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教研机构
建市前,铜官山地区的公办矿办学校教学业务均由铜陵县文教局统一领导。
建市后,凡市辖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归市文教科统管。
1958年,铜陵市和铜陵县合并办公,市文教科改为文教局,把县教研室迁入市内实验小学办公,改名为市教研室。
1959年4月,县、市分开,教研室迁回县城,市文教局暂未设教研室,只有教研员两人。
1960年下半年,市教育局下设教育科,教研工作由教育科管理。后陆续分配教研员9人,分设小学组和中学组开展教研活动。
1964年12月,市文教局改为铜陵特区文卫办公室,下设文教组领导教研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学校管理混乱,市教研室工作处于停顿。1975年4月,市教研室工作得到恢复,教研人员共7人。
1976年2月,铜陵市教育局成立。教研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到1979年6月教研室工作人员共有15人。1981年9月有色教育处正式设置教研室,教研员6人。
从1982年8月起到1985年底,铜陵市教育局教研室得到调整和充实,教研员有17人,设中学组和小学组。
二、教研活动
1966年前,教研重点是学习和推广苏联教学经验,在各校开展“课堂教学五个环节”的试点,举办小学语音培训班。结合实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观摩教学,专题讨论,有计划地确定教学研究重点,讨论如何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开展“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专题研究会的方式,总结教学经验,及时推广,加强对各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研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1978年以后,教研工作开始恢复和加强。教研室组织教师编写中、小学语文等学科的参考资料,协助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市实验小学进行了“三算”(口算、珠算、笔算)教学的实验。逐步形成自上而下的教研网。市教育局教研室设立了中学组、小学组、会同各科教研会开展工作。各中、小学成立了校际教研组,每学期制定出教研活动计划。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加强“双基”,培养智能,着眼全体,因材施教。研究重点是基础学科,特别是工具学科。教研内容是:“双基”教学,能力培养。组织教师学习大纲,抓教材过关。各校教研组抓好备课工作,做到“三熟四备五统一”。“三熟”即熟悉大纲,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四备”即备大纲,明确目的要求;备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备学生,明确因材施教;备教学法,明确精讲巧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五统一”即统一目的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双基”、重点难点、统一范例和作业,统一实验。每学年分期召开中、小学复习迎考座谈会,交流复习计划,研究解决疑难问题,举办专题讲座,编写复习资料。
1984年,市教育局在市区10所小学开展中青年语文、数学教师比教活动。教研室制订了比教课的评估标准,参加比教的教师达200人。并在4所中学增设了7个教改试点班。
1985年,在市区10所中学开展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对课堂教学方法与结构的改革以及评议一堂课的标准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两次活动参加评比人数约200人。并开展了英语、体育等学科的比教活动。
在贯彻落实中央颁发的两个《暂行规定》中,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体育卫生方面的教研员,协同市有关部门,每年在全市各级学校进行普遍检查、评比、验收工作。同时教研室每学年在中、小学举办学生智力竞赛和学科比赛。学科比赛有作文、讲演、书画、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歌咏、体育等。到1985年,铜陵市选拔学生代表参加省级以上的学科竞赛活动19次。另外每年定期举办“六·一”画展1次。广泛征集小学、初中学生的绘画、书法、手工制作和篆刻等作品,进行评选,一些优秀作品曾选送到市、省、北京展出。
到1985年,市教育局教研室的中学组和小学组的教研员深入学校听课共计905节;化学、地理学科教研员兼课达180节。开展规模较大的教研活动58次,一般性教研活动61次;参加省一级竞赛活动19次;设置教改试点班7个;组织教师到外地考察、听课学习10次。教研室编写的《初中语文基础训练》一书。被安徽省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