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木帆船运输
铜陵处于长江沿岸,木帆船运输历史悠久。长江经过铜陵形成多洲地,洲地的人们生产、生活物资及人员往来,全赖木帆船运输。1928年,大通港从事木船运输的有2263户。居安徽省首位。1929年起,每年运进食盐2.5万吨,运出土特产10.7万吨。
1950年,铜陵有木帆船252只,载重吨位为4674.91吨。1949年至1952年,货运量为18.84万吨,客运量392万人次。1953年货运量为6.4万吨,周转量为227.6万吨公里,1957年货运量达11.14万吨,周转量355.8万吨公里,比1953年分别增长78.88%和56.33%。1956年末,铜陵地区已成立大通、铜官山、汀洲、顺安、永安(大通)5个水上运输合作社。当时,入社木船329只。自1975年起,对木船进行技术改造和船舶更新,1982年全部实现轮驳拖带和单船挂机化,结束了依靠风力、人力航行的历史。1956年初,铜陵有渔船364只,农副业船207只,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运输市场开放,有206只农副业船和渔船73只,计3116匹马力,载重量为4133吨。
1985年10月,铜陵境内共有渡口38道 ,渡船41只,276匹马力,载重吨位为334.7吨。渡口分别在铜陵沿江地区的横港、大通、胥坝、安平、老洲和内河地区的和平、永丰、钟仓、钟鸣、董店9个乡(镇),每个渡口日平均客运量为250至300人次。
二、大轮运输
清同治七年(1868),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惊异号”大轮侵入长江 ,营运申汉线。后有“狂怒”、“报应”、“驱逐”、“迎风”、“鸽”5艘大轮在长江营运,大通和悦洲港是营运点。
清光绪二年(1876)9月13日,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大通辟为“寄航港”,有更多的外轮侵入长江。停靠大通和悦洲外江的先后有英国、日本轮船公司的轮船,同时,国内的招商局、三北轮埠公司的轮船营运申汉线,并停靠和悦洲外江上下客货。
1936年,招商局在长江营运的有9艘大轮,总吨位27566吨,每星期三、六上下水均停靠大通和悦洲装货,每星期二、四、五上下水只上下旅客,有时还增班停靠。
建国后,人民政府接管招商局的航运设备,由长江航务管理局统一经营长江干线的大轮客货运输。1951年10月29日 ,申汉大轮开始停靠大通和悦洲。1957年12月25日,大轮由和悦洲改靠横港。根据长航1985年8月10日船期表记载,停靠铜陵的大轮有9艘(“江汉”1—8号和“江汉”15号),总吨位45198吨,核定载货量3650吨,定员11318人。1951年11~12月,货运量为875.72吨,周转量454581吨公里,旅客运量2389人次;1958年货运量为31.03万吨,周转量14646.3万吨公里,客运量3.67万人次,周转量667.36万人公里;1984年至1985年,武汉长江轮船公司经营汉口至南京客运业务,芜湖长江轮船分公司开辟南京至九江中型轮船客运,靠铜陵港的轮船共有6艘,总吨位10613.09吨。1985年,货运量64.3万吨,货运周转量15875.2万吨公里,客运量70.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169.4万人公里。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为1958年的2.1倍和1.1倍: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为1958年的19.2倍和7.7倍。
三、小轮运输
铜陵小轮运输始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泰昌公司于1901年5月以“升发”号小轮经营芜安线,停靠大通,后有4艘小轮进行客货运输。1902年2月,源半小轮公司配有5艘小轮经营芜安线。1906年,广济公司备浅水小轮“怀宁”、“桐城”两艘,每隔3日开航,专驶安庆。以上小轮公司在1938年8月,由于日军轰炸大通和悦洲、炸毁码头设施后被迫停业。根据1919年统计,大通港运出粮食54.39万担(每担折合117.3市斤),农副产品及土特产共计约36.24万担,运进布匹、绸、绵纱共计2620匹(件)、糖类1700包(每包100~150公斤)。1939年,日本中华轮船公司在大通设办事处,办理芜安线客货运输,先后共有小轮4艘(“华林”、“华达”、“旭东”、“华禄”),分别由芜湖、安庆到大通,夜泊大通,另有“凤翔丸”小轮自大通开往铜陵城关。日军投降后,由国民党安徽省公路分局接收该公司全部财产,在芜湖设航运总站。1946年春,在大通设航站 。
1949年4月26日,人民政府接管“安庆”、“新芜”两艘小轮,由芜湖航运总站经营芜安线,同时,泰昌、利济、联和等28家私营轮船公司和招商局4家国营公司受到保护,陆续复航营运。同年7月,由芜湖航运总站、招商局、联合公司等部门组成“联营处”,配有小轮6艘(“荣长”、“荣茂”、“荣平”、“建设”、“飞通”、“新鸿庆”)经营芜安线,当年5—12月完成货运量60吨,周转量6840吨公里,客运1.98万人次,周转量49.02万人公里。1950年元月1 日,撤销联营处,成立芜湖长江轮船公司与芜湖内河轮船公司,共同经营芜安线,双方均隔日开航。1965年元月1日后,铜陵的小轮客货运输业务由铜陵港务局统一经营,营运小轮有“长青”、“飞浔”、“新连”、“新鸿庆”、“长春”等轮。1965年货运量为77.6万吨,比1964年57.2万吨提高了36%,客运量1965年为1084万人次,比1964年8.54万人次提高了79%。1984年,航行小轮有:“江芜114—120”和“江芜127”轮。1985年底,小轮货运量8.6万吨,客运量70.5万人次(其中出港旅客32.5万人次)。
铜陵市轮船运输历年完成任务表

四、拖驳船运输
〔有色公司运输部船队(国营)〕1950年,冶金部从马鞍山调给铜官山铜矿工程处60匹马力“红旗1号”拖轮1艘,100吨级货驳1艘,承担矿山物资运输。1958年又增配100吨级驳船2艘,以后又陆续添置货驳,共有驳船11艘。1964年经冶金部批准,成立铜陵有色公司运输部船队,职工36人,拖轮马力为240匹,载重吨位420吨,当年完成货运量0.97万吨。1971年完成货运量3.08万吨。
1972年以后,根据运输业务发展情况,该船队对原有船只,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先后处理了拖轮一艘和小吨位驳船7艘,将“平江”号拖轮改造成140吨的货轮。至1985年,该船队有职工84人,固定资产129.1万元(原值),有拖轮2艘,510匹马力,驳船5艘,载重量1200吨,分两个拖驳队作业。1982年以前,仍担任有色公司货物运输业务 ,1982年后,参加社会运输,1985年货运量3.82万吨,周转量376.15万吨公里,盈利1.48万元。
〔铜陵市航运公司(集体)〕1965年,由于扫把沟港运力不足,经铜陵特区人民政府批准和省交通厅同意,从滁县地区全椒县木帆船水运合作社调来木帆船95艘,载重量1248吨,60匹马力木质拖轮1艘,驻扫把沟港经营木帆船运输,1966年2月,成立“铜陵特区水上运输社”,共有职工468人,固定资产28.92万元(原值)。1969年开始建拖驳船队,共有职工443人,固定资产35.28万元(原值)。1970年,完成货运量12.3万吨,周转量666.5万吨公里,年总收入32.6万元,盈利2.89万元。1971年元月15日,“铜陵特区水上运输社”撤销,成立铜陵特区航运公司。1973年,该公司有固定资产61.2万元(原值),当年完成货运量为16.36万吨,周转 量为806.6万吨公里,实现利润3.16万元。1985年有职工426人,固定资产原值358.73万元,分9个拖驳队作业,共有拖货轮9艘,1410匹马力;木质货驳1艘,载重67吨;水泥货驳13艘,载重867吨;钢质货驳40艘,载重4085吨;小型挂浆机船12艘,183匹马力,载重331吨。全年完成货运量14.29万吨,周转量6038.5万吨公里,年总收入175.59万元,盈利43.89万元。
〔铜陵市交通局船队(国营)〕1970年6月,铜陵特区交通局开始筹建船队,购木驳3艘,载重吨位分别为98吨、94吨、87吨,计279吨。 同年12月,从化肥厂转入木质货轮1艘,40匹马力,载重12.5吨。1971年3月,从无锡购进钢质80×2匹马力货轮1艘。1972年5月,从蚌埠购水泥拖轮1艘,250匹马力。1973年7月,从凤台购进水泥货驳4艘,计载重366吨。1975年4月,成立市交通局船队,有职工32人。1978年8月,调整机构,该船队被撤销、货轮、拖轮、驳船分别无偿移交给市公路管理站轮渡所和铜陵县船队。
上一篇:第三节 航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