民政府于1980年元月将烈士遗骨集中安葬于顺安镇长龙村范家湾东侧,立墓树碑,命名为范家湾烈士墓。
叶为祜
叶为祜(1914~1943),本县安平乡叶家洲人。少时读私垫,后在家务农。民国27年(1938年)10月投身抗日救国斗争,在安平乡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发动群众参加抗日群众组织,表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朱农在安平组建起游击队。民国29年先后任中共铜陵敌后县委军事部部长、铜陵独立连(铜陵敌后游击队)连长。在叶为祜的领导下,这支游击队神出鬼没,打击日伪,铲除汉奸,不断壮大,发展为100余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县石板洲成立长江游击纵队司令部,李宗煝将铜陵敌后游击队调去,作为司令部的特务连,叶为祜任特务连连长。民国31年调任铜陵大队副大队长,对部队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此期,叶为祜指挥大小战斗数十次,每次均以较小的损失换取较大的战果,先后击毙日伪军数十人,缴获枪枝80余支。民国32年7月17日,叶为祜与巫希权等27位战友壮烈牺牲于范家湾。
陈孝铠
陈孝铠(1915~1943),又名达康,本县永丰乡墩上陈村人。地主家庭出身。少时在私塾读书。民国20年(1931年)赴安庆民生中学求学。“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济难会,开展宣传、交通联络、募集资金等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7年回家乡从事民运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任长江游击队分队长。民国29年任青年独立营营长,战斗中曾身负重伤。民国30年铜陵敌后货检局成立,陈孝铠任局长。民国32年任铜(陵)青(阳)南(陵)货管局局长,努力开拓税源,筹措抗日经费,并相继建立青北(青阳一部分)、铜陵涧北冲、大通羊山、朱村、柴塘、沙洲等8个税务分局。为搞好游击区的税务工作,增加游击区财政收入,解决军需,陈孝铠遵照中共铜陵县委指示,动员其父与坝埂头“大东洋行”经理程惠文交往。陈孝铠还将家中细软兑换货币,办起交通站,以保证游击队的交通联络和情报传递。有时还冒险从日伪手中夺取物资,作为游击队经济来源。民国32年7月17日陈孝铠与巫希权、叶为祜等27位战友在范家湾壮烈牺牲。陈孝铠牺牲后,驻守皖南的新四军军部派税务员王家才为代表送来挽联,文曰:“一死有何妨,救中国,灭汉奸,冠气冲天千古颂;五松城不尽,倒铜山,失保障,哭声动地万民哀”。
陈益卿
陈益卿(1910~1943),又名陈已新,本县永丰乡墩上陈村人。少时在私塾读书,后到芜湖读中学,继考入池州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返乡办了两年私塾,后执教于民和乡复兴小学。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民和乡,复兴小学停办。陈益卿投身抗战,在民和乡组织农民抗敌协会,动员群众参加沙洲游击大队。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墩上陈村党支部书记,为表示其从此踏上新的革命征程,遂更名为陈已新。民国29年9月铜陵敌后抗敌自卫委员会成立,陈益卿任主任,在扩大武装力量、动员各界人士支援新四军、瓦解日伪组织、镇压罪大恶极的汉奸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翌年3月铜陵敌后抗敌自卫委员会撤销,先后成立沙洲和凤心两个区级人民政府,陈益卿任凤心区区长。此间,陈益卿建立一整套工作制度,加强乡、保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还在各地建立税收机构,筹措资金,支援新四军皖南支队,并领导群众开展减税减息斗争。同时,在该区扩大民兵组织,组织地步哨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递信件及情报。民国31年6月,陈益卿任铜陵行政督导处督导员,经常往来于长江南北,深入调查研究,指导铜陵政权建设。翌年5月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陈益卿被捕后,日军严刑逼供,但他始终立场坚定,正气凛然,严守机密。8月21日深夜,陈益卿被日军残酷杀害于县城西门外江边,其遗体被装入麻袋,抛进长江,时年33岁。
张良仕
张良仕(1899~1946),本县钟仓乡犁桥街人。12岁随父学做裁缝。民国21年(193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秋召集手工业者30余人在石佛山观音庙成立手工业者互济会,开展反压迫、反剥削斗争。民国23年11月,方志敏、粟裕等率北上抗日先遣队由赣西转入皖南,中共铜(陵)繁(昌)无(为)县委组织2000余名赤卫队员进行武装暴动。张良仕率犁桥赤卫队参加了此次斗争,袭击了国民党犁桥区公所。翌年3月,张良仕奉命转移南陵县丫山,以裁缝职业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建立中共丫山党支部,先后发展党员10余人。民国28年,先后任丫山地区农抗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并被新四军政治部和地方党组织任命为驻河湾,丫山地区联络员,负责地方与部队的联络工作。民国30年元月“皖南事变”后,张良仕奉中共皖南特委之命,在钟鸣狮子山建立地下联络站,接应、掩护数批新四军突围人员安全北渡。民国30年3月,任中共南陵县何湾区区委书记。翌年夏和民国34年春,先后两次率民兵配合新四军临江团与顽军作战,均获胜,受到皖南支队表扬,并获奖旗一面。民国34年日军投降后,皖南支队和沿江地区游击队主力奉命北撤,张良仕留守铜(陵)青(阳)南(陵)繁(昌)坚持斗争。民国35年2月15日,他向中共铜青南县委请命,来铜陵找陈尚和联系筹集粮款,途经新桥乡盛冲祠堂时遇“清剿”顽军,当地群众将其藏至祠堂阁楼,后因伪保长告密,不幸被捕,被押至朱村郎坑关押,备受酷刑,坚强不屈。敌人以死相胁,张良仕说:“我既然参加革命就不怕死,共产党是杀不完的!”同年3月的一天,张良仕在朱村郎坑英勇就义。群众将其遗体安葬于郎坑山上。1951年6月25日,中共皖南地委在《皖南日报》上发表了《宁死不屈,伟大气节》的纪念文章,高度赞扬了张良仕的革命业绩和崇高品德。
陈尚和
陈尚和(1911~1947),又名陈唤群,化名丁长春,本县永丰乡湾里村人。家境贫苦。10岁读书,民国20年(1931年)辍学后在崔村设私塾执教。民国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因党组织遭破坏而脱党,民国27年重新入党。历任中共铜陵一区宣传科长、中共铜陵敌后县委宣传部长、中共北二区区委书记、中共铜青南县委委员、敌工(联络)站副站长、中共凤凰区区委书记、中共铜青南工委书记、铜青南游击队负责人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尚和致力抗日,先后组织起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民兵等组织,建立民主政权,配合抗日部队开展斗争并多次率领游击队深入日军占领区,杀日军,除汉奸,割电线,砍电杆,使日伪闻风丧胆。县境沦陷后,他一面坚持武装斗争,一面坚持统战和敌特工作。经常与爱国人士、开明士绅陈鲁卿、阮廷芳、陈春圃等人联系,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同时,派吴大坤打入“大东洋行”任司秤员,争取经理程惠文为抗日服务;将坝埂头维持会改成乡,先后派陈移卿、陈国太任职,刺探敌情;在大庆圩开粮行作掩护,安全护送南来北往战友;派华名楷等10余人在汀洲、大通、张家冲、犁桥、兴隆镇等日伪据点做内线工作;争取城关日本翻译官谢瑞生(台湾人)为新四军传递情报;及时组织营救处于危难时刻和被捕的战友。“皖南事变”后,陈尚和安排地下交通人员接应、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100余人安全北渡,并将新四军伤病员安排在“堡垒户”或自己家中,精心治疗、保护。民国31年的一天,陈尚和在崔村召开有关方面负责人会议,因汉奸告密,遭200余名日伪军便衣队包围。他指挥若定,安排与会人员隐蔽在芦苇丛中,自已不幸被捕,被关押在汀洲日军据点,遭到酷刑逼供,被打得遍体鳞伤,一只耳朵被辟掉半个,但始终守口如瓶,严守机密。后被组织上营救出来,未及养伤即继续投入新的战斗。民国34年日军投降后,他随新四军北撤,10月奉命重返皖南坚持斗争。民国36年春,建立石壁乡、涧北乡等革命政权。同年春、夏之交,根据皖南地委“开辟新地区,扩大根据地、筹集军需,保障供给”的指示精神,常率军出没于铜(陵)、青(阳)、南(陵)三县,攻打“三县联防”反动武装,并瓦解了南陵孙祖武“四乡联防”的队伍,为部队由战略退却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同年11月16日,陈尚和陪同孙宗溶在铜南繁根据地传达中共皖南地委“九月会议”精神后宿营南陵张家山。次日,遭国民党军队三面伏击。在激烈的突围战中,陈尚和壮烈牺牲。时年36岁。
佘秀荣
佘秀荣(1913~1947),本县天宝乡(今新建乡)章家村人,佃农出身。民国29年(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在本村建立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民国31年秋,中共皖南特委宣传部长张伟烈将10余名新四军伤病员交给中共五峰区委书记陶述祥安排护养,佘秀荣得知后,主动要求担此重任。他将伤员们安置在羊山十里长冲隐蔽处,经精心护养,使他们得以痊愈归队。民国33年佘秀荣任中共五峰区委仪凤乡指导员。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奉命北撤,佘秀荣留下坚持斗争。民国36年1月7日不幸被捕。是夜。被秘密杀害于柴塘村油坊内。
刘四姐
刘四姐(1912~1947),女,无为县禄丰乡虎背村人。家境贫苦,12岁随三哥来本县顺安城山铺落户。民国31年(1942年)末,任乡妇女抗敌协会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4年9月新四军北撤后,县境形势骤变。为保存革命力量,刘四姐奉命转移至南陵县合村乡葛家村附近一位人家帮工,藉此隐蔽。翌年初夏,徐世达率游击队途经葛村,刘四姐闻讯后,即主动要求随队参战。徐世达指示她继续隐蔽,搜集情报,做地下交通联络工作。民国36年秋刘四姐复请求随队参战,获准后,专司游击队后勤、伙食工作,并兼任交通员,传递信件:情报。同年8月,在高桥战斗中,刘四姐主动担任游击队带路任务。12月31日,在青阳茗山冲天冲天门山反“清剿”战斗中,刘四姐壮烈牺牲。建国后,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刘四姐的艺术形象即根据刘四姐烈士的原型塑造。
章家元
章家元(1911~1948),化名章启斌,本县安平乡西江村人。少时随父摆渡。民国27年(1938年)在无为牛埠参加江防游击大队,后任排长。民国29年10月江防游击大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第二大队,章家元任连长。是年奉命返乡,从事伪军策反和维护长江南北地下交通线的安全工作。时在他的感化策动下,有30名伪军反戈投诚,被编入新四军七师五十五团一营。章家元被任命为该营副营长。“皖南事变”后,章家元多次收容、掩护新四军失散人员安全北渡。民国31年元月,奉命打入日伪内部建立沿江地下交通站。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1年元月至民国34年8月在打入日伪内部期间,章家元组建了“铜陵县兴亚队”,名为伪军,实为插入日伪心脏的一把利剑。此期,他智惩叛徒,营救战友,销毁日伪军“扫荡”时掠劫的新四军7师敌工部沿江交通站机要文件,保护了党的地下组织。民国34年8月,率直属队和地下交通站27人胜利归队,带回冲锋枪3支、步枪和手枪23支及大量弹药。同年9月奉命留守白区继续坚持斗争,先后在沪、宁、芜一线和大别山区从事地下联络工作。民国37年5月26日章家元在无为白梅村不幸被捕。敌将其右耳割下,用铁丝穿其左耳。章家元虽受尽摧残,仍铁骨铮铮。同年10月21日被杀害于无为县城北门外。
樊义泰
樊义泰(1894~1951),字太庚,本县西湖乡陈村人,生于医药世家。少时入县立大通第二高等小学就读。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上海中西医科学校。毕业后考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主办的战地救护训练班,并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民国7年返乡创办时疫医院,以中医为主,兼施西医,开县境西医施诊之先河。在行医实践中,先后拜名医为师,接受函授,并研习针灸,用于临床,还兼任栖凤区第二国民小学教员,讲解卫生常识课。民国18年被本县中医界推举为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会上,樊义泰参加反对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废止中医案。民国22年任本县官医兼戒烟(鸦片)所所长。民国26年任县民众诊所所长。翌年11月返回西湖重操医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多次为新四军、游击队疗伤治病,馈赠药品,并不遗余力营救、保释新四军、游击队被俘人员。樊义泰在行医中,极重视对传染病的防治。其医德高尚,常为贫苦患者义诊馈药。他医术精深,每日诊务均有笔录,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探索了一些成功经验,著有《卫生撮要》刊行于世。晚年还撰就《汤证用药法辨》书稿。建国后,樊义泰被特邀为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后任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县政协委员等职。1951年6月病逝。
周玉田
周玉田(1913~1956),本县钟鸣联丰村人,家境贫苦,少时帮工。民国31年(1942年)参加新四军,民国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因负重伤被评为二等乙级残废。1950年元月下旬转业回乡,先后任四合、狮峰乡乡长、马中圩堤工委员会主任等职。周玉田返乡后,工作积极,任劳任怨,廉洁奉公,乡亲们称他为“好党员、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1956年8月,正是抢割早稻、抢插晚稻的繁忙季节。时中心闸内尚有积水未排出。为不误农时,需立即挖缺放水。是月16日,周玉田在带领民工挖缺时被闸水吞没,以身殉职。翌年,县政府追认周玉田为革命烈士。
郜正元
郜正元(1933~1960),本县顺安镇黄岭村人,自幼务农。1959年冬担任兴建圣冲水库工地松土爆破队第三组副组长。翌年3月22日,爆破队在进行松土爆破作业时,有3个洞的炸药包未爆响。23日,对未爆响的3个洞挖土取炸药包,岂知其中一个洞内的炸药已爆,只是洞外表土未动,中午11时,在洞上挖土的两位民工因塌方掉入洞内,洞内毒气未散,两位民工中毒昏倒。爆破队排长李世芳跳入洞中救人亦中毒昏倒。正在距出事地点30米处施工的郜正元闻讯后,飞身赶来,从5米高墩上纵身跳入洞中,救出一民工,复进洞再救人时,中毒倒下,英勇献身,时年27岁。是年3月26日,中共铜陵县委、铜陵县人民政府在水库工地上召开追悼大会,并追认郜正元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
李世芳
李世芳(1928~1960),别名李松柏,本县新桥乡石桥村人。少时务农。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三野战军二七九师二营一连任战士。翌年10月复员回乡。1959年冬担任兴建圣冲水库工地松土爆破队排长,在多次爆破作业中均出色完成任务。1960年3月23日在工地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的紧急关头,为抢救他人,中毒献身,时年32岁。是年3月26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章啸衡
章啸衡(1896~1965),原名章家霖,化名童天一、汪寿南,本县太平乡钱家湾人,出身贫苦。清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过继给在省府为官的伯父。民国8年(1919年)进省立五中(今芜湖一中)读书,受到进步思想熏陶。曾参加该校揪斗芜湖反动军队头目马联甲的斗争。民国14年任贵池县卷烟税局局长。民国16年3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三师六旅独立营营长。蒋介石背叛革命后,章啸衡因参与反蒋斗争被捕,后经人营救归里。民国19年11月,中共党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中央独立二师副师长凌霄来本县秘密从事建党活动,章啸衡将凌霄安排在自己家中,不惜变卖家产,为党的活动提供经费,并担任地下交通员,配合凌霄开展工作,是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以士绅身份掩护凌霄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并积极参与铜陵湖城一带农民运动,组织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民国20年,县境遭特大水灾,章啸衡组织农民群众向地主发起借粮斗争。遭通缉后,经党组织允许,在上海闸北灾民收容所任管理员。民国21年返乡。民国23年复遭通缉,化名到安徽省赈灾委员会任查放委员。翌年第三次遭通缉后,流落上海、南京一带,过着流浪生活。民国26年冬,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形势下返回铜陵,积极奔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联络革命志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翌年6月,任铜陵县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民国28年11月到新四军四支队工作,在沙洲大棚创建本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沙洲游击队。同年冬恢复党籍。民国28~29年,章啸衡任新四军三支队特务营营长,后改任长江游击纵队队长。“皖南事变”后,多次组织群众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安全北渡。民国31~34年任皖江参议会驻会委员,主要从事瓦解日伪工作。民国35年至民国38年4月,奉命辗转宁、沪、淮阴、镇江、巢湖等地,从事地下情报工作,1949年4月章啸衡任芜湖市军管会交际处副处长。后参与芜湖市政协筹建工作。历任芜湖市政协驻会委员、省文史馆馆员、芜湖市政协副秘书长、副主席等职。1965年10月9日病逝。
陈春圃
陈春圃(1892~1968),字亚农,又名鸣飞,本县金榔乡田屋汪村人。家庭富有。少时入私塾就读。民国4年(1915年)入上海中法学校深造,后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导的同盟会,并参与反对袁世凯的斗争。翌年返乡,先后组织钟鸣、金凤、凤凰、繁昌、南陵等地民团,并派军事教练分赴各民团开展军训,振师兴旅,壮大反袁力量。“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春圃在金榔乡九榔庙创办育才高等小学,自任校长。民国8年至16年8月办学期间,该校始终坚持爱国主义、新文化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造就人才。陈春圃除多方筹集办学经费,还捐资银元1500块,凡入学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当地乡亲曾赠与陈春圃横匾一块,文曰:“热心教育”,以示敬谊。民国16年2月北伐军兴,陈春圃弃教从军,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师六旅旅长,并典卖祖业田地300亩、竹木山林10多处,以供军饷,购枪招兵,充实国民革命军力量。“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陈春圃被解除武装返里。民国23年秋,中共井冈山党组织派曾一坚来皖南开辟革命根据地,陈春圃主动邀请曾一坚在家中食宿,掩护、协助其开展工作,先后动员新屋陈村、大工山、金山等地农民近400人,建立起农民武装队伍。这支农民武装队伍在计划智取顺安区署伪军枪支时因泄密遭铜(陵)繁(昌)南(陵)三县伪军大肆搜捕。在这危急关头,陈春圃派专人护送曾一坚安全出境,自己却被通缉、拘狱,后经友人保释。民国27年日军入侵县境后,陈春圃派人与新四军军部取得联系。新四军三支队进驻燕子牧、三条冲一带后,他立即召开各阶层人士会议,带头捐集粮款,动员与会者出钱出粮出力,全力支援抗日,同时协助新四军组织群众抗日组织,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同年冬,协助新四军三支队将隐藏在天河山寺庙里的日伪特务捉拿归案。“皖南事变”后,曾掩护新四军突围人员数人安全北渡。民国32年初又掩护时任新四军七师政委的曾希圣通过钟鸣、繁昌两处封锁线,安全抵达芜湖开展工作。是年仲春,陈春圃被国民党一四四师关押,后获保释。民国35年7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陈春圃一直与坚持皖南地区地下斗争的张伟烈、陈尚和等保持密切联系,提供、传递情报,保护革命力量,发展革命武装。民国3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先遣大队约100余人到达狮子山后,陈春圃即命其子陈达时接应、掩护这支渡江先遣队安全通过钟鸣一线,潜伏于江南纵深地区,为策应大军渡江作出了贡献。建国后,陈春圃历任铜陵县各届人民代表,安徽省文史馆研究员,政协安徽省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政协铜陵县第一、二、三届委员、副主席,铜陵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和铜陵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文革”期间遭迫害,1968年12月28日病逝。1979年4月10日,中共铜陵县委、县革委会主持召开追悼大会,深切悼念这位铜陵地区知名的爱国人士。
潘善圃
潘善圃(1906~1969),本县五松镇(今城关镇)人。祖父、父亲均为中医。善圃少时即在其父培育下攻读中医典籍,又兼朝夕耳濡目染,悉心揣摩,遂渐谙医道。民国元年(1912年)起,继承父业施诊行医。潘善圃对病者高度负责,用药极慎。为掌握甘遂对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泻水性能,他曾用面粉煨制甘遂,亲口尝服,以验药性。又对麻黄作尝服试验,以验该药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平喘、发汗功能。在掌握药性之后方用于处方。在制方用药上,他独创以生军治酒疽;秦艽、益母草治急性肾炎水肿;贝母治慢性便秘。他还根据“辩证论治”的原则,精心选药配方,自制天冬养荣汤治肺痨;百部贝母汤治久咳;益气利水汤治晚期肝硬化腹水病等。共配100余方,经临床试用,颇有效果。潘善圃白天施诊,晚上整理医案,共记载有30个病种、80余病例的有效验方,其中绝大多数属内、妇、儿科的多发病及疑难杂症之列。为中医事业后不乏人,民国年间,潘善圃在县城创办“潘园古医经典著作讲习班”,收教20余人。该班还开设门诊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用于医疗实践。建国后,潘善圃边行医边采药,潜心搜集民间验方。晚年还参加县医院组织的农村巡回医疗队,赴朱村、新桥等地施诊。1969年7月14日病逝。
许敦华
许敦华(1928~1970),本县钟鸣乡联和村人。少时为地主放牛,后以帮工、务农为生。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曾荣立三等功。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复员回乡,任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联和村地处圩区,兼有部分丘陵地,历年多涝易旱,群众生活困难。1964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许敦华带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苦战一冬春,开掘了一条长7华里的排水渠道工程,计挖1.8万余土方。又修建排灌站1座,还在当地驻军的协作下筑大堤1.5公里,圈圩田400余亩,办林场1个,植油桐5000余棵。1966年冬,许敦华身患食道癌,但他仍带病坚持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1969年中共池州地委、池州地区革委会授予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模范共产党员、革命好干部”称号。他还多次被评为出席省、市、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1970年元月20日,《人民日报》以《一片丹心为人民》为题,报道了许敦华的事迹。1970年3月12日病魔夺去了许敦华的生命,中共铜陵县委、县革委会为他主持召开了追悼大会。
梅冬雪
梅冬雪(1950~1975),女,本县安平乡红庙村人。少时喜听雷锋故事,爱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长大后常为乡亲们做好事。乡亲们夸她“学雷锋,象雷锋,做的好事数不清。”1975年7月25日下午4时许,梅冬雪家后门口塘边突然传来急促的呼救声,正在家照顾生病母亲的梅冬雪闻声立即向塘边跑去,只见两个小孩在塘中挣扎。梅冬雪一面高呼“救人哪!”一面纵身跳入塘中。她将一个孩子救上岸,又扑入塘中去救另一个孩子。两个孩子得救了,而梅冬雪却沉入塘底。在地里劳动的人闻讯赶来,将梅冬雪打捞上岸后,她的心脏已停止跳动。同年10月30日,县委宣传部、共青团铜陵县委向全县青少年发出《向梅冬雪同志学习的通知》;11月1日,中共铜陵县委追认梅冬雪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杜福清
杜福清(1919~1980年),湖北省黄安县八里区杜家大湾村人。民国17年(1928年)冬,红军来到黄安县,其父参加赤卫队。翌年10月杜福清加入儿童团,担任儿童团团长,带领儿童团员站岗放哨、盘查路条、张贴标语。民国22年1月参加红军。翌年随军长征。民国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5月在山西燕子关战斗中,担任攻坚任务。是月任排长。在河北伏羊河战斗中率半个班战士阻击敌人,炸毁敌船10艘,缴获机枪2挺,经团部批准,被评为模范党员。同年11月在山西和顺县湿木床战斗中,连长、副连长相继牺牲后,他被指定为副连长临阵指挥,身负重伤。后分别在太行十一分区第一医院、延安联防政治部荣军学院和延安党校四部休养、学习。民国34年12月被分配至新四军四师总兵站警卫连工作。1954年10月随华东军区后勤部干部文化分校成批转业。同年12月来铜陵县工作,历任县石油公司经理、铜官山区区长、区委书记、县委工交部长。1960年2月任副县长。翌年11月兼任县委统战部长。杜福清于1973年离职休养,1980年8月15日病逝。
何太富
何太富(1915~1983),庐江县人,迁居本县钟鸣狮峰砂埂头。家境贫苦,少时放牛。民国27年(1938年)6月参加新四军,在皖南特务团一营三连先后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民国30年1月,何太富在“皖南事变”中与30余名突围后,行经青阳杨桥河时被国民党军新七师工兵连逮捕,被迫当挑夫。翌年8月在钟鸣上山缪寻机逃脱。民国33年7月在五昌庙组建游击队。翌年2月在水龙山反击日军“扫荡”中荣立三等功。同年12月该队编入皖南支队临江团二营五连,何太富任排长。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军北上。民国35年3月在山东枣庄大兵营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7月在参加南麻、郓城淮海战役中又荣立三等功。在两次战斗中负伤后,被评为三等甲级残废。民国36年,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部授予他“华东人民战斗英雄(三级)”称号。民国38年4月参加渡江战役。1950年参加解放华中南的历次战斗。1952年6月转业回乡,8月任狮峰乡农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在历年的防汛、冬修、生产中,均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群众苦干,曾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1979年9月退休。1983年6月15日病逝。
胡兴龙
胡兴龙(1964~1985年),本县太平乡老兴村人。7岁读书,初中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84年元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某部侦察大队三连一班当战士。1984年7月中旬,胡兴龙随军赴中越边境云南省麻栗坡县前线阵地,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同年9月和12月,先后参加“1438”高地和高马白地区战斗。战斗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沉着、果敢、机智、灵活,表现突出,受到连队嘉奖。1985年2月7日,胡兴龙奉命随捕俘班赴老山者阴山抓捕越兵。行至新街、南登公路之间被越兵发现追踪。交战后,越兵增至千人,封住通道。胡兴龙和战友们被围困三昼夜,第三天夜晚突出重围。突围中有几名战士失踪,指挥所下达寻救命令。胡兴龙即随指导员、排长、班长返回寻救战友。途中,胡兴龙发现几名越军尾随,即刻举枪扫射,将尾随越军击毙。后遭众多越军合围。为掩护指导员和排长突围,胡兴龙和班长余斌倚在一棵大树旁向越军扫射,肩膀中弹,血流如注。他拧开手榴弹,向越军掷去,与班长左突右打,毙敌10余名越军。当退至一悬崖旁时,弹药告罄。时越军蜂拥而至,嗥叫着:“抓活的!”胡兴龙和余斌临危不惧,砸掉武器,欲伺机与敌肉搏,后在敌乱枪中壮烈捐躯。1985年5月,昆明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追认胡兴龙烈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一等功。同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其“人民功臣”称号。
蔡岳
蔡岳(1922~1985),原名蔡声武,枞阳县阳和乡人。8岁读私塾,后在阳和小学、桐城小学和省立第二临时中学高中部就读。民国37年(1948年)4月,在失业迷惘中参加国民党军一八五师,任政工室、处干事。翌年8月家乡解放后返乡,被群众推选为钱桥区邓泊民校校长。1957年8月从安庆专区机关干部学校奉调来铜陵县初级中学任教导主任。“文革”期间被强制劳动。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蔡岳重返讲台。他全身心地扑在教育工作上,既教书又育人,废寝忘食,兢兢业业。1979年先后被学校和市教育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1980年11月任县政协委员。1984年4月任县政协副主席。工作担子重了,但他仍坚持担任高中语文课教学。后因视力下降,改教地理科。1985年春,蔡岳身患重病,但仍坚持不下讲台。是年5月4日,学校团委决定晚上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邀请蔡岳出席指导。是日晚饭后,他写就发言稿,匆匆赶到会场。7时许,蔡岳猝然倒在会场座位上。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蔡岳逝世后,中共铜陵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
张世杰
张世杰(1916~1988),本县太平乡官上村人。少时在本乡上小学,青年时就读于安庆圣保罗高中。民国26年(1937年)毕业返乡,时值京、津、沪相继沦陷。目睹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于旦夕,张世杰与其他爱国人士共同组建了“救亡图存诗社”,以诗言志,曾挥毫写就“莫笑书生心胆怯,杀敌我有笔如枪”的诗句。翌年夏,经章啸衡介绍,投笔从戎,赴泾县茂林新四军教导队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奉命回县从事群众抗日救亡工作。民国28年2月任中共铜陵一区区委书记,9月任中共铜陵县委书记,致力于党组织建设。民国30年1月张世杰在“皖南事变”突围时被俘,在江西上饶集中营被囚禁3个多月。逃出后,历经艰险,重返新四军七师,复奉命回县。是年冬任中共铜陵敌后县委书记。民国33年任铜(陵)青(阳)南(陵)行政办事处主任。翌年1月任铜陵县政府县长。此间,他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同时,积极发展敌后武装,重视税收工作,保障根据地经费供给,带领群众开展“二五减租”斗争,兴办舒家店小学,利用日伪矛盾以敌治敌,铲除汉奸、打击敌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世杰随军北上任第三野战军第六纵队五十一团政委,辗转苏北、山东、参加了鲁南、淮海战役。民国38年4月20日夜,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抵胥坝,经姚家(),越岔江,奔犁桥,解放顺安,挺进皖南。1950年始,张世杰从事国家外事工作,历任驻捷克使馆一等秘书,驻匈牙利、阿富汗使馆参赞,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第一亚洲司副司长,驻尼泊尔使馆大使,北京市人委副秘书长兼外办主任,外交部总务司代司长,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驻索马里、西班牙使馆大使等职。“文革”期间,他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常以古诗“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自勉。粉碎“四人帮”后,他积极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张世杰于1985年离职休养,1988年9月15日病逝于北京。外交部讣告称:张世杰“一生光明磊落,诚以待人,生活俭朴,作风正派,积极工作,勤奋学习。在三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他有胆、有识、有魄力,坚持执行党的外交政策,严守党的外交纪律,使外交工作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事业服务,做出了昭著的成绩。”
王廷基
王廷基(1905~1951),别名王厚祥,本县城关镇人。池州师范毕业。民国14年(1925年)任小学教员。翌年任国民党县党部文书。后在顺安小学、和悦小学任校长。民国25年任大通区公所收发、文书。民国27年县境沦陷后,他投靠日军,甘为鹰犬,残害同胞。民国29年任日伪自治会会长兼反共团团长。民国32年任伪县保安队情报主任。此间,他带领日伪军捕杀革命志士俞维胜、崔光德、叶保元、查虎臣、何贞邦;在其指诬唆使下,革命家属阮竹溪被日军活活打死,无辜群众徐二林被活活刺死,朱道明、朱兴汉被枪杀,16名群众下落不明。他还抢掠崔光德家财产、烧毁徐二林家房屋。此外,逼死朱训礼之父,勒索朱兴礼食盐100斤。民国33年4月县境解放时,王廷基畏罪潜逃至南京。1951年7月14日由南京市公安局逮捕归案。同年10月被依法处决。
牧承前
牧承前(1914~1958),又名小如子、京堂,本县钟鸣牡陵村人。民国30年(1941年)11月7日在《皖报》发表反动的“脱党宣言”。叛变投敌后,任国民党铜陵县调查室专员、特种会报会行动队队长、“戡乱”委员会情报组长等职。民国34年至35年8月间,搜捕、残杀汪植槐等革命志士及无辜群众11人。民国36年寸1月枪杀革命志士章必麟等18人。民国38年2月至4月指使其继任派人暗杀革命志士汪永祥等3人。同时,扩展反动组织,搜集情报,敲诈勒索,鱼肉百姓。民国38年4月县境解放后,牧承前畏罪潜逃外地。1954年7月由上海市公安局逮捕归案。1958年6月5日被依法处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烈士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