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太白书堂
位于市区天井湖畔五松山上。唐天宝十三年(754),诗仙李白由好友南陵县丞常建陪同游历铜陵(时为南陵县辖境),筑室于五松山上,是为五松书院。是时,湖光滟,山色空蒙,兰蕙飘香,林泉幽美,诗仙游憩其间,感怀赋诗,写下了《铜官山醉后绝句》等不朽诗篇11首。唐末,书院坍塌。宋代重新修建,中堂供奉李白像,门楣悬挂“李白祠”匾额,一时成为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宋代达官显宦、墨客名流苏轼、黄庭坚、李纲、王十朋、林桷、戴丙日等人均慕名而来,留诗纪胜。元代毁于兵火。明弘治三年(1490),铜陵人袁思琼捐资重建祠堂3间,门1间,并建围墙环护,后人称为太白书堂。明嘉靖年间(1522~1564)倒塌荒废。遗址今已不存。1981年,市委、市政府已责成文化、城建等有关部门考察论证,拟定规划,作为重点名胜古迹,准备重建。
二、荆公书堂
位于铜陵县新桥乡大明村晃灵山灵窦泉侧、大明寺旁,距市区25公里。宋庆历二年(1042),铜陵名士胡舜元在此建书堂1所,礼聘当时尚未显达的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王安石来此讲学游憩。王安石时年21岁,学识渊博,志向高远,感佩年届不惑的友人胡氏及其子侄笃志好学,取“君子资深逢原”之意,为书堂赐名逢原堂。由于书堂环境清幽,风景绝佳;友人志同道合,抱负不凡;因此,青年时代的王安石在这美好的活动场所抒发理想,施展才华,广交贤良,感怀酬唱。王荆公在拜相和实行变法前后,又数度来游,多有题咏,写下了《题灵窦泉》等赞美铜陵的诗词佳作3首,并为大明寺赐额。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名人盛事,将逢原堂改名荆公书堂。建筑物已于元代倒塌。遗址今已不存。1981年,市有关部门拟议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准备重建。
三、陈翥墓
位于铜陵县钟鸣乡狮峰村下清凉寺北侧,距市区25公里。陈翥,字凤翔,号虚斋,自称桐竹君,别号闭户先生,铜陵县贵上耆(今钟鸣乡)人,生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卒于嘉礻右六年(1061),享年79岁。他出身官宦世家,天资聪颖,博学多才,一生安贫乐道,著述颇丰,著有天文、地理、儒、释、道、农、医、卜算之书26部182卷,成为当时“里人称德,府县知贤”的闻名学者。特别是他在66岁高龄那年,在毕生考察、研究泡桐的基础上,亲自开垦山地,栽植泡桐,注重生产实践;进行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请教;悉心研读有关著述,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辛勤笔耕3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林业科学专著《桐谱》。该书1.6万字,分为叙源、类属、种植、器用等10篇,具有很高的学术史料和科学研究价值,在国内外林学界颇负盛名。陈翥逝世后,宋仁宗将其赐入“乡贤祠”享祀,同时代的名人墨客也多有诗文颂德纪盛,更倍受乡邻崇敬。其墓、碑、旗杆石尚存。市、县有关部门已将陈翥墓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准备修复。
四、不波亭、生生庵
位于市郊濒临大江的羊山矶之巅,距市区15公里,羊山矶地势险要,湾陡流急,江面狭窄;南唐时(970年),池州人樊若水量江于此,测距“六百丈”,对岸之地以此得名。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池州知府柯实卿在此设“斥堠”,有台、有堞、有望远亭,成为最早的军民联防驻点。清咸丰三年(1853),长江水师记名提督彭玉麟由大通名士毕子卿陪同登羊山矶,彭见有亭无名,即以其所作“湖海波平不动尘”诗意,命名为不波亭,由毕书额。亭为二级式,石柱木栏,四角翘檐,中设石桌石凳,供游人憩息。两旁林木茂密,曲径通幽;下亭有石铺甬道,再下石阶,右转有关帝庙。是年,太平军与湘军水师激战于此,羊山矶名胜古迹毁于兵火。遗址今已不存。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池州新任知府李灿开凿羊山矶路。雍正元年(1727),铜陵举人陈哲等先后捐资修筑石路,以供过往舟楫纤夫拉纤之用。乾隆二十二年(1757),民间置救生船1只,水手、舵工5人,作为救生善举。道光年间(1821~1850),在羊山矶畔建生生庵,后改名通济庵,以庵设同仁局,办理抢险、救助等善事。咸丰三年毁于兵火。同治元年(1862)重建通济庵,续办同仁局。光绪元年(1875),于矶顶建亭,备鼓雇工,望江面,发现行船遇险,即击鼓报警,救生船闻声驰救。抗日战争中,该亭毁于日本侵略军炮火,遗址今已不存。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