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杨家林
杨家林(1919~1944),别名杨小四,郊区人。8岁读私塾,14岁帮工,1939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青年救国会。1941年,参加新四军铜南青三县江南支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铜官山地区秘密交通员,任务是在敌占区搜集情报和炸药、子弹给我方地下兵工厂。他常年挑着糕饼担子,以糕饼小商的身份,到凤凰山、朱村、吴大竹园、水竹岭、三条冲等地活动,有时在矿工的掩护下,到日本人管理的矿区收集情报,搞些雷管炸药。同时,还在工人中做宣传工作,动员一批技术工人到新四军地下兵工厂工作。
杨家林对收集到的一些未炸炮弹,为方便运送,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拆炮弹取炸药。1944年秋天,他在铜陵县张家山一菜地,发现一颗未炸炮弹,就用铁锹把炮弹轻轻地挖出,用手拆除炮弹引信,准备取出炸药,不料炮弹爆炸,杨家林不幸光荣牺牲。
胡兴弟
胡兴弟(1906~1946),郊区周冲村何家冲人。少年读过中学,青年时在家乡教过两年小学(私塾)。1928年,加入由章啸衡在铜陵组建的新四军第四支队独立大队(沙洲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利用人地熟悉的有利条件,经常回家乡为部队收集弹药,以增强游击大队的战斗力。1940年,游击大队兵员不足,他经常在晚上与地方政府联系,组织群众开会,讲革命道理,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经过努力,使游击大队由原来的80人,扩大到100多人。是年底,游击队改编为正规部队,胡兴弟任新四军三支队直属连连长。1941年元月“皖南事变”时,他带领100多人,在泾县茂林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在受到国民党八、九个师的兵力围困,部队断粮断水三天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由于敌众我寡,部队被打散,胡兴弟被俘。被俘后,他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只说自己是个伙夫,瞒过敌人。几天后,乘黑夜逃出了军营,找到了自己的部队,任长江游击大队独立连连长。后调新四军七师司令部负责总务工作。1943年调巢湖支队任连长兼指导员。是年春,他儿子患脑膜炎,处于昏迷状态,十分危险。因当时正准备反对敌伪军联合大扫荡,他连病危的儿子都没有来得及看望。1946年春,他被派往天长县城内的淮南区党委党校学习。同年7月,国民党撕毁“双十协议”,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淮南党校被迫转移,当行至江苏省盱眙县时与敌人遭遇,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朱有连
朱有连(1925~1982),江苏省扬州市人。1941年2月,在南京市信记白铁店学徒。1946年4月,在上海市金城水瓶厂做临时工。1951年8月,到戚墅堰铁路工厂当白铁工、铆工、工段长、技术员。1954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贡献大,被评为全国铁路系统先进工作者,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1月调铜陵市,在铁道部701工厂工作,后任技术员、工段长、技师等职,连年被评为厂先进工作者和先进标兵。1978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和铁道部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安徽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出席铁道部科技大会,受到嘉奖。在工厂建设中,朱有连克服了无大型起重设备的困难,坚持自力更生,想方设法完成工厂各项关键设备安装工程。他因地制宜,采取先搭支架,自上而下拼装新工艺,高质高效地完成了制作直径7米、高8米的储氧柜焊接安装工程。提出在地面拉线,一次拼装的方案,提前50多天完成了跨距19米、高12米、重30吨的龙门吊主体安装任务,节约400多个劳动日。1979年,他由基建转到生产岗位,任机车车间工段长,又一心扑在火车头的总组装上,发挥自己擅长铆工、白铁工、风焊工、安装工等多种技能,重活、难活带头干,不分份内、份外,不计时间和报酬,攻克惯性返工,保证修车质量。他同工人并肩奋斗,针对生产关键,先后自行设计,制作8吨盛钢桶、加料车、颚式剪板机、油棉枕机、石棉拌浆机、滚洗机等几十种非标设备,为工厂生产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多年来,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直到1982年病逝。
谢银田
谢银田(1963~1983),安徽枞阳人。1978年,在县读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0年毕业回乡务农。1983年2月,参加支援铜陵磷铵工程建设。是年6月,铜陵市正值梅雨季节,20日上午10时,市建华窑厂职工子弟小学8岁学生程伟、王万宏在放学回家途中,路经一条两面是湖的土石路,因连降暴雨,山洪直冲左湖,两个小同学手牵手走到水流湍急的地方时,王万宏突然跌入水中,程伟急忙伸手拉他,不料也被带进湖里。洪水把王万宏冲出10米远,情况危急。路过此地的谢银田听到“救人”的呼救声后,立即奔向出事地点。同行的一位女同志劝告“你水性不好,会出事的”;他说:“救人要紧”。随即先把离岸不远的程伟拉上岸,然后又和衣跳入水中,游向湖心,拉住王万宏拼命往回游,在其它同志的帮助下将王万宏救上岸。谢银田正待上岸,程伟着急地说:“还有鞋子(方言读成‘孩子’)在水里。”这时,早已疲惫不堪的谢银田,听说湖中还有“孩子”重又扑入湖心,不幸被激流卷入水底,壮烈牺牲。
王俊
王俊(1958~1984)郊区人。1965年在校学习期间,曾四次被评为“三好学生”。1970年,出席了“铜陵特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8年2月,应征入伍。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担任解放军某部第三训练团司令部正排级作训参谋。他带领的机务小组,因完成任务好,荣立集体二等功,个人荣立三等功。1984年4月23日,王俊和同志们一起参加上级交给的营建任务。正当他与战友马俊敏并肩站在废旧的建筑物上用力掀撬时,意外地发生塌方,脚下的水泥砖块突然断裂,两人一起掉了下去。此时,一块约4平方米、1000多公斤重的水泥砖块正在下滑,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王俊舍生忘死,用力把马俊敏推出险区,自己却光荣地牺牲了。
李本森
李本森(1960~1985),出生于黑龙江省北安地区的一个工人家庭。入学读书后,随父亲的工作变动转入铜陵市,在铁道部701工厂子弟中学读书。1976年,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9年,高中毕业后,放弃报考大学的愿望,报名参军。当时,有的同学为他惋惜,他却坚定地说:“保卫祖国是我们每个适龄青年应尽的义务,不论上大学,还是服兵役,都要从祖国的需要出发。”入伍后,三次受到连队嘉奖,被评为营优秀团员。1980年9月,经组织推荐考取了南京陆军学校。进校后,努力学习军事知识,各科成绩均在良好以上,1982年在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毕业后,被任命为解放军某部侦察连排长。1984年夏天,奉命到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多次带领班排战士完成侦察任务。1985年元月15日,为拔掉一个被敌人苦心经营多年的制高点,上级命令侦察连派一个班协助步兵,收复这个制高点。李本森当即请战,要求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他。为了打好这一仗,他带领由10名安徽籍战士组成的“安徽班”三次实地侦察,民主制订作战方案。9时50分拔点战斗打响后,在我军强大炮火掩护下,李本森带领全班战士奋不顾身地越过50多米的敌人炮火封锁线,迅速进入阵地,掩护工兵强行开辟通道,在炮火间隙中穿插前进。战斗中,李本森被敌人炮弹击伤左臂,鲜血直流,班长张建设急忙上来要把他替换下去。他说:“不行!我是指挥员,只有掌握情况才能正确指挥,冲锋陷阵。”坚持不下火线,带伤指挥。10时10分,接到进攻的命令后,他一跃而起,带头高喊:“同志们,为祖国立功的时刻到了,跟我冲啊!”,当他们跃进20多米时,又被敌人密集的火力所阻。李本森当机立断兵分三路,亲自带领2名战士冲杀在最危险的中路,并有意将敌人火力引向自己,以掩护两侧前进。他一人就摧毁敌人火力点3个,毙敌5名。当前进到离山顶只有50多米时,他被龟缩在暗堡里的敌人扔出的手榴弹炸伤5处,当即失去知觉。当苏醒过来时,他不要战友为他包扎而耽误时间,坚定地说:“不要管我,快冲上去,一定要把红旗插上山顶!”为掩护战友前进,忍着剧痛,竭尽全力站起来,端起冲锋枪向敌人暗堡猛烈射击。这时,敌人子弹又打进了他的胸膛,李本森壮烈牺牲。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授予其烈士称号,追认为老山前线二等功臣。
崔跃勇
崔跃勇(1962~1985),铜官山区人。1979年高中毕业,主动报考军事院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陆军学校录取。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83012部队机关任参谋。198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部队换防到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不久,他根据部队需要,由机关下到某步兵一连担任排长,奉命带领两个班坚守前沿541、140两个阵地。在战斗中,他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个指挥员,而且是一个共产党员,他在阵地上组建临时党支部,成立党小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由于敌人炮火猛烈,人员行动不便,崔跃勇就利用电话召开党员会议,号召每个党员要做一个鼓动员和宣传员,帮助战士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生死观,坚决完成坚守防御任务。12月19日,敌人的炮火严密封锁了通往140阵地的所有通道。阵地上已是5天4夜断粮断水,几十个同志只靠一个战士上阵地带来的半斤白糖维持生命。在这危急时刻,崔跃勇表现出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编写了《阵地之歌》:“炮火连天,弹痕遍地,胜利在召唤!我们英勇的解放军,坚决消灭侵略者,用我们的头颅、热血、枪炮、手榴弹,牢牢守住阵地”!并走遍阵地的每个哨位教大家唱,极大地鼓舞了战士的斗志。在敌人营规模的轮番进攻中,崔跃勇与上级的联络中断了,他沉着指挥,和战士们一起制定了用机枪诱敌出洞,集中火箭筒打点的战术,一举摧毁敌人三个火力点,冷枪毙敌近30名,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牢牢地守住了阵地。12月20日,敌人出动团规模的兵力,向140、541阵地发动进攻,战斗到白热化,阵地伤亡不断增加。在这危急时刻,崔跃勇来到战友中间,拿出纸来,要大家留下对祖国亲人最后的话,他在留言中写道:“为祖国而死的人,他在人们心中是不会死的……。”写完留言,把两颗手榴弹接在一起,插进胸前的子弹袋里,对大家说:“我们死也不能当俘虏。”战士学着他的样子,都带上了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崔跃勇第一个冲出阵地,当发现左侧越军快要冲上阵地前沿时,他眼疾手快,抱枪横扫,前头的敌人被扫倒,后面的抱头逃窜。崔跃勇率领全排战士坚守140、541两个阵地近一个月,连续击退了越军八次大的反扑,大、小仗打了30次,歼敌120余名。26日,崔跃勇奉命率兵撤离阵地,回团部休整待命。1985年元月8日,是崔跃勇的23周岁生日,这天,他邀请战友们欢天喜地喝了一顿茶,以水当酒,庆贺生日。谁知,这竟是他最后一个生日。他对着远方的故乡,举杯遥祝“为了我们的胜利,为了家乡人民的愉快、健康,为了弟、妹的进步,干杯!”时过一周,元月16日,崔跃勇前往团部再三请战被批准,又率领全排战士,奔向前沿阵地,在17日的战斗中光荣牺牲。1985年3月17日,《解放军报》发表长篇通讯,报道了崔跃勇烈士的事迹,称他为一代“风流儒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追认他为一等功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