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植树育林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县人陈翥“植桐于西山之南”,并著《桐谱》一书,为世界上最早关于泡桐的学术专著。民国初期,东南部山区密林蔽日,绵亘成片;大通为皖南木竹柴炭的重要集散港。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入侵县境后,恣意砍伐,纵火焚烧;民国38年初,国民党驻军滥伐林木,构筑江防工事;加之不法官商鲸吞掠夺,森林资源,屡遭毁坏。至县境解放时,全县森林覆盖率仅2.65%。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颁布林业政策和法规,建立林业机构,发动组织群众植树造林,加强林政管理,强化林木保护,林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1958年大炼钢铁,森林资源破坏甚重。70年代初,社队林场兴起,集体造林面积扩大,至1975年森林覆盖率达7.8%。1981年起,开始实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鼓励农民承包造林,并对造林实行验收和成片造林补助;在木材采伐上,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及时查处乱砍滥伐林木案;1985年取消木竹经营上的统购统销,开放大通、顺安、城关3个木竹市场,允许木竹自由上市,木竹经营活跃。林业建设有了健康发展。据198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森林面积达23万亩,森林立木蓄积51.2万立方米,竹类蓄积437万根,森林覆盖率达20%。至1990年底,全县有国营林场1个,经营面积8824亩;有乡村林场131个,经营面积5.1万亩;有林业专业户、承包联合体322个,承包山场4.5万亩;林业产值230万元;有林业技术干部30人,固定职工1100人。全县林业用地38.5万亩,其中分布于东南部低山丘陵10个乡镇(金榔、钟鸣、新桥、朱村、董店、新建、大通、顺安、西湖、钟仓)林业用地37.7万亩,占97.92%。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