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化城寺清风亭
坐落在当涂县城西北隅(今县人民医院院址)。三国吴大帝赤乌年间,康里国僧选场3处建佛场,一在秣稜长干,一在海盐金粟,一为姑孰化城,姑孰化城基址最广。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南巡时,驻足于此,扩建28院。化城寺高阁伟楼,飞檐雕栋,雄丽壮观。有钟鼓楼,放生池、观音阁、地藏殿等诸多胜景。唐天宝年间,僧升朝造舍利塔,主坛戒。宋代景德年间,化城寺改为万寿寺。建炎中,金兵攻陷姑孰城,化城寺毁于兵燹。清风亭,系化城寺僧升朝建于寺西莲湖上,故又名升公清风亭。北宋熙宁年间,化城寺僧道新重修,又名新公清风亭。南宋建炎中,与化城寺同时毁于兵燹。明代正统初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抚江南,驻节姑孰,欲择胜地重建清风亭。由于年深日久,湖已成陆,傍城西北隅尽为沟垄之地而未果。正统五年(1440),周忱委托采石广济寺僧人修惠建亭于采石矶上,揭以“清风”之额。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燹。近年来在采石李白纪念馆内重建。
李白于天宝年间数次游化城寺、清风亭,写有《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和《化城寺大钟铭》文。
二、黄山
位于当涂县城北2.5公里,海拨54米,山如初月形,相传浮丘公曾牧鸡于此,又名浮丘山。唐时长江水流直达山下,故又名黄江山。山上林木葱茏,名胜古迹甚多。东麓原有东岳庙、广福寺等。东岳庙栋宇雄伟,有殿堂、经楼、厨库、僧舍共172间。广福寺原为寿圣院,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诏书改额。原有房舍二十多间,清康熙十五年(1676)重修佛殿,增建了观音阁、孔雀殿、地藏殿、天王殿、山门等。寺后万松掩映,松林深处有深云馆、怀古亭、誓清堂等古迹。誓清堂为宋嘉定九年(1216)营建,取祖逖“中流击楫,誓清中原”之意而名之,淳祐六年(1246)复修誓清堂,以米芾所书“极目亭”三字易之,故又称之为“极目亭”。上述这些古建筑都荡然无存,唯有黄山塔和凌歊台遗址至今犹存。李白游当涂,曾乘舟泊黄山脚下,写有《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等诗。
三、黄山塔凌歊台
黄山塔因建在黄山顶上而得名。塔高26米,为砖石结构。塔身八角形,檐为莲花瓣,五层,每层有4个拱门,塔中空,2米见方,底周17.6米,基厚1.8米,相传为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李白登黄山送族弟诗有“长啸倚天梯”之句,可见塔之历史甚久。清代康熙、光绪年间,曾两次修缮。198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塔底进行加固维修,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凌歊台,又作陵歊台,在黄山塔南。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曾建避暑离宫于其上。古凌歊台宏伟巨丽,高出尘埃,有“笙镛黛绿之胜”,从历代诗人描写凌歊台的“宋祖凌歊乐未央,三千歌舞宿层台”、“宋家天子游南国,红粉三千台百尺”的诗句中,可窥凌歊台雄姿之一斑,而今仅存遗址。凌歊台废于何时不详。李白在《姑孰十咏·陵歊台》一诗中说:“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可见那时还有台馆存在。明代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记道:“凌歊台在山顶,有石如案,高者五尺,顶平而圆,径丈许”,描述了凌歊台遗址。今巨石尚存,右侧石刻有三,字迹依稀可辨,为明代倪伯敖等人的记行诗词。昔日“凌歊夕照”为姑孰八景之一。
四、姑孰溪
姑孰溪又作姑熟溪,即今姑溪河,又名姑浦。东起丹阳湖口小花津与运粮河相接,西至当涂城西金柱关注入长江。全长23.4公里,流域面积约394平方公里。姑孰溪萦绕当涂腹地,为重要水运河道。东可由丹阳湖过银淋堰达太湖流域,南通水阳江、青弋江经宣州、徽州可达浙中。西经青山河、长江可往南京、芜湖等地。
唐代当涂县城南姑孰溪上有浮桥沟通南北驿路。天宝年间,县令李明化在桥上建了一座“四甍翚飞,巉绝浦屿”的水亭。因亭横跨溪上,宣州司马武幼成名之“姑孰亭”。李白曾与友人在亭内聚会饮酒,有《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明万历十七年(1589),在姑溪河入江处,建造一座八角七层砖塔一一金柱塔。今河上架设有宁芜铁路桥和公路桥。李白一生多次驻足当涂,晚年寓居于此。对姑孰溪两岸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曾写有《姑孰十咏》。约在晚唐时,人们怀念李白,在姑孰溪畔建起一座“十咏亭”,此亭早已无存。近年,在青山墓园又重新建起一座“十咏亭”供游人瞻仰。
五、白纻山桓公井
白纻山位于当涂县城东2.5公里姑溪河北岸,为姑溪河与青山河汇合之处,高123米,山势南高北低,形若卧狮。山中林木葱郁,山水青秀,素为揽胜狩猎之所。山巅旧有苍松七株,姑孰八景谓之“白纻松风”。
白纻山原名楚山。因东晋大司马桓温驻节姑孰当时,常与佐僚携女乐登山宴会歌舞,好为《白纻歌》,故改名为白纻山。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孝武帝刘骏出猎,会师于此山。白纻山古迹颇多,较著名的有桓公井、挂袍石、四望亭、卧仙杯、齐云亭、兴国禅寺等,今皆不存。桓公井据传为当年桓温所凿,井水清沏,终年汨汨,井下有泉,常年不涸。传说桓温曾用此水饮马,故又称“饮马泉”。山上有一瘦削而立之石,高约六七尺,桓温曾用之挂袍,故名挂袍石。李白慕名登山,追忆前贤,诗篇中对白纻山多有吟咏,其《桓公井》为《姑孰十咏》之一。
六、天门山
当涂县城西南长江两岸东、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又名博望山,海拔81米,在当涂县城西南15公里的江东岸,今属芜湖市。西梁山又名梁山,海拔65米,在和县城东南30公里的江西岸,今属和县。两山夹江对峙如门,故合称天门山。自江中远望,两山色如横黛,宛似蛾眉,又名蛾眉山。两山耸于江畔,若二虎雄踞,又称二虎山。
东、西梁山虽不高,但临江巉岩壁立,陡如刀削。东梁山唯东南坡较缓,有石阶可登。据传山巅曾有古刹,不知何时毁于兵火。西梁山由大陀山和小陀山组成,山前有怒吴阁、龙王宫,山后有普光庵。临江悬崖之上,东晋永和三年(347)王羲之书“振衣濯足”摩崖石刻,至今隐约可见。山脚崖上,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以后“洪水至此”石刻七处,已成为珍贵的水文研究史料。原有唐李白《天门山铭》石刻,惜无存。
东西梁山号为“天门”是言其地势险要,素有长江锁钥之称。自古以来,历为兵家攻守要地。春秋时,楚获吴赊艎于此;南朝宋孝武帝曾在此检阅水军,诏立双阙于二山。山上有却月城,为宋车骑将军王玄谟所筑,于此屯兵捍御。清时曾有炮台、城垒。今无存。1949年,人民解放军激战三日,攻克了国民党军队自称“固若金汤”的西梁山阵地。为纪念渡江战役先烈,1952年在西梁山之阳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纪念亭。建国后,东梁山山巅和西梁山脚下架设了高入云霄的过江电缆铁塔,电缆线横空飞越大江,跨度1411米,宛如门楣,甚为奇特、壮观。
东流而去的大江将天门山与风景奇妙的采石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吸引着历代官宦名流遨游题咏。李白多次游历登临,在他的许多诗篇中对天门山赞颂不已。李白《姑孰十咏》中有一首是专写天门山的,其他还有《天门山铭》、《望天门山》。在别的诗中提到天门山的,象“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横江词》);“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歌动白纻山,舞回天门月”(《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这些诗句对天门山作了各种吟咏描绘,令人神往。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