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市以前,铜陵地区的人口主要是铜官山矿务局职工及其家属。1953年6月统计。全局人口为17112人。到1956年12月增加到37469人,当年出生1481人,出生率为39.53‰;死亡144人,死亡率为3.84‰,自然增长率为35.69‰。建市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矿山工业的兴起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同时也受50年代人口思想的影响,强调人越多越好,因而导致1956年~1958年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3年共出生人口5827人。平均每年出生1942人,年均出生率为34.80‰;3年共自然增长5163人,年均自然增长1721人。自然增长率为37.25‰。1957年市区总人口为56520人,比建市前的1956年增加19051人。增长50.85%。当年,出生2403人,出生率为51.13‰;死亡255人,死亡率为5.43‰,自然增长2148人,自然增长率为45.70‰。
1959年~1961年,由于工作上的失误和三年自然灾害,致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状况,导致大部分育龄妇女闭经,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3年中共出生6508人,年均出生2169人,出生率为27.13‰,自然增长率为8.51‰,而1960年人口出生率只有22.28‰,比1957年的51.13‰下降了27.85‰;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38‰,比1957年的45.70‰下降了44.32‰。1959年总人口为77261人,到1961年增加到93215人,增加15954人,增长20.65%。这一时期是铜陵市人口发展中的“低谷期”。
1962年~1975年的14年间,为铜陵市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经过1963年~1965年的3年调整,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业连年丰收,人民生活开始好转,为人口再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广大育龄妇女补偿性生育来势迅猛。仅1963年就出生人口7562人,出生率高达66.20‰,自然增长率为59.09‰。这是建市以来人口出生最多和出生率最高的一年。1964年6月,全市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市区有人口84209人,比1957年增加27689人,增长48.99%。当年共出生4732人,出生率为56.09‰,比上年下降10.11‰;死亡703人,死亡率为8.33‰,自然增长率为47.76‰,比上年下降11.33‰。
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全市出现人口再生产失控、生育上放任自流的严重局面,致使人口生育高峰持续10年之久。1970年12月,铜陵特区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特区总人口为111970人,比1957年增加55450人,增长98.11%;比1964年增加27761人,增长32.97%。在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的14年间,共出生人口42539人,年均出生3038人,出生率为28.13‰;共自然增长35560人,年均自然增长2540人,自然增长率为24.08‰。
1973年~1985年,是全市人口生育有计划地控制时期。1973年在全国召开的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计划生育必须遵循“晚、稀、少”的要求,同年,安徽省公布了《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根据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并结合铜陵的实际情况,全市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人口规划。大力提倡晚婚晚育,优生节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1978年以后,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禁计划外二胎,杜绝多胎生育,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计划生育政策。真正做到人口增长有目标,发展有计划,控制有方法,把人口增长纳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自1979年以来,全市人口的盲目增长得到了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以及多孩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982年7月,全市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市区共有人口202578人,比1957年增加146058人,增长3.58倍;比1964年增加118369人,增长1.40倍。1985年底,全市区有人口216391人,比1964年增长1.57倍,比1982年相同范围的人口增长6.82%;人口出生率为9.19‰,比建市初下降了30.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8‰,比建市初下降30.61‰。1973年~1985年共出生人口12136人,年均出生1856人,出生率为10.79‰,年均自然增长1176人,自然增长率为6.91‰。
建市以来,市区人口的自然变动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逐渐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趋势变化。29年来共出生74681人,死亡19622人,除去机械增长因素外,自然增长55059人。
1973~1985年市区人口自然变化表

各时期铜陵市区人口自然增长情况表

市区人口统计情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