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当涂建置于隋初,为人杰地灵之域,作为“郡邑之信史”的志书,历宋、明、清和民国,均先后得到编纂。
古代编纂的《当涂县志》,宋志一种和明志两种,均亡佚,清志四种有版本留世。
宋代刘子澄编撰《淳祐图经》为邑志之嚆矢。明永乐年间,训导徐维超据刘本润而刊之。原虽“间取汉晋全史一二为耆旧”,堪为郡县志之蓝本。历经数百年,“刘氏所取者荡然矣”。因此,明正德间,邑人邢珣(正德六年进士)家居,深虑旧志之缺,曾予倡修,卒成而名“正德志”。
当涂县令王斗枢领衔,邑人张毕宿(顺治四年进士)等襄办,经广搜博采,于康熙十九年(1680)编成《当涂县志》28卷,因系抄本,数量有限。
康熙三十四年(1695)编成《当涂县志》,是“借资于康熙十二年新修府志,加以考订断制,稍称完备。”全书32卷’,是清代第二部《当涂县志》。时隔四年,当涂县令成文运(四川忠县人)也曾增修过一次,但所增内容不多,不是新修。
乾隆十五年(1750)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张海任当涂县令,鉴于“前邑令成君,虽于人物艺文颇增益,馀皆如旧本,未必言修。”必须另起炉灶,重新编纂。荆溪县(今江苏宜兴县)人万橚任县训导,负责编纂,加上“得与二三绅士秉笔,师儒竭蹶赞襄”,编成乾隆《当涂县志》。这是一部较完备的志书,流传至今。该志内分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户口、田赋、公署、学校、祠祀、封爵、职官、名宦、选举、人物、流寓、方伎、烈女、仙释、陵墓、古迹、艺文等25个篇目,共33卷。末附“杂辩”一章。
民国18年(1929)12月,国民政府内务部颁发了《修志事例概要》,要求各县开展修志工作。因此出现“县不分大小,莫不各续志书,待梓复命。”
民国21年(1932),当涂县政府聘请邑人奚侗(民国初年历任海门、江浦、崇明县知事)任总纂,编纂有江杏春(优贡生)、刘克广(拔贡生)、沈方维(廪贡生)、鲁式(拔贡生)、王理铭、朱法丞、陈鹏飞和朱晓帆等人。县设立修志局,聘请采访员数十人,按篇目写成《采访录》,作为修志的第一手资料。奚侗中途离去,改由鲁式任总纂。民国25年完成《当涂县志稿》,原拟用连史纸仿宋字,凡古迹、风景照片用珂版印刷。旋因抗战军兴,未能推敲和付梓,仅抄写数部留存。该志稿有6个部分,内分舆地志(含疆域、沿革、山水、村镇、城池坊、交通、经纬、胜迹、名墓、物产等章节),民政志(含封爵、名宦、祠祀、职官、选举、教育、实业、田赋、自治、宗教、礼俗、方言、官署等章节),人物志(含宦绩、孝友、义行、忠节、文学、高逸、艺术等章节),武备志(含兵防、兵事)和“志馀”(含大事记、异闻、杂辩、文存、诗存等章节)等,共26册49卷。
本世纪50年代,当涂旅居台湾乡耆诸公,深有“缅怀乡土”之情,相约重印乾隆《当涂县志》。以故宫图书馆藏本为蓝本,因缺“山川、城池、风俗、物产”4目,只得采用康熙《太平府志》相关内容以补其缺。1979年5月开始重印,影印旧志,断句标点。于次年元月付印竟事。旅台邑人端木恺写序并题签。装帧精致,分上下两册。
本次重印志末附录《当涂经济志》和《当涂旅外乡耆谈往》。前者含“当涂县图”、“土地”、“物产”等11个内容,系民国23年(1934)原中央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实地调查所记述,“内容详要,均系原手资料,为本县较近期之珍贵文献。”后者含“当涂县志缀言”、“当涂县长联名录”、“本县民意机构设立之沿革与兴替”等文字12篇。“为我县居海外及台湾之乡耆执笔,所谈多为亲身经历之见闻,而皆有关本县之文献,弥足珍贵”(引自《当涂县志重印言》)。分别由邑人赵咏吾、袁方、张绍安、李孟明、孙炳炎、邰凤章等撰写。
将旧志断句标点重印,“吾乡之旅台者,相与酌酒而慰,展卷而读”(《引自当涂县志重印序言》)。以寄“游子思乡之情”。《附录》数万言不失为“存史”的作用。
此外,清光绪间,欧阳奎刻印《当涂县志》1册,另有人编《当涂县志补遗》(不分卷)。这些非全志之修,姑缀而记之。
上一篇:二、丹阳湖变迁
下一篇:四、诗文辑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