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概况
铜陵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虽然铜陵地处欧亚大陆之东部,距海洋350公里,但受江浙一带山系所阻挡,海洋性气候并不明显,冬夏温差比较显著,这里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气候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冬季受内蒙古高压控制,北方冷空气南侵,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天气炎热,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渡的季节,春季南北气流交锋频繁,锋面进退不定,造成雨水偏多,天气多变,常出现低温连绵阴雨天气。秋季以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退缩,内蒙古高压增强,铜陵地区又渐受北方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少雨,出现秋季干旱。
二、气温
铜陵地区多年(1955年~1980年)平均气温16.2℃,在省内属于气温较高的地区。气温的年内变化特征是:冬寒夏热,春秋暖和,且秋温明显高于春温(见表一)。
铜陵地区历年的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较小,大都在正、负1℃之内。年平均气温最高值为17.1℃(1961年),最低值为15.5℃(1979年),自1955年以来,年平均气温变化大约有8—10年的高低值交替出现的趋势,1978年之后,年平均气温变化总趋势则是偏高的。月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幅度比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大,以秋、冬两季的11月到翌年2月为甚(5°—7℃),春、夏两季的4月到7月和秋季9到10月较小(3°—5℃)。(见表二)
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之内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且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4小时气温呈现一峰一谷的曲线变化。气温的日较差一般在8 ℃左右。(见表三)
铜陵地区平均极端最高气温为37.6℃,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2℃(1959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7.8℃,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1.9℃(1969年)。(见表四)
7、8月份,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热少雨,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铜陵地区日最高气温≥35℃,日数历年平均为18天。
冬季,铜陵地区受大陆冷高压控制,每年冬季的寒冷程度及冷的早迟亦有所不同。日最低气温≤0℃的平均初日为11月30日;平均终日为3月2日,其总日数平均为41天左右。
逐月平均气温及年较差(℃)
表一

表二

表三

表四

三、霜期
铜陵地区初霜期平均在11月12日,最早为10月28日(1958年),最迟在12月20日(1957年),终霜期平均在3月12日,最早在2月22日(1975年),最迟在4月3日(1963年)。平均无霜期为258天,最长无霜期为310天(1961~1962年),最短无霜期为213天(1966~1967年)。
四、日照
铜陵地区平均日照时数为2064.7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6%,其中7、8两月最多,达238.8—244小时,3月份最少,只有133小时,占当月可照时数的36%。4—8月的总幅射量为62.0千卡/平方厘米,这对午季和秋季作物的生长是十分有利的,而1—3月的总幅射量只有21.1千卡/平方厘米,则不利于越冬作物生长。
逐月平均日照时数(小时)及平均日照百分比(%)

各月太阳幅射差
千卡/平方厘米

五、降水
铜陵地区雨量丰沛,历年平均降水量1364.4毫米,雨日较多,历年平均雨日136.6日,属于湿润地区。
降水量的季节,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的4~10月。占全年降水量75%,有利于喜温喜水作物的生长。此期间降水量又集中于汛期(5~9月),可达804.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铜陵地区处在气候上属过渡性的中纬度地带,冷暖空气势力的强弱,季风活动的早迟,不仅影响了降水量的季、月分配不均匀,而且降水年际变化也很大,从而带来了旱涝灾害。年降水量最多达2173.7毫米(1983年),最少为768.5毫米(1978年),相差1405.2毫米,降水极值比为2.8。典型年份降水差分配如下表。
逐月平均降水量(毫米)及平均降水日数(天)

典型年份降水量分配表(毫米)

铜陵地区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36.6天,一年四季中,以春季最多,达42.8天,冬季最少,为28.4天。汛期(5~9月)降水日数为59.8天,约占全年总降水日数的44%左右。年平均降水强度(年平均降水量除以年平均降水日数)为9.98毫米/日,一日降水量的极大值曾高过218.8毫米(1966年6月29日),1小时降水的极大值为55.6毫米(1960年7月27日),10分钟降水量的极大值为24.9毫米(1957年7月8日),各级雨量的年平均降水日数如下表:
各级雨量的年平均降雨日数(天)

六、降雪和积雪
每年冬季,随着冷空气南下侵袭,往往带来雨雪天气。铜陵地区平均降雪初期在12月中旬,也就是“大雪”节气中瑞雪纷飞。平均终雪期在3月上旬的“惊蛰”前后。平均降雪日数10天左右。降雪的初、终日年际变化也很大,降雪最早的年份如1969年11月上旬的“立冬”前后见雪。由于初雪和终雪的出现日期,一般地面温度在0℃以上,有降雪而不易积雪,而且积雪一般不能持久,因此,积雪日数比降雪日数偏少。降雪及积雪情况如下表:
降雪日数及初、终期

积雪日数及初、终期

积雪最大深度及出现日期(厘米)

七、蒸发
铜陵地区各年平均蒸发量为1517毫米。蒸发量的大小影响因素很复杂,主要取决于气温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一般是夏季大,7月份高达237.8毫米;冬季小,元月份只有52.1毫米。(见各月蒸发量表)
八、相对湿度
铜陵地区相对湿度较大,多年平均值为77%,其年内变化是,夏季最大(78.7%),冬季最小(75.3%),这是由于湿润的夏季风和干燥的冬季风影响的结果。春季因雨水较多,空气潮湿,相对湿度接近夏季(78%),秋季小于春季,为77.3%。(见逐月相对湿度%表)
九、风向、风速
铜陵地区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秋为转换季节。全年以东北风为主,仅在夏季6、7两月,西南风略占优势。全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春季因寒潮大风影响,风速最大,其中以3月为最大(3.6米/秒),冬季气压梯度虽大,但寒潮大风日数较少,所以风速次于春季,11月风速最小(2.9米/秒)。(见逐月风速表)
各月蒸发量表(毫米)

逐月相对湿度(%)表

逐月风速表(米/秒)

十、气象灾害
〔旱涝〕旱涝灾害在铜陵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无论从灾情程度和成灾面积来说,都居首位。降水量的多寡和月、季及年际变化不均是形成旱涝的主要原因,而成灾与否,灾情的轻重则与水利设施、土壤结构以及作物布局等均有关系。铜陵地区旱涝灾害的特点是旱涝灾害比较频繁,涝灾重于旱灾,旱涝灾害交织一起。干旱多发生在夏季的6~8月,春季不多,爽秋旱和秋旱对农业生产危害较重。据1955~1980年资料统计,共发生大旱12次,其中11次大旱均发生在夏秋季节,并以夏季最多,冬季只发生一次,合为两年一遇大旱。洪涝主要发生在每年汛期,以6~7月居多,据1955~1985年资料统计,日降雨量大于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有14天,发生较大洪涝5次,严重洪涝3次(1966、1969、1983年),其中1983年洪涝损失惨重,山洪所至,一片汪洋,道路中断,房屋倒塌,乡镇企业大部分停产,经济损失达1.1亿多元。
〔连阴雨〕春季连阴雨≥7天的天气几乎每年都有出现,主要出现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特别是4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一个月,常出现≥10天的连阴雨过程,1955~1985年共出现7次,大约为4年一遇。夏季连阴雨≥5天的天气主要集中在8月中旬到下旬,大约为2年一遇,其持续天数比春、秋季都短。秋季连阴雨主要集中在9月上、中旬和10月中、下旬两个时段,≥5天连阴雨的天气基本年年都有,但≥7天的连阴雨天气大约为5年一遇,可见秋季连阴雨一般没有春季频繁,但比夏季出现次数多。
〔台风〕铜陵地区受台风影响,从1955年~1985年的31年中,共有73起,平均每年2.0个左右。影响较大(包括中等和严重二级)的台风26个,平均每年0.7个,按其年际变化看,1964、1967、1976、1983年没有台风影响;1958~1963年台风影响机遇多,特别是1956、1960和1961的三年中台风影响严重,而1981年以来没有中等以上程度的台风影响,历年台风影响最早发生在5月中旬,最迟拖至11月上旬方可结束。一般每年7~9月是台风有影响的月份,8月台风影响次数多,9月台风影响程度重。台风影响伴随狂风和暴雨,最大风速可达24米/秒,一日最大降雨量在201毫米(1960年8月3日6007号台风)。
〔寒潮〕冬半年北方强冷空气入侵铜陵地区所形成的寒潮(即一天内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的天气)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风速较大偏北风以及雨雪、霜冻、结冰等恶劣天气。据1955—1985年的统计,平均每年2.2次,但年际变化也较大,寒潮出现较多的是1959、1965、1968、1978和1979年,而1977、1980年和1983年没有出现。80年代以来,寒潮出现较少,一般每年只有0~1.8次。铜陵地区寒潮主要发生在10月中旬至4月上旬,秋末冬初的11~12月寒潮次数最多,而严冬和1~2月寒潮相对较少。
〔梅雨〕每年6~7月,大范围的冷暖空气交汇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从而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称为梅雨,又称“黄梅雨”、“霉雨”。每年梅雨的早迟,持续时间的长短,雨量的大小和集中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同时梅雨量的多寡又左右着夏秋两季的旱涝趋势。据1955~1985年资料,铜陵地区入梅的平均日期在6月16日,最早在5月30日,最迟在6月28日,出梅的平均日期在7月8日,梅雨期平均22天,最短只有6天,最长可达45天。梅雨量的年际变化悬殊,多年平均为263.1毫米,最多为935.8毫米(1969年),占正常年降水量72%;最少为14.4毫米,占常年降水量1.3%,这就是所谓的“空梅”(1958、1977、1978年)。
〔冰雹〕铜陵地区1955~1985年的资料表明,在历年春季(3~4月)的寒潮侵袭过程中,出现4次冰雹,最大雹径1.3公分,局部地区2~3年出现一次,其路径大多数从贵池、青阳交界向东移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物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