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铜陵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经117°41′~118°09′、北纬30°45′~31°08′。东西宽约28.5公里,南北长约31.1公里,总面积为886平方公里。东南与南陵毗连,东北和繁昌相接,西南与青阳、贵池为邻,西北与枞阳、无为隔江相望。境内低山丘陵、岗地、平原约各占1/3 。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低山丘陵海拔一般在50~100米,最高点为天门山,海拔576.6米,西北部为洲圩区,地势平坦,最低处和平乡北埂村,海拔约5.7米。现有耕地面积27.8728万亩,江河水面20万亩,湖泊水面5.6万亩。
铜陵县历史悠久。夏、商、周属扬州。春秋属吴地,后属越。战国属楚。秦属彰郡。汉属丹阳。三国属吴。西晋及南朝宋、齐属宣城郡;梁属南陵郡;陈属北江州。隋、唐属宣州南陵、秋浦县地。唐文德元年(888)后,析南陵县的工山、安定、凤台、丰资、归化5乡置义安县,县治顺安(今顺安镇),后废为铜官冶。南唐保大九年(951)置铜陵县,隶属升州。县治设于铜官镇旧址(今城关镇)。宋、元、明、清属池州。民国3年(1914)6月,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21年(1932)10月后属第二专区。民国27年(1938)8月6 日改属第八专区。
1949年4月21日,铜陵全境解放,5月13日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2年2月4日,改属皖北行署安庆专区。1958年9月5日,县建制撤销,并入铜官山市。1959年4月3日,恢复县建制,属安庆专区。1965年7月14日,改属池州专区。1974年11月8日,隶属铜陵市 。辖3个镇、16个乡、117个行政村、9个居民委员会。县治驻城关镇。
铜陵县为汉族聚住之地,少数民族有回、苗、壮、高山、蒙古、满、藏等族,散居在县境各地。1985年,全县有居民73663户,323662人,其中:男性166143人,女性157519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92240人,非农业人口31015人,未落户常住人口有407人;少数民族342人,占总人口的0.11%。
铜陵县地处长江下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冬季多偏北风,气候寒冷,雨雪较少,天气晴朗;夏季多东南风,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光照丰富,有明显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之分。年平均气温16.1℃;冬季月平均气温3.1~5.5℃,夏季7月平均气温28.7℃,年较差25.6℃。历年平均降水量1365.3毫 米,5~7月降水最多,占全年的41.9%。
铜陵县自然资源丰富,素享“铜陵虽小,八宝(金、银、铜、铁、锡、生姜、蒜子、麻)俱全”之称。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铅、锌、锰、铀、硫、磷 、煤、石灰石、钾长石、大理石等30多种。初步探明:铁矿储量为963.1万吨,硫矿储量为257.1万吨,煤矿储量为1572.3万吨。
农业物产丰富,是江南鱼米之乡。主要农产品有:稻谷、油菜籽、棉花,兼有大豆、大、小麦、芝麻、花生、蚕豆、绿豆、红豆、生姜、大蒜、油桐、油茶、茶叶、麻类、竹木、檀皮、水果、芦苇、莲藕、菱角、丹皮等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其中生姜、大蒜、汀豆、丹皮系地方特产,驰名海内外。水产资源有:鱼、虾、螃蟹、鳖、鳝和白鳍豚、江豚等。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805(野生植物1243种,栽培植物562种)种,隶属185科871属,占本省现有植物3200种的54%。其中:有药用价值的1400余种;另有木本,草本花卉200余种。
新中国成立后,铜陵县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891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比1949年的1512万元增长4.9倍;工业总产值达5590万无元,比1949年的232万元增长23.1倍。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科技、文教、卫生事业得到相应的发展。1985年,全县有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3个,各类科技人员1871人;拥有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站)、俱乐部、书店等文化设施38个;影、剧团队21个;广播电台1个,乡镇广播站18个;中、小学、幼儿园220所,教职员工3122名,在校学生和儿童60098名;医疗卫生机构33个,医疗和卫生行政人员606名,病床674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