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幼儿教育
民国9年(1920),铜陵县立女子小学开始附设幼稚班。民国23年(1934),全县有幼儿班3个,教师4名,入园幼童117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幼儿教育工作。1952年,大通、和悦、顺安的三所小学开始附设幼儿班5个,配备教养员5名,入园儿童192名。至1985年,全县共有幼儿园4所,幼儿班37个,教职工46人,入园儿童765人。
二、小学教育
铜陵古有紫阳书院,后废。清代,富户请先生上门教育子女较多,称私塾。清乾隆五年(1740),在原紫阳书院的旧址建五松书院,后几次遭战火焚毁,几经修复,终废。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办铜陵县高等小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大通和悦洲办起铜陵县公立初等小学。民国元年(1912)2月,县城创办铜陵县女子初等小学。民国25年(1936)后,开始实行“政教合一”,以乡设立中心国民学校,以保设立保国民小学。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军占领区停办。民国38年(1949),全县有小学16所,教职工69人,在校学生1672名。有私塾230所,学生约3200人。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79年开始在全县普及小学教育。1985年,全县共有小学193所;教职工2020人,其中代课教师540人;在校小学生41794名。
三、中等教育
民国26年(1937年),王培棠在西湖乡联合村朱氏宗祠主持创办“铜陵临时中学”;日军侵占铜陵后停办。民国34年(1945年),国立16中学由四川省迁至铜陵县大通镇,改名安徽省立铜陵中学。民国35年(1946年),铜陵县立初级中学经筹备暑期开始招生。
1949年秋,省立铜陵中学高中部并入贵池中学,初中部与县立初级中学合并,定名为皖南区铜陵中学。1955年,皖南区铜陵中学迁至铜官山。1957年,在城西笠帽山麓创建铜陵县初级中学,当年招生313名。此后,铜陵县中等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85年,全县共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3所,并有10所小学附设初中班,教职员工999名,其中代课教师218名,在校中学生17060名。
四、专业教育
1952年7月,在顺安天主教堂创办铜陵县初级师范班,招生50名,1953年4月停办。1958年创办铜陵初级师范学校,招生431名,1961年停办。1971年9月,创办县五·七大学,设师资、农机等班级。1978年7月,铜陵师范学校迁至县五·七大学。1979年,铜陵师范学校在校学生365人。1981年,铜陵师范学校改称铜陵县教师进修学校。1985年,县教师进修学校有教职工16人,在校学生39名。
铜陵县农业中学创办于1958年。1964年,发展到4所。1965年,又创办民办耕读小学37所。至1985年,全县共有农业职业中学4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2所;教职工57人,其中代课教师8人,在校学生479名。
五、业余教育
铜陵县职工业余教育始于1950年。当年创办职工业余学校5所,有学员428名。同年冬,全县农村创办冬学102所,有学员4962名。1951年,全县创办农民业余学校35所,有学员1557名;冬学发展到159所,有学员22916名。1964年,开始兴办半工(农)半读学校,全县兴办耕读小学361所,有学员8809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业余教育中断。1975年5月,业余教育开始恢复。1984年全县有3所中学办起中等 业余教学班,在校学员96名;有277处初等业余学校,在校学员5683名。同年,业余小学有173人毕业。1985年,全县办有农民夜校331所,班级373个,入学人数达7138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科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