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在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铜陵市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各类学校开办了各种工厂、农场,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市一中办起一座炼油厂,市二中办起墨水制造厂。全市中小学开荒200余亩,建立起小农场,栽种小麦、水稻、黄豆、山芋、蔬菜等作物;办小林场,育苗、种植树木;办饲养场,饲养猪、鸡、羊等禽畜。1966年以后,勤工俭学停止。1969年以后,市内大部分学校又相继办起墨水厂、糊精厂、窑厂、化工厂、算盘厂、小农场、小林场等。农场、林场的总面积达200亩以上。通过勤工俭学活动,一些学校逐步实现学校办公费用自给和半自给,有的免收学生学费。
1980年春,省教育厅在九华山召开第一次勤工俭学工作会议,传达国家教育部辽宁会议精神。铜陵市教育局按照会议精神,要求市内各类学校“收回农场、恢复工厂”,把勤工俭学活动认真、扎实地开展起来。到1981年,全市中小学校办工厂3个,茶林场75亩,勤工俭学收入平均每个在校生达1.52元。
1982年,市教育局成立勤工俭学管理科,专门管理各校勤工俭学。各类学校也将勤工俭学活动列为学校工作主要组成部分,克服形式主义,讲究实效。
市三中师生共同努力,开辟了初具规模的植物园。由生物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栽培花卉600多种,植物标本350盆,植物分属100多类科目,计10万余株。这些生物教学的“活教具”,在直观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1982年,市三中被评为全国和全省的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同年12月,铜陵市召开第一次勤工俭这工作会议,会上交流了经验,并对全市的勤工俭学活动进行了部署,表彰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1983年,在全省勤工俭学展览会上,铜陵市一中的蓝墨水、墨汁,市二中的烘干器,市三中试制的硫酸和植物园的花卉盆景,市五中的橡胶配件,长江路小学的蚊香等,参加了展出。同年暑假期间,全国勤工俭学展览在北京展出,市第三中学植物园展品参加了展览,受到参观者的好评。
从1981年到1985年5月,全市中、小学通过贷款、借款、自筹等渠道,筹集校办企业资金17.8万元,兴办校办企业17个、综合服务部(经理部)6个、建筑维修队1个;兴办茶林场1个,茶林种植面积75亩。1984年,全市校办企业总产值17.8万元,纯收入6.2万元,同1983年相比,增长137%。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占学校总数的35%。1985年,全市校办企业纯收入26.33万元,同1984年相比,产值增长499%,纯收入增长309%。全市勤工俭学的收入用于发展生产基金18.08万元,改善办学条件4.91万元,教职工集体福利2.19万元,教职工个人福利7000元。
1985年,铜陵市是全省勤工俭学纯收入每个学生平均超过5元的5个省辖市中的一个;纯收入在比1984年增长60%以上的9个地、市中,铜陵市名列第一位。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