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计划、统计
〔计划〕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开始统一全县的收支,经济管理体制由“统一领导、分散经营”逐步转变到“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轨道,为争取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952年8月,县计划统计科成立,负责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和统计工作。1953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至1957年):计划管理的重点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全民、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10月,县计划委员会成立,加强对计划工作的领导。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年至1962年):初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经济组织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农业生产合作社全部转入人民公社,手工业者大都转入国营或集体经济组织,计划失去了控制,使重大的经济比例关系失调,以致后期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为3877万元,比1957年下降39.4%)。
1960年以后,国民经济经过调整,使宏观控制得到了加强,重大的经济比例关系渐趋协调。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 5711万元,比1962年增长47.3%。
第三个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5年至1975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计划管理机构瘫痪,计划管理工作再次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3月,县生产指挥组内设计划小组,负责计划管理工作。这一时期,虽然编制过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但基本上没有实现。197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8461万元,比1965年增长48.15%。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年至1980年):1976年4月,恢复县计划委员会。1977年,经济工作急于求成,基本建设投资过大。1978年5月,开始清理基建项目。1979年,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大力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时期,由于前期受“左”的思想干扰,后期虽经调整,但刚刚起步;所以,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只达到7773万元,比1975年下降6.5%。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年至1985年):这一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普遍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城镇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调动了农民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使工农业生产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国民经济出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501万元,比1980年增长86.6%。
〔统计〕1952年8月,县人民政府下设计划统计科,开始编制统计年报。同年,对全县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及人口、土地等情况进行调查,为本县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依据。到1957年,已建立工业、农业、基本建设等7项统计报表制。1961年,计划统计分开,设统计科。1963年,改统计科为统计局。1968年,县统计局被撤销。1976年开始建立国民经济基本情况(卡片)制度 。1979年,编制《铜陵县建国30周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并开始编制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资料。同年,重建县统计局,恢复和完善了各种统计报表制度。1981年,开始在农村对40户农民家庭收支情况进行定点抽样调查,了解农民的收支和消费水平的变化情况。同年,编制《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净产值和利润》专题材料。1983年,建立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年报制度。1984年,对县内7个乡、35个生产队、350户农户进行农产品产量简易抽样定点调查。同年,编写铜陵县35年来工业、商业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的专题文章和统计资料。1985年,对1630户农村专业户,242个新经济联合体、35户家庭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户进行调查统计。同年,开始编发年度统计公报,并建立综合、平衡、农业、工业等11项统计报表制度。
二、工商行政管理
〔市场管理〕民国年间,本县有大通、顺安、城关等7个常年集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常年集市有8个。文化大革命中,正常的集市贸易受到冲击。1978年以后,集市贸易开始兴盛起来。1985年,常年集市发展到20个,并建成集市贸易场所6个。
1949年5月,县工商科成立(后几经撤并,1979年4月正式成立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市场管理工作,并对投机违法、违章案件进行查处。1964年至1966年,共查处各类案件68件,没收、罚款金额8850元。1971年至1976年,在市场管理中,共查处各类案件164件,没收、罚款金额42714.69元。1981年至1985年,共查处各类案件654件,其中千元以上10件,没收、罚款金额8691.65元。
〔工商企业登记〕1949年12月,本县首次对工商业进行登记,全县共有工商业1262户。此后,县工商部门对工商企业进行过多次登记发证工作。1980年 ,对全县工业企业进行普查登记,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68个。1985年6月,对全县工商企业换发全国统一营业执照,全县共换发营业执照70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9个,集体所有制企业620个。
〔个体经济管理〕1979年,本县个体经济开始发展。1980年,全县有个体工商业18户。1982年,全县个体工商业发展到653户。1983年下半年,对全县农村个体小卖店进行登记管理。1985年,全县城乡共有个体工商业3266户,从业5346人。
三、物价管理
清末民初,市场物价基本稳定,涨落幅度很小。抗日战争时期,市场物价直线上涨,以米为例,民国27年(1938),大通米价每百斤为2000元(法币,下同),而到民国35年(1946),涨至3万元,比1938年上涨了14倍。尔后,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形成通货膨胀,致使市场物价上涨几倍到数十倍。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通货膨胀,使市场物价趋于稳定。1961年10月,县物价委员会成立,负责物价管理和监督工作。1965年,根据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同时付给职工及其家属(吃商品粮)每人每月生活补贴0.09元。1979年3月,本县对粮食、棉花、油料、生猪、鲜蛋、茶叶、毛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进行调价。同年11月,提高猪肉、牛肉、羊肉、家禽、鲜蛋、蔬菜、水产品和牛奶等8类主要副食品销售价格。同时,付给职工每人每月5元副食品价格补贴。1981年11月,降低涤棉布销售价格,提高烟酒销售价格。1984年,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由基数加价法,改为固定比例作价法,以增加农民的收益。同年,本县分3批放开352个品类小商品价格,由工商企业协商定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全县农副产品价格不断提高,其中粮食收购价格提高5次,1985年粮食收购价格由1953年的每百斤籼稻5.66元提高到15.70元,比1953年上升2.77倍。棉花、油料、生猪、竹木等价格也随粮食价格的调整而相应得到调整,使现行工农业产品的比价渐趋合理。
四、审计、标准计量管理
〔审计〕1984年4月,县审计局成立,负责对全县的财政、信贷计划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进行审计、监督。1985年,共审计出有各类问题的资金达10.9万元,其中应上缴财政2.16万元。
〔标准计量〕新中国成立前,铜陵县计量管理工作薄弱,市制、公制、英制等多制并存,官僚资本家、地主、绅士在度量衡上任意大进小出,剥削人民。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沿用民国时期的度量衡器具。1951年,在全县开始改16两老制秤为16两市制秤。1958年,铜陵县计量测定所(后几经撤并,1984年4月正式定名为标准计量所)成立,负责全县标准计量管理工作。1960年元月,对全县的度量衡器具实行改革,明确市制以十进位,公制以公斤和米为计算单位,将16两制秤改为10两制秤,1978年2月,在全县取消中药处方用药和中药销售中所袭用的两、钱、分,改用克、毫克为计量单位;将16两旧戥秤全部更换为公制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计量器具如长度计量、力学计量、电学计量等,也陆续在全县各行业中运用。
1985年,县标准计量所对14个企业、40个产品的标准化情况进行调查,计有4个产品执行国家标准,有11个产品执行部级标准,有4个产品执行省级标准,有1个产品执行地方标准,无标准的产品有20个,占50%。
上一篇:第三节 财贸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