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铜陵市服装行业兴起于50年代初,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至1985年,市服装行业拥有8个生产厂家和1个研究所,设备有627台(套),固定资产净值118.20万元,职工总数690人。从1957年到1985年,服装行业累计创产值7806.32万元,其中创汇308万美元。
铜陵市服装行业生产的服装品种繁多,到1985年底,已能生产各种面料传统服装和时装,高中档各式毛料、毛呢中西服、长短毛呢大衣、衬衫、睡衣、童裙、风衣、各类工作服、化纤呢绒童装等125个品种。产品除在本地销售外、还销往外省、市一些地区。市衬衫厂生产的“凤丹”牌男式衬衫,1984年获全省评比第一名,获省优质产品证书,并远销美国、德国、日本、西德、苏联、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市主要服装生产企业有:市衬衫厂、市第一、二、三服装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铜兴服装厂、市良友西服厂等。
1951年,铜官山矿区出现流动的私人裁缝摊点和店铺。1954年,铜官山矿务局矿山消费合作社第一缝纫部和第二缝纫部相继成立。同年下半年,铜陵县大通镇缝纫社在铜官山矿区开设门市部。1956年,由上述三个单位为骨干组成铜官山缝纫生产合作社。这一时期服装行业主要产品是为矿山加工工作服和裁制少量矿工们穿着的传统服装。1956年底,全市服装行业年产值59.60万元。1958年年产值达到230万元,职工数达375人。1959年,市服装行业合并成立市服装厂,转为地方国营工厂,增建厂房200平方米。
60年代,市服装行业除仍为矿山和中百公司加工工作服装,生产男女衬衫外,还生产少量棉衣、手套、中山装等,其中市衬衫厂生产的“铜鼎”牌男女衬衫,名列全省同行业之首,由市中百公司包销。1960年,市被服厂新建42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为第二门市部。同年,上海市大同内衣厂迁来铜陵市,随带设备20多台,增加了铜陵市服装行业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该年,市服装行业职工达306人。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市服装行业呈现低潮,服装厂转为集体企业,大部分职工被下放或自动离职,职工人数锐减。1963年,市衬衫厂总产值16万元;市服装厂总产值78万元。1965年,生产开始恢复,4月,在狮子山区新建了狮子山综合社和被服小组,职工251人。1969年底,市服装厂工业总产值达273.84万元;市衬衫厂达31.93万元,完成利润0.3万元。
70年代,市服装行业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品种、花色、式样,除为各厂矿单位加工工作服和劳保品外,还新生产了化纤棉纺服装产品:涤纶中山装、青年服、干部服、春秋衫涤纶男女衬衫、男女西服、统裤、棉大衣、绣花镶边童裙、长短袖衫、细布女童连衣裙。毛料方面有:呢短大衣、中山装、驼毛中西棉袄,另外还生产少量蚊帐、被单、人造革茄克衫、军服等。1970年,市服装行业发展到有红旗内衣厂、服装社、红星综合社和两个门市部,厂房面积2460平方米,总产值299.10万元。70年代中期,服装市场萧条,业务严重不足,市服装厂逐步转向以生产电子元件为主;市红旗内衣厂成为服装行业的骨干企业。70年代末,服装生产开始回升,产品质量得到提高。1978年,市红旗内衣厂“凤丹”牌衬衫在全省同行业评比中,被评为第一名。1982年,市第二服装厂设计生产的“地质服”,获省评比三等奖。1979年,总产值达293.78万元,利润4.901万元,职工386人。该年,市红旗内衣厂生产的衬衫开始出口,年产量达16.33万件。
1980~1985年间,铜陵市服装行业生产继续发展。为满足市场需要,服装行业不断翻新服装式样、花色,保证面料和制含量,增加产品品种,扩大产品产量、销路,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市衬衫厂的衬衫出口美国、法国、日本、西德、苏联、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内蒙、甘肃、北京、上海、辽宁、山东和本省各地市。外销量比1979年增加5倍多。生产的服装品种发展到各种面料的传统服装和流行时装,高、中档各式毛料、毛呢中西服、女式春秋衫、毛呢长短大衣、睡衣、驼绒大衣、童裙、工作服、风衣、化纤呢绒童装等125个品种。1980年,铜陵市服装鞋帽公司成立,隶属市轻工业局领导,管辖市红旗内衣厂(1981年更名为市衬衫厂)、市服装厂(又称第一服装厂,同市元件二厂合挂两块牌子)、市第二服装厂。该年,市服装行业工业总值达447.85万元,利润14.75万元,总建筑面积5.519万平方米。1983年,轻工局工艺美术厂改为市第三服装厂和织布厂。1984年11月,市织布厂转为市第一服装厂。1985年,市轻工公司成立服装研究所。同年,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铜兴服装厂成立,主要从事有色公司内部工作服和劳保用品加工;市衬衫厂同郊区新民村联营成立市第四服装厂,和市第二服装厂引进的两套服装生产线,已于1985年投入生产。
市衬衫厂生产的“凤丹”牌男式衬衫,1984年获全省评比第一名,省政府优质产品证书。
1985年,市服装行业拥有8个生产厂家(不含个体)和一个研究所,固定资产净值118.20万元,设备627台,职工总数690多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21.1万元,其中创汇110.9万美元,纯利润47.4万元。
上一篇:第一节 沿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