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铜陵铜工业冶炼系统(包括制酸系统)基本建设始于1951年,经过35年建设,建成两个冶炼厂:第一冶炼厂和第二冶炼厂,粗铜冶炼规模由年产2000吨发展到7.5万吨,硫酸生产能力由年产8万吨发展到17万吨。到1985年底,冶炼系统共完成建设投资9062.84万元,建筑面积15.84万平方米,拥有主要冶炼设备23台,同时完成更新改造资金3538.88万元。
1951年9月,有色公司第一冶炼厂破土动工,1952年底初步完成主要工程建设,1953年5月粗铜冶炼工程投产;1954年后进行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到1985年,建设规模达到年产粗铜3万吨,硫酸9.8万吨,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444.84万元,完成更新改造资金1741.17万元。1971年9月,有色公司第二冶炼厂建设工程动工。1980年元月投产,到1985年底,建设规模达到年产粗铜4.5万吨,电解铜1.5万吨,硫酸8万吨,累计完成建设投资6618万元,建筑面积达96542平方米,完成更新改造资金1797.71万元,新增固定资产6233万元。
一、粗铜冶炼工程
〔第一冶炼厂冶炼工程〕1950年7月,中央重工业部全国计划会议决定在华东地区建设一座粗铜冶炼厂,为上海电线厂提供生产原料。华东工业部在芜湖或铜陵选择厂址,经过复议,最后决定在铜官山地区建立冶炼厂。1950年底,铜官山铜矿工程处通过勘探调查,将厂址选定在扫把沟地区,1951年2月1日,华东工业部矿冶处批准冶炼厂址选择方案。
1951年3月底,铜官山铜矿工程处向华东工业部呈报炼厂设计书,设计参照东北沈阳冶炼厂资料,设计规模为年产2000吨98%的粗铜。1951年9月华东工业部批准关于铜官山冶炼厂建设的初步设计,并规定初建工程在1952年底竣工,初建的主要工程顶目为:烧结机、鼓风炉、转炉生产厂房以及配套工程,预算投资为69.5万元。1951年4月,冶炼厂基建工程破土动工,主要土建工程由华东建筑工程公司承担,根据设计采用直线型下吸式链带烧结机——直立式全水套鼓风炉——卧式转炉的生产工艺要求,厂房建设面积1260平方米,为钢房架和石棉瓦屋面混凝土支柱。1951年8月,华东财经委员会同意投资28.27亿元(旧币)进行尾气排放烟囱建设,烟囱位于厂房200米处,由东北专建烟囱小组承建,采用1:2:2的混凝土结构,高度110米,1952年5月竣工,检验合格;原料库、主厂房等项工程于同年10月完工,配套工程继续建设,到1953年4月,共完成基建投资329.67万元。
1954年,国家投资102.54万元进行扩建,增加一台16平方米烧结机,使年生产粗铜能力达到5000吨。1954年8月,国家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考虑铜官山选矿厂1956年日处理原矿能力达3600吨,为保证治炼与矿山生产相适应,提出改建冶炼厂的设计任务书,规定粗铜生产按年产10000吨规模进行改建,附建年产浓硫酸8万吨的制酸工程。由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和化工部化学部工业设计院分别承担炼铜和制酸系统的改建设计工作,决定采用多层熔烧炉焙烧——直线环节式烧结机——鼓风炉熔炼——转炉吹炼的生产工艺,改建在不中断生产基础上分二期进行。1956年3月,一期扩建工程正式动工,由山东省五公司铜官山工程处承建,基建投资343.12万元,同年4月17日竣工。与此同时二期扩建工程开始,主要项目为增建一台16平方米烧结机,运输系统改为机械化,工程施工由山东省五公司铜官山工程处、马鞍山六公司一工区承担,投资额为108.48万元。1957年4月,二期扩建工程竣工投产。
1970年底,为实现铜陵特区革命委员会提出的粗铜冶炼要达到年产3万吨的目标,自行设计了一座6.5平方米密闭鼓风炉。1971年3月建成投产,因出现较多技术问题,1973年11月停用。
1979年11月,省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环保领导小组联合发文,要求对冶炼厂进行“三废”治理。1982年,冶金部有色总局、安徽省冶金厅和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先后向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提出第一冶炼厂技术改造可行性研究文件和委托。1983年3月,冶金部、安徽省冶金厅在铜陵召开“冶炼厂技术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会议确定第一冶炼厂转产硫酸和磷肥,经设计上报批准,磷肥生产规模为年产20万吨,硫酸年产5万吨。
1983年4月,第一冶炼厂开始转产建设,自筹资金348万元,由于市场硫酸、磷肥过剩,1984年上半年中断转产技术改造工程建设,至此共完成投资170万元,占总投资的50%。1985年1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第一冶炼厂技术改造问题,经过反复论证,决定一冶停止转产建设,继续冶炼粗铜,并委托公司设计研究院会同一冶技术人员承担设计任务,设计建设规模年产粗铜3万吨,硫酸9.18万吨(不含塔硫)。1985年3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发文正式批准一冶技术改造方案,建设资金总额为2997万元,工程施工由有色公司建安公司承担,该项技术改造工程被列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七五”计划重点工程,将于1986年第三季度开工。
〔第二冶炼厂冶炼工程〕1970年初,国家计委将铜陵特区革命委员会根据有色矿山发展规划提出筹建的第二冶炼厂工程列为国家“四.五”计划时期冶金工业建设140项重点工程之一。9月,铜陵特区革命委员会派人进行勘测,将厂址选择在铜陵县顺安镇东侧1.5公里的丘陵地带,以适应战备要求。1971年4月,冶金部发文批准在铜陵地区建设第二冶炼厂,粗铜冶炼系统由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设计,制酸系统由安徽省淮南化工第三设计院设计,并另选厂址。新厂址选择在铜陵县城郊北郊丘陵地带(即现址)。5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同意第二冶炼厂厂址改建方案。1972年1月,冶金部发文批准第二冶炼厂扩大初步设计,规定第二冶炼厂设计建设规模为年产粗铜、电解铜各3万吨、硫酸18万吨,硫酸铜550吨及硫酸镍、金、银、粗硒等回收利用设施。
1971年9月厂址基建剥离开始,基建施工主要由建安公司承担。由于工期要求紧,1972年5月将熔炼主厂房委托马鞍山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施工。1979年,备料系统全部基建结束,投入运行,共完成投资442万元;熔炼系统于1972年开始施工,主厂房总长189米,跨度18米,大型尾面板、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建筑面积8517.33平方米,1978年熔炼系统主体工程建设完工投入试车运行。1980年初,有色公司采取基建投资、技措投资和自筹资金等方法,开始进行第二冶炼厂粗铜冶炼二期工程建设和部分技术改造,到1984年9月完成土建施工,1985年12月一次试车成功投入生产。
二、电解铜工程
电解铜工程于1980年开始动工,分年产5000吨和3万吨二个建设阶段。
1979年11月,有色公司决定在第二冶炼厂建造电解铜生产系统,同年12月开始设计,设计规模为年产电解铜5000吨。主要项目有15吨阳极炉,电解生产厂房及配套设施等主体工程。1980年3月1日动工,由建安公司承担施工,生产厂房利用原锅炉房,煤棚加以改建,设备从公司动力厂原电解车间拆迁。到1980年7月底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建筑面积共竣工1941.65平方米,其中改造1645.25平方米,新建296.40平方米;建筑电解槽82只,其中种板槽8只,生产槽74只。
1981年9月,电解净化工程开工,由二冶自行设计和施工,厂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安装中和槽和结晶槽各一个,离心机一台及配套设施,1984年3月竣工,同年4月2日投入使用,投资25.33万元。在建设净化工程的同时,为使电解系统能够配套生产,1982年公司决定增建阳板泥处理系统,工程由公司自行设计施工,设计规模以电解年最大年生产能力7千吨为依据,1982年底完成工程设计,翌年10月开始施工,利用原机修铸造间作厂房建筑面积1232.0平方米,1984年11月工程竣工,同年12月投入生产,完成建设资金65.34万元。
1980年安徽省计委批复同意续建二冶年产3万吨的电解铜车间,原设计由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于1972年完成的,因间隔时间较长,原设计条件发生变化,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对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地震设防等方面对原设计重新进行审定和修改,决定3万吨电解铜系统分为二期建设,一期工程建成1.5万吨的生产规模,二期工程达到3万吨。工程施工由建安公司承担,总建筑面积为7234平方米,投资额为813.0919万元,其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3984平方米,投资额为505.45万元,建设工程于1980年11月1日破土动工(1986年3月竣工投产)。
三、辅助设施
粗铜冶炼工程的辅助设施,在50年代初期,因资金紧张而未作重点安排,仅从维持冶炼生产的角度考虑,对投产后所必需的部分辅助设施,采用简易方法进行建设,供电设施只有砖砌的一座简易变电所,安装750千伏变压器1台,6.6/3.3KVA变压器1台,6.6/0.4KVA变压器1台;供水设施则在铜官山冶炼厂西部狼尾湖,用砖木结构建筑30平方米的泵房,安装3台5口寸二级水泵,配备动力30千瓦;并在厂区内建设工业用水塔,容量100立方米,安装1台4口寸五级离心式水泵,配备动力30千瓦;生活用水泵房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12平方米,和一座容量为30立方米的水塔,泵房安装1台3口寸五级离心式水泵;机修设施则利用简易工房改装而成,1953年初辅助设施投入使用。
1956年开始,随着粗铜冶炼系统的扩建和制酸系统的建设,冶炼辅助设施建设才逐步发展完善,供电设施拆除了原变电所,新建一座变电所,安装1000千伏安、320千伏安、560千伏安、180千伏安等变压器各1台,并在生产车间增设小配电室;供水改为使用长江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用水水源,在距扫把沟码头0.6公里处的江面上,利用上海港务局调来的供水船改建成供水一级泵房,在厂区建设二级泵房,安装水泵共12台,并建设工业和民用水净化、分析和输送等设施,一级泵站到二级泵站的输水管道采用二路直径为500毫米的铸铁管铺设,二级泵站到各生产系统输水管道采用直径为200毫米铸铁管道铺设。机械修理则将原设施扩建到285平方米。1957年以后,辅助设施建设列入生产配套设施建设计划,与主要生产设施进行同期扩建。
1972年,第二冶炼厂生产辅助设施开始建设施工。建设项目包括供水,供电、运输、机修等设施的厂房建筑和设备安装。
供水设施将原铜陵县笠帽山江边水源泵站加以改建,更换2台水泵使补充水量到每日4万吨,同时在县城关镇建设第一加压泵房安装4台12Sh—13型水泵,铺设2条直径为500毫米铸铁管输水管道至厂区 ,在厂区内建设配套供水设施,供水工程于1979年竣工,完成投资273万元。
供电工程主体设施为一座35千伏总降压变电所,2台25000千伏安电力变压器、断电保护装置,19.1公里的35千伏架空线路,8.24公里6千伏架空线路,8.86公里电缆铺设,9.94公里的照明线路,生产系统设15个变电分布点,1977年6月主体工程竣工,安装主要供电设备45台,供电工程完成投资240万元。
1972年开始建设铁路专用线,年底完成路基建设,1973年开始轨道铺设,1978年竣工交付使用,建设工程由公司运输部承担,标准轨铁路线总长度10458米,厂区内牵引铁路线952米。公路采用水泥和沥青二种路面,全长12862米,1979年完工,运输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850万元。
机修设施的建设从1972年动工,到1979年交付使用,完成了金属切削、铆焊、锻铸、电修等设施的厂房建筑,安装机床40台,完成投资17万元。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