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铜官山营业所从1951年4月成立起,对外开办了储蓄业务。当年储户1186户,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1万元。
1953年至1957年,随着矿山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职工人数逐渐增多,由流动服务走向固定服务,相继建立了第一、第二储蓄所,设立储蓄代办所7个,聘请协储员274人。截止1957年底,储蓄存款户已发展到9936户,比1952年增长8倍;储蓄存款余额达58.8万元,比1952年增长16倍;人均储蓄存款10.4元。
1958年,由于大办钢铁,铜陵市的地方工业有了较大发展,职工人数和工资投放也急骤增加。为了聚集资金,支持地方工业的发展,市人行把储蓄业务列为全行工作中心,在吸储具体做法上:首先,对储蓄所、柜增加对外营业时间,全年365天,天天营业。其次,增设储蓄代办所82个,聘请兼职代办员96人,对距离银行较远的单位、居民区,实行定时、定点、定线流动服务。通过上述措施,全市储蓄业务有了较大发展。到1960年末,储蓄存款户已发展到25633户,比1951年增加2.58倍;储蓄存款余额达195.8万元,比1957年增长3.3倍,其中:定期储蓄存款92.8万元,占总储蓄额47.4%;人均储蓄存款20.39元。
此后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下降。1962年底,储蓄存款余额由1960年的195.8万元,下降到72.5万元;人均储蓄存款由1960年的20.39元,下降到8.49元。
1963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为了把储蓄存款抓上去,在全市组织了群众经济互助组织(互助储金会),促进了储蓄业务发展。到1966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已上升到140.2万元,比1962年增加67.7万元,人均储蓄存款回升到15.3元。
1967年至1972年6年,储蓄余额只增加116.9万元,年平均额仅19.4万元。1973年5月,市人行建制恢复后,储蓄存款才逐年上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工收入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聚积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从1978年至1985年,市人行、市工行根据总行一系列有关文件精神,在吸储工作上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1、动员全社会力量发展储蓄。1982年11月成立了铜陵市人民储蓄促进委员会,在全市广泛地宣传城镇居民参加储蓄支援“四化”的重要意义。2、增加储蓄种类,扩大吸储面。储蓄种类由1977年的4种,增加到1985年6种。3、进一步加强储蓄网点和社会储蓄组织的建设。储蓄所和储蓄专柜由1977年的14个,增加到26个。同时还在各个厂矿成立了储蓄促进委员会,初步形成了一个储蓄网络。到1985年末,全市城镇储蓄存款余额达5391.7万元,比1977年增长11倍;储蓄存款户数达到185326户,比1977年增长4倍,人均存款249.16元,比1977年增长7.8倍。
1951~1985年铜陵市城镇储蓄存款情况统计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