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铜陵是一座新兴的工矿城市,又是一座古老的矿区。铜陵的文化事业与矿山的兴衰密切相关。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商周时期,祖先就在铜陵地区开发矿山,冶铜铸器,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唐代大诗人李白,宋代大诗人、大文学家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杨万里,明代著名学者王守仁,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清代著名散文家刘大木魁等骚人墨客,都曾游历过铜陵,并留下了不朽的诗篇。鹊江端午节龙舟赛更是闻名遐迩。只是元明以来,由于矿山衰落,铜官山地区人烟稀少,一片荒芜。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矿山建设的恢复与发展,铜陵的文化事业才从无到有,逐步走向繁荣。
50年代初,铜官山矿区文化事业开始起步。1951年,露天铜矿业余文工团成立。1953年,铜官山矿区广播站、文化馆和档案室诞生。1954年,工人电影院竣工开业,新华书店铜官山支店建成营业 。这一时期,群众性的京剧、黄梅戏等业余演出活动十分活跃。
1956年10月建市后,文化事业发展较快。1957年,市越剧团诞生,长江剧院建成开业。1959年,市委机关报《铜官山报》、市文联主办的文艺月刊《映江红》问世。1959年,市文工团成立。及至60年代前半期,市黄梅戏剧团、铜陵电影管理站成立,人民电影院开业。这一时期,狮子山铜矿俱乐部、第一冶炼厂俱乐部、铜山铜矿俱乐部和井巷公司俱乐部等厂矿企业俱乐部先后竣工使用,为丰富远离市区的厂矿职工文化生活提供了活动场所。一支专业文艺队伍业已形成。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事业遭受严重摧残。传统剧目遭禁演,全部影片被封存,文化馆停止活动,图书馆图书资料几乎损失殆尽,文艺队伍人才流失,报纸、广播办成了“大批判专栏”,样板戏、语录歌、忠字舞风行一时,“红海洋”随处可见 。文革后期,厂矿企业俱乐部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增加较快,文化馆、图书馆逐渐恢复正常工作。
粉碎“四人帮”以后,文化事业获得新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事业获得全面发展。到1985年底,全市共有文化机构、文艺团体22个,职工总数512人;影剧院(场)、俱乐部24座,全市平均每9.1人拥有1个座位,比例之高居全省首位;老干部活动室41个,业余文艺队伍53支;市京剧团、黄梅戏剧团在省内外城乡演出2083场次,观众约31万人次,上演传统戏和现代剧目84个。文学创作也获得了丰收,20名中、青年作者,在省以上20余家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52篇,报告文学、散文作品30余篇,影视文学7部,拍摄播出3部;一批专业作者和业余作者共创作剧本30多个,其中大型传统剧目《憨郎与紫薇》,在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评选中获“团结奖”。美术创作喜获丰收,全市中、青年美术工作者,在省以上50多家刊物上发表水彩、国画、版画作品200余件。
1979年至1985年,报纸、广播、电视、档案、图书、文物事业也迅速发展。1982年元旦,《铜陵报》复刊,发行量3500份,到1985年增加到1.1万份。1984年9月30日,电台、电视台建成正式开播,覆盖面积半径30公里。到1985年底,全市档案库房面积达5098平方米,收藏各种档案11.57万卷(袋);全市县级以上单位共拥有图书馆(室)37个,总藏书量达60余万册,其中市图书馆藏书量达60余万册,其中市图书馆藏书13.5万册;全市新华书店共有发行销售网点7处,共发行各类图书1574万册;文物管理工作得到加强,馆藏文物5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文化·文学艺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