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财政拨款与支出
1982年以前,铜陵市公办学校经费由国家负担,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由省教育厅在年初通过地方财政下达预算指标,年内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专项工程经费需要,陆续给予追加部分指标,地方财政根据财力拨款。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1982年,教育经费由原来省下达的预算指标改为地方财政安排教育经费。以1980年支出为基数,逐年递增,省不再下达指标,每年给予专项补助费用。除此以外,市政府每年还按比例发给城市维持费,用于修缮中、小学校舍,更新课桌凳等。
随着市财政收入的增长,教育经费也逐年得到增加。1984年,市财政收入比1983年度增长30.3%,教育经费支出比上年度增长到34.8%;1985年预计的财政收入增长22.8%,教育经费安排比上年度增长27.1%。这样,教育经费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从1984年开始,市政府给市教育系统的校舍维护费用,由原来的10万元,增加到20万元。但由于教育事业经费上的“缺口”大,短期弥补这个“缺口”还有困难,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国家逐年增加教育投资的同时,采取多渠道办学途径。市政府遵照《国发174号文件》精神。于1985年5月发出“筹集农村教育经费的通知”,对征收教育事业费用附加,提出具体要求。要求郊区、铜山区按人均收入的1%,征集农村小学经费。开展农村“三结合”建校;鼓励厂矿(场)办学,市区集资办学和各校继续办好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5年来,铜陵有色公司拨给普教的经费在逐年增加。到1981年为72.8万元。1982年为87.5万元,1983年为94.8万元,1984年为101万元;1985年为123.35万元。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957年至1985年,累计支出教育经费3515.57万元。其中:1981年至1985年支出1817.01万元,占28年总支出的51.69%;1985年支出579.58万元,占28年总支出的16.48%。详见表:
1957~1985年铜陵市教育经费开支概况统计表
单位:万元

二、集资办学
〔农村“三结合”建校〕铜陵市郊区、铜山区的农村小学,解放初期,有的是民办公助,有的是公办民助,因陋就简,办学条件很差。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严重破坏。
1976年,郊区公社拨款2.09万元,谢垄大队集资1万元,为谢垄小学拆除草房校舍,重建瓦房校舍300平方米。同年,郊区公社和新民大队集资2000元,为新民小学增建教室100平方米。此举开创了铜陵市郊区农村“三结合”建校的先例。
1977年至1980年,郊区公社先后拨款6.92万元,五松大队、古圣大队、长江大队先后共集资9.35万元,为5所农村小学新建教室1150平方米,拆除危房3间,维修教室3间,兴建教师宿舍480平方米。1980年,铜陵市委、市政府、市教育部门积极贯彻“中央(1980)84号文件”精神,和省委书记张劲夫等关于“三结合”建校的批示,成立“三结合”建校领导小组,开展农村“三结合”建校工作,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重点放在破旧校舍改建和解决危房问题。
1981年至1985年,郊区教育科拨款9.24万元。各村集资6.25万元,厂矿赞助4200元,为5所小学增建和维修教室1260平方米,并添置了部分课桌椅,为部分教师改善居住、生活条件。
铜山区远离市区150公里,该区管辖6所小学。其中3所小学分布在长江南岸,3所小学分布在长江北岸。江北3校,铜山区只管业务,经费及其他统由安庆铜矿负责。江南3校于1980年4月由贵池县划归铜陵市后,即开展“三结合”建校。
1980年至1984年,区政府先后拨款2.75万元。显化村集资8600元,铜山矿资助9770元,为显化小学拆除危房3间、草房3间,重建教室和教师宿舍660平方米,并维修了部分校舍。
1980年至1984年,区政府先后拨款3.33万元,杨村集资5.3万元,铜山矿资助8000元,为杨村小学拆建两个教学点,扩建校舍,共兴建教室12间、教师宿舍12间、饭厅等4间,总面积为743平方米。
1983年至1985年,区政府拨款9500元,南泉村集资3500元,铜山矿资助4000元,为南泉小学增建校舍196平方米,并美化了校园。1985年12月,一场大雪压塌校舍部分建筑,各级领导闻讯赶赴现场,发现校址地势低凹,地基下沉。经区政府专门会议研究,制定拆迁方案,并报经市政府批准,通过多方努力,集资12万元兴建新校舍。
铜陵市几年来的“三结合”建校,既解决了危房问题,又兴建和改建了一批校舍,同时对学校网点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了合理调整。
〔市区集资办学〕铜陵市中小学校舍和财产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各校维修校舍和课桌椅,成了当务之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入学学生逐年递增。尤其是市区中小学压力更大,校舍严重不足,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急待补充,市教育局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集资办学。自1981年以来,市厂矿企业和其他单位共集资56万元,为市属中小学兴建教室817间,修理围墙460米,购置课桌椅2060套,添置了一批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1984年至1985年,市委、市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和社会集资的办法,先后兴建了市第四中学、五松幼儿园;扩建了市第九中学、实验小学、横港小学和人民幼儿园,并改建了市建设小学。
在集资办学活动中,铜陵市第三中学成绩显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三中发展很快,成为拥有33个教学班的六年制重点完全中学。由于“欠帐”较多,教师和学生宿舍一直比较紧张。通过集资办学,先后得到凤凰山铜矿、狮子山铜矿、铜山矿、顺风山铁矿、金口岭矿和321地质队、煤炭局等单位的资助,集资20万元,兴建了单身教师宿舍楼1栋、480平方米和12套教职工家属宿舍楼1栋,还修建了水泥路150米、水泥篮球场480平方米、自行车棚120平方米、宣传栏60平方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