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学
〔小说〕铜陵市的小说创作始于7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日趋繁荣。自1971年到1985年,铜陵市共有专业作者和业余作者20人,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52篇。
1983年,中篇小说《组织部又来了年轻人》(曹征路著)在浙江省大型文学丛刊《江南》上发表,填补了铜陵市中篇小说创作的空白。
1984年,上海市《收获》杂志发表了中篇小说《只要你还在走》(曹征路著),安徽省《清明》杂志发表了中篇小说《西风·流云、枯叶》(陈凯南著,女)。这两部中篇小说发表后,同时被全国性刊物《中篇小说选刊》选载。
同年,中篇小说《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曹征路著)在《萌芽》上发表,并获1984年“萌芽”荣誉奖。这是铜陵市小说作者第一次在省级刊物上获奖。
1984年底,全国中篇小说评奖,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共推荐197部作品参加评选,铜陵市有3篇中篇小说被《江南》、《收获》、《萌芽》编辑部作为“优秀作品”推荐。
1985年,中篇小说《只要你还在走》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向全国发行。到1985年,共有省级以上报刊杂志20余家发表了铜陵作者创作的小说。
铜陵市文联文学协会省以上发表作品获奖统计表(1980~1985)

〔诗歌〕50至60年代,铜陵市的诗歌创作以民歌为主。进入70年代,诗歌创作较为活跃、从1973年开始,铜陵市部分专业、业余作者在安徽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山多娇》、《正是春光》等6部诗集以及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作品约70余首,2000行。高玉超在1974年第1期《安徽文艺》上发表的《矿山新村》一诗,被《中国文学》(英文版)选载介绍到国外。1980年以后,一批中、青年诗作者的作品陆续发表。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过去有较大的突破,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谢采筏的儿童诗歌集《宝石花园》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创作的组诗《小家伙们》荣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颁发的“儿童文学园丁”奖。凌代坤的组诗《女神与青年》在全国9家刊物上登载。1985年,《诗歌报》在“诗人专介”栏目中,专文介绍了他的作品。到1985年,有10名作者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900多首(其中儿童诗歌500首)。
〔报告文学、散文〕从1971年至1985年,铜陵市共有15名专业和业余作者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作品30余篇,约5万字。专业作者凌世学从1980年起,从事散文和报告文学的创作,5年间,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作品8篇,约2.5万字,其中有4篇发表在全国性刊物《报告文学》和《新观察》上。〔科普文学〕最早为铜陵市科学文艺开辟园地的是铜陵市科协主办的《科技交流》月刊。该刊自1979年4月以来,每期以一定的版面刊载科学文艺作品,总共发表近50篇(首)科幻小说、科学故事、科学诗和科学随笔、科学漫谈等。1980年12月,还出了一期《宝石》科学文艺专刊。此后,《铜陵报》副刊“科普园”专栏和《铜陵环境报》也发表一批科学散文、科学漫笔、科学诗等。
铜陵市的科学文艺创作,先后在市内外刊物上发表了100余篇(首)。科幻小说《独乐大楼》(叶葆青著),被《建筑工人》1981年第10期发表。
此外,市文联创办的文艺月刊《映江红》于1958年2月创刊,代号26—33,后改为双月刊,公开发行,发行数3~4000册;到1960年12月停刊止,共出刊15期,发表各类作品450篇(组),约51万字。1960年,市文联编印了《文艺传单》。1972年,市文化局编印了文艺作品专集《金色的矿山》。1979年,市征文办公室编印了国庆三十周年文艺作品专集《作品选》;市文化馆编制了《铜陵文艺》(1~4期)。
二、戏剧
铜陵市从事戏剧创作的专业、业余作者共22人。到1985年,共完成创作、整理、改编剧本40部,其中黄梅戏13部,京剧10部,越剧3部,话剧6部,歌剧1部,电影、电视剧7部。
〔黄梅戏〕铜陵市的黄梅戏创作始于60年代初,到1985年,共创作现代戏7部。整理、改编传统古装戏6部。
1963年,市黄梅戏剧团集体创作了大型现代戏《雷锋》,成为该剧团巡回演出的剧目之一。韩少卿整理改编了大型传统戏《送香茶》、《钓蛤蟆》。1964年,李里创作了大型现代戏《井下春》,参加当年“安徽省戏曲会演”。1976年,创 作了大型现代戏《播种》(王正著,女),和小戏《追木匠》(卢达甫著),参加当年安徽省“农业学大寨”戏剧调演。1979年,王正创作的小戏《张志新》,成为市黄梅戏剧队建队演出剧目。1980年,张良俊整理改编36本大型传统剧目《荞麦记》,1981年又改编《莲花庵》、《合同记》。其中《荞麦记》被载入1981年《中国文艺年鉴》。1983年,小戏《春光曲》(李霍勤著)获当年安徽省业余文艺会演创作奖。大型现代戏《突围者》(朱玉白著),在《安徽新戏》1984年第1期发表,并先后参加省、市戏剧创作会演。
〔京剧〕铜陵市的京剧创作始于70年代中期,到1984年,共创作5部,其中,创作现代戏4部,改编、新编1部。
1976年,创作了小戏《工农轴》(方登云著);《送电》(吴奇著)参加当年安徽省“农业学大寨”戏剧调演。1977年,市京剧训练班教师移植大型京剧《闪闪的红星》。1980年,创作了大型现代戏《鲜红的其曼古丽》(朱世耀、方登云、高云坤等著,)。
李霍勤取材于小说《努尔哈赤与紫薇夫人》,新编了大型历史传奇剧《憨郎与紫薇》。1984年由市京剧团排练,11月在安徽省首届戏剧节会演,获创作三等奖。1985年5月,市京剧团携带此剧上京演出,受到首都各界人士的好评。10月,在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题材剧本评奖中获“团结奖”。
〔越剧〕铜陵市的越剧创作始于50年代末,到1964年,共改编、移植大型现代戏3部,整理改编大型古装戏3部。
1959年,根据白桦的长篇叙事诗《孔雀》改编的大型神话剧《孔雀仙子》(董雪),市越剧团在沿江一带久演不衰。1963年,改编了大型现代戏《春风吹到呼玛河》(孙旭);移植了大型现代戏《南方来信》、《不准出生的人》(叶舟、马林春等)。
1961年,市越剧团集体整理完成大型古装戏《何文秀》。1964年,改编完成大型古装戏《三仙桥》(严军),成为市越剧团的保留剧目。
〔话剧〕铜陵市的话剧创作始于60年代末,到1983年,共创作话剧6部。
1970年,朱世耀创作了大型话剧《王小双》,由市文工团排练后,参加安徽省戏剧调演。
1971年,朱世耀创作了现代话剧《金泉岭》、《矿山小老虎》等。
1979年,小戏《特殊病号》(朱世耀、方登云等著)、《带小白猪的人》(朱世耀、郑林哲著),由市文工团排练,参加安徽省戏剧调演。《带小白猪的人》获创作奖。
1983年,大型儿童喜剧《望子成龙》(朱世耀,方登云著),在《安徽新戏》1983年第2期刊登,并由江苏省镇江市话剧团排演,在扬州地区的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
〔电影、电视剧〕铜陵的影视文学创作始于70年代初,自1974年到1985年,共有作者7人,创作发表(拍摄、播出)影视文学作品7部,其中:电影文学剧本2部,电视剧本3部,拍摄播放电视剧3部,共约25万字。
1984年5月,凌世学创作的电视剧《吝啬姑娘》,由安徽省文研所和铜陵市银行联合摄制,在铜陵市正式开拍。这是铜陵市的第一部电视剧,并于9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播放。同年,曹征路将《组织部又来了年轻人》改编成电影剧本,《戏剧界》杂志予以发表,同时刊载了评论文章。
1983年,电视剧《眷情》(王正、陈可可著),在安徽《戏剧界》1983年第3期发表,并获《戏剧界》1983年“优秀电视剧”奖。1985年被安徽省电视台拍摄成电视片,更名为《一个女演员的烦恼》,在安徽省、上海市电视台播放。
1985年,曹征路根据中篇小说《只要你还在走》改编的电视剧《坠落的树叶》,由江苏电视台拍摄,先后在江苏、安徽、上海电视台播放,并获江苏电视台“优秀电视剧”奖。
1981年,电影文学剧本《鲜红的其曼古丽》(归绪昌、朱世耀著),系少数民族题材,被新疆大型刊物《边塞》发表,后收入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电影文学剧本专辑。
1982年,电影文学剧本《因为他们正年轻》(姚尚友著)被北京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讲习函授编编部评为“学员剧本奖学金二等奖”。
三、音乐、舞蹈、曲艺
〔音乐〕60年代初,铜陵市有几名剧团专业音乐工作者,主要是为演出剧目配器、配曲。70年代后开始歌曲创作,至80年代中期,共创作群众性歌曲150多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和演出、播放歌曲及其它音乐作品37首,形成了有40多人组成的创作队伍,群众性的歌曲创作,已在厂矿企业开始普及。
1973年,二胡独奏《捷报飞向北京城》(张斗强、范长达),首次参加安徽省专业音乐、舞蹈文艺会演,安徽省电视台同时录像播放。1979年《安徽器乐选曲》专刊上发表的二胡独奏曲《迎风激浪》(汪宽礼),被安徽省推荐参加全国音乐调演。1985年,创作歌曲《江南月夜》(吴正忠、高国强)在上海市电台播出。安徽省《乐坛》杂志发表的歌曲《小小钎头扁又圆》(范长达)和《开采》(周德成、汪宽礼)分别在安徽省职工调演中获创作一等奖。
〔舞蹈〕1959年,李宝善、陶年生创作的《丝线舞》、《红球舞》,由市文工团排练演出。
1971年至1978年间,顾雁玲先后创作了《草原赞歌》、《新疆舞》、《盘子舞》、《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绣花帽》、《铜矿工人舞》、《绣金匾》、《一碗炒面》等。其中:《铜矿工人舞》和《绣花帽》,参加了1973年安徽省举办的专业音乐、舞蹈会演。
1983年,铜陵市组队赴合肥,参加安徽省职工业余文艺调演,演出节目11个,获奖17项,其中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4个,创作奖、演出奖12个,“精神文明奖”1个。铜陵机车厂的舞蹈《青蛙、鹤与蛇的故事》荣获创作、演出双优奖。1984年10月,机车厂职工文艺队代表铜陵市参加安徽省首届《江淮之秋》歌舞节,舞剧《八音鸟的传说》和舞蹈《快乐的火车司机》获创作、演出、编舞和精神文明等10个奖。1985年2月,在全国《小百灵》赛歌会上,铜陵市小歌手获演唱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个。
铜陵市文联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协会
省以上发表作品获奖统计表(1980~1985)

〔曲艺〕铜陵市的曲艺创作,50、60年代,以相声、快板、快书为主。1964年后,出现天津快板、山东大实话、安徽大鼓、三句半等多种形式的作品。1960年到1985年,共创作100多篇,大多系基层厂矿文艺宣传队的作者自编、自演为生产服务的作品。
1965年12月,相声《学王杰》(郑林哲)首次在安徽省广播电台播放。1976年,相声《大课堂》(郑林哲)、安徽大鼓《紧握方向盘》(王庆)、坐唱《换灯》(市商业局)等,参加了安徽省曲艺调演。相声《老书记》、天津快板《两桶汤》(李永庆)参加了安徽省1976年和1978年的工农业余文艺调演。相声《住院》(许成祖),参加了安徽省1982年的业余曲艺会演。
1983年5月,数来宝(姐妹俩》(郑林哲),在安徽省调演中获创作奖和演出奖,并在上海出版的《曲艺作品选》上发表。
四、美术
〔绘画〕水粉、水彩画:铜陵市的水粉、水彩画,50年代兴起于铜官山矿区。铜官山矿务局从上海、合肥等地招来美术工作者,重点研究并从事水彩画的创作。他们的作品曾于1983年参加了安徽省第一次美展。
60、70年代和80年代初,从大专院校和中专学校分配来一批美术专业学生,和从业余美术作者中成长起来的一批美术骨干,形成了一支美术创作队伍。
1981年,《水边》、《大别山下》、《秋山暮色》、《深山老林》(柳新生)4幅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冷月》、《水边、》、《月夜》(柳新生)等作品,于1982年和1983年在美国、西德、孟加拉国展出。香港《艺廊》曾发表《安徽青年画家柳新生给水彩画坛带来一股清新气息》专稿。新华社亦向日本、西德、英国编发《著名青年水彩画家柳新生》专稿。他的作品先后在《新华文摘》、《望》、《文汇》、《中国文学》、《艺术世界》、《艺苑》、《清明》、《安徽文学》、《解放日报》、《文化报》等50家报刊杂志发表,或被专题介绍,或发表评论文章。1984年,《柳新生水彩画选》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版画:铜陵市的版画创作兴起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些美术爱好者,刻印了毛泽东、鲁迅画像及一些木刻宣传品,逐渐形成了版画创作队伍。
1970年开始,一批版画作品纷纷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或展出,《踏遍青山》(王宝桢、吴矩钦),《知心话》(洪元),石刻《晨曲》(林峰),《电化教具》(江大才、林海明),《新村来客》(王宝桢),《阵地》(叶荫柏),《喧闹的山村》(柳新生),《秋艳》(余多瑞),《退休不休》(陈怀碧)等一批作品引起了省内外的关注,也形成了一支悉心研究版画的创作队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铜陵市的版画创作出现了新的繁荣时期。版画创作骨干已从原来的7人发展到近20人,发表或展览的层次不断提高,先后参加省级、国家级展览或发表的版画作品达200多幅。版画创作的形式由单一品种变为多样化,除黑白木刻、套色木刻外,又有纸版画、拼贴版画、独幅版画、胶漏版画、塑料版画、石刻版画等品种,使版画创作越来越丰富多样。水印木刻《雨后初晴》(张铭),黑白木刻《鲁迅与日本朋友》(林海明),《农家乐》(柴桦),《爱劳动》(丁辉明),《麦》(胡卫平),《春风》(余多瑞),《筑路工》(方世荣),《露天采矿》(孔德满)等;套色木刻《沸腾的矿山》(王经华、孔德满、洪元、林峰、陈怀碧),《山区气象站》(洪元等),《矿山新貌》(王宝桢、章高农)等,都是这段时期涌现的一大批版画新作,纷纷在省级报刊发表或参加展出。独幅版画《冬运》(王宝桢)被选入“安徽版画出国展览”和《安徽版画作品选》画册。木刻《抢运》(江大才)参加全国化工系统画展获铜牌奖,并在人民日报发表。黑白版画《小老师》(余多瑞)获“小学生科普报”优秀作品奖。
国画:1958年,发表在《安徽日报》上的国画《露天矿》(铜矿工人余其吉),是铜陵市国画界首次推出的较有影响的佳作。
60、70年代,《最后一碗炒面》、《贵在鼓劲》(王涛)先后在安徽省及全国美展中展出。
1980年以来,铜陵市国画部分作品在安徽省青年画展、职工美展、科普画展中展出,并在《安徽教育》、《安徽画报》、《中国青年报》等杂志上发表。
油画:1963年,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和市妇联联合举办的阶级教育展览会中出现的油画,是铜陵市最早的油画作品。
“文化大革命”期间,铜陵市革命委员会设立了“敬绘小组”,成员有12人,主要任务是在街头、门厅描绘领袖像和政治宣传画。这两次油画的绘制活动,对油画创作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74年以来,一批在高等学校受过专门教育的学生分配到铜陵市,油画作品开始参加省、市级画展。
漫画:漫画兴起于50年代中期,少数漫画爱好者的漫画作品于1959年在《铜陵报》第一期《工人的画》专页上发表。后来散见于市文联的《映江红》诗画传单上,厂矿的墙报、黑板报,也是发表漫画的主要阵地。此后,漫画队伍不断扩大,漫画作品开始参加安徽省举办的第二届漫画展览,引起全省漫画界的注目。
1985年从事漫画创作的共有10多位作者,其作品分别刊登在《工人日报》、《体育报》、《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安徽工人报》、《南京日报》、《新民晚报》等省级报刊上。
铜陵市的连环画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1977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册《斗湖歼敌》(王涛)。1978年,该社又出版了连环画册《书记搬家》(王正、许清)。
〔书法、篆刻〕70年代末,有部分作品在铜陵市或有色公司举办的展览中展出;80年代初,一支以青少年为主的书法、篆刻创作队伍迅速形成,许多作品在省级展览或书刊上发表。
1980年以来,铜陵市的书法和篆刻作品48件,分别参加安徽省、安徽省军区、安徽省石化系统、铁道部南方片、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书画篆刻展览,并在《周末报》、《书法报》、《心画》杂志、《安徽日报》、《文化生活报》、《生活》杂志、《少年书法报》等刊物上发表。其中:阮良之的隶书对联,1985年8月曾获南京《周末报》银牛书法大奖赛优秀奖,他的草书和隶书,曾分别获省军区书画展二等奖和三等奖。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