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0年至1956年,是本市科技创业与起步的7年。这段时期科技工作面临的任务是为修复矿井,加紧地质勘探,建设选矿、冶炼系统以及为铜工业生产相配套的机修安装、交通运输、电力等工程提供设计和技术,力争尽早完成铜生产任务,支援抗美援朝,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铜陵的建设,陆续从全国各地调来一批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本市最初的技术力量。1950年10月,铜官山铜矿工程处设置技术组。1952年7月,铜官山矿务局成立后设置了总工程师室,内设生产技术科,这是本市最早的科技管理机构,担负着矿山建设的技术设计、厂房建设、设备修复、配制安装以及新技术应用、合理化建议等项任务。1956年3月铜官山矿务局成立中心试验室,担负有色生产的分析、化验、测试试验等项科研工作,成为本市最早的具有科研性质的单位。到1956年底,全市科研人员有200多人,形成科研队伍的雏形。
经过艰苦创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并完善了采、选、冶、机、电、运等工艺系统;推广应用采矿新方法,新技术、从苏联引进了CE—3型3立方米电铲等新设备;成功地进行了用药量在110吨级的国内首次大型爆破;选冶生产基本上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较好水平。铜官山矿务局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自行设计建设的有色冶金工业联合企业,不仅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铜料,也造就了一批技术人才,为本市的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7年2月“铜官山矿务局技术委员会”成立,全面负责矿务局科学技术、生产试验、设计研究等管理工作。1958年9月成立了建市后的第一个科学技术管理机构——铜陵市科学工作委员会。1959年4月,设置铜陵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58年开办了铜陵有色中等专业学校,这是本市第一所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尔后,又开办了化工学校、铜陵卫校和顺矿矿校。数百名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全市各个生产岗位,成为建设铜陵新生的技术力量。到1963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已有443人,占2043名干部总数的21.8%。
在此期间,本市科技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取得了一批成果,有色金属工业方面,创造了选铜回收率93.62%的历史记录。磁选工艺成功地进入半工业性生产,铜精砂简易选金和铁精砂磁选分别投产,推广了井下一人多机作业法等先进工艺。有色公司与长沙矿山研究院等单位合作,进行松树山高温矿床开采的研究,创造了开采高硫高温矿床“强掘、强采、强出”的作业方法。自制成功铵油炸药。1966年被国家科委和冶金部列入的重点科研项目——离析法试验车间建成。在冶炼技术上,开展了转炉渣提取钴等稀有金属和转炉烟气返烟制酸等重大项目的科研工作。资源勘探、基础地质工作中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凤凰山铜矿从瑞典引进了全套有色金属矿山采选技术装备。在农业方面对经济林、果木、蔬菜高产的栽培技术,开展试验研究,试制细菌肥料、钾镁混合肥、骨肥等多种土化肥及多种农药。在地方工业上进行绢麻纺织产品的开发、纺织技术的研究、烧碱、塑料、单宁酸等化工产品的试制。在医药卫生上对矽肺病、血丝虫、血吸虫等职业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开展研究。中药罗摩研究治疗骨与关节结核参加了全国中草药展览会。
1966年至1976年,本市科研机构被砍掉,科技人员被遣散,技术设备遭毁坏。广大科技人员却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科学研究,开展“双革挖潜”和“推广优选法”“统筹法”等活动。完成了二氧化碳代替硫酸选矿,井下混凝土喷浆支护技术,铬、锰、氮、铜、钼不锈钢耐酸泵,钻塔自动机械手,转炉自动通风眼机,细菌采矿,铜精砂全氧化焙烧氯化还原炼铜新工艺等科研项目。采用了水力排放充填料,粒状炸药装药器,毫秒雷管等新技术新材料。
1977年至1985年是本市科技事业向前发展的繁荣时期。1978年2月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恢复建制,市科学技术学会同时开展活动,一批自然科学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等科研所、站相继成立。有57.4%的县级厂矿企业和主管局成立了科技(研)科。各大型厂矿基本完善健全了总工程师室——技术科——车间技术员——攻关革新小组——工人的科学技术工作网络,本市的科技工作形势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要求,市科委组织、编制了本市科学技术三年、五年、十年发展规划及十五年、二十年的科技发展设想。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任务以及党和国家科学技术方针、政策,并根据本市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逐年编制本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安排科研项目。据1971至1985年统计,共安排科研发展项目739项,完成项目532项,占计划安排总数的72%。
到1985年底,本市获奖科技成果总数为30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项目4个,部省级奖励项目47个,市级奖励项目258个。1978至1983年的421项科技成果中,推广应用281项,占科技成果总数的66.75%。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速了本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志着本市科技工作开始走上与经济密切结合的广阔道路。许多成果已不再停留在小改小试的初级阶段,而开始涉足某些高深的对经济建设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学技术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蓬勃发展,本市科技队伍也日益壮大。1985年底统计,全市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已达10613人,占全市干部总数的51.75%,是解放初期的424.52倍,是1963年的23.95倍。为了改革科技干部管理、促进人才交流,本市采取招聘、选调、技术承包、借调、兼职受聘等形式,自1980年至1985年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95人,以满足铜陵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党组织以政策为依据,以办实事为目的,在关心、使用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至1983年10月底,全市专业技术干部授予技术职称的有4645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5425人(不包括中小学教师)总数的85.6%。到1985年底,基本完成纠正知识分子冤假错案的工作,共平反纠正冤假错案646人;提拔1948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科级以上领导职务;发展1638名知识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226户科技人员解决了家属子女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或“商品粮户口”)问题;解决700名知识分子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大大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投身“四化建设”的工作热情,为振兴本市科技事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科学技术·机构沿革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