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铜陵是解放后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兴的工矿城市。解放前,境内人烟稀疏、交通闭塞,商业极其落后。民国初年,扫把沟有商贩40余户,以经营柴竹、杂货为主,农商兼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商民纷纷逃离、歇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捐税日重,物价飞涨,商业凋敝,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商户所剩无几。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50年,铜官山铜矿开始建设。为了方便职工生活,除铜矿工程处自办供应站外,政府鼓励私营商业来矿区从事商业贸易。到1952年底,先后有300多户私营商贩和手工业者来矿区从事商业和服务业。
1953年,为稳定矿区市场,加强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巩固矿区消费合作社的同时,大力发展国营商业。1953年至1955年,矿区先后建立了粮食、百货、食品、蔬菜、水产、专卖等国营商业门市部和营业小组。国营商业建立后,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先后对粮食、食油(油料)、棉布、棉花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实行统购统销,在工业品方面占领批发市场,切断私商的投机倒把活动。并加强对私商的利用、限制和改造,市场较为繁荣,基本上保证了职工生活的需要和矿山建设的顺利进行。
1956年初,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全区有353户私营商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分别组建为公私合营和合作店组,把私营经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经济的轨道。接受改造的商户占总数的93.38%。同年7月,根据国合商业城乡分工的规定,撤销矿区消费合作社,组建国营贸易公司。10月,经国务院批准,铜官山市成立。其后,相继成立铜官山市商业局、粮食局,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市商业、粮食工作。
1959年~1960年,商业工作处于最困难时期,粮食、副食品、日用工业品货源奇缺,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为了保证全市人民最低生活水平需要,除了粮油、棉布继续执行国家规定的统购统销政策外,对猪肉、食糖、肥皂、烟、酒、针织品等50多种商品采取凭证凭票供应办法。同时对矿山井下,高温作业及职业病患者、产妇、知识分子在粮油、副食品供应上给予适当照顾。全市人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荒种粮种菜,实行低标准,瓜菜带,渡过了困难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商业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商业网点减少,服务质量下降,货源不足,供应紧张,许多商品又重新恢复到60代初的凭票凭证供应办法。
由于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在供应不足与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从1970年起,先后新建、扩建百货商场、长江饭店、肉类联合加工厂、长江新村7栋标准粮库等一批网点和设施,为安排好市场、搞好城乡人民生活资料的供应提供了物质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总方针后,国营商业的管理体制和购销政策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取消粮食、生猪等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改为合同订购;取消工业品的统购包销,改为计划收购、订购、选购和代批代销等形式;在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制,市场十分活跃。国营商业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中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在搞好粮食、副食品收购,扩大工业品购销,安排好市场,保证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到1985年,商品销售总额1.4亿元,比1978年增加69.6%,实现利税700多万元,比1978年增长55.2%。
供销合作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1984年根据中共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行供销社体制改革。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在加强农副产品收购、促进农副商品经济发展、配合国营商业做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城乡人民生活资料供应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85年,商品纯销售额1465万元,比1978年增长77.7%。
烟草专卖业务从1981年成立烟草专卖机构以来,加强了产销联系和烟草专卖事业的管理,为稳定铜陵烟草市场秩序做出了贡献。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执行,1975年外贸机构成立初期对外贸易总额为118万元,到1985年上升到2858万元,增加了23.2倍。根据铜陵的丰富资源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出口产品不断增加。1985年出口产品有:桑棉球、桑落棉、蜂蜜、猪鬃、氟硅酸钠等35个品种,出口国家和地区达22个,从1983年到1985年的3年中,共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23项。
商办工业在坚持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同时,发展速度也很快。粮油、粮油食品、肉类食品、 糖果糕点、调味品等的加工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并掌握一套先进工艺和生产技术。198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2378万元,比1978年增加2倍。井湖牌酱油、凤丹瓜子、蛋杏元等食品分别获“省优”和“部优”称号。
建国三十多年来,铜陵商业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从1971年到1978年的7年中,社会商品零售额每年递增2.1%;从1979年到1985年改革开放的7年中,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递增11.9%;到1985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2741万元,比建市初期的1957年增长12.7倍,比1978年增长1.3倍。全市商业机构1532个,商业职工7736人。其中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机构301个,职工人数4578人,与1957年相比,分别增长20.5倍和10倍。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商业职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和技术人员走上商业工作岗位,涌现出一批勇于改革创新,善于经营管理的企业管理人才。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许多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市百货商场被商业部授予“全国商业系统文明单位”称号。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