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业
〔采矿工业〕铜陵县采矿工业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以前就建有采矿、冶炼场。据宋史记载:本县凤凰山铁石宕村等地建有冶炼场。民国20年(1931),张子琴注册在朱村耆(今朱村乡)五甲烽子岭采用土法开采煤矿。民国27年(1938),日本侵略军侵占铜陵后,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使矿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1957年初,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员开发金山铁矿和叶山铁矿。1958年,在大办钢铁运动中,又先后开发筲箕崂、牛山、小崂、亮天堂等10余个小矿山,1960年相继停采。1968年底,复建县筲箕崂铁矿。翌年,开采铁矿石3.03万吨。尔后,钟鸣、朱村、新桥、董店、流潭等乡镇先后建乡镇集体小矿山。1978年后,新建矿点逐年增多。到1985年,全县共有矿山86座,其中:县办矿山3座,乡、村集体矿山83座;从事采矿业职工7600余人。
矿产品开采品种已由原铁矿石和煤两种逐步发展到铁矿石、硫铁矿石、锰矿石、铅锌矿石、煤、膨润土等。主要矿产品产量也稳步增长。1985年,生产铁矿石25.52万吨,硫铁矿石4.18万吨,原煤21.72万吨,采矿工业总产值达到1253.59万元;年上缴利税291.4万元,其中:上缴税金155.9万元,占全县年税收总额的19.12%。
〔轻重工业〕清代,铜陵县除采掘工业外,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清末民初,私营手工作坊在大通、顺安、城关等集镇发展较快,当时多为前店后坊,设备比较简陋。主要产品有陶瓷、白酒、食油、糕点、白布、纱袜、雨伞和竹、木、铁器等。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县境后,大通、城关、顺安等地的手工业作坊遭到毁坏。抗日战争胜利后,私营工业虽有恢复和发展,但速度缓慢。1949年,全县有私营手工业1706个,私营工业58个,工业总产值23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其中,私营工业229万元。
解放以后,县人民政府在发展国营工业的同时,帮助和扶持私营手工业恢复和发展生产。1952年,开始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和公私合营,将分散的手工业集中并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建立起国营、集体、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手工业基本实现合作化。1957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73个,其中:国营20个,集体33个,手工业107个,公私合营2个,合作社经营11个。工业总产值1078万元,其中:国营工业总产值为741万元;集体工业总产值为313万元;私营工业总产值为24万元。
1958年后,采矿、冶金、纺织、化学、农机、轻工等地方国营或集体工业相继兴起。1966年,“文革”开始后,工厂停工停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期,工业生产虽有所发展,但亏损严重,1976年,亏损总额达108.9万元。
1979年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铜陵县工业经济进入了新的振兴时期。全县已建立起棉织、化学 、机械、建材、采矿、轻工、食品、冶金、造船等10多个工业门类,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亦不断增长。1985年,生产化肥5385吨,水泥15787吨,棉布209万米,塑料编织袋468.9万条。是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77个,其中:国营21个,集体155个,联营工业1个。工业总产值达5590万元,比1978年的2952万元增长89%,是1949年的24.1倍;其中:国营工业企业是2269万元,比1978年的1628万元增长39%;集体工业企业1847万元,为1978年454万元的3.07倍。
〔乡镇工业〕1958年,在“大跃进”中,全县共兴办社办工业企业128个,由于盲目上马,到1960年,大都停产倒闭。1970年后,社镇工业又逐步发展起来,以建材、农机维修、小型采矿、油料加工为主。至1978年,全县共办起社镇工业企业94个,总产值为870万元,比1970年的171万元增长5.09倍,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952万元的29.5%。
1978年后,乡镇工业持续稳步发展。已发展成为采矿、建材、机械、食品、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中小型工业企业群,加速了农村集体和个人致富的步伐。1985年底,全县共有乡镇企业114个,村办企业218个,户办、联户办企业1053个;乡镇工业总产值1451万元,比1978年增长66.8%,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6%。
乡镇工业的发展,有力地发挥了“以工补农”的作用。自1978年至1985年,乡镇工业共向农业投资777.6万元,加快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
二、交通
〔公路运输〕清末,县境内有3条驿道和13条古道,119座桥梁,仅能通行人力车,货物运输主要靠人力肩挑或驴、马驮运。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铜陵后,修建铜陵至大通、铜陵至顺安两条简易公路,仅行军车,运输状况仍旧。
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建设事业发展较快。1951年,兴建大通至木镇公路,境内长16.5公里,设大通汽车站,开始经营大通至木镇的客运业务。1957年,建铜陵至繁昌,铜陵至大通路段,皖称繁木线(均为砂石路面),设铜陵和顺安两个汽车站。同年,铜陵至钟鸣,铜官山至大通的客车也相继通车。60年代前后,开始建县乡公路,至1965年,通车里程达127.2公里。旅客运输量达201万人次,周转量达441.6万人公里,货物运输量5.2万吨,周转量226.7万吨公里。1970年后,乡村开始建简易土公路。
1978年后,公路建设速度加快。全县以城关为中心,有通往芜湖、南陵、青阳的公路干线2条,长48.68公里;通往县内乡镇的公路干支线15条,长151.95公里;乡村公路87条,长306.32公里;全长506.95公里,其中渣油路面(含水泥路面)69.7公里;干支线公路桥梁26座,长915.85米,涵洞695道,长5226米。全县城乡拥有各种汽车390辆(台),载重量达1036.5吨,大、小拖拉机1107台,载重量达1174吨。县境内,除老洲、安平、胥坝3个洲区乡外,其它16个乡镇均晴雨通车,客货运输较为方便。1985年,全县有客运线路12条,设县级站1个、分站6个、代办站13个,招呼站(点)38个。同年,全县客运总量达341.55万人次,周转量7517.92万人公里,货物运输量达175.35万吨,周转量2116.98万吨公里,改变了出门步行,运输依靠人、畜力的状况。
〔水上运输〕铜陵县境江河密布,长江沿县境干线长54公里(市占11.9公里),内河有顺安河、黄浒河、青通河。航运线长40.6公里(含季节性通航),水路航运较为方便。
明初,大通航运兴起后,建趸船和“洋棚”码头6座,街巷口建石条台阶泊船处14个。清末和民国年间,县境水运大都是私营的木帆船。申汉大轮航班,芜湖至九江的小轮航班均停靠大通港。新中国成立后,境内长江航道设置规范化的航标灯45座。顺安河和青通河航道分别于1959年至1960年,1971年至1973年运用机械疏浚和开挖、改道,增加了顺安河的运输量和大通港的吞吐量。
1979年后,水运事业发展较快。到1985年,港口发展到4个,客货码头已有29座,候船室3个,仓库1座,露天货物场4处;渡口35处,渡船37只,客位506个,客运航线13条,客位913个。拥有各种客货运输船只511艘,合7414匹马力,总载重量为12187吨,客位1419个,其中个体(联户)有416艘,合4147匹马力,总载重量3136.5吨,客位1084个。旅客运输量达82.32万人次,周转量3435.43万人公里,货物运输量达112.9万吨,周转量13847.68万吨公里。
三、邮电
〔邮政〕清代,县水驿置差船4艘,水亻夫20名。溯江上通贵池,顺流下抵荻港。县内设县前、栖凤、顺安、城山、分流5铺,有铺司、铺兵16名。陆路接南陵、青阳,主要为官府传递文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大通设邮政局,原驿站随之裁撤。驿路改称邮路。民国年间,以大通为枢纽,实行步班投递。1949年邮路总长65公里,职工20人(含电信局员工)。
解放后,邮政转以县城为中心。至1985年,已有城乡邮政机构22个、职工总数133人(含电信);邮路总长725公里。有干线邮路6条,单程计109.3公里。农村投递贯通到自然村。业务上除办理国内函件、包件、汇兑、集邮、发行等项外,还承办港澳邮政业务。
〔电信〕清光绪九年(1883),大通设电报局,服务项目单一,通讯设备简陋。至解放前,全县有长途电话线1条,电报线路1条,杆路总长65公里,交换机总容量50门,话机73部。
新中国成立后,电信事业逐年发展,形成以城关为中心的电信通讯网络。1984年10月,城关地区电话与铜陵市电话并网开通,实现了市内电话自动化。至1985年末,共架设农村电话杆路总长691公里,线路总长达830对公里,电缆12.3皮长公里;安装交换机总容量1180部,话机512部,有单路载波机22端,各类电传机3部;每一局所平均服务人口2.02万人,服务半径55.4平方公里,实现了乡乡通电话;电信业务除办理长途电话、电报、农村电话、出租代维修外,还可办理国际和港澳电话、电报业务。
四、电力
〔供电〕民国8年(1919),上海人祝大椿,投资5万银元,在大通和悦洲建“振通电气公司”,安装锅炉、150匹马力煤气机、108千瓦发电机各1台,变压器10台计170KVA施行火力发电。输出高压为2100伏,年最高负荷92千瓦,发电23.5万度。供居民照明用电。1938年5月,振通电气公司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
日军侵占铜陵后,曾于扫把沟建20千瓦小型柴油机发电站,仅供日军军营及伪县府机关照明用电。
1957年元月,县架设市区至城关第一条长5公里的6KV高压配电线路通电,供机关、商店和少数居民照明用电。此后,工厂和农村人民公社相继架设电力线路,供应工农业生产用电。至1963年,全县有6个公社通电。1966年7月,钟仓变电所建成投入运行,总容量为1640KVA。此后,又相继建大通、顺安变电所。到1976年,全县有18个公社、镇、182个大队通电。1981年11月,朱家咀变电所建成投入运行,总容量为4200KVA。1985年,全县有变电所4所,县供电局辖35KV输电线路4条,10KV配电线路16条;35KV输电变压器14台,总容量21700KVA,3—10配电变压器112台,总容量16980KVA。同年,全县19个乡镇、197个行政村均通了电。
〔用电〕民国8年(1919),振通电气公司建成后,大通和悦洲有728户居民使用电灯照明,年用电16.425万度。振通电气公司被炸毁后,居民用电即停。1957年元月,城关通电后,仅供机关、商店和部分居民照明用电,共安装灯头1700只。60年代后,工厂、农村开始使用电力能源。城镇居民和农村照明用电也逐步增多,用电量随之逐年递增。1966年,售电83万度。1973年,为加强供用电管理,成立县供电局。此后,随着国营、集体、乡镇工业和农用电力排灌机械的增多,城镇居民和农村照明用电的逐步普及,用电量逐年上升。1985年,全县售电2947万度,县境用电普及率为100%。同年,县供电局下设供电站5个,电力开发公司1个;有职工102人。


上一篇:第一节 农业
下一篇:第三节 财贸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