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初期,铜陵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
50年代后期,铜陵有色工业迅速发展,采、选、炼已初具规模。为适应生产的需要,1956年3月5日中央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批准建立铜官山矿务局中心试验室,当时有技术人员8人,化验工18人,担负着有色工业生产的分析化验和测试等科研工作。1958年10月3日,安徽省冶金工业局决定,以铜官山矿务局中心试验室为基础,成立安徽省冶金试验所。中心试验室部分人员迁往合肥。同年10月13日中共铜陵市委决定,建立铜陵市科学研究所,下设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研究组。原中心试验室留下的部分人员参加工业研究组的工作。进入60年代后,为使市科学研究所集中精力进行工业方面的试验研究,经市委批准,1960年3月将市科学研究所的农业组和医药组分离出来,分别成立了铜陵市医学研究所和市农业研究所。至此,全市共有3所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的有47人。
1961年8月,撤销铜陵市科学研究所建制,成立铜官山有色金属公司试验工厂。1962年4月24日撤销试验工厂,恢复铜官山有色金属公司中心试验室建制。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科研机构遭受破坏,有的撤销,有的停建。到1976年底,全市仅剩两所科研所——铜陵有色冶金研究所和有色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后,铜陵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恢复。随着各行业生产的发展需要,相继建立起农、林、医学、情报、计量、电子等专业科研机构和化工、建材、机械、纺织等企业科研所。截止1985年底,市区已建立各类科研所(站)14个,有300名技术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一、铜陵有色金属公司设计研究院
该院分设计和科研两部分。科研部分的前身系1956年3月成立的原铜官山矿务局中心试验室,1973年元月改为铜陵有色冶金科学研究所。设计部分前身为铜陵建筑安装总队下属的设计连,1973年4月成立铜陵有色冶金设计所。1979年3月12日,冶金设计所和冶金科学研究所合并,成立铜陵有色金属公司设计研究院。
截止1985年底,全院建筑总面积2.3万平方米,建有办公楼、设计楼、化验分析楼及综合利用车间。拥有试验检测、分析设备、仪器仪表216台,馆藏中文图书2.14万册,外文图书813册,中文期刊332种、外文期刊94种。全院职工总人数358人,专业技术干部17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75人,助理工程师34人。
机构设置为:设计部分为设计室,包括采矿(地质),选矿、机械、电气、土建(水工)、供排水、总图测量、概预算、描图9个专业组。科研部分为地质、采矿、冶炼、电气、选矿5个专业室。为设计、科研和生产服务的有化验分析室、设备室和资料室。
主要任务是:设计为安徽省甲级设计单位,承担中、小型矿山采、选、冶工程;中、小型水泥厂;工业和民用建筑等的设计任务。科研主要承担矿山开采技术试验研究;进行边、深部找矿研究;岩矿鉴定、地质评价选矿试验;矿石可选性研究,选矿厂流程改进和选矿新药剂应用推广;选冶过程有价元素综合回收利用;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冶炼试验研究;电子电气仪器、仪表安装测试和维修;微型电子计算机应用及选、冶生产过程的单项自控研究。
1969至1985年,该院共完成74项重大设计任务。其中“铜陵地区地质资料汇编”与“铜陵有色矿山竖井资料汇编”,在1983年全国冶金系统设计院采矿业务建设网会议上分别被评为优秀业务建设项目和表扬项目。“铜山主井粉矿回收工程”在1984年安徽省优秀设计项目评比中评为省级表扬项目。1973年至1985年,平均每年完成设计投资额为1168.67万元。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共有19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国家、部、省、市、有色公司科技成果奖。其中凤矿深孔锚索工业试验、二冶烟灰综合利用扩大试验和铜山氧化矿堆浸——萃取——电积工业试验3项,均为国内首次应用的新技术。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燃烧中和容量法测定硫被批准为国家标准。1964年以来,21年共完成263项科研项目,为推广应用单位产生的经济效益达3998.82万元,与21年间国家对科研部分的投资1335.54万元相比,投入和产出为1∶3。截止1985年底,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在各种专业杂志期刊和专业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著述共87篇,其中发表在国家级杂志18篇,省级杂志24篇,市级杂志10篇。
从1984年起,在完成上级指令性计划任务的前提下,努力开展对外科技咨询服务,承担省内外横向委托的设计和科研项目。实现由设计科研单一型向设计科研、新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
二、铜官山化工总厂设计研究所
该的前身是铜官山化肥厂生产技术科。1978年成立铜官山化工总厂化工研究所。
1980年11月建立铜官山化工总厂化工设计研究所。1982年省计委授于“乙级勘察设计证书”。截止1985年底,该所已设有化工工艺、化工机械、土建、电气、电控、供排水、概预算等专业组,配有试验室,拥有10多台仪器设备。全所职工82人,工程技术人员占63人,其中总工程师3人,工程师15人,助理工程师14人。
该所主要担负本厂生产技术措施的制定和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的设计和从事本企业主要产品磷肥、硫酸以及无机盐工业方面的应用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获省市级奖励的有:利用硫铵母液配酸生产氮磷复肥;往复炉排在普钙风扫磨热风炉上的应用;普钙混化投配酸量自控等。1983~1985年在《安徽化工》、《硫酸工业》刊物发表4篇科技论文。
该所的设计科研经费以往由厂部拨款,1985年起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内部核算,自计盈亏,经费承包”的内部经济责任制。1985年完成设计工作量3166万元,是1983年工作量390万元的8.1倍。开发、引进和消化新产品5项。
三、铜陵市建筑材料设计研究所
该所于1984年10月经铜陵市建筑材料生产管理公司批准成立。编制11人,1985年由省计委批准为皖乙级勘察设计单位。内设实验室和设计室,设计由机电、工艺和土建3个专业组构成。全所职工11人,其中中级科技人员1人,初级科技人员7名。
该所工作方向和任务是:开发研究建材新产品;对工业废水、废渣及废气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完成建材工程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的整套设计;对铜陵地区建材行业进行质量检测等。
1985年起,承担了铜陵市磷石膏综合利用的科研项目,建所以来主要完成了6项铜陵地区水泥厂扩建及新建的设计项目。
四、铜陵市泡桐科研站
该站于1983年由安徽省林业厅批准成立,它的前身是原市林场泡桐科研小组。该站是全国泡桐科研基点和全国性泡桐协作单位。主要从事“泡桐属良种选育”及“人工群落泡桐速生丰产林试验”。在中国林业科学院林研所泡桐组统一安排和直接指导下,1979年2月正式开展泡桐试验研究工作。1979年初至1981年底,建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泡桐基因库。营造各种类型的泡桐试验对比测定林,以及人工群落丰产试验林。建成办公室、资料室、土壤分析室、温室和气象观测站等。
1982年至1985年底,该站承担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的重点项目《泡桐属良种选育》和《泡桐树丰产技术》两个项目中的一部分。从1983年5月起,又承担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简称IDRC)的资助项目《中国泡桐人工林研究》,经过泡桐区域性试验,已经有4个优良无性系通过技术鉴定,其中桐杂一号、桐选一号通过中国林科院主持的鉴定,C001与CTB通过林业部主持的鉴定。在《泡桐》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截止1985年底,试验基地已初具规模,共营造良种选育测定试验林250余亩,基因库和人工群落丰产试验林100余亩,繁殖优良种苗2万余株,优良种根近20万根,并在铜陵县董店、朱村、新桥等乡村建立了示范推广点。
五、铜陵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该所前身是原铜陵市科技局资料组。是本市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情报中心,行使市科委科技情报管理和科技情报研究、服务的双重任务。根据铜陵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搜集、整理、报道、提供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料,开展综合性的科技情报调研,加工各类情报产品,面向社会开展情报检索和情报咨询服务、复制、代译科技资料、文献资料,代办专利申请,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各单位提供定题定向的情报服务。
到1985年底,全所有职工12人,其中科技人员10人,内设编译调研室、资料室、阅览室。阅览室对外开放,并有电影放映、复印、缩微阅读设施。所内收藏各中外文科技书籍、工具书4000余册,订有公开期刊520种,内部期刊1200多种,与国内1200多个单位建立了资料交换等业务关系。不定期出版的刊物有《快讯》、《科技情报》、《情报参考》、《专题资料》和《铜陵科技》。共为领导决策和经济建设中关键课题提供各类调研报告和专题资料20余篇,其中,有3个情报服务、调研课题获得省级奖励。
六、铜陵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该所建立于1978年3月。占地面积49.82亩,是安徽省皖南地区唯一以蔬菜应用研究为主的市级农科所,隶属市农委、市科委双重领导。
该所拥有试验地24.6亩,其中蔬菜试验地10亩,果树试验地13亩,水塘1.6亩,并建有办公楼1幢,拥有附属实验设施面积400平方米。购置各种仪器24台(件),资料室藏书3270册(卷),固定资产30万元。所内设蔬菜、食用菌、果树、植保、情报资料等5个研究室和1个水产组。其中蔬菜室有冷床5个(0.35亩),供每年茄果类蔬菜育苗繁殖,7个中、小棚(1.5亩)是每年茄果类秧苗移植及提前延后丰产栽掊的主要场所。
截止1985年,有职工41人,其中技术干部14人,有农艺师3人,助理农艺师5人。
该所主要从事蔬菜、食用菌、果树、植保、水产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应用研究。从1979年至1985年先后开展42项课题的应用研究,其中获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共有9项。1979年与安徽省农科院协作的“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应用研究”获部二等奖。进行了果菜早熟丰产载培;蕃茄、辣椒杂交制种;大白菜、黄瓜、平菇丰产栽培;“无公害”蔬菜病虫综合防治以及塑料大棚、天(地)膜栽培蔬菜;食用菌等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从1979年开始,对处在柑桔北缘地区的铜陵进行了柑桔栽培的可行性研究,1983首次挂果,0.5亩高密种植园收柑桔542公斤。1981年引进非州鲫鱼试养,在试验中利用发电厂余热解决鲫鱼越冬获得成功,为铜陵地区增添优质速生鱼种提供了经验。
1984年后,该所试行技术承包岗位责任制并开展技术服务,为郊区菜农及二线基地菜农培育优质菜苗30多万株,平菇菌1.38万瓶。1985年完成《皖南地区主要蔬菜害虫种类调查》一文,记述了二纲十目四十五科135种蔬菜害虫的寄生、分布及主要害虫的发生概况等,同时编印了《铜陵市农业科学研究部分资料汇编》等资料与省内外有关单位进行技术交流。
七、其他科研机构简明情况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