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初期,铜官山地区属铜陵县管辖,仅有2所小学。1950年,在恢复和改造的基础上,铜官山铜矿筹备处创办1所铜官山铜矿职工子弟小学(今铜官山铜矿职工子弟一小的前身)。同年,铜陵县政府创办古圣、横港2所小学。1951年创办白鹤小学。1952年,增办佘家圩小学(今市郊长江小学的前身)。
1954年下半年,铜官山工商联合会,为了解决职工子女入学问题,集资开办铜筹、铜建、铜光3所民办小学。
1956年12月,铜官山铜矿职工子弟学校的小学部改为铜官山市中心小学,将初中部并入铜官山初级中学(今市一中),原初中部校址改设市第一小学(今实验小学);扫把沟小学改为第二小学。同时,在店门口和狮子山分别开办店门口小学、金山小学(今狮子山小学的前身)。是年底,将铜筹、铜建、铜光3所民办小学合并,改名为同筹小学。
1957年,杨家山小学、江滨小学相继成立。1958年,创办五松小学(今铁路小学的前身)、周冲小学(因布局不合理,一年后停办)和谢垄小学。市一小更名为市实验小学,市中心小学改名为铜兴小学,金山小学改名为狮子山小学。1960年,市建华砖瓦厂自办一所建华小学。
1958年底,全市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普及小学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共有公办、民办、矿办小学11所,是1949年的5.5倍。在校学生达3230名,比解放初期增长30倍;教职工达100名(含职工子弟学校初中部教职工),是1949年的20倍。
1961年,调整了小学布局。是年秋,铜陵市师范学校停办,其附属小学改为长江路小学。1962年,将五松小学迁至郊区五松大队第六生产队,更名为五松村小学。随着外围矿山的开发,职工子女的增多,顺风山铁矿、立新煤矿都先后自办了职工子弟小学。1963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好转,本市小学教育事业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市区增办了爱国小学和大庆小学。有色建安公司、321地质队先后自办了小学。1964年,市区创办了人民小学;郊区创办了东山、新民、后村3所小学。郊区店门口小学又在铜山村东南公路边增设了分校;321地质队学校又在凤凰山工地设了分校。有色建安职工子弟小学由五松新村迁至天井湖附近,改名为有色建安小学。
1965年,市区创办建设小学,有色下属厂矿创办机厂小学和露采小学。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市有公办、厂矿办小学68所,比1956年增加5.18倍;在校学生达15137名,比1956年增加近5倍;教职工达468名,比1956年增加3.68倍。建市9年来共培养高小毕业生达6501人。
从1968年10月起,全市各小学先后下放到区和厂矿、大队管理,1971年,大部分小学又附设初中班,小学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学生留校时间长,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不少学校校舍和师资不足,改为两部制上课,教育质量严重下降。1970年至1973年,有色、地方厂矿又相继创办3所小学。到1976年,全市共有小学49所,在校学生数达23935名,教职工达965名。
粉碎“四人帮”以后,贯彻了“调整、改革、巩固、提高”的方针,全市小学收回市教育局管理,小学教育事业才得到了稳步发展和提高。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办法》,市教育局确定市实验小学为市属重点小学;有色建安小学为有色公司重点小学;五松小学为郊区重点小学;杨家山小学为铜官山区重点小学。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指明了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市教育局因地制宜地制订了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使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市区在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及普及率方面,均达到了国家要求。1984年4月,对郊区小学教育进行检查验收,结果是:7—12岁入学率为96.4%,毕业班学生的合格率达95.1%,在校学生巩固率是97.8%,普及率达96.2%。同年11月,省教育厅来市检查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对郊区的长江、古圣、新民、谢垄、五松5所小学抽查验收,确认“四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普及初等教育标准。
1985年5月,市教育局制订规划,采取一系列措施,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年底,全市小学共有55所,其中附设初中班的15所。属有色公司办的10所;属地方厂矿办的12所;属普济圩农场办的7所;属教育局办的10所。属铜山区及郊区办的16所。在校学生达22935名,其中招收一年级新生4135名,入学率达95.8%,其中市区入学率达97.2%。教职工达1346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