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轻、重结构比例
铜陵市建市以后,在产业结构上以大力发展有色冶金工业为主,1957年,有色冶金工业总产值9058万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6252万元的55.7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0623万元的85.27%。
从1957年至1978年21年间,铜陵市经济结构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干扰,一直未能自觉地按照经济规律有计划地协调农、轻、重的比例关系,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结构失调,发展不平衡。195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65.36%,农业占34.64%;工业中重工业占89.95%,轻工业占10.05%。到197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40286万元,其中工业占85.43%;农业占14.57%;工业中重工业占88.17%,轻工业占11.83%。1957—1978年间,全市工业总产值从1957年的10623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34415万元,平均年递增5.76%,增长两倍多。而农业产值从1957年5629万元到1978年的5871万元,平均年递增0.2%;增长4.3%。形成工业结构中的轻、重工业结构始终处于轻工过轻,重工过重的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铜陵市的经济工作逐步得到完善、调整和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铜陵实际、发展铜陵经济的新路子。对国民经济中重大比例关系,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作了卓有成效的调整,使铜陵市经济进入稳定、持续、协调发展时期。
1985年,铜陵市工农业总产值90791万元,比1978年的40286万元增长125.37%,翻了一番多;7年间年平均递增12.31%,其中工业总产值为80658万元,比1978年增长134.37%。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1985年为59747万元,比1978年增长96.18%,7年平均年递增12.9%。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88.7%下降到74.07%。轻工业产值1985年为20911万元,比1978年的4070万元增长413.78%,7年平均年递增为26.43%,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11.83%上升到25.93%,轻、重工业结构比重有了明显的调整。农业总产值1985年达10133万元,比1978年的5871万元增长72.59%;7年平均年递增8.11%。铜陵市的经济结构比例关系的调整、完善,使经济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健全发展阶段。
二、农业生产内部结构比例
铜陵市1957年农业总产值为562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321万元,林业产值405万元,牧业产值1537万元,副业产值163万元,渔业产值203万元;农、林、牧、副、渔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9%,7.2%,27.3%,2.8%,3.6%。到1978年,农业总产值为5871万元,平均年递增仅有0.2%。农业结构安排也不合理,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7年的65%上升到74.9%,而林、牧、副、渔业的产值比重反而由1957年的35%下降到25.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5871万元增至1985年的10133万元,突破亿元大关,增长72.59%;7年间平均年递增8.11%。农村各种形式的种植、养殖专业户兴起,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副业产值从1978年的728万元增至1985年的3347万元,增长359.75%,平均年递增24.35%。其它各业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1985年,全年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5375万元,占比重53.04%,比1978年下降19.06%;林、牧、副、渔各业产值为475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7%上升到46.06%,其中副业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12.4%上升到33.03%,但林、牧、渔业发展步子不大,渔业产值仅恢复到1957年的203万元水平,牧、林业虽有所增长,但均未达到1957年的产值水平。(注:该部分统计数字包含铜陵县)
三、工业生产内部比例结构
铜陵市建市之初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有色冶金工业。1957年冶金工业比重在13个工业门类中占85.61%,其他的工业比重在工业总产值中超过1%的只有食品工业,占6.05%,缝纫工业占3.03%;森林工业占1.27%。这种“轻工过轻、重工过重”的工业内部不合理的比例关系,由于受制于传统的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
1978年以后,铜陵市在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开始运用计划管理工作中的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手段、自觉地调整工业生产内部的比例关系,使之日趋合理、协调、并开始提出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及发展条件,重点发展五大支柱行业,即冶金、化工、纺织、电子、建材行业。
198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80658万元。其中,在五大支柱行业中,冶金工业达36945万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59.56%下降到45.80%;纺织工业(包括缝纫、皮革)产值达14170万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3.84%上升到17.56%。电子工业产值达7993.21万元,占比重9.91%,化学工业产值9985.46万元。(占比重12.38%),已初具规模。建材工业产值为151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88%。
四、生产与基建比例结构
“一五”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601万元,工业总产值“一五”期末比“一五”期初增加9918万元,增长14倍,五年平均年增长速度为72%。“二五”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967万元,而1962年比1957年工业总产值仅增加860万元,增长8.1%,五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1.6%。“三年调整”时期,工业建设投资4677万元,工业总产值1965年比1962年增加5000万元,增长43.5%,3年平均递增12.8%。“三五”期间工业建设投资10741万元,工业总产值1970年比1965年增加1309万元,增长7.9%,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四五”时期工业建设投资21333万元,工业总产值1975年比1970年增加11587万元,增长65.1%,五年平均增长速度10.6%。“五五”时期工业建设投资13385万元,工业总产值1980年比1975年增加14337万元,增长48.8%,5年平均增长速度8.3%。“六五”时期工业建设投资总额33048万元,工业总产值1985年比1980年增加36943万元,增长84.5%,5年平均增长速度13.03%。
从建市后到1980年间,铜陵市的投资结构不合理,造成了“轻工过轻、重工过重”的畸形状况。“五五”时期以前,铜陵市的建设主要是有色冶金等重工业方面,轻纺工业建设投资很少。“二五”到“五五”时期投资于轻工业的只有2304万元,仅占工业投资的3.6%,占总投资额的2.5%。
1980年以后,投资结构有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六五”期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投资比例由“五五”时期的98∶2调整为83.9∶16.1,基本趋向合理。在工业结构方面,扭转了过去有色冶金工业“一统天下”的“单打一”局面,一个以有色冶金、化工、纺织、电子、建材工业为支柱的新的工业体系逐渐形成。
1950年到1980年31年间,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只占投资总额的14.7%,文、教、卫、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只占总投资的3.2%。直到“六五”时期才扭转了这种状况,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例上升为27%。文、教、卫、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占总投资总额的比例上升为6%。从1963年到1980年,用于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是13219万元,而用于城市公用事业方面的建设投资是983万元,分别占总投资的77%和5.7%,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是2011万元,占总投资的11.7%,使得在生活福利方面的欠帐越来越多。“六五”期间,加强城市公用事业及住宅建设,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729万元中,城市公用投资1288万元,占2.9%,各类住宅竣工面积49.1万平方米,比“五五”期间的22.7万平方米增长了1.16倍。生产、生活的投资比例得到较大调整。
五、积累和消费比例结构
铜陵市由于工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的限制,到1985年城市人口仅21万多人,工商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地方财政收入不多。1957年到1985年上交省和中央的累计支出为54917.5万元,占市财政总收入的72.4%。由于受地方财力较小的制约,固定资产投资中绝大部分来源于上级拨款或贷款,而这部分投资又多数强调用于生产性建设,以致造成积累基金内部安排比例不协调,形成“骨头多肉少”的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铜陵市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而对市财力薄弱的现实,认真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1985年,市财政支出达3114.9万元。比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13.1%。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87.2万元,是1957年的6.6倍。文、教、科、卫事业支出1120.7万元,是1957年的4.5倍(其中教育支出573.3万元,是1957年的42.5倍,卫生支出211.3万元,是1957年的57.5倍)。城市维护建设费支出377.3万元,财政价格补贴(调整肉贴)253.5万元。而198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34万元,积累基金中市财政部分仅占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投入积累基金中的扩大再生产资金。来源于上级拨款、银行贷款、横向经济联系和引进外贸的投资。本市的地方财力主要用于消费基金的安排、支付职工工资和安排文、卫、科、教等事业,使城市作为经济载体的能力不断完善和加强。
六、国民经济综合效益
工业:1985年,工业企业发展到358个,职工总数13.8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80658万元,比1978年翻了一番多,比1980年增长84.5%。从1981年至1985年的“六五”计划期间年递增13%,年平均增加产值7000万元,其中1984年和1985年两年增加的产值相当于1957年至1978年21年间产值增加的总和。全市主要产品已有粗铜、电解铜、硫酸、磷肥、涤、麻、绢纺织品,电子元件、水泥、金、银、铁矿石等47种。其中粗铜、磷肥、苎麻纺的年生产能力分别占全国第三、第二和第七位。工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取得很大进展,比例日趋合理。全市已逐步形成了以有色、化工、纺织、电子、建材为支柱及机械、冶金、轻工行业基本齐全,较为坚实的工业体系。
农业:198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0133万元,比1978年增长72.6%,比1980年增长85.5%,平均每年递增13.2%。粮食总产量97697吨,棉花2193吨,油料7886吨,分别平均每年递增7%,15.6%、21.7%。乡镇企业总数达到8172个,总产值达11292万元。
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方面:1985年,全市交通货运量比1980年增长46.3%,邮电业务总量比1980年增长146.3%。新建的占地1万平方米的大型贸易中心——人民市场,同全市4000多个商业服务网点,已逐步形成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纵横交错、城乡畅通的开放式流通网络。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1103万元,比1980年增长72%。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和城市建设都有了明显发展、城乡人民生产都有了显著提高。(注:此部分综合数字含铜陵县)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