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20年(1931年)小学设民众问字处。民国22年县民众教育委员会开办民众学校2所,有学员69人。民国25年民众学校增至10所,有学员210人。民国30年小学设民教部,兼司成人教育。翌年全县中心小学有民教部班级12个、学员720人,保国民小学有民教部班级30个、学员1800人。建国后,县政府重视和加强成人教育,成果显著。在农民业余教育方面,1986年起广泛推行“双线承包制”,至1989年共扫除青壮年文盲21999人,非盲率达88%。在职工业余教育方面,采取在职培训和脱产进修等形式提高职工素质。1990年本县成人教育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铜陵县分校和电大工作站等主要阵地,并继续推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农民业余教育
1950年成立冬学委员会,全县兴办冬学102所,有学员4962人。1951年11月成立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是年全县有常年民校35所、冬学159所、学员2.45万人。1952年10月成立县扫盲运动委员会。1953年开始配备区、乡镇专职扫盲干部。1956年成立县扫盲领导小组和扫盲协会。1957年全县有184人被评为扫盲积极分子,其中32人出席专区代表大会,11人出席省代表大会。1958年冬民校、冬学改称红专夜校。1965年成立县半耕(工)半读教育领导小组,发展半耕(工)半读教育。“文革”期间农民业余教育停顿。1979年11月成立县工农教育委员会。1980年全县各公社重新配备农民业余教育专职干部。1982年县教育局增设工农教育股,于1984年与县工农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
根据国务院《关于扫文盲的指示》精神,为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984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苦战5年,建成基本无盲县”的口号。是年冬至翌年春组织214人对全县197个行政村12~40周岁人口文化状况进行了一次普查,同时制定《铜陵县1986~1989年农村扫盲规划》,根据全县经济文化基础的不平衡性,决定分三批建立基本无盲乡镇。第一批:城关(含城郊)、新建、太平、金榔、钟鸣、老洲、顺安;第二批、大通、西湖、朱村、董店、新桥、安平、胥坝;第三批:钟仓、流潭、和平、永丰。1986年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推行扫除文盲“双线承包制”,即行政部门的一条线承包制和教育部门的一条线承包制。行政部门的一条线承包制,是从县政府到乡镇政府及村委会分管扫盲工作的干部的承包制,其职责是全面领导扫盲工作,负责解决扫盲工作的经济、物力等问题,为扫盲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分管基层扫盲工作的村委会成员,还具体负责入户动员,把学员请进学校。一个地方扫盲工作的好坏,由分管行政负主要责任,并作为其政绩的一个主要部分。实行行政干部评分制,由县教育委员会统一打分,县政府进行奖惩。教育部门的一条线承包制,是从县教委分管扫盲工作的副主任到乡镇教委的专职扫盲干事及各村小学校长的承包制。这条线具体负责扫盲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的各种事项。村小学是全部教学任务的承担者。这条线的奖惩主要体现在对乡镇、村两级扫盲经费的分配上,所有经费一律按脱盲人数分配,对于扫盲工作搞得好的给予奖励,相反则给予一定的处罚。扫盲“双线承包制”有力地促地了本县扫盲工作的开展,至1989年底,全县共扫盲青壮年文盲21999人,15~40周岁人口的非文盲率从1982年的72.7%上升到88%,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85%的标准,经省、市验收合格,建成基本扫除文盲县。1990年有18个行政村被评为市扫盲先进单位,全县有57人被评为国家、省、市、县级扫盲先进个人,其中查日明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个人,代表安徽省出席了全国扫盲工作会议,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并受到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同年1月9日《中国教育报》刊载了本县《两线承包,推动扫盲》的经验介绍文章。在认真抓好扫除文盲工作的同时,本县还不失时机地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1987年创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6所,采取长短结合的办法,对农民进行文化科学技术教育,长班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开设职业技术课,学习时间为一年,称为“三加一”班;短班招收当地农民,进行文化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校长由分管教育的乡(镇)长兼任,县教委任命一名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文化课教师按两个万分之一的比例配备,即以乡镇为单位计算,一万人口县教委配备一名教师,乡镇自行聘任一名教师;职业技术课教师由各校自行聘请。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独立门户,办学经费由乡镇自筹。1988年西湖乡、新建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被评为省先进单位。1990年全县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有“三加一”班学生2118人;组织编写乡土教材40万字,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32期,参加培训的农民达4650人次。
职工业余教育
1950年创办大通区职工业余学校,有学员52人。1952年举办语文速成识字班,有36名在职干部参加学习。1956年创办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有学员177人。至1960年,全县职工业余学校发展为36所,有学员4460人。职工业余学校和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均设有初小班、高小班和初中班。初小班开设国文、算术、常识、政治等课程,高小班开设国文、数学、自然、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初中班开设国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生理卫生、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教室多为借用,教师多为兼职教师。另外,各系统还选派部分优秀职工到专区、省对口学习培训。职工业余教育由县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工会组织主办。“文革”期间职工业余教育被各种“学习班”取代。1978年后,职工业余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共铜陵县委党校是本县干部业余教育的主要阵地,该校定期培训县直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主要是组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1979年起,县人事局配合县委组织部和有关部门,选送1312名干部到省、市、县委党校和其它大中专院校脱产进修,通过进修,有287人获得大专毕业文凭,611人获得中专毕业文凭。1981年起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据1985年统计,全县有职工读书活动小组57个、“双补”(补习文化基础知识、补习技术理论知识)学习班9个、职工业余世界语夜班2个,参加学习的有1397人。各企业单位及主管部门还分期分批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县商业局1981~1983年连续举办3期会计培训班,培训会计人员75人,并先后选送8名营业员到省、市商业系统对口培训。县劳动局1986~1990年培训矿长234人、各种特殊工种767人,使这些人掌握岗位技术技能,做到持证上岗。
1981年市、县合一的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铜陵分校成立,学制3年,学员毕业后承认其中专学历。1990年10本县单独成立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铜陵县分校,并在钟鸣镇和西湖乡各设1个教学班,隶属县农委领导。是年,该校有办公、教学用房213平方米,固定资产10.5万元,有教师12人,其中专职教师4人,开设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农学、林业、会计、企业管理6个专业,已毕业185人,在校学员259人。
1984年下半年本县首次推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由县招生办公室兼办。时申请应试的有97人,开考党政干部基础、汉语言文学、会计学3科。次年申请应试的有337人,开考4个科目。1986年县教委设成人自学考试办公室,配备2人办理自学考试有关事宜。是年至1990年,全县累计有4007人申请应试,其中有124人申请应试汉语言文学、会计学本科,有3883人申请应试大专,开考党政干部基础、汉语言文学、会计学、统计学、法律、英语、工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9个科目,已有43人获得大专毕业文凭。
1985年经报请省政府批准县委党校开办党政管理干部中专班,学制2年,经组织部门推荐,全省统一考试,招收学生47人。1987年除3人因特殊情况中途辍学外,44人经考试合格,由省委党校验印毕业。1986年开设党政管理专业班,招收学生38人,学制2年。1987年开设政工专业班招收学生40人,学制1年。1988年党政管理、政工专业学生78人考试合格,经省教委验印毕业。是年,党校中专班停办。
1986年经县编委批准,本县成立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铜陵县电大工作站,为正区级单位,有工作人员4人。翌年起租赁县委党校教室招收成人大专班和普通大专班。成人大专班招收在职职工,学制2年,普通大专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开设工业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党政干部专修、汉语言文学、英语、政史和电视师院中文等专业。至1990年已有169人毕业。1990年县电大工作站有成人大专班5个、普通大专班1个,开设财务会计、汉语言文学、电视师院中文3个专业,在校学员160人。同年12月县电大工作站被评为省电大系统先进单位,获综合优秀奖。
50年代起,本县即有部分职工参加函授学习。“文革”期间函授教育中断。1977年函授教育恢复后,又有部分职工参加函授学习。1983~1990年仅县法院就有52人次参加高等函授学习。此外,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还积极鼓励和支持职工自学成才。胥坝乡小学代课教师郑金花刻苦学习世界语,成绩优异,1988年8月10受中国科学院邀请赴北京参加首届国际世界语科技大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