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地区体育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两淮地区经济、文化已得到相当发展,为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频繁的战争则促进了尚武精神,推动了民间射御、角抵、龙舟、游水、武术等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乡学”也开展了习武练功和刺杀、战射活动。庄周、桓谭、华佗等安徽历史名人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体育运动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华佗的“五禽戏”,既促进了武术的开展,又起到了防疫保健作用,影响深远。纵观安徽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古代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如武术、气功、民俗体育等,学校体育运动的活跃和竞技运动的开展,则是到了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较高的水平和具有一定规模。
安徽传统体育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安徽传统体育以武术和气功开展较为普遍和持久。
安徽武术运动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江淮一带便有人练剑习射。南北朝时,徽州人程灵洗习练拳术十五势,又称太极拳。唐宋两代,民间武术盛行,亳州陈抟创六合八法拳,兼长导引养生之术,誉满海内。到了明代,武术得到迅速发展,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流传多种门派拳种,号称“十八般武艺”。一般而言,长江以南地区多为南派拳械,淮河以北地区多为北派拳械,江淮之间南拳北腿皆有。此外,还有长江上游传入的武当、峨嵋等拳械内容。徽州人程宗猷不仅善长刀、枪、棍、弩之术,还著有《少林棍法禅宗》、《长枪法选》、《单刀法选》,后合成《耕余剩技》(近代改名《国术四书》),是一部有价值的武术理论著作。清代,曾严禁结社习武,但民间习武未断,武师曹继武、禹成荣、刘百川等皆有较高的拳械之术,刘百川曾利用“罗汉神打”之法,在香港击败英国“大力士”,享有盛誉。
武术由于具有健身、防卫作用,故自古以来,便不断向竞技方向发展。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安徽沿江一带,民间便有相扑(亦称角力)比赛。隋唐时,每年正月十五,民间常有比武集会,除角抵、手搏比赛外,还摆场表演刀、枪、剑、棍等武术,以为娱乐。两宋期间,出现了“打擂台”这一比武形式,参加打擂的人多为以卖艺为生的“路岐人”,他们各显技艺,一争高低。迄至明清,打擂比武更为普遍,胜者可得牛、马、绸缎,并披红戴花,以显荣耀。民国年间,安徽武术活动一度甚为活跃,曾派员参加国术国考和参加国术运动大会,以及第五、第六两届全国运动会中的国术比赛,即武术比赛。
安徽武术社团出现较早,两宋期间,淮北便出现了“角抵社”、“弓箭社”、“武技社”等结社习武团体。元明清各朝,民间习武社团常和农民起义活动相结合。民国时,不少县、市均有拳社,亦称拳场组织,还建立有“精武体育会”、“国术促进会”、“国术研究社”等武术团体。民国18年(1929年)起,先后成立的省、县两级国术馆,对安徽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组织推动作用。省国术馆曾举办过3期师资班,每期招收学员20余人。省国术馆一直存在到民国35年才解散。
气功也是安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气功各有所谈。两汉期间,安徽气功活动比较活跃。两晋至隋唐,医家气功有较大进展,但以道教、佛教气功为主流。两宋时,气功出现派系,气功著作增多。明清时期,对前世气功进行了大量文字整理,编著成书,流传后世,《遵生八笺》收载了陈抟的“坐功二十四势”,《夷门广牍》、《万寿仙书》收载了华佗的“五禽戏图”,都是很有影响的气功专著。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安徽气功趋于衰微,仅有《大成捷要》、《因是子静坐法》、《指道真铨》等一些著作,并未能普及。民间流传有“八段锦”、“易筋经”等。
安徽气功有地方气功和流行气功两大类。地方气功如“行气功”、“五禽戏”、“天柱气功”、“九华气功”等,因源于安徽,故为地方气功。流行气功如“大雁气功”源于四川,“少林一指禅功”源于少林寺,后流传安徽,故为流行气功。
除武术、气功外,安徽传统体育中,还有名目繁多的民俗体育。民俗体育又可细分为竞技性项目、娱乐性项目和模拟性项目。竞技性项目有赛龙舟、玩石锁、翻石滚、抵棍、斗膝、挤油、牧球、打棍球、投枪、老虎棋、对角棋、六周、插方、跳方阵、踩水、潜水、拔河、爬竿等。娱乐性项目有捉迷藏、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跳皮筋、跳绳、打陀螺、抖空竹、漂漂游、扔沙袋、杠子、皮条、垂钓、骑独竿轿、肘歌、滚铁环、打弹弓、狮舞、龙会、踩高跷、弄丸、比手劲、跳骆驼。模拟性项目则有猫捉老鼠、斩龙尾、骑竹马、叠罗汉、老鹰抓小鸡、挑兵等。
安徽近代体育始于驻皖湘、淮两军和洋务学堂采用的“士兵体操”(亦称“洋操”)。清代末年,随着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建立,安徽也在废科举、兴学堂的基础上,兴建了第一批新式学堂——小学堂、中学堂和高等学堂。这批新式学堂,体育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程,并开展体操等体育活动。
民国初年,各类学校(包括教会学校)的体育课(民国12年前称体操课)有普通体操和兵士体操。民国7年后,兵士体操逐渐废止,普通体操开始转向竞技运动项目,把田径、球类、器械、体操、游戏作为体操课教学内容,并多以足球、篮球为主,附加田径项目。有些学校,开始建造运动场地,开展近代体育运动。民国10年后,绝大多数中学,均把体操课作为正课,学生必修。由于体育师资缺乏,不少学校都是以童子军教练兼任体育课教学工作,体育教学质量不高。民国22年,在省教育主管部门倡导下,省城安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成立体育教学研究会,研究体育教学方法,交流体育教学经验,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民国23年,省教育厅颁发全省中、小学学生体育成绩测验办法,规定体育成绩考查内容为体格、姿势、技能3项。平时成绩占40%,临时成绩占30%,学期考试成绩占30%。各学期体育成绩加以平均,即为体育课的毕业成绩。
民国25年安徽大学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大学体育课纲要,在大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国术(即武术)。将传统体育武术列为大学体育课教学内容,有利于安徽武术运动的传播和发展。安徽大学培养出一批田径、篮球、足球、纲球运动员,这些人活跃在安徽体育界,为安徽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在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的同时,体育运动逐渐影响到社会,安庆、芜湖、宣城、蚌埠、宿县等地开始有了足球、篮球等运动,30年代前后各地职工、教师参加足球、篮球运动甚为活跃,并进行比赛。
安徽近代竞技运动,也就是运动竞赛,源于清末光绪年间,随着近代资产阶级新式学堂的兴起,竞技运动首先在学校开始起来,田径运动是竞技运动的基础项目,也是最先开展的项目。民国初年,安庆、芜湖、宣城等地学校,已开始举行田径运动会,如芜湖圣雅各中学举办的春季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有100码、200码、440码、880码赛跑,三足竞走、持蛋竞走、跳高、跳远、掷铁球等多种项目。当时的球类竞赛,除校内比赛外,多在校际之间进行。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安徽省选拔运动员,组建安徽省队,参加各届华中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在华中运动会上,前两届取得团体总分第四,后四届取得团体总分第三。田径有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10000米、110米高栏、五项全能、十项全能等项目取得过第一名。但在四至七届全国运动会上,未能取得好名次。
民国14年,安徽首次组建男子篮球代表队,参加在南昌举行的第三届华中运动会,进入决赛。此后,安徽各地组织有“皖星”、“宣华”、“华华”、“赫赫”等名称的男子篮球队,经常开展比赛。民国19年,安徽省女子篮球代表队,首次参加在安庆举行的第四届华中运动会,胜江西、湖北,败给湖南,获第二名。安徽男子排球队,先后参加了第二至第六届华中运动会,均告失败。女子排球也在民国19年首次组建省队,参加第四届华中运动会和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成绩都不好。安徽男子足球队6届华中运动会都参加了,在第二届、第三届华中运动会上荣获冠军。与男足相比,女足运动开展很晚,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女足运动才逐步开展起来。安徽网球运动开展较早,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的。清末民初,一些中学经常开展网球运动。民国19年起,省男、女网球队,先后派队参加了第四、第五、第六届等3届华中运动会,未取得好成绩。
为适应近代竞技运动的发展,安徽省政府开始筹建体育场地,增加体育设备,民国7年安徽第一座公共体育场在省城安庆北门落成。民国19年为承办第四届华中运动会,又在省城安庆东门外新建一座公共体育场。民国9年后,全省先后有59个县相继建立了体育场,但设备简陋,一些偏僻小县,所谓的体育场地,徒具虚名。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