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自然变动
明嘉靖《铜陵县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有22685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有20662人。明末,由于连年战事和沉赋苛税,人口锐减,清顺治《铜陵县志》载,崇祯十五年(1642年)全县仅有14953人。在251年中共减少7732人,其中男子约占减少数的90%
清康熙年间,人口有所回升。清乾隆《铜陵县志》载(当时以负担丁赋的16岁至60岁的男子统计入册),康熙元年至康熙五十年(1662~1711年)共增人丁969丁,总人丁4719丁。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为鼓励百姓生育,以彰盛治,规定以康熙五十一年黄册为定,此后增益口数只列黄册永不加赋。清后期政治腐败,至光绪、宣统年间人口又大减。清末民初全县人口约在12万人。
民国初期,民生得以暂时养息,人口渐复升。民国17年(1928年)有176392人,其中大通、和悦、顺安就有近7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0%。此后人口逐年有所下降,民国22年有161874人,较之民国17年下降8.2%。民国29年为162861人,民国34年为149650人,较之民国17年减少26742人,下降15.16%。民国37年为148057人,3年中减少1593人,较之民国34年又下降1.06%。
建国后,人民安居乐业,人口逐年增长,1949年底,全县有170683人,比上年增长18.6%。9年间计净增31753人。
1960年因自然灾害等因素,死亡人数大于出生人数,人口出现负增长,是年总人口为191534人。
1962年和1963年本县出现生育高峰,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4.81‰和42.2‰。1963年全县总人口为212496人。1964~1966年,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人口呈下降趋势,196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1967~1969年,由于受“文革”动乱影响,人口出生维持原状态并略有上升,1969年全县总人口为25564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07‰。1962~1969年8年间共出生81541人,累净增71844人。
70年代至80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29.15‰。1982年全县总人口为3232.0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11.93‰,比1962年高峰期下降了32.88个千分点。80年代末期,随着计划生育政策不断深入人心和各项措施的完善,人口增长得到进一步控制。1990年全县人口为340544人,比1982年只增加17343人,年平均增加2168人,1949~1990年平均每年人口递增率为1.7%,1978~1990年平均每年人口递增率降为0.8%。199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98‰,比1962年高峰期下降30.83个千分点。
1949~1990年铜陵县人口出生、死亡、增长变化表


社会变动
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今铜陵县境。以后历朝中,因战争灾荒等因均有不同程度的迁动,但无重大变动。民国时期,大批无为县及江北居民以亲戚、联烟等关系迁入铜陵县,形成铜陵县沿江洲区人口和少数山区人口。铜陵县洲区人口现有66847人。
建国后,人口迁移流动每年小有变化,1964年本县迁入3944人,迁出3622人,自由流入325人。1979~1990年全县共迁入46330人,共迁出59249人。
1979~1990年铜陵县人口迁动情况表

1990年乡镇人口迁动变化表

人口密度与分布
建国前人口密度较小。民国17年(1928年)为199人/平方公里。民国29年(1940)为184人/平方公里。民国34年(1945年)169人/平方公里。建国后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密度随之增大。1949为193人/平方公里。1964年为239人/平方公里,比建国前人口密度最高的1928年增加40人/平方公里。1982年为360人/平方公里,比1964年增加121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384人/平方公里,比1982增加24人/平方公里。
1990年铜陵县人口分布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