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牛渚矶
又名采石矶,在当涂县城西北17公里的采石镇西翠螺山西南部(今马鞍山市雨山区境内)。高约50米,峭壁临江,山石嶙峋,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早在1500多年前,南朝萧梁诗人王僧儒在《至牛渚忆魏少英》诗中,就赞誉牛渚矶如“悬石”、“危岛”,矶上“枫林暖如画”,水边“江岸净如扫”。
牛渚矶,因古时曾有金牛出渚的传说而得名。又相传三国赤乌年间,矶上建寺掘井,石矶院和尚从井中得一块璀璨斑斓的石头,凿成五彩香炉,供在寺内,故得名“彩石矶”,又称采石矶。采石矶地势险峻,突兀江流,扼长扛天险,故为历代兵家争夺之地。三国东吴名将周瑜、陆逊都曾在采石屯兵;东晋镇西将军谢尚镇守采石,筑城设防,传说采石东北的荷包山曾是谢尚操练兵士之地。历史上许多战争都与采石有关。著名的有隋开皇九年(589),大将韩擒虎渡江破牛渚灭陈;北宋开宝七年(974)大将曹彬攻采石灭南唐;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于此大败金兵;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常遇春三打采石矶等。历代群雄纷争为采石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采石矶名震四方,千百年来声誉不衰,主要是因为它与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李白曾多次登矶游览,流连忘返,触景生情,写下《夜泊牛渚怀古》、《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牛渚矶》、《横江词》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一带还流传着李白身穿宫锦袍、泛舟赏月以及醉酒跳江捉月、骑鲸上天的动人传说。后人为表达对诗人的爱戴之情,唐朝元和年间在采石建造了太白楼,使采石成为江南的重要游览胜地之一。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唱和不绝。白居易、刘禹锡、沈括、梅尧臣、陆游、天文祥等皆来此漫游,留下了许多奇峻秀丽的诗赋题咏。
采石矶景色优美,名胜荟萃。据记载,这一带还有赏咏亭、问月亭、谈笑亭、江山好处亭、蛾眉亭、然犀亭、三元洞等名胜古迹多处。由于年代久远,风云多变,有的只留下遗址。建国后,人民政府对留存的古迹遗址进行整修,新添一批新景点,铺设盘山石径,安装铁链栏杆等安全装置,使采石矶这一江南重要的游览胜地一层新颜,更加光彩夺目。
二、联璧台
原名舍身崖,又名捉月台,位于采石矶头燃犀亭右前方临江处,为一嵌于峭壁上巨石,翘首凌空,突兀江干,险峻异常。上镌刻“联璧台”3字,字径1尺2寸,题字下方刻有明嘉靖三十一年自称天台狂客蔡景尧、关中东州纪元凯的诗句:“峨嵋峭孤绝,游子往不歇。又见谪仙人,空江自明月”。
明正德十四年(1519),太平知府傅钥陪同池州知府何绍正、徽州知府刘志淑、安庆知府胡缵宗以及刑部主事方豪游览采石矶,登临崖上,嫌“舍身崖”名不雅,遂改名“联璧台”,由方豪书写,命工匠镌刻石上,下署名思道(方豪字思道)。
联璧台因年久风化,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有一半坠入江中。然此处风景并未减色。因传说李白酒醉即从此台跳江捉月而死,故又名捉月台。游人常登临此台俯瞰江流,缅怀李白。1987年,在李白逝世1225周年之际,联璧台旁塑起一尊李白雕像,高约2米,合金钢制成,由雕塑家钱绍武创作。雕像体态飘逸,似大鹏展翅,为联璧台增添了新的诗意。
三、望夫山
望夫山又称小九华山,位于采石镇西北1公里滨江处,海拔157米,周围7.5公里,山形似枣状。又称枣子矶。
望夫山旧有地藏王殿,始建于唐代,明清年间数次重修。明崇祯年间建有准提庵,民国时被焚。民国23年(1934)采石镇富商秦道增兄弟捐资修缮地藏王殿和山麓至地藏王殿的千余级石级。石级以青石砌成,向上行有“天坡”,较为陡险,两旁有栏杆可扶,天坡上的广阔平台也是用巨石所建。地藏王殿原有房屋多间,均供有佛像。殿后的藏经楼,藏经书较多。宋明以前,地藏王殿僧侣众多,香火极盛,因称小九华山。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七月三十,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锣鼓喧天,夜以继日。远如苏、杭、沪、汉口、九江,近如南京、芜湖、含山、和县、江宁、当涂等地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地藏王殿东的100多米处有一“天池”,池水清冽可口,如今摩崖石壁刻有“天池”碑块以及碑上的“盖戴之恩”、“化生之德”等字样仍依稀可辨。
望夫山顶临江处有望夫石,石约2米高,颇似人形,上刻“望夫石”三字,字径1.6尺,字体似篆似隶,约刻于秦汉时期。此石于70年代因开山炸石坠入江中。据《太平寰宇记》载: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望夫女子的坚贞爱情,感天动地,为历代文人所题咏赞美。唐天宝六年(747),李白曾作《望夫石》一诗;约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又在著名的《姑孰十咏》中写有《望夫山》一诗。
四、白壁山
又名石壁山,位于当涂县城西北23公里左右滨江处(今马鞍山市雨山区境内),北邻马鞍山,南连小九华山。山有三峰,中峰最高,海拔165.8米,呈白色似龟状,俗名龟山。南峰峭峻如壁,巍峨壮观,北峰下有一洞,洞内怪石如佛形,故名千佛洞。唐天宝六年(747)秋,李白乘舟自金陵溯江而上,过慈姥山,至白壁山赏月吟诗,写下《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一诗。诗中以清新、形象的语言,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白壁山一带的月夜秋景。
五、慈姥山
原名鼓吹山,又名慈母山,位于马鞍山——和县汽车轮渡北约1.5公里,濒临长江。山高59.4米,从江中望去,山形颇似头枕江流,身卧江畔的大猫,俗称猫子山。《括地志》曰:慈姥山积石临江,岸壁峻绝,山上出竹堪为箫管,属乐府,名为鼓吹山,慈姥山所产的慈姥竹,体圆节疏,是专供宫廷作箫管之用的贡品。千百年来,慈姥竹曾为许多文人名士所景慕吟颂。梁吴均、宋沈括、明周忱等,都有题咏慈姥竹的诗作。唐天宝十三年(754),李白游当涂时作《姑孰十咏》,中有《慈姥竹》一诗,把慈姥竹箫管之乐比作“龙吟”、“凤曲”,为后人交口传诵,慈姥竹今已绝生。
慈姥山原在江中,历为舟楫避风之所。山上建有昭明太子读书阁、丁兰庙、弥陀寺、临江楼。今江面西移,山距江已里许,山上古建筑均不存。
六、太白楼
又名谪仙楼、青莲祠,位于当涂县城西北古镇采石(今马鞍山市雨山区属地)西南1公里处,背倚翠螺山,面临长江,浓荫簇拥,是一座金碧辉煌、宏伟壮观的古建筑。
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因记载过简,不得其详。目前能够确认兴建较早的时间为明正统五年(1440)。是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命广济寺僧修惠于寺前建清风亭的同时,在亭前建谪仙楼,有太白像祀于楼上。清康熙元年(1662),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太白楼”,又将神霄宫旁的李白祠移建于此,形成楼祠合璧的格局。整个建筑“栋宇轩翔,规制壮丽。”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存太白楼系光绪三年(1877)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捐资重建。建国后,几经修葺,面貌一新。今太白楼飞檐重阁、歇山屋面、雕梁画栋,碧瓦朱甍,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195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为一座北朝南、两进三层的木结构楼阁。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分前后两院,前为太白楼主楼,后为太白祠。主楼底层为青石垒砌,二、三层系木质结构,飞檐镶以金色剪边,歇山屋面铺设黄色琉璃瓦,筒瓦滴水饰有鳌鱼走兽,造型古朴典雅,给人以肃穆庄重之感。太白楼大门门额上蓝底金书“唐李公青莲祠”,门两侧蹲一对石狮,雕刻精巧,形态活泼。进门两壁回廊嵌有清代重修楼祠纪事和李白生平碑刻。楼的左右两侧有庭苑,培植桂花、玉兰、天竺、黄杨等名贵花木。三楼檐下高悬“太白楼”匾额,字体遒劲,为郭沫若手笔。步入楼内,迎面为一面巨大屏风,上绘李白饮酒邀月图,两旁抱柱上镌刻有金字楹联一副。两厢壁上挂有李白诗意画四幅。二楼回廊装有木质镂空栏杆。厅内悬挂赵朴初题书的“李白纪念堂”横匾,两侧有赵朴初自撰自书的楹联。橱窗内珍藏郭沫若1964年参观太白楼时亲笔书写的诗一首。缘楼内木梯登上三楼推窗远眺,但见长江如练,白帆点点。钢城之雄姿,青山之烟云,天门之峭壁尽收眼底。楼内有黄杨木雕李白半坐卧像一尊,手持酒杯,仰面遥对槛外浩浩东去的大江,眼中似有无限忧郁和惆怅。两侧挂有楹联一幅:“仙从天上谪,月向水中捞”,横额为“千载独步”。四周橱窗内陈列有李白《送贺宾客归越》诗拓片和李白生活时代的文具、器皿,另有一只色彩斑斓的石香炉。
太白楼后是李白祠,祠顺应地势,就坡而建,借回廊与前楼二层相连,廊内有碑数块,其一为一笔“虎”字,系清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所书,笔力颇为苍劲。另一块是梅花碑,为彭玉麟所画。祠堂正厅供奉黄杨木雕的李白站像一尊,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两旁柱上一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横额为“陵昂青云”。正厅两侧各有一间厢房,拱门如月,内陈列有中外学者研究李白的专著。祠后是一座古朴雅致的房舍,摭李白“飞羽觞而醉月”句,命名为醉月斋,可供游人小憩。斋前院落甚为宽敞,有假山、石桌、石凳,培植了牡丹、金桂、修竹,环境十分清静,是品茗赏景的佳处。太白楼东侧原彭公祠旧址上,近年新建了李白纪念馆,馆中错落布置着太白堂、翰林村、叠翠楼、清风亭等仿古建筑,珍藏有李白《题上阳台帖》手迹(复制品)和各种版本的李白诗集以及历代名人咏怀李白的诗词、楹联、碑刻、绘画,供游人观赏。
李白一生曾多次到过当涂,尤其酷爱采石山水,经常来此饮酒作诗,写下了《夜泊牛渚怀古》、《牛渚矶》、《横江词》等不朽名篇。李白逝世后,民间广为流传“跳江捉月”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人们在他经常游历的采石江畔、翠螺山麓,建造巍峨的太白楼,表达人民对李白的尊敬和爱戴。多少年来,太白楼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人,前来瞻仰凭吊,寄托怀念之情。
七、李白衣冠冢
位于翠螺山南麓。冢基用青石垒砌,基高2米,直径5米,周长约40米,形体为圆笼屉状,四周有石栏圈围,松柏簇拥,芳草菲菲,环境幽静。冢前立一汉白玉大理石碑,上镌隶书“唐诗人李白衣冠冢”,系书法家林散之手书。
李白衣冠冢原在采石镇神霄宫内,冢前立有“唐李翰林衣冠墓”石碑。神霄宫,又称唐贤坊,为宋嘉泰元年(1201)道士秦德智募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神霄宫改建采石小学堂,因辟建操场,将李白衣冠冢移至操场西侧。1972年,采石公园管理部门将李白衣冠冢迁至翠螺山南麓,重新勒石为碑,供游人瞻仰凭吊。
采石李白衣冠冢始建于唐代,相传李白身着宫锦袍,在采石矶头酒醉跳江捉月,溺死江中,其衣冠被渔人捞起葬于采石。现江心洲有宫锦村,即传闻中打捞李白衣冠的地方。千百年来,慕名前来凭吊采石李白衣冠冢的人络绎不绝,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白居易《李白墓》云:“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项斯《经李白墓》诗也有“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之句。
八、横江馆
原在采石镇下江口,即今锁溪河旁横江街一带,与古历阳横江浦(今和县县城东南13公里处)隔江相望,是古代官府传递文书时更换马匹与休息、住宿之所。唐天宝年间,李白欲在此渡江前往历阳,被风涛阻隔,诗人遂写下著名的《横江词六首》。其中一诗云“横江馆前津吏迎”即指此横江馆。宋元以后,横江馆几易其名。明为皇华驿,清改为采石驿,后地毁不存。1978年,采石公园在三元洞上方半坡处(玉皇殿遗址)重建横江馆。新馆坐东面西,砖木结构,古雅大方。“横江馆”三字匾额悬挂大门上方,馆前地势开阔平坦,为青石铺砌,馆周围绿树交映,环境敞朗幽静。
横江馆因李白诗而名声大振,历代文人途经采石,无不到馆一游。唐杜牧、宋柯芝、明王世贞、张弼等均有《横江馆》诗作。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