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优良传统,不幸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和糟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遵照中央和省的指示精神,号召全党全市人民通过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逐渐恢复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1985年,国家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是年的8月中旬到9月上旬,市委、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为教育办好八件实事的决定》的号召,开展尊师重教活动,以为教师做好事、做实事。市团委作出决定,要求各行业各事业部门的团员和青少年,结合所在单位的工作性质,开展服务活动,为教师提供各种方便,解决实际困难。全市49个基层团组织近700名团员、青年深入市内各类学校送方便、做好事。市粮食局团委组织团员为市一中老年、体弱教师送粮油上门。市电子公司的团员、青年和铜官山矿的团员、青年上门免费为教师修理电视机、收录机、电风扇和其他生活用具。市一建团委组织团员、青年为市建设小学粉刷教室和办公室。市有色公司为使各类学校的教师过好教师节,作出5条规定,公司拨出2万元,用于教师节发放纪念品和奖励优秀教师。市煤气公司从8月中旬开始,抽调技术工人,检修市属20所中、小学,计400多户的煤气灶具,维修不收手续费;给机厂学校10户教师家庭安装了煤气灶,并为学校安装了8个红外线取暖器。市自来水公司为教师家庭免费维修水管、水表。市商业局专门组织“尊师流动售货车”,送货到离市中心较远的6所学校让教师选购。市卫生局和有色职工总医院组织小分队,深入学校为教师进行体格检查,发放《卫生常识手册》。市发电厂在8月19日召开厂长办公会议,对迎接教师节作了具体部署,节前为本厂学校教师召开座谈会,给两位有30年教龄退休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给厂里19名从事教育工作人员赠送了纪念品,并拿出4000元购买慰问品和其他实物,在节日里由厂领导带队,前往市九中和桂家湖小学慰问教师。市城市建设局召开专门会议,本着“服从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优先安排横港小学一幢1230平方米的教学楼的改建,市人民房管所为教师维修30多户住房,维修面积达3280平方米,检漏60处,对使用不灵的水龙头和被堵塞的管道也都进行了检查和拆换。铜陵七O一工厂优先解决本厂教师住房,拿出8套新房优先解决本厂教师住房难的问题。市新华书店在教师节期间(9日到11日),对广大教师购书实行九折优待。铜山区党委、政府决定:从1985年开始,区属各学校教师子女在铜山区所属学校就读者,一律免费,到外地学校就读者,学费给予报销。据教育部门的24所学校、幼儿园统计,教师节共收到各单位捐助的教学设备,办学经费和慰问品,累计金额3.4万余元。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人在市委书记孙树兴率领下,分组到各类学校走访慰问教师,真正把邓小平关于为知识分子解决一点问题“要见真效”的指示落在实处。铜陵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单位,频繁报导,大造声势。
1985年9月10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在市五松山剧场隆重举行庆祝首届教师节大会。1000余名来自各类学校的教师代表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11位领导参加大会。大会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长玉主持,市长张润霞讲话。副市长赵指南宣读优秀教师名单,给12名省级优秀教师和61名市级优秀教师发了荣誉证书。优秀教师代表宋浩杰在会上表示:“自尊、自爱、自强”,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同一天,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在市委礼堂举行庆祝首届教师节大会。有色系统的中、小学教师近1000人和公司党政领导出席了大会,党委书记任克礼在会上讲了话,向全公司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和节日的祝贺,公司经理刘玉恩给73名优秀教师授了奖。并授予二冶、凤矿、狮矿、铜山矿、建安公司、铜官山矿以“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附:中共铜陵市委、市政府关于为教育事业办八件实事的决定
一、大力宣传教育的战略地位,大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教师节前后报纸要开辟专栏,电台、电视台要举办专题节目,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
二、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每人联系一所学校(包括幼儿园),到学校调查研究,倾听师生意见,帮助指导工作。
三、今明两年,市政府拨款200万元,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建造宿舍。铜陵县和有色金属公司要照此精神,量力而行,切实改善教师住房条件。四、各企业单位都要积极为学校排忧解难。凡夫妻双方中一方是教师的,另一方所在单位在分配住房时要予以优先照顾。凡老教师与已工作的子女合住而造成住房困难的,其子女所在单位也要优先解决老教师子女的住房。
五、市公安局从今年“农转非”指标中划出百分之十五,解决确实有困难的教师亲属子女的“农转非”问题。铜陵县也要照此精神办理。
六、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从今年起,每两年为全体教师体检一次。
七、教师节前后,各级党委、政府、各企业单位,各街道乡村都要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并为学校和教师做一两件好事、实事。
八、今年教师节,市委、市政府将要隆重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新风尚。教育·教学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